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七年级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页,二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且包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木炭块。这最能说明北京人 ( )A.已经学会人工取火,保存火种B.会用火烧烤食物,还会制作彩陶C.能使用天然火,并能长时间保留火种D.能制造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2.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 )A.文献典籍 B.神话传说C.考古发现 D.影视资料3.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历史。那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A.早期城市的形成 B.学会使用火烧烤食物、照明C.原始农业的出现 D.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夏朝时期的大型宫殿基址、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遗址,且史料记载夏朝“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些史实共同说明夏朝 ( )A.已形成早期国家形态 B.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C.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D.社会等级分化不明显5.人们经常说“故土难离”,但是商朝前期由于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多次迁都,直到一位君王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这位商王是( )A. 桀 B. 汤 C.盘庚 D.纣6.春秋时期,齐桓公能成为首位霸主,关键在于他采用了哪一策略获得诸侯支持 ( )A. “尊王攘夷” B. “无为而治”C.“严刑峻法” D. “百家争鸣”7.2024年,考古人员在浙江绍兴亭山遗址群发掘出大量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青铜兵器,其中包括刻有“戉”字鸟篆铭文的青铜戈。“戉”即“越”,这一发现最有可能印证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C.卧薪尝胆 D.三家分晋8.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众弱以攻一强”和“事一强以攻众弱”的历史现象,其中的“一强”是指 ( )A. 秦 B. 魏C.赵 D. 齐9.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产的盐运销至魏、赵、宋、卫诸国,郑国商人携带着熟牛皮、牛等到周经商,晋国的木材、皮革输入楚国。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 )A.华夏认同增强 B.学术思想活跃C.诸侯征战频繁 D.经济联系加强10. “战国时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林胡、匈奴等民族,与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联系密切,金属制品的纹饰风格深受其影响,同时布局对称又受到中原文化熏染。”上述材料说明 ( )A.不同文化交汇创新 B.中原地区的艺术水平高C.北方各族生性好战 D.战国时期各国征战频繁11.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1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A.《道德经》 B. 《论语》C.《孟子》 D.《韩非子》13.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哪一部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C.《吴子兵法》 D.《六韬》14.古人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如降水明显增加使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的春末为“谷雨”,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麦子)的时期为“芒种”。由此可知,节气的命名源于 ( )A.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 B.统治者的统一规定C.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 D.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15.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诗经》 B.《吊屈原赋》C.《离骚》 D.《论语》16.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水利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连接湘江和漓江,其作用是 ( )A.防洪灌溉 B.军事防御C.沟通南北水系 D.促进民族交融17.中国境内,北起东北、南达南岭的广大地区发现了秦代郡县政城、墓葬和驰道等遗迹及度量衡等遗物。这说明了 ( )A.秦王朝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标B.秦王朝完成了对西域的控制C.秦王朝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D.秦王朝建造水利工程都江堰18.在各路反秦势力中,有原六国旧贵族,如项梁、项羽;也有秦吏萧何、曹参;儒士叔孙通;市井平民樊哙和周勃等社会各阶层人士。从反秦势力的成分反映出秦末起义具有 ( )A.首创性 B.偶然性C.广泛性 D.正义性19.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07年,秦末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爆发,在巨鹿将秦军的主力歼灭。这次战役胜利一方的主帅是()A.白起 B.盘庚C.项羽 D.刘邦20.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西周于前1046年建立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骨针D.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兼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并指出该制度的目的。(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情况出现的历史时期和该时期的政治特点。(2分)(3)据材料三,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根源。(2分)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末年,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设计出一套治国方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其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和以民为本。儒家思想虽在动荡的形势下显得举步维艰,但到新形势下又被统治者所尊崇。————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摘编自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并指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局面。(2分)(2)据材料二,说明各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2分)(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场运动的影响。(2分)2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摘编自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材料二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摘编自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材料三 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摘编自《管子评说》(1)据材料一,写出图1器物的名称。图2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与夏商时期我国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的史料类型及价值。(2分)(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新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属生产工具的优势。(2分)24.(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秦朝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如车裂、腰斩等,民众稍有不慎就要受到刑法处罚。————摘编自《中国通史》材料二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分)(3)据材料一、二,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25.(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政治一统,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即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第四,民族一统,即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结合上述材料,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为主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A C A C A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A A C C A C C B二、非选择题21.(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2分)(2)历史时期:春秋时期;政治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分)(3)根源: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2分)22.(1)核心思想: 仁; 局面: 百家争鸣。(2分)(2)关系: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2分)(3)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分)23.(1)名称: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说明:三星堆遗址与中原王朝有密切关系。(2分)(2)史料价值:利簋属于实物史料;其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为研究周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2分)(3)表现:铁农具牛耕的出现。(1分)优势:更坚硬,生产效率更高;利于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更能促进农业发展。(1分)24.(1)社会现象:秦朝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严苛、刑法残酷。(2分)(2)事件:陈胜、吴广起义。目的:为了号召大家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2分)(3)联系:正是由于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激起人民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2分)25.观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1分)论述:公元前 221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此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达成了“天下一统”。秦朝统一之后,在政治方面,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于地方推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交通上,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在民族关系层面,秦始皇派遣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综上所述,秦朝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