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邵阳市第六中学八年级 历史期中测试卷适用范围:初二年级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八上1-12课。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他临危受命,“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而“为天下万世计”,毅然赴广东禁烟。他是A.张之洞 B.魏源 C.林则徐 D.关天培2.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讲道:对很多人而言,上海是外国人在中国的首都。有人甚至说:“上海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西方列强拿到上海这把“打开中国国门的钥匙”是通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 我国疆域辽阔,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一片“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一只“大公鸡”,与中国版图的缩小关系最大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国4.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其中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这一变化( )A. 根源于中国通商口岸开放过少 B. 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 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D. 体现了英国制造品输华持续增长5. “它(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华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6.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下图所示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永安建制 B.攻克武昌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7.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8. 下面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有可能是第十三章外国侵占台湾、新疆 13.1日本侵略台湾,1871—1874年 13.2俄国侵占伊犁,1871—1881年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在台湾建立行省C.邓世昌壮烈殉国 D.签订《马关条约》9. 如图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1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公车上书11. “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思想最能体现出“民生主义”的一项是A.驱除鞑虏 B.平均地权 C.恢复中华 D.创立民国12. 蔡元培先生给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中写道:“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1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材料中“誓死戮此民贼”的原因是袁世凯( )A.制造“宋教仁案” B.武力镇压二次革命C.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实现皇帝梦,复辟帝制14. 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在排练课本剧,下面是他们的剧本(部分)。剧本中的台词符合史实的是( )旁白:1896年,北京城一茶馆里有四位中国人正聊天。 小王:我看见“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 小李: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小张:我看见东交民巷都是洋人居住。 小孙:我阻击过八国联军。A. 小王 B. 小李 C. 小张 D. 小孙15. 1920年,教育部下令在全国所有学校废止文言文教科书。自此以后,白话文教科书进入学校,实现了中文(汉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致,使国语在全国各地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这主要得益于( )A.辛亥革命提倡开办新式学堂 B.护法运动中兴办新式学校C.南京临时政府进行教育改革 D.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16.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爱国运动,孕育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伟大精神。这些精神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五四精神的整体。其中,作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动因、贯穿运动始终并凝聚起广大民众力量的核心精神是?A. 民主精神 B. 爱国主义精神 C. 科学精神 D. 进步精神17. 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若按此纪年法,这一年应为民国多少年?A. 民国8年 B. 民国9年 C. 民国10年 D. 民国11年18. 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共一大在北京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共一大中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局书记C.中共一大确定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D.中共一大中确立了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共46分)19. (12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某条约的第二条规定材料二 从1854年到1856年,英、美、法三国曾一再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在清政府拒绝之后,1856年,英、法两国就组织联军发动了侵略战争,其目的在于扩大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所以也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三 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材料一中条约涉及的哪一次侵华战争?(2分) 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2)材料四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2分)(3)材料三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2分)这场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2分)2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孙中山《政治遗嘱》(1925年)材料三: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材料四: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1)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请你根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三民主义的含义。(4分)(2)为实现材料二中“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在1905年建立了哪个政党?(2分)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又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的第二、五条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哪个主张?(2分)(4)结合材料四,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21.(12分)下面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单元复习课,请你帮助完成相关内容。(12分)图一《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 的开始;(2分)图二发生的时间是 ;(2分)图三会址位于 ,(2分)结合乡土史,指出从近代湖南新式学堂走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领袖人物。(2分)(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4分)22.(10分)论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可以以四条线索为基本脉络。(1)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中国的反抗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 左宝贵等人抗击日军 义和团运动 五四运动(3)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4)经济、思想的发展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热潮 民族工业的“春天”“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上述四条线索中任选一条线索,将“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_______历史”这一观点补充完整,选取相关史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列出选择的相关史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少于120字。)试题 第3页(共6页) 试题 第4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