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礼记·曲礼上》载:“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表明“礼”在当时( )
A.被各诸侯国严格遵循 B.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规范
C.使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2.秦《均工律》中规定:无基础的学徒工的学徒期为两年,首年要求达到规定产额一半,次年与老工匠持平;有基础者学徒期一年;提前学成者上报给奖,期满未学成者要上报内史处罚。这些规定可佐证秦朝( )
A.侧重提升私营手工业品质 B.允许手工劳动力自由流动
C.注重监管市场交易的秩序 D.规范手工生产的技能传承
3.《汉书》载,西汉豫州刺史鲍宣因“举措烦苛,代二千石(郡守)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且巡视时车驾规格不合礼制,被丞相司直郭钦弹劾免职。这表明,西汉刺史( )
A.行使职权有严格限制 B.巡视对象局限于各郡
C.权势和地位高于郡守 D.已成为地方行政官员
4.有学者在对东晋、宋、齐曾任尚书事等重要官职的人物进行身份统计时发现,南朝宋士族门阀占总数的64%,这一比例比东晋时期下降了15%,南朝齐时期继续下降至55%,而宗室占比则在稳步回升。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 )
A.皇权呈现复兴倾向 B.政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C.封建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标准发生了异变
5.《齐民要术》中引述了《四民月令》的记载,指出每年的三月“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顺应春季阳气生发)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利名,罄家继富”。据此可知,该书( )
A.强调基层治理以农事为主 B.主张农商协调以化义利之争
C.具有鲜明的人本关怀精神 D.契合了顺天应人的治国模式
6.相比于书画的主题与“品质”,唐朝“藏蓄书画”多依名家“等级”“口定贵贱”,如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等名士“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其杨契丹、田僧亮……一扇值金一万……推此而言,可见流品”。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唐朝( )
A.垄断行为扰乱艺术消费市场 B.士族门阀观念的延续与残存
C.科举制对艺术本真性的遮蔽 D.民众艺术鉴赏水平较为有限
7.耶律阿保机在征战和立国时注重任用汉人儒士,选择一批有政治才干和统治经验的汉人,置于左右。西夏李乾顺亲政后,“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始建“蕃学”与“汉学”时,二者并重,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
A.为推动辽夏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B.旨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改变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8.据《文献通考》记载:“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三年,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宋徽宗时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另据记载,南宋从高宗朝以来,泉州、广州等处市舶的关税总收入连年超过200万缗(进口税率仅为7%~10%)。这些记载可印证宋朝(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B.政府实行外贸垄断政策
C.积贫积弱局面的缓解 D.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9.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在滇东北等地区“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赋役税收“比之内地”。这些做法( )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加速 B.致使中央全面控制地方事务
C.缓解了民族矛盾与压迫问题 D.推进了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10.顾炎武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他又指出:“民享其利,将自为之,而不烦程督矣。”顾炎武的上述主张( )
A.反映出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B.倡导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C.折射出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 D.否定传统儒学的正统性
11.与康熙帝相比,雍正帝对准噶尔的战争更具主动进攻性、规模更大,他整合了原有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等中枢机构的政治力量,创建了一个临时性的中枢机构。雍正的这些举措( )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提高了君主专制统治效能
C.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完善集体决策的行政程序
12.1848年《瀛寰志略》初刻本问世时,其中“英吉利之人气豪胆壮,为欧罗巴诸国之冠”被时人认作为“颇张大英夷”,士林反应冷淡。1866年,徐继畬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后,总理衙门重刻此书,供“任远事者”参考,士人皆“叹徐氏立言之非谬”。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局危机倒逼思想启蒙 B.救亡新途径为国民普遍接受
