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南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南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6届高考一轮10月检测卷
历史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遗址做过系统统计:早期代表半坡遗址中农、渔、猎、伐木工具比例接近,衣着材料多用兽皮,彩陶纹饰以写实鱼纹为主;中期代表庙底沟遗址中农业工具占比显著提高,衣着材料则多用植物纤维,彩陶常见回旋花瓣纹。据此可知,当时( )
A.农业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分工扩大 B.长江流域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
C.彩陶纹饰差异源于图腾崇拜不同 D.私有制的确立促使阶级分化加剧
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包括成套漆器、丝织品、竹木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同时发现的T型帛画描绘出“引魂升天”的场景。当时的文献记载中有“形魄归地,魂气升天”,“厚葬重币者则称为孝”等。这说明西汉初年的丧葬观( )
A.符合道家追求的丧葬理念 B.体现制度化的等级性差异
C.反映多重观念的融合趋势 D.彰显神权支配的厚葬风俗
3.唐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藩镇推翻中央统治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中央政权认同式微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4.南宋时,乌镇和青镇已经演变为统一的政区单位,中央直接派遣镇官和酒务官兼辖两镇,因此两镇独立于州县行政体系之外,其在经济功能与管理模式方面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经济特区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乌、青两镇(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到中央直接管辖
C.享有高度自治权 D.基层自治体系完备
5.乾隆六年,御史丛洞听闻皇帝欲往热河木兰巡幸行围,以“侍从人员狩猎为乐,留京大臣怠惰纲纪”上疏谏阻。乾隆以“遵循祖制,整饬戎兵,怀柔属国,非驰骋畋游”批评了丛洞。乾隆皇帝此举反映出( )
A.维系与蒙古诸部联系的重要性 B.监察系统难以有效地制约皇权
C.康乾盛世下隐含官僚系统危机 D.满汉关系极易为统治者所警觉
6.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大名县农民为了草帽辫生产需要,选择适合编草帽辫的小麦品种,拨出专门土地进行密植,以获得细长白软的麦秆,全然不顾小麦产量。河南南乐、清丰,山东观城,也存在这种情况。这种现象说明( )
A.跨地域贸易网形成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瓦解
C.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7.鲁迅在其小说集《呐喊》(1923年出版)与《彷徨》(1926年出版)中,塑造了大量“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鲁迅塑造这类文学人物形象的主要意图是( )
A.重审国民革命的价值 B.弄清中国的社会性质
C.唤醒世人并改造社会 D.揭露农村社会的愚昧
8. 1937年10月,毛泽东给刚开赴华北前线的朱德、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靠自己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每个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达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这反映出当时( )
A.大生产运动取得良好效果 B.中国共产党很重视军工生产
C.根据地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华北事变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9.海欣集团是一家于1982年由镇工农联营转为国营的人造毛皮厂。1986年,该厂与上海市玩具公司、香港申海公司等组成了中外合资海欣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用于替代进口的长毛绒玩具面料,产品一跃占据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不到两年就创利300万美元。中国海欣集团的发展说明( )
A.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完善 B.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均衡发展
C.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 D.市场化因素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
10.如下图是1991—2021年中国专利授权数量(单位:万件),据此说明了( )
——据《辉煌70年》和《十年伟大飞跃》
A.自主创新和科学发明成果迅速增长 B.进步思想的变革与社会的变革同步
C.中国高等教育加紧现代化教育步伐 D.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中国的伟大飞跃
11.依据传统,婆罗门在不能从事本业的情况下,可以从事吠舍的某些职业,即使捡拾谷穗为生,也不得务农。而在释迦牟尼时代,婆罗门不仅开始务农,还涉足医生、车夫、畜牧、为人屠宰家畜等行业。由此可知,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 )
