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检测卷一、选择题(共 60 分,每题 2 分)1.史料记载:“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灰烬层最厚处达 6 米。” 据此可知,北京人( )A.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已学会使用火C. 以采集植物为主要食物 D. 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2.《史记 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材料中的 “轩辕” 指的是(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尧3.考古发现的铭文记载:“夏启继位后,在钧台举行盟会,各路诸侯前来朝见。” 这一记载反映了夏朝( )A. 实行禅让制 B. 建立了早期国家政权C. 手工业发达 D. 疆域辽阔4.《史记 夏本纪》载:“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商汤灭夏 B. 武王伐纣 C. 大禹治水 D. 盘庚迁殷5.青铜器铭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贵族为祭祀母亲戊,铸造了一件大型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最可能是( )A. 四羊方尊 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 D. 利簋6.《史记 周本纪》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数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材料反映出西周( )A. 诸侯势力强大 B. 分封制遭到破坏C. 军事力量薄弱 D. 周幽王昏庸无道7.春秋时期史料记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改革对齐国的影响是( )A. 使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B.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C. 使齐国统一全国D. 使齐国手工业发达8.《论语》载:“子曰:‘有教无类。’”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 注重道德教育 B. 主张因材施教C. 打破教育垄断 D. 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9.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材料中的 “商君” 指的是( )A. 管仲 B. 李悝 C. 商鞅 D. 吴起10.《史记 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鞅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 奖励军功 B. 重视农业生产C. 废除世袭特权 D. 确立县制11.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先后展开。”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社会动荡不安 B. 各国重视改革C. 思想百家争鸣 D. 民族交融加强12.《孟子 离娄上》载:“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这一观点体现的思想是( )A. 仁政 B. 法治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13.考古发现的竹简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14.史料记载:“河姆渡居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和稻秆的遗迹。” 这一记载说明河姆渡居民( )A. 已掌握水稻种植技术 B. 以饲养家畜为主要生活来源 C. 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 D. 使用打制石器15.《左传》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 诸侯争霸的背景是( )A. 周王室衰微 B. 各国经济繁荣16.甲骨文中有 “贞:今岁商受年?” 的卜辞,“受年” 意为丰收。这说明商朝时期( )A. 农业生产受重视 B. 青铜铸造业发达C. 神权与王权结合 D. 分封制已推行17.《竹书纪年》记载:“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材料反映商朝灭亡的原因是( )A. 诸侯叛乱 B. 统治者奢侈腐化C. 外族入侵 D. 自然灾害频发18.西周青铜器铭文:“王令克侯于燕…… 赐克罙戈、銮旗,用徇。” 这一记载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19.《诗经 大雅》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一诗句反映的西周社会特征是( )A. 土地公有 B. 王权至高无上 C. 等级森严 D. 商业繁荣20.《左传》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中的 “平王” 指( )A. 周幽王 B. 周平王 C. 周厉王 D. 周成王21.《论语 宪问》载:“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管仲帮助齐桓公 “合诸侯” 的关键措施是( )A. 尊王攘夷 B. 奖励军功 C. 实行郡县制 D. 废除井田制22 .《春秋》记载:“(公元前 632 年)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 )A. 齐国称霸 B. 晋国称霸 C. 楚国称霸 D. 秦国称霸23.《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载:“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材料中 “孙子” 的策略体现的思想是( )A. 知己知彼 B. 无为而治 C. 仁政爱民 D. 法治严明24.《战国策 秦策》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材料中的 “商君” 指( )A. 管仲 B. 商鞅 C. 吴起 D. 李悝25.《史记 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鞅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 奖励军功 B. 重视农业C. 加强中央集权 D. 废除贵族特权26.《论语 学而》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体现了孔子的( )A. 政治思想 B. 教育思想 C. 法治思想 D. 无为思想27.《孟子 公孙丑上》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A. 重视法治 B. 主张仁政 C. 提倡无为 D. 强调兼爱28.《韩非子 难势》载:“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这体现了韩非子的( )A. 仁政思想 B. 法治思想 C. 民本思想 D. 礼治思想29.《史记 六国年表》载:“(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商鞅变法中,直接推动秦国军队战斗力提升的措施是( )A. 确立县制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废除井田制30.表格中改革的共同目的是( )改革者 所在诸侯国 主要措施管仲 齐国 “相地而衰征”,鼓励盐业、渔业发展,改革军制李悝 魏国 废除世袭特权,奖励耕织,制定《法经》商鞅 秦国 奖励军功,奖励耕织,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A. 