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濮阳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濮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符号与图案,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神兽”,观察中国考古发现分布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 B.“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C.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2.《礼记·冠义》记载:“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在商鞅变法之前,旧贵族仅凭血缘关系就能享受荣华富贵,而变法后,旧贵族与平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们不再能凭借出身高人一等。与此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什伍连坐 B.军功授爵 C.推行县制 D.严明法度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淮南王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 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以法为教受到冲击 D.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5.张骞凿空西域,更多的西方物产传入中原。东汉灵帝颇爱胡食,令宫女在皇家苑囿西园开设饮食店,灵帝扮作客商光顾,以为戏乐。可能出现在西园饮食店的是( )
A.南瓜酥 B.玉米羹 C.芝麻饼 D.烤红薯
6.北魏孝文帝注重通过“乡饮酒礼”的仪式让长者、贤者来教化乡里。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下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反映了北魏时期( )
A.儒学为鲜卑贵族普遍认可 B.迁都洛阳利于基层治理
C.重农和尊儒思想得到推崇 D.习俗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7.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代科举以诗入试后,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抒发渴望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材料反映试诗制度( )
A.使百姓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B.助推了诗歌创作的功利化倾向
C.成为了公平入仕的唯一途径 D.提高了官员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8.历史教材引用资料丰富,其中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有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诗中的“此河”认识正确的是( )
A.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主要目的是灌溉沿岸大量的农田 D.巩固了隋朝的政治统治
9.下面的示意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 )
A.尚书省、参知政事、军政 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
C.南书房、门下侍郎、军政 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
10.北宋时期,纸币交子仅在四川流通。至南宋孝宗时期,开始由户部发行纸币会子。此后,南宋朝廷设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并用金银回收发行过多的会子,限制增印。南宋政府此举旨在( )
A.推动商业活动突破传统限制 B.保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
C.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 D.加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1.下列表述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普及 当地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
B 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理学成为基层教化的主要工具
C 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本民族文字 民族交融限于文化层面
D 元朝的简仪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元代科技全面领先世界
A.A B.B C.C D.D
12.雍正帝为加强密折的保密性,制定了以下举措:收回朱批奏折,制造密折专用箱锁,令密折直送内廷,且由他本人亲自拆阅,不许任何人开看。雍正帝的这些举措( )
A.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B.削弱了内阁首辅的决策权
C.为其乾纲独断提供了条件 D.确保了密折内容的真实性
13.明朝一度厉行海禁,按照旧例,撒马尔罕入贡由甘肃验送。弘治二年(1489),撒马尔罕派遣使者从海道至广东,入贡狮子、鹦鹉等物,朝廷以其贡道不正,遣官阻回。明朝拒贡之举旨在( )
A.强化边疆管理 B.减少朝贡频次 C.复兴丝路贸易 D.调整海禁政策
14.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15.公元前4~前3世纪,“古代埃及第一位史学家”马涅托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历代法老及其在位时间,并首次用希腊词汇“Dynasteia”来表示“王朝”的概念。这( )
A.表明古埃及王朝更替较为频繁 B.表明埃及文字来源于希腊字母
C.可用于探究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D.可用于说明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
16.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王权 B.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增强了农民抵御灾害能力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大地的史前区域文明虽然犹如“满天星斗”,但是其他地区却在其文明演进的过程中或衰落,或中断,其先进文明因素最终汇入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早中期,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等文化都存在着向中原方向发展的趋势。正是中原地区与各地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周围各地文化因素汇聚、融合改造于中原地区。各地先进的新的文化因素输入,使得中原地区的统治集团及其文化充满活力,这显然极大地推动了中原文明化的进程。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材料二 许宏结合城市、青铜器、墓葬制度三个文明要素对二里头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青铜礼器群、大型青铜冶铸作坊遗址和墓葬制度,认为二里头文化的诸文化要素显现出的是社会发展的成熟性,是早期国家的萌芽。胡彬彬和邓昶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据成果,也赞同了这一观点,认为大致在二里头文化时期,早期中国开始以国家的形式正式出现。
——摘编自冉博文、吴灿《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二里头文化为例,说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朝见汉帝,“赞谒称臣而不名”,汉封其为“归义匈奴单于”,允其居光禄塞下,“汉兵不得入,匈奴亦不寇”。
——《汉书·匈奴传》
材料二:唐太宗谓侍臣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突厥贵族阿史那社尔、契丹首领孙万荣等均任唐朝官职,突厥降户被安置在河北道,“仍令各守其俗”。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长城相较于秦长城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处理民族关系的异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生动彰显出宋朝南方农业的昌盛,太湖流域等南方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丝织业在两浙一带也大放异彩,“东南诸路岁起绸三十九万匹,绢二百六十六万匹,绫罗三万余匹”;制瓷业蓬勃发展,五大名窑产品远销海外。同时,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人工磁化法,促使指南针得以广泛应用于航海,极大提升了航海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宋太宗至道末年,官船制造累计达3337艘之多,在泉州、虔州等地设有26处造船场。宋政府大力鼓励商人开展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与征税等事务。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对海洋的探索逐步展开,海上交通线开始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南方各政权为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积极鼓励海上贸易,推动了造船业发展,海运规模由此初步扩张。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联系,更远及南亚、西亚,构建起庞大的贸易网络,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两宋时期,各类因素叠加促使海运迎来黄金发展期,港口贸易兴盛,海外贸易范围进一步拓展。元代重视海运,将南方物资通过海运运往北方。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展现了强大的航海实力,不过中后期受海防形势影响,海禁政策实施,海运发展遭遇顿挫,清代前期延续海禁政策,广州成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后期随着国门被迫打开,海运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海运的特点,并分析隋唐以后中国海运的影响。
20.论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习近平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讲话。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外古代文明交流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C
6.C
7.B
8.B
9.B
10.B
11.A
12.C
13.A
14.D
15.C
16.B
17.(1)特点:多区域文明中心;周边文化向中原持续汇聚;中原推动文明向成熟国家形态演进。
(2)标志:宫殿建筑群表明权力中心形成;青铜礼器与冶铸反映早期礼制出现;墓葬差异明显体现社会分层与制度化管理。(或答权力垄断、礼仪制度、社会分层)
18.(1)不同之处:汉长城分布更向西延伸;汉长城沿线设置了河西四郡。原因:汉朝国力更强,打击匈奴势力,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对边疆控制范围扩大);匈奴政权变化;防御匈奴等游牧民族、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需要。
(2)相同点:以政治册封(如单于、官职)维系臣属关系;允许少数民族保留习俗;通过军事威慑与和亲、互市等方式缓和矛盾。不同点:汉朝侧重“华夷之辨”,以羁縻政策为主;唐朝推行“华夷一体”理念,更注重吸纳少数民族参与治理(如任用异族官员)。
19.(1)经济基础雄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丰富的物产为海运提供了充足的商品资源。
科技推动有力: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政策支持积极:宋政府鼓励商人开展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负责管理。
(2)特点:历史源远流长;阶段性特征鲜明;地域范围拓展;发展历程曲折;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结合;受到对外政策的直接影响。
影响: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区域间经济联系;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国内文化内涵;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友好往来;刺激了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不断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20.论题: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阐释: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中国、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印度数字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中国的炼丹术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借鉴阿拉伯文化保存的希腊、罗马文献、中国的发明技术等,推动欧洲思想文化的进步和欧洲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各地,丰富了饮食种类,改变了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总之,世界文明呈多元发展格局,文明的交流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