C.士人舆论影响国家政事 D.中西思想互鉴成为时代必然
13.19世纪60年代,有些银行由洋行出面代理,如宁波广隆洋行是利申银行的代理人;甚至有的银行以洋行名称命名。怡和洋行更是垄断外汇业务,于1863年在上海创办“怡和钱庄”(或称“怡和银行”)。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买办阶层有强大金融实力 B.工商联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C.列强在华资本渗透的深化 D.政商间存在合作互利的关系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塞防的核心是确保陆权,海防的核心是发展海权。争论以“筹饷”为导火线,在大臣之间激烈展开,争论的结果也使得国家战略发生了转移。两者之争的实质是( )
A.国家统治危机的复杂性 B.国家军事体制的落后性
C.近代外交思维的多样性 D.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性
15.下表所示为晚清时期主要周边国家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的情况。据此可推知,晚清时期( )
项目国别 对华朝贡(周期) 最后一次接受中国(册封之年) 最后一次来华(朝贡之年) 对华朝贡(总次数)
朝鲜 一岁一贡 1864年(国王) 1866年(王妃) 1894年 54次
琉球 两岁一贡 1866年(国王) 1862年 11次
越南 四岁一贡 1849年(国王) 1880年 7次
缅甸 十岁一贡 缺 1875年 3次
①列强侵略对中国朝贡体系有影响 ②朝贡锐减造成财政危机局面
③晚清中国已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④“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动摇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6.19世纪末,湖南等地的百姓认为力倡“废庙兴学”的先进士人不啻成了“洋鬼子的保镖”,“康党”的形象俨然成了“白脸”。山东城街巷议均是“光绪也奉教”“康有为带六国兵来,现在僧装,住烟台店中”。这反映出( )
A.民众对清廷持抵制态度 B.维新派理论存在偏颇之处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变法缺乏有效实施的基础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是好学的师者,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在《论语·子罕》中提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强调教师要做“君子”式师者,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德教人、育人与化人,因而师者应如君子般“修己以敬”。针对如何引领学生的德与行,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待生之道方面,孔子常告诫自己:“学无常师”,要“不耻下问”。他强调不论出身尊卑、贫富贵贱,聪颖愚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为师者都应该教之、化之、育之。在孔子看来,师者传道于弟子,同样可以向弟子学习,教与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不倦育人,为教育躬行实践,其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论为师之道,还是待生之道,孔子师德观皆体现出以“仁爱”为核心,以“立德”与“树人”为本质的精神,其促使孔子成为古今为之歌颂的教师典范。
——据《论语》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的师德观。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皇帝之尊亲自主持,当时鲜卑贵族豪强的残酷掠夺和压迫,给北方人民带来巨大伤害,民族矛盾加深,鲜卑政权统治形势严峻。孝文帝从降生的那天起到接管国家政权,一直生活在汉化的氛围之中。孝文帝和其先祖一样,认识到了借鉴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强盛北魏是他的追求,统一中国是他的志向,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汉化、强盛北魏、南伐以至统一中国实际是紧密联系的,并且所有一切都必须以汉化改革为前提。冯太后时期便进行了重大汉化活动如均田制、三长制等,彼时孝文帝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待他亲政后,前期的一切隐忍变成了改革陈规旧制的动力。孝文帝以自觉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卓绝的胆识、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了推进鲜卑全面汉化中并最终促成了改革的成功。
——摘编自姚红艳《略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动力来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动力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汉化改革成功所必备的条件。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徽州休宁县江佐舜卖田契(部分)
立卖契人江佐舜,今将承父田壹备,土名双丘,系新丈连字肆百贰拾壹号,计田壹亩壹分叁厘,计田贰丘,计监租玖秤。……今自情愿凭中出卖与芹溪李有望兄弟名下永为父亲清明祭祀业田。三面议作时值价银壹拾捌两整。其价契当日两相交讫,契后再不立领。……恐后无凭,立此卖契为照。所有来脚契文别产相连,不及缴付,日后要用,将出参照无词……计开早谷监租佃人鸡子听取再批。万历贰拾柒年三月清明日立
——摘自陈学文《明清徽州土地契约文书选辑及考释》
