四川省雅安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雅安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活动不仅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还可以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学者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它包括一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从表面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冯友兰举例说,二人同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地质构造;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虽是同一个事物,但对这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怀抱”“胸怀”;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胸襟”“气象”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在生活、事业、审美三个层面都会得到体现。衣、食、住、行,都能反映一个人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当然,工作和事业,也会反映一个人的胸襟和气象。再到审美层面,从艺术爱好到穿着打扮,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他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他的艺术作品,一定会体现他的人生境界。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受到推崇,不仅因其极高的艺术水准,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舍生取义的气节和风骨。
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品格和艺术家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强调,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就是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追求人生的崇高价值。
(摘编自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从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品格之美。
屈原是诗国中的“烈士”。他不懈地寻求人生的意义,最后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生命,但却在精神上得到了永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高尚伟岸的人格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永久的典范。
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他以退隐躬耕的人生选择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典型,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平凡人生的意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向世人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寒的平凡生活也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
……
杜甫是诗国中典型的儒士。他深切地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用诗笔倾诉了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因超凡入圣的人格境界和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诗圣”,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
苏轼是诗国中名实相符的居士。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从道家和禅宗的精神,以坚韧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拥抱生活,以兼收并蓄的审美情趣体味人生,完成了对现实的精神超越。他的诗词内容丰富,兴味盎然,“一蓑烟雨任平生”堪称在风雨人生中诗意生存的指南。
辛弃疾是诗国中雄豪英武的侠士。他以军旅词人的身份把英武之气掺入诗词雅境,以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在词坛上开创了雄壮豪放的流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的情感共鸣,陶冶了一代代人的爱国情操。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六位诗人,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环境。他们的诗歌蕴含着丰盈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品格之美的典型代表。此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志士仁人,也用优美的诗歌表达了对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当我们诵读这些家喻户晓的诗歌名篇时,一定会在人格上受到熏陶。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审美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品格,引导人们形成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
B.材料一颜真卿《祭侄文稿》受推崇的例子,说明艺术作品融入艺术家人生境界就会有更高价值。
