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选择题(每小题各2分,共50分)1.2024年10月至12月期间,广西文物普查团队在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采集到了石核、刮削器、石锤、动物化石等珍贵标本,这为研究古人类在广西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史料。材料旨在说明我们了解古人类的重要途径是( )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相关纪录片2.歌曲《中国人》中,有一句歌词: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由此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 )A.半坡人 B.河姆渡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3.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阱捕捉野兽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4.新疆通天洞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至商朝的遗址,考古专家在遗址旧石器文化层中发现了有灼烧痕迹的动物骨骼。这说明当时的古人类已经( )A.学会用火 B.能够直立行走C.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D.有爱美意识5.下列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是A.半坡人 B.河姆渡人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6.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7.下列文物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 )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一手史料 D.二手史料8.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和纺织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9.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不包括A.农作物种植 B.聚落的发展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发展10.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曾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下列“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是( )A.伏羲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尧舜和大禹 D.神农和伏羲11.距今约6300-45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百余件随葬物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时期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贵族墓地里,出土了玉琮、玉钺等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当时( )A.中华文明辉煌 B.原始农业形成 C.各地文明趋同 D.社会分化出现12.我国第一位通过王位世袭取得统治地位的是( )A.禹 B.启 C.汤 D.尧13.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你认为当时记载这一天文现象的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 D.大篆14.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和高度的责任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历史上,“家国一体”源于(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15.下图是西周政治制度示意图,人物身份自上而下对应正确的是( )A.周天子—士—卿大夫—侯 B.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C.诸侯—周天子—卿大夫—士 D.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16. “国人暴动”发生在( )A.夏朝末年 B.商朝末年 C.西周厉王时期 D.东周初期17.春秋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同时也有客观的进步性,表现在A.天子权威下降 B.诸侯国数量增加C.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D.促进了民族交融1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霸战争,以期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第一个成为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19.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他在做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很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东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字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由此推断,这位老师的姓名是( )A.秦楚 B.赵魏 C.齐晋 D.齐秦20.《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反映了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 )A.优待贵族,减轻刑罚 B.讲究策略,缓和矛盾C.废旧立新,变革制度 D.法令公正,执行严格2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中“天府”得益于( )A.灵渠的顺利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丝绸之路的开通22.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史记》23.某校九年级(1)班历史学习小组的社会实践主题是“宣传国家倡导的‘光盘行动’”,这一主题体现了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该思想家是( )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庄子24.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各项能体现这一变革的是( )A.出现“尊王攘夷”的争霸现象B.统治者普遍接受“非攻”主张C.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D.铁犁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25.“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发展的是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该评论强调的是学派发展要符合(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时代发展的需求 C.统治阶级的意志 D.思想解放的潮流二、列举题(8分)2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每小题各1分,共4分)(1)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2)发明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的战国名医——(3)秦始皇时北击匈奴的大将——(4)在巨鹿之战中骁勇善战,歼灭秦军主力——27.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内容。(每小题各1分,共4分)(1)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2)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的著作——(3)秦朝修筑的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4)秦朝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防御城墙——三、材料题28.(13分)中国的政治文明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材料二 禹荐益(推荐伯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到禹老的时候),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摘编自《史记·燕召公世家》材料三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受封人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而是人口的再编组……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周人的政治权力,抟铸(即铸造)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摘编自许倬云《当代学术:西周史》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指出此制度的特点。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6分,各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是怎样取得天下的?(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制度变迁的原因。(3分)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哪位国君任用他进行了变法?(4分)(2)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时期,要想获得爵位或土地,你应该怎么做?(2分)(3)哪些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2分)(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不能抄袭材料)?(6分,各3分)30.(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所谓的 “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三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分析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4分,各2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中,主张君主要靠法令、权势治国的是哪一学派?请列举一个该学派的代表人物。(6分,各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政治主张,并写出老子创立的学派。(2分)(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3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A 2.D 3.D 4.A 5.A 6.B 7.C 8.D 9.D 10.B 11.D 12.B 13.D 14.B 15.B 16.C 17.D 18.A 19.D 20.D 21.B 22.A 23.B 24.C 25.B二、列举题26.(1) 裴文中 (2) 扁鹊 (3) 蒙恬 (4) 项羽27.(1) 禅让制 (2)《孙子兵法》 (3) 灵渠 (4) 万里长城三、材料题28.(1) 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为现代人才选拔、干部任用等提供公平公正选拔的借鉴,倡导以公共利益为先的价值取向。(2) 启与同党攻打并夺取了伯益的天下。(3) 兼具土地分封与人口编组;推动地缘性政治单位形成;促进文化共同体的构建。(4) 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权力争夺与巩固统治的需求;民族交融与社会结构的变动。29.(1) 商鞅变法;秦孝公(2) 参军入伍,建立军功(3)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使秦国国力大幅提升,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1) 仁和礼;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不符合各国争霸的现实需求。(2) 旧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革;法家;韩非(3) 无为而治;道家(4)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后世治理国家提供了多种思想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