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多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多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多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中,( )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蚕豆叶表皮细胞气孔。
A. B. C.
2.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小灵利用下图材料动手制作了一个地球模型,她最可能制作( )。
A.地球结构模型 B.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C.地球自转模型
3.下列日常物品中,具有放大功能的是( )。
A.近视眼镜 B.圆形鱼缸
C.车窗玻璃
4.当我们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如图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我们应该( )。
A.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B.将凸透镜换成平面镜 C.再增加一个凸透镜
5.温州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悉尼位于南半球。6月份,当你穿背心时,悉尼的杰克最可能穿( )。
A.羽绒服 B.夹克 C.T恤
6.下列食物生产时不需要利用微生物的是( )。
A.面包 B.米酒 C.豆腐
7.植物学家将一天中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组成花钟的花,开花时间各不相同,造成花开顺序不同,主要受( )的影响。
A.温度 B.水分 C.光照
8.下列关于科学家的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A.罗伯特·胡克首先发现了微生物 B.托勒密提出“日心说” C.傅科证明了地球自转
9.小灵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目镜下的光圈非常暗淡,此时她应该调节( )。
A.调节旋钮 B.目镜 C.反光镜
10.科学家受( )的启发研制出了下图所示的“雷达”,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来确定物体的范围、角度或速度的探测系统。
A.蝴蝶翅膀 B.蝙蝠耳朵 C.苍蝇复眼
11.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下图支原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它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小微生物,最适合用来观察支原体的是( )。
A. B. C.
二、填空题
12.小灵用干草培养微生物,一周后取水样进行观察(见下图),水样位置最合适的( )。
三、选择题
13.下图所示是温州苍南县、泰顺县、洞头县在地图上的位置,一天中,上述县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是( )。
A.苍南、泰顺、洞头 B.洞头、泰顺、苍南 C.洞头、苍南、泰顺
14.小灵家附近小区正在规划住宅楼群,为了使底层住户全年正午都能见到阳光,规划师应依据( )时的楼影长度来设计楼群间距。
A.春分或者秋分 B.夏至 C.冬至
15.下列内容属于“地心说”的是( )。
A. B. C.
16.小灵坐在旋转木马逆时针转动时,她看到周围的景物( )运动。
A.逆时针 B.顺时针 C.自西向东
17.做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时,小灵在地球模型上贴反光小圆片(见图),反光小圆片被照亮时,模拟的是( )。
A.白天 B.正午 C.夜晚
18.制作水中微生物玻片标本时,除了载玻片、盖玻片还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
A.镊子、碘酒、脱脂棉纤维、滴管
B.镊子、滴管、脱脂棉纤维、吸水纸
C.滴管、小刀、吸水纸、色素
19.科学课上,小灵与同学们在大操场中进行“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如图,贴有地点标记的同学看到红色纸片,代表( )。
A.地球 B.太阳 C.迎来黎明
20.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大约90分钟,一天绕地飞行约12圈,航天员透过舱窗能看到( )次日落。
A.1次 B.12次 C.24次
四、综合题
21.2024年9月22日是秋分时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的节气,中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昼夜时间均等;二是,气候由热转凉。
(1)我国古代利用“圭表”测量四季的影长变化,小灵利用下面材料自制“圭表”,请你画出设计图,并标注“圭表”相应的结构名称。
实验材料 设计图
(2)小灵根据设计图制作圭表开始观察、记录正午时刻影长变化,她应将圭表放在朝 (填“南”或“北”)的窗台上。
(3)如下是小灵根据数据记录的结果,请你画一画夏至和冬至的太阳位置和影长。
时间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影长
(4)秋分日这一天,地球在示意图⑨中的“ ”(填“A”“B”“C”或“D”)处。
(5)秋分过后,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由热转凉,气温降低,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
B.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远离赤道
C.正午时分的影长,一天比一天短
(6)下面生物活动与四季变化无关的是( )。
A.银杏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
B.含羞草叶子白天展开,晚上闭合
C.北极狐在不同季节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五、实验题
22.健康知识进万家:小灵家里一次性买了很多水果,某天发现很多苹果居然发霉了!扔掉觉得太可惜,不扔又担心吃了对身体不好,于是是陷入纠结之中。食物发霉后切掉霉变的部分,还能吃吗?于是小灵根据《微小世界》所学知识进行以下探究:
