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5. 表 1 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班级 兰 州 市 学 府 致 远 学 校 西晋 48% 19.1% 32.9%东晋 78.4% 7.4% 14.2%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姓名 历史 试卷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6.“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座位号 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1.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 代( )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据此可推知(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7.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 “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印证西汉时期(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8.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A B C D 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①② .③④ .①③ .②④3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径旨在( ) 9.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4.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 )后(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第 1 页 /共 4 页{#{QQABCQaQogAAQJJAAQhCAQXwCgCYkACAAAgOQAAYsAIBwQFABAA=}#}10.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 13.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14.宋太祖开宝六年(973 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11.“自唐专以文字取科名,有所为词章之学者,其汩没人才益甚。直至本朝,更求工 15.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于小楷试帖,束缚为已极矣。官到卿贰,不免于文字之考,何由得经济之才。不思 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变计,中国断无振兴之机。”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A.“若不因时变通,何以见实学而拔真才”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6.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C.“变法自强,宜仿泰西设议院” 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D.“习兵战不如习商战”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12.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17题 14分,第 18题 12分,第 19题 14分,第 20题 12分,共 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 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 非复辨其贤愚”。C.地方行政权力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第 2 页 /共 4 页{#{QQABCQaQogAAQJJAAQhCAQXwCgCYkACAAAgOQAAYsAIBwQFABAA=}#}材料二 根据材料总结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解释论述。(要求:现象源自材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 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19世纪 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而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在 1815年以后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 开始,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国,在工业上堪称世界工厂。1832年英国议会改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 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了政权,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开始长期执政。1870年 6月,格莱斯顿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这样一来剥夺了贵族垄断官职的特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这次改革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也是世界上创立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文官制度。——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论述》材料二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但其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却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正史中“良吏”标准的大致概括 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使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一代哲人心悦诚服。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廉洁刚正、明察内敏、劝课农桑、与民兴利、施行教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汉书》 化、政平讼理、盗贼不起、讼狱止息,地方社会繁荣稳 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定,朝野称赞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新探》《宋书》《魏书》清廉、守正、重义;军功、断案、赈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梁书》《晋书》富民教化、明察善断、除暴安良、战功卓著、正直敢《旧唐书·良吏传》谏、忠义仁孝元修《辽史》平冤、治盗、减除税徭、建立军功《金史》《宋史》明修《元史》 清廉、直谏、富民、施教、理讼、锄奸、抚边清修《明史》 富民教化、兴利除弊、理讼治狱第 3 页 /共 4 页{#{QQABCQaQogAAQJJAAQhCAQXwCgCYkACAAAgOQAAYsAIBwQFABAA=}#}(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科举制所体现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延安时期中共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因。(4分)的共同价值追求。(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则,并分析中共干部培养的意义。(8分)20.【党的干部队伍建设】(12分)材料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历经长征锤炼的中国共产党明显感觉到党、政、军、民等各条战线都严重缺乏干部,到处呈现“干部荒”。当时“要干部的呼声遍于各地,于是饲养员一跃而为营政委者有之;特务员、支书一跃而为队长、团政委、主任者有之”。同时,许多青年知识干部大都是从学校直接奔赴延安,没有经过革命的洗礼与历练,而许多农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教育。正如毛泽东所讲,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才能最后战胜敌人。——摘编自薄谊萍《延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材料二下表是中共在不同时期关于干部培养的要求与规定。时间 文献 要求与规定“由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定若干人为该机关各组之1922年 《中国共产党章程》 干部”“干部人员由地方执行委员会随时任免之”要求党员干部批判和深入地剖析了教条主义问1930年 《反对本本主义》 题,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1938年 《论新阶段》 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 挑选干部的标准是:“政治、能力二者不能缺一,1940年问题》 以政治为主”《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警醒党员干部要提防“糖衣炮弹”,并提出“两个1949年上的报告》 务必”——摘编自王建华《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第 4 页 /共 4 页{#{QQABCQaQogAAQJJAAQhCAQXwCgCYkACAAAgOQAAYsAIBwQ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