C.材料二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品格之美,诵读经典有助于熏陶人格、提升境界。
D.材料二“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与材料一“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反映了他对空灵淡远的禅境之美的追求。
B.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反映了他对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的追求。
C.范仲淹的诗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他勇于担当的胸襟和抱负。
D.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府繁华奢靡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他对昔日贵族生活的留恋。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从表面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的是( )
A.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孤高寂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赋予梅花昂扬不屈的革命者品格。
B.老舍笔下《北平的秋》是亲切、眷恋与安适自由的,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笼罩着清、静、悲凉的气氛。
C.俞平伯与朱自清一起夜游秦淮河写下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内容、情感方面大不相同。
D.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即便在同一座山游玩,每个人眼里的风景也不相同。
4.根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处补写一个段落,使文章保持连贯、完整。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诵读经典诗歌对提升人生境界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陵渡
端木蕻良
风陵渡“封渡”了。黄河成了绝对的哑子,连乌鸦也没有飞过。
对于战局马老汉无从知道消息,但他也不那么消极,还是把船好好地收起来。
马老汉的船是老得不钻洞也要沉了的。几块板子都已朽腐,每次撑起来都好像是八只船,要向八处跑。这船虽然脱胎换骨地拆修了不知有几次,也许每个钉也都换过了,但是和骨血一样,是祖宗三代传给他的。祖传的是不容弄毁的。
有一天,哑了的黄河忽然发出奇怪的声音来。有胆子大的出来看,便看见一些灰色的东西,像几只大鴜鹭似的在水面急速地游行,南面的河岸上便不时递出来愤怒的枪声。敌兵的游艇在河面上划行着,船尾搅动的水轮在河面拖出长长的水痕,在太阳光下耀起了银白的闪光。黄河的河面就如一个受污的乡女一样,在脸颊上冲洗着两道耻辱的泪痕。
两岸都鸦雀无声,也看不见房舍,也看不见树木。往日里像三月天刚开的蝴蝶梅似的灰色的、蓝色的、鹅黄色的帆都不见了。背着背挟子的行旅,拖着东西的毛驴,唱着咳浩咳浩的船夫,搬着白面的小杠……统统都不见了。远方吹过来的沙土,将他们平日活动时所残留下的脚印平伏下去,就如同这里从来就没有行人走过一样。日本兵的牛皮靴子就在这上面踏着,还不时有骑兵在各处乱冲。
马老汉的船一直没有动窝。他的生活更苦了,但他却咬定牙根熬住不响。他每天咬两个硬馍,喝一点儿开水,便等着自己的军队打过来。他期待着,期待着那天大家一齐下手干哪。
一天夜里,他实在饿得睡不着了,他摸摸炕沿上的馍,连个渣儿也没有了。他披着衣服,趁着月光,他想到船上坐一会儿吧!他没有什么亲戚,或者朋友,他是很孤独的,他的老朋友只有一条船。他拱手坐在上面,望望月亮,看看水,远远的天边,迷迷蒙蒙地滩浮着黑雾。他抚抚船舷,摩摩放倒了的桅杆和那按照原来的木纹拼起的船舱,不由一阵难过,老眼竟然湿润起来。
①他又望了一下天上的月亮,远处的天虽然混沌,但是月光非常好,饱满而且清亮,完全是北方原野的理想的月光,月光照在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
唉,多少年没有这样好月亮了。他把船上的缆绳仔细看了一下,立起身来想走。
忽然远远的有嗒嗒的踏步声走过来,看不出是什么人,只两个人影,一摇一晃的,而且咔拉哇啦的讲顶顶憎恨的那些话。
“你的——老头子?你……哈哈哈”
“哈哈哈哈!”另外那个敌兵也大笑起来,玩笑的向对方的脑上打了一下。
“你呀,你……清国佬!”那个像个啤酒桶的矮一点儿的兵,接连地打着饱嗝,制止胸膛积存的东西呕吐出来。他呐呐地,喝咧了一通,才一手拖起他的同伴:“看月亮去,看看唐月亮!”
他们踉跄地向前跑,跑到船上,坐下来。老头子看他俩坐下来喘气,他用半个眼睛在看他们。
“把船放到水里去!”那个啤酒桶样的兵命令他。
“到水里去!”
“不能,我一个人推不了这船的!”马老汉阴郁而且固执。
“你推!”
“不能,水溜急得很,我们三个都要淹死的!”
“我们情愿淹死!”那个兵把对方一推,互相对看了一眼。他俩是游水的老手。
“你推!”
“不能。”
“推不推?”
“这船不是一个人推得的!”
“我们帮着你,行不行?”
“不行!”
“行不行!”那兵拿出了枪,“我喝醉了。”
老头子很平静地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地想笑。他随着那船顺着水溜顺下走,他想大声地像年轻时撑船一样,吆喝一通。但是他没有。
②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船在水面上浮起来了。
船完全流在大溜里了。两个敌人像两根黄色的萝卜一样在船板上转。他俩并排地模仿日本舞蹈的那种偶人的动作,而且得意地笑着。
船在打旋了,他俩跳得最欢,他俩是游水的能手。船像一片打滚的落叶一样地转了,他俩还在跳,仿佛在水面的旋涡上他俩也一定要跳一样。
忽然一声狂笑,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悚然的笑声扯起来了。
“哈哈哈哈!”像屋瓦的磔裂……
“哈哈哈哈……”像年老的古树的崩折。
“哈哈哈哈……”
马老汉从心里、眼里、口里、泪里和血里一齐都笑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化作了笑声,尖锐地冲散在天空。
两个敌兵,这时候,才像大梦初醒似的,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大溜在涡旋,他们就是在涡旋里。他们不再笑了,立刻慌乱地跳下水里去,想逃命。
可这是黄河,涡旋里逃不了命的,就是鱼也得丢下两片鳞片,才能转个身。
“哈哈……”一种复仇的和对于生的抗议的连串的大笑,还在河面上浮摇。
“哈哈哈哈!”一个白发的老人立在船面上大笑,血和泪,天空和河水交流的大笑。
“哈哈哈哈!”