(1)利用下面几种镜片,观察切掉霉变部分后的苹果果肉,图像放大倍数最大是( ),
A. B. C.
(2)在使用上题中的工具进行观察后,小灵发现放大倍数不够,于是她选择下图所示显微镜,请将缺失的结构补齐(填序号)。
(3)已知目镜是10×,物镜有下图三种规格:4×,10×,40×,若要使放大图像最大,小灵组装的显微镜倍数是 倍。
(4)使用光学显微镜时,需要先制作果肉玻片标本,请给下面过程正确排序(填数字)。
( ) ( ) ( ) ( )
(5)在制作果肉临时装片时,果肉取样最合适的是( )。
A.薄而透明 B.中等透明 C.厚而透明
(6)为了将下图中圆圈标记的褐色菌体移动到视野中央,小灵应该向 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7)小灵发现:已经霉变的水果,切除发霉部分的剩余果肉,看似完好,实际已经滋生渗入了霉菌。霉菌是一种( )。
A.细胞 B.微生物 C.病毒
(8)你认为下列哪些现象可以支持霉菌是有生命的( )。
A.霉菌大多呈丝状 B.霉菌数量不断增加 C.霉菌有一定的颜色
(9)为了使水果更长时间保鲜,减缓水果发霉,适宜储存在( )环境中。
A.干燥温暖 B.干燥寒冷 C.潮湿寒冷
23.喀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素有“不到喀什游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游不算到喀什”的美誉。小灵新交的好友小疆来自新疆喀什,周末小灵给小疆打电话,提醒她太阳快落山了要早点回家,小疆听了哈哈大笑,她说喀什此时艳阳高照呢,小灵一时摸不着头脑。建构模型、进行模拟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地球运动知识,聪明的小灵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地球仪和手电筒深入研究。
(1)在模拟实验中,地球仪模拟 ,手电筒模拟 。
(2)小灵在地球仪上贴上小圆点A和B,根据图2地理位置: 代表喀什, 代表苍南。(填写“A”或者“B”)
(3)小灵一手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地球模型上,一手转动模型。请在图1中用阴影画出没被照亮的半球。
(4)判断:当地球模型依照图上所示方向自转时,小圆点A所在的城市即将进入 (填“白昼”或“黑夜”)。
(5)若地球按顺时针方向自转时,( )。
A.苍南先迎来黎明 B.喀什先迎来黎明 C.两个城市同时迎来黎明
六、综合题
24.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呈圆筒形的原生生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草履虫体长只有80-300微米。因为它的身体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得名。草履虫体内有一对成形的细胞核,即营养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它进行有性生殖时,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原来的大核退化消失,故称其为真核生物。其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草履虫就是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的。草履虫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陷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嘴巴”。
(1)草履虫的身体由( )个细胞构成。
A.1 B.2 C.多个
(2)草履虫的“嘴巴”是它的( )。
A.食物泡 B.口沟 C.伸缩泡
(3)草履虫靠( )运动。
A.纤毛 B.大核 C.伸缩泡
(4)下面三种水,最适合培养草履虫的是( )。
A.矿泉水 B.池塘里的水 C.自来水
(5)履虫培养,一周后会发现水面上出现大量“白点”,这些白点是( )。
A.水中的营养物质 B.干草发霉了 C.草履虫等微生物大量聚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多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A B C C C C B
题号 1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A B A B C B
1.C
【详解】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气孔是C。气孔周围是保卫细胞,保卫组织总是两两相对而生,围成的空腔是气孔。气孔的张开与闭合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故选C。
2.C
【详解】地球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图中材料有实心泡沫球、较长的硬棒,用实心泡沫球、较长的硬棒可以制作地球自转模型,较长的硬棒模拟地轴。较长的硬棒从中间插入实心泡沫球,实心泡沫球围绕较长的硬棒旋转模拟地球围绕地轴自转运动。故选C。
3.B
【详解】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其作用是矫正近视眼,使像成在视网膜上,不具有放大功能。
B.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放大镜),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具有放大功能 。
C.车窗玻璃主要是起到防护、隔离等作用,不具备放大物体的功能。
故选B。
4.A
【详解】根据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步骤,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如果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他应该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故选A。
5.B
【详解】北半球的6月是夏季,此时南半球处于冬季。温州位于北半球,6月气温高,穿背心;悉尼位于南半球,此时正值冬季,气温较低。悉尼冬季气候温和,通常不需要羽绒服,但需穿夹克等保暖衣物。T恤适合夏季,与季节不符。故选B。
6.C
【详解】A. 面包制作需要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酵母菌属于微生物。
B. 米酒通过酒曲中的霉菌和酵母菌分解淀粉产生酒精,需微生物参与。
C. 豆腐通过凝固豆浆中的蛋白质制成,主要利用物理或化学凝固,无需微生物作用。
故选C。
7.C