实现思想统一 B. 富国强兵C. 废除奴隶制度 D. 推动民族交融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灰烬层最厚处达 6 米。灰烬中还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朴树籽、动物骨骼和石块。”——《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报告》 材料二:“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搭建而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他们还种植水稻,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和稻秆的遗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 材料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 五帝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北京人掌握了哪项重要技能?这一技能的掌握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姆渡居民的居住特点和主要农业生产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流域。(5 分) (3)材料三记载的 “轩辕” 指的是谁?材料体现了他在部落联盟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5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史记 夏本纪》 材料二:“商朝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高超。其中,司母戊鼎重达 832.84 千克,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其铸造需要二三百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 材料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数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史记 周本纪》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反映了夏商时期政权更替的什么特点?(4 分) (2)材料二体现了商朝青铜器的哪些特点?司母戊鼎的铸造情况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4 分) (3)材料三讲述的是哪一历史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遭到了破坏?该制度的破坏对西周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多少来征收赋税;还鼓励发展盐业和渔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在军事上,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通过改革,齐国国力大增。” ——《春秋史》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先后展开。其中,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战国史纲要》 材料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改革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措施。管仲改革对齐国产生了什么影响?(5 分) (2)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分别针对哪两个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中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4 分) (3)材料三体现了孔子在教育和思想方面的哪些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的思想在后世得到怎样的传承和发展?(5 分)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检测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B 2. A 3. B 4. A 5. B 6. D 7. B 8. C 9. C 10. B11. B 12. A 13. B 14. A 15. A 16.A 17.B 18.B 19.B 20.B21.A 22.B 23 .A 24.B 25.B 26.B 27.B 28.B 29.C 30. B二、非选择题31.(1) 技能:使用火(或控制火)(2 分)。影响:烧烤食物,改善了饮食结构,增强了体质;驱赶野兽,提高了生存安全性;取暖御寒,适应了更广阔的生存环境(任答两点,2 分)。 (2)居住特点:居住在干栏式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2 分);农业生产活动:种植水稻(1 分);流域:长江流域(2 分)。(3)“轩辕”:黄帝(2 分);作用:在神农氏势力衰弱、诸侯混战之时,习练军事,征伐不服从的诸侯,使诸侯归顺,稳定了部落联盟秩序(3 分)。 32.(1)事件:商汤灭夏(2 分);特点:统治者失德会导致政权灭亡,贤德统治者可顺应民心夺取政权(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分)。 (2)特点:种类多、数量大、工艺高超(2 分);社会现象:商朝手工业分工细密,规模庞大,拥有大量熟练工匠,体现了当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和组织能力(2 分)。(3)典故:烽火戏诸侯(1 分);制度:分封制(1 分);影响:诸侯失去对周天子的信任,周天子权威彻底衰落,西周统治陷入混乱,最终导致西周灭亡(2 分)。33.(1)经济措施:实行 “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和产量收税;鼓励发展盐业、渔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2 分);军事措施: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1 分);影响:使齐国国力大增,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2 分)。 (2)领域:军事(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和经济(鼓励耕织、惩罚懒惰和经商不力者)(2 分);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 分)。 (3)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贵族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有教无类”(2 分);思想贡献:提出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思想(1 分);传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孟子提出 “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主张 “礼法并施”;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检测卷.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检测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