那条黄河面上,亘常浮载着生命的破船,从此被一条卷起的水舌,舐食了一下,便什么都不见了。
(作于1937年冬,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风陵渡“封渡”,描写黄河成了哑子、乌鸦也未飞过等景象,营造了战时紧张压抑的氛围。
B.以“受污的乡女”比黄河,以“两道耻辱的泪痕”喻敌船在河面上拖出的水痕,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
C.黄河两岸百姓的静默与敌军牛皮靴子肆意践踏、骑兵乱冲乱撞形成强烈对比,真切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
D.结尾马老汉的破船被吞噬,表明了抗战中个人力量的弱小和斗争的失败,暗示只有军民联合才能彻底消灭敌人。
7.下列对文本中马老汉这个人物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老汉执着地守着他的破船,写出了马老汉对祖传之物的珍视,也表明了这是马老汉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
B.马老汉靠两个硬馍和一点开水等待着,写出了普通老百姓在战争下生活的艰难,以及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C.马老汉“用半个眼睛”看那两个士兵,因为他此刻势单力薄,难以应对两个敌人,所以内心充满畏惧和犹豫。
D.“像屋瓦的磔裂”“像年老的古树的崩折”,不仅写出马老汉的苍老,更凸显了他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形象。
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以小见大”是小说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请分析《风陵渡》是如何体现这一手法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选自《论语》)
材料二: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宇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材料三: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知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①,背道愈远矣。
自古皆有死,人非信不立,言非信不成。齐桓不背曹刿之盟,晋文不弃伐原之誓,吴起不亏移辕之赏,魏侯不乖虞人之期。用能德光于宇宙,名流于古今,不朽者也。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免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
小邾射②以邑奔鲁,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季孙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驰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节选自《刘子·履信》,有删改
【注】①郢土、冥山,古地名,郢土在南,冥山在北。②小邾射:小邾国的大夫射。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乘之国A不信B其盟C而信D子E之一言F子G何H辱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连词,如果,与《劝学》中“锲而舍之”的“而”意思不同。
B.克,约定,与《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不同。
C.使,假如,与《屈原列传》中“使于齐,顾反”的“使”意思不同。
D.全,保全,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全”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言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孔子分别从修身和治国两个层面阐述“诚信”的重要性,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二中,张劭坚信范式会如约而至,其母也对范式充满信任,并为其酿酒等候。
C.材料三中,齐桓、晋文等人因守信而名传千古,体现了“信”在传统美德评价中的重要性。
D.材料三中,柳季拒绝鲁侯的请求,不愿意出使齐国,是为了坚守诚信的处事原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
14.材料三说理方法多样,请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梅花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诗首联从形态和色泽等方面勾勒出梅花清瘦舒展、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特点
B.陈诗颔联写梅花由一朵初绽,到百朵满枝桠,让人联想到梅花盛放的热烈场景。
C.刘诗首联写梅花的飘零,由一片到满墙堆积,突出了梅花凋落带来的伤感之情。
D.刘诗颈联中的“乱点莓苔”和“久犹香”表现了梅花虽零落却不失高洁的特征。
16.两首诗分别以东君“正主张”和“不主张”结尾,表达的情感有何差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丁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父亲用苏轼《赤壁赋》中“ , ”来警醒他要保持廉洁之心,拒绝贪腐之念。
(2)弟弟总把自己不爱吃的菜挑给爸爸,上高二的哥哥用《论语》中的“ , ”告诫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比方是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或近在眼前易于感知的人或事物去比拟跟它有类似之处的较为抽象、生疏或较远不易感知的人或事物, ① 使要说的话显得更通俗、鲜明、生动的一种修辞方法。打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存在着似与不似的关系。比如说“小王干起活来像小老虎”就是用“小老虎”来比方小王干劲大。小王在干活勇猛活跃的劲头上跟小老虎相似, ② 小老虎也活跃、勇猛、虎虎有生气; ③ 在本质上,小王与小老虎必竟大不相同。
