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检测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检测题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禹传子,家天下” 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是( )
A. 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从世袭制到禅让制
D. 从郡县制到分封制
2.《史记 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材料表明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诸侯反叛 B. 统治者残暴 C. 外族入侵 D. 自然灾害
3.甲骨文记载:“王令众人曰:协田。”“协田” 指众人集体耕作。这反映了商代( )
A. 奴隶制度盛行 B. 农业生产集体化
C. 分封制的确立 D. 手工业水平高超
4.《诗经 大雅》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反映了西周的(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5.春秋时期史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周王室衰微 B. 诸侯争霸激烈
C. 百家争鸣兴起 D. 商鞅变法成功
6.《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材料中的 “商君” 指的是( )
A. 管仲 B. 商鞅 C. 吴起 D. 韩非
7.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称赞的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郑国渠
8.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里的 “规矩” 最可能指( )
A. 礼仪制度 B. 法律制度
C. 度量衡 D. 耕作工具
9.《论语 为政》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体现了孔子的( )
A. 教育思想 B. 仁政思想
C. 法治思想 D. 无为思想
10.战国时期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 )
A. 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B. 诸侯之间的纷争
C. 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D. 民族之间的冲突
11.依据表格信息,夏朝的建立者是( )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灭亡时间(约)
夏朝 禹 阳城 公元前 1600 年
商朝 汤 亳→殷 公元前 1046 年
西周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 771 年
A. 启 B. 禹 C. 汤 D. 周武王
11.表格中,主张 “兼爱、非攻” 的学派是( )
学派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儒家 孔子 仁、礼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12.下列哪位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 “无为而治”( )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 D. 墨子
13.战国时期,强调以法治国,维护君主权威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14.依据表格,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个国家( )
变法人物 所在国家 主要措施
管仲 齐国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商鞅 秦国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A. 齐国 B. 秦国
C. 楚国 D. 赵国
15.商鞅变法中,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 废除井田制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建立县制
16.. 图片为 “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该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都城遗址,夏朝是我国历史上( )
A. 第一个王朝 B. 第一个封建王朝
C. 第一个统一王朝 D. 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17.图片为 “司母戊鼎”,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其主要用途是( )
司母戊鼎
A. 生产工具 B. 祭祀礼器 C. 生活用具 D. 战争武器
18.图片为 “甲骨文刻辞”,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主要刻写在( )
A. 青铜器上 B. 龟甲和兽骨上 C. 竹简上 D. 丝帛上
19.图片为 “春秋争霸形势图”,图中称霸的诸侯不包括(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始皇
20.图为 “孔子讲学图”,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不包括( )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 温故而知新 D. 无为而治
21.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推广,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手工业水平下降 B. 农业生产进步 C. 商业活动频繁 D. 战争规模扩大
22.“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这反映了( )
A.卿大夫篡权立国成为了潮流
B.争霸战争发展成为兼并战争
C.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增强
D.秦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2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
24.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功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 )
A.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25.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部分协同运作,既能自动分流岷江水量,又能清除泥沙,保障灌溉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一设计最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
A.对水利工程功能的全面规划
B.系统协调、顺应自然的工程智慧
C.大规模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创新
D.依靠中央集权统一调动的组织能力
26.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治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与之相对应的正确选项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B.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7.《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
28.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 )
A.怀才不遇的哀怨 B.生活穷困的不满
C.爱国忧民的情怀 D.四处漂泊的悲愤
29.“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还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认为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孟子的这些思想( )
A. 强调君主权威
B. 重视人民作用
C. 主张无为而治
D. 提倡严刑峻法
30.“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的这些思想出自( )
A. 《论语》
B. 《孟子》
C. 《道德经》
D. 《韩非子》
二、非选择题(共40 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 夏本纪》
材料二:“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三: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 “陪臣执国命”。
(1) 材料一反映了夏朝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夏朝政权的巩固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
(2) 材料二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该制度下诸侯需要履行哪些义务?(4 分)
(3) 材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高达 3.96 米,树干分三层,每层三枝,枝上栖息着九只神鸟,底部有三条龙形神兽支撑树干。”
——《中国考古学通论》
材料二:“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涉及祭祀、战争、农业、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 4500 个,其中已破译的约 1700 个。” ——《甲骨文合集》
材料三:“(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青铜神树属于哪个朝代的文明成果?结合材料,说说该文明成果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业具有怎样的水平?(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的载体、主要内容和目前的破译情况。(4 分)
(3)材料三提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哪个时期开始出现?商鞅变法中与土地相关的措施对秦国农业发展有何作用?(4 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确立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秦惠王即位后,尽管处死了商鞅,但继续推行商鞅制定的法令,秦国的国力持续增强,最终统一六国。”——《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 “商君” 指的是谁?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具有怎样的特点?(4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在军事和行政方面的具体措施各一项。(4 分)
(3)材料三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统一六国产生的重要作用。(6 分)
参考答案
31.(1)变化: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2 分)。影响:标志着 “家天下” 局面的正式形成,加强了王权的稳定性,为夏朝长期统治奠定基础(2 分)。
(2)制度:分封制(2 分)。义务:向周王缴纳贡赋、随从周王作战、定期朝觐周王、镇守疆土(任答两点,2 分)。
(3)特点: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大夫专权,政治秩序混乱(3 分)。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动摇(3 分)。
32.(1)朝代:商朝(2 分)。水平: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造型独特,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2 分)。
(2)载体: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1 分);主要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涉及祭祀、战争、农业、天文历法等领域(2 分);破译情况:已发现单字约 4500 个,已破译约 1700 个(1 分)。
(3)出现时期:春秋时期(2 分)。作用: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秦国国力增强提供了物质基础(2 分)。
33.(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2 分)。特点:法令严格执行,公平无私,奖惩分明,不畏惧权贵(2 分)。
(2)军事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 分);行政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 分)。
(3)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其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富国强兵的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 分)。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4 分)。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
1-10ABBCA BABBB
11-20DBCCC ABBDD
21-30 BBACB DBCBC
31.(1)变化: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2 分)。影响:标志着 “家天下” 局面的正式形成,加强了王权的稳定性,为夏朝长期统治奠定基础(2 分)。
(2)制度:分封制(2 分)。义务:向周王缴纳贡赋、随从周王作战、定期朝觐周王、镇守疆土(任答两点,2 分)。
(3)特点: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大夫专权,政治秩序混乱(3 分)。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动摇(3 分)。
32.(1)朝代:商朝(2 分)。水平: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造型独特,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2 分)。
(2)载体: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1 分);主要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涉及祭祀、战争、农业、天文历法等领域(2 分);破译情况:已发现单字约 4500 个,已破译约 1700 个(1 分)。
(3)出现时期:春秋时期(2 分)。作用: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秦国国力增强提供了物质基础(2 分)。
33.(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2 分)。特点:法令严格执行,公平无私,奖惩分明,不畏惧权贵(2 分)。
(2)军事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 分);行政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 分)。
(3)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其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富国强兵的需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 分)。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