材料二 现存最早的徽州契约文书出现于宋代,据《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方伯淳卖山赤契》所载“面议价钱十八界官会七十贯文省”可知,交易中的一般等价物为当时特有的纸币会子。明清时期,徽州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契约中的土地不再分为上、中、下等级,而是注明具体地号。契约不仅标有立契者姓名,契所在乡里、出卖物的来源及描述(如坐落、附着物、借贷、继承、租佃等关系)均详细标注;还标注了“无钞支用”“钱粮无措”出卖原因、担保及违约事项等。除口头契约、合并契约外,处理土地纠纷的“息讼合约”也是当时独具特色的契约形式。
——摘编自周向华高洁《徽州契约文书形式与内容演进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则徽州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契约的发展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郭景隋,生于宋仁宗年间,其祖上为后唐名将,宋建立后转为经学传家,出生时其祖父、父亲已是布衣。他少年时未考中进士,恰逢英宗恢复武举,“熙宁中,公举武科”。元丰元年(1078),郭景隋被任命为肤施县县尉,后因功得以升迁,由武官转为主管民政的地方行政长官。哲宗年间,因辽方肆意更改榷场路线,朝廷下令“会有旨闭久良榷场”,郭景隋“即日下令遏绝”。元符三年(1100),郭景隋以武官身份任阶州(甘肃武都)知州,任职期间立州学,“州人之子弟靡然向风,驯服教法”,并成功招纳了吐蕃七族。他一生勤政爱民,任劳任怨地为边防事业添砖加瓦,卒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摘编自游彪《小人物与大历史:一个被遗忘的北宋将官》
郭景隋作为北宋历史上的“小人物”,却是“大历史”的见证者。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D
3.A
4.A
5.C
6.B
7.A
8.A
9.D
10.C
11.B
12.A
13.C
14.A
15.C
16.D
17.(1)主要内容:重德重教,以德育人;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师生平等,有教无类;师生友爱,教学相长;师生情笃,诲人不倦。
(2)简评:以“仁爱”为核心,以“立德”与“树人”为本质的精神;有利于完善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对后世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8.(1)动力来源:执政的压力,政权统治形势严峻;深受汉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功业的激励;隐忍的张力。
(2)条件: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统治者对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措施合理有效,策略得当;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
19.(1)史料价值: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租佃关系的发展;民间继承关系;土地交易的具体流程;契约意识与法律观念;徽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2)发展表现:契约数量大幅增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更加详尽;形式更加多样;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关系。原因:徽州商业活动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意识的增强;人口增长,土地紧张;土地流转逐渐频繁,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倾向;政府重视对土地买卖的管理。
20.示例:论题:从郭景隋的个人生平探究北宋制度。阐释:北宋时期,政府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尽管郭景隋的祖上为武官名将,但在宋建立后转为经学传家,且其少年时未考中进士,才转而“弃笔从戎”,这反映出北宋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特别是辽、吐蕃等关系复杂。从北宋朝廷下令关闭与辽的榷场,郭景隋“即日下令遏绝”可以看出,一方面这揭示了北宋与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北宋向辽输出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粮食等,辽向北宋输出马匹、牛羊等商品,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关系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同时榷场贸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辽方肆意更改榷场路线,严重违反了双方之间的商贸协议,损害了北宋的利益北宋朝廷下令关闭榷场,是对辽方违约行为的直接回应,凸显了北宋与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下北宋处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深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防压力较大。郭景隋从武到文或亦武亦文的现象说明宋代州县行政系统最高行政长官的任用具有多样性,特别是在与少数民族接壤的边界区域,存在特殊调遣,这折射出边境局势的紧张与复杂。同时,他在任职期间立州学,“州人之子弟靡然向风,驯服教法”,也是北宋时期地方教育与基层教化发展的重要体现。郭景隋的生平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通过他的生平事迹,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北宋的历史变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