【详解】植物开花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种类的花在一天中不同时间开放,主要与光照有关。例如,有些花在光照充足的白天开放,而有些则在光照较弱的傍晚或夜晚开放。光照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物钟,从而决定开花时间。温度虽然影响植物生长,但一天内温度变化通常不如光照明显;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直接导致开花时间差异的主因。故选C。
8.C
【详解】A.罗伯特·胡克通过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植物细胞结构,但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是列文虎克,因此A选项错误。
B.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而“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因此B选项错误。
C.傅科通过傅科摆实验,直观展示了地球自转的现象,因此C选项正确。
故选C。
9.C
【详解】显微镜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反光镜和光圈。题目中目镜下光圈暗淡,说明光线不足,此时应调节反光镜的角度或改用凹面镜以增强反射光。调节旋钮用于调整焦距,目镜用于观察,均与光线强弱无关。故选C。
10.B
【详解】人类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科学家发现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来探测目标,在蝙蝠耳朵的启示下发明了雷达,即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来确定物体的范围、角度或速度的探测系统。故选B。
11.A
【详解】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原核生物,由单个细胞组成,但没有细胞壁。由于肺炎支原体个体很小,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清楚。A是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支原体;B是简易式手持显微镜,不适合观察支原体;C是光学显微镜,不适合用来观察支原体。故选A。
12.C
【详解】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会在干草周围生长繁殖。由于干草浸泡在水中,其表面及周围会形成一个相对富含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的环境,微生物容易在此聚集。水下靠近干草的位置,既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有相对稳定的环境,微生物更容易在此大量生长和聚集,所以取水样时水下位置最合适。
13.C
【详解】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经度数越大,日出时间越早,西经度数越小,日出时间越早,越是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根据地图上的三个地点,从东到西依次是洞头、苍南、泰顺,因此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是洞头、苍南、泰顺。故选C。
14.C
【详解】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不同节气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冬至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楼影最长。若按此时影长设计楼间距,其他时间影长更短,底层全年均可见阳光。故选C。
15.A
【详解】“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不动的,周围的一切天体都绕着地球转。选项A的图示呈现出地球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转的特征,符合“地心说”的观点。选项B的图示呈现出太阳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天体围绕太阳运转的特征,符合“日心说”的观点。选项C与经典的“地心说”中天体围绕地球的典型结构不一致。故选A。
16.B
【详解】当物体做圆周运动时,观察者会感觉周围的景物朝相反方向运动。小灵逆时针转动时,她自身运动方向为逆时针,因此周围的景物相对于她会呈现顺时针方向的运动。选项C与旋转方向无关,故选B。
17.A
【详解】反光小圆片可以反射光,形成移动轨迹,在地球模型上贴反光小圆片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地球模型运转时具体地理位置(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白天,未被照亮的部分是夜晚。当在地球模型上贴的反光小圆片被照亮时,就如同地球上被太阳光照到的区域,此时模拟的是白天。而正午是白天中的一个特定时刻,仅说反光小圆片被照亮只能说明是白天,不能确切说是正午;夜晚是地球模型上未被照亮的部分,与反光小圆片被照亮的情况不符。故选A。
18.B
【详解】制作水中微生物玻片标本时,需用滴管吸取水样滴在载玻片上,脱脂棉纤维用于限制微生物活动以便观察,镊子用于夹取盖玻片,吸水纸用于吸除多余水分。碘酒(A选项)用于染色,但观察活体微生物通常不需染色;小刀和色素(C选项)与此实验无关。B选项材料均符合操作要求。故选B。
19.C
【详解】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通常会用一些物品来模拟地球、太阳等天体以及相关的现象。贴有地点标记的同学看到红色纸片,这里红色纸片代表的是日出等黎明来临的标志,也就意味着该同学所代表的地点迎来了黎明。故选C。
20.B
【详解】飞船绕地球一圈约90分钟,一天绕行12圈。由于地球自转,每绕一圈航天员会经历一次昼夜交替,即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但题目问的是“次日落”,即日落次数。每绕地球一圈会看到一次日落,因此12圈对应12次日落。故选B。
21.(1)
(2)南
(3)C
(4)B
(5)B
【详解】(1)圭表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表”是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按照其结构和原理,用给定材料合理绘制即可。
(2)在我国,太阳终年在南方天空,为了准确测量影子长度,圭表应放在朝南的窗台上,这样太阳能在表的北面照射,影子落在圭上便于测量。