打比方要求比方恰当、新颖,给人以突出鲜明的形象。但一种事物的特征很多,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它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所以人们可以用许多不同事物比喻某种事物。打比方的和被比方的二者间没有固定不变的关系:( )。比如儿童,人们常用幼苗相比,也常用花朵来比喻。再如时光,有的比之于流水,强调其一去不返的特征;有的比作箭,强调其过得飞快。而花朵,人们可用它比方儿童,也常用来比喻女子;“箭”可用来比喻归心之急切,也可用来比喻时光飞弛。流水可以比喻时光流逝,也可以比喻花废没有节制。“牛”这种动物,有时比喻脾气倔强的人,有时比喻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人,有时比喻头脑笨拙、动作缓慢的人,有时还比喻饭量很大的人。总之,人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节取事物之间哪一方面类似点,赋予打比方的事物什么样的感情或意义,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19.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的一项是( )
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D.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20.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事物,可用来比方同一种事物,也可以被同一种事物比方
B.不同的事物,可被同一种事物比方,也可以用来比方同一种事物
C.同一事物,可用不同事物加以比方,也可以用它去比方不同的事物
D.同一事物,可用它去比方不同的事物,也可以用不同事物加以比方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下面句子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六、作文
23.阅读漫画《破坏与建设》,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示例:李白是诗国中洒脱的豪士。他天性真率,狂放不羁,充分体现了浪漫乐观、豪迈积极的盛唐精神。他的诗歌像滔滔江河般倾泻奔流,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包蕴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用诗歌弘扬了昂扬奋发的人生精神。 5.①培养审美情趣:经典诗歌内容、语言精美,诵读经典诗歌就是审美活动,有助于引导人追求真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②涵养文化品格:经典诗歌往往蕴含了诗人高尚的人格精神,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品格之美,诵读经典可以涵养人的品格,引导人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
6.D 7.C 8.①第一处描写突出月光的“饱满”“清亮”,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氛围,与马老汉孤独、饥饿的处境形成反差,表现他内心对和平生活的怀念,为下文他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绝行为埋下伏笔。
②第二处描写突出月色下的黄河波涛汹涌、水天相接,营造出肃杀而凶险的氛围,预示敌人大祸临头,为马老汉与敌人同归于尽作铺垫。 9.①小人物大情怀:马老汉是黄河渡口一个普通船夫,从静默等待到复仇反抗,他身上体现了广大中国人民朴素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②小事件大主题:马老汉利用破船与两个日本士兵的斗争的事件,反映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不屈精神。
③小场景大背景:风陵渡口战时荒寂、压抑的景象,展现了日军侵略下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时代背景。
10.ACF 11.A 12.B 13.(1)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按照农时任用民力。
(2)想要渡过大河,没有船用什么渡过去呢?想要行船,没有桨用什么划行呢? 14.示例一:比喻论证。把“信用”比作“船桨”,将“品行”比作“舟船”,写出了“信用”对于“品行”的重要性,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示例二:举例论证。举齐桓、晋文等人因守信而名传千古的例子,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举柳季、子路的例子也可)
15.B 16.①陈诗:东君“正主张”意为春神护持梅花,赞美梅花传递春讯,不畏雪埋的坚韧精神,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积极进取之情。
②刘诗:“不主张”指东风因嫉妒梅花而使其凋零,以东风“谬掌”“忌孤高”讽刺掌权者打压贤才,抒发诗人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诗人坚守气节的孤傲。
17.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8.①从而(以/以便);②因为;③但(然而/可是)。 19.C 20.C 21.“必竟”改为“毕竟”;“飞弛”改为“飞驰”;“花废”改为“花费”;“节取”改为“截取”。 22.①相似之处:淡月照耀下的花朵和明珠一样晶莹闪光;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和星星都有忽明忽暗的特点;荷花和刚出浴的美人都不染纤尘。
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下荷花光洁、闪烁、美丽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