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5.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班级兰州市学府致远学校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姓名历史试卷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6.“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座位号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代()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据此可推知()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7.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印证西汉时期()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8.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3.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径旨在()9.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A.依据政绩实效B,参考资品等次C.关注家世道德D,考察为官能力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4.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后()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第1页/供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