(3)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影子长度介于夏至和冬至之间。
(4)B位置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在6月22日前后。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因此C位置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在9月23日前后。所以秋分日这一天,地球在示意图中的C处。
(5)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远离赤道,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气温降低,所以会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故选B。
(6)选项A:银杏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这是植物对低温、干燥等秋冬季节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与四季变化中的秋季相关,秋季气温下降、水分减少等因素促使银杏落叶,所以该生物活动与四季变化有关。
选项B:含羞草叶子白天展开,晚上闭合,这主要是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是一种昼夜节律现象,主要与一天中的明暗变化有关,而不是四季变化,所以该生物活动与四季变化无关。
选项C:北极狐在不同季节换上不同颜色的毛,在冬季换成白色毛发以便在雪地中伪装,夏季换成灰色等颜色适应环境,这与四季中冬季和夏季不同的环境特点(如积雪有无等)密切相关,所以该生物活动与四季变化有关。
故选B。
22.(1)C
(2)
(3)400
(4) ② ① ④ ③
(5)A
(6)左下
(7)B
(8)B
(9)B
【详解】(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C凸度最大,因此图像放大倍数最大。故选C。
(2)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转换器、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细准焦螺旋等,根据图中显微镜已有的结构和缺失位置,对应填入相应序号。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已知目镜是10×,要使放大倍数最大,则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大的物镜40×,那么组装的显微镜倍数是10×40=400倍。
(4)制作果肉玻片标本的正确步骤是: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然后放置果肉,接着盖上盖玻片,最后染色。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并且使标本染色均匀,便于观察。因此顺序是②①④③。
(5)制作果肉临时装片时,果肉取样薄而透明才有利于光线透过,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中等透明或厚而透明会影响观察效果,所以选A。
(6)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图中褐色菌体在视野左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7)霉菌是多细胞真菌,属于微生物;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霉菌不是单纯的细胞概念;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霉菌有细胞结构,所以选B。
(8)霉菌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其能繁殖,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霉菌大多呈丝状是其形态特点,霉菌有一定的颜色是其外观特征,都不能直接说明其有生命,所以选B。
(9)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干燥寒冷的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能减缓水果发霉,干燥温暖、潮湿寒冷环境相对更易使霉菌生长,所以选B。
23.(1) 地球 太阳
(2) A B
(3)
(4)黑夜
(5)B
【详解】(1)在模拟地球运动的实验中,通常用地球仪来模拟地球,用手电筒的光来模拟太阳光,因为太阳是地球光照的来源。
(2)从图2中可以看出,喀什位于我国新疆,位置相对偏西,在图中A点位置;苍南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位置相对偏东,在图中B点位置。
(3)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手电筒照射到地球仪的一面是白昼,背对手电筒照射的另一面就是黑夜,所以在地球仪背对手电筒一侧画半圆阴影来表示未被照亮的半球。
(4)从图1中可以看出,A点位于地球仪背对手电筒照射的一侧边缘,随着地球仪按图示方向(自西向东)转动,A点即将进入背对手电筒照射的区域,即即将进入黑夜。
(5)地球实际上是自西向东自转,若按顺时针方向自转,与实际自转方向相反。在顺时针自转的情况下,喀什位置相对靠东,会先迎来黎明,所以选B。
24.(1)A
(2)B
(3)A
(4)B
(5)C
【详解】(1)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呈圆筒形的原生生物。它只由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故选A。
(2)草履虫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陷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嘴巴”。故选B。
(3)草履虫就是靠纤毛的划动在水中旋转运动的。故选A。
(4)草履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淡水中,池塘里的水富含各种有机物等营养成分,更适合培养草履虫;矿泉水成分相对单一,缺少草履虫生长所需的丰富营养物质;自来水中一般经过消毒处理,可能含有不利于草履虫生存的物质,所以最适合培养草履虫的是池塘里的水,选B。
(5)在培养草履虫的过程中,水面出现的大量“白点”实际上是草履虫等微生物大量聚集形成的,而不是水中的营养物质或者干草发霉,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