A.婆罗门教日益式微 B.各种姓地位趋于平等
C.阶层固化有所松动 D.种姓划分依据被改变
12.彼特拉克在《论统治者应该如何来统治其国家》中强调,政治统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是人,而非城墙、军队、武器等造就了城邦,作为一位优秀的统治者“必须对德性的宝库以及对杰出荣耀的美誉有所欲求”。这表明彼特拉克( )
A.主张扩大世俗君主的权力 B.倡导国家治理中的人文原则
C.强调冲破传统政治的限制 D.推崇基督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13. 1896年,印度国大党请求英印当局不要随意废黜土邦王公,除非他们失政的证据能够提交英国政府并得到证实;每逢土邦王公与英国驻扎官发生纠纷,国大党总是站在王公一边,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干涉。这说明当时印度( )
A.民族解放斗争的复杂性 B.封建专制统治走向没落
C.民族独立运动严重受挫 D.殖民统治基础不断强化
14.二战结束时全球资本输出总额仅为510亿美元,1985年仅对外直接投资就高达6446亿美元。到1989年,发达国家的投资已占世界总投资的99%,但其中近90%投向其他发达国家。这反映出战后( )
A.发达国家加大对落后国家的资本渗透 B.资本流动加剧全球经济发展失衡
C.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D.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15. 1985年到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本地劳动力每年增长3%以上。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工业国每年增长仅1%,日本等国几乎停滞,德国等西欧国家还有所减少。由此可推知,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 B.导致西欧国家竞争力急剧衰退
C.拉大了南北国家的经济差距 D.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司马光《稽古录》中说:尧“稽于众,舍己从人”,舜“君臣常相儆戒于朝”。先秦时期,交通要道上常设“诽谤之木”,鼓励人们在木片上书写谏言。统治者还派人采集民间歌谣,把它们作为早期国家档案收藏于秘室。这项举措到夏朝以后便演化为由专门官吏——“遒人”负责的事务,“循于路求歌谣之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令尹子常,贿而信谗。……尽灭其族,以说于国人,谤言乃止。”《吕氏春秋》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摘编自王晓岚《先秦时期舆论监督初探》
材料二 宋代设立进奏院,负责沟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联系,定期或随时向皇帝反映舆论和进言,进奏院还按月发行邸报,作为朝廷内部的舆论内容。北宋所凸显出的“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的自由言论的状态与君主积极鼓励进言密切相关。到南宋时期,出台的“舆论法”将舆论范围定为时事政治、皇室、朝廷官员风评等,强化了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领域谏言的鼓励,而对异议朝廷施政方针、抨击人事任命等加以限制。
——摘编自徐紫林《南宋社会舆论与政治秩序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舆论监督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舆论监督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简述其对古代国家治理的认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53—1854年,英、法、美三国的外交官陆续到访太平天国。1853年4月,英国公使向太平天国领导人转交了与清王朝所订立条约的中译本,要求太平天国承认英国据此取得的在华特权;重申了英国“中立”的立场,并试图打探太平天国今后的军事行动计划和对外政策。太平天国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答复英方,对太平军是否准备进攻上海以及是否承认不平等条约的问题,都没有明确提及;虽不再提洪秀全乃“天下万国之真主”,但仍有“归顺我朝”一类的话语。法国公使到访天京时想直接拜会洪秀全本人,但只见到了丞相,他们还为座椅的摆设发生了争执,最终在接见大厅隔壁的房间里进行了“不拘礼节”的会谈。法国公使希望太平天国领袖们多了解与清政府订立条约的国家的情况,他还解释各国对太平天国与清廷的斗争持积极的中立态度。美国公使访问天京时不再要求会见东王杨秀清等高层领导人,但要求太平天国遵守美国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美国军舰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内活动了9天,舰上的美国官员在天京、芜湖等地搜集了大量情报,一些美国官员也进入天京城内活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英、法、美三国的外交官对太平天国态度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太平天国在对外交往方面的态度。(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法、美三国的外交官密集到访太平天国的历史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全国公路里程达到501.3万公里;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万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民用航空颁证运输机场238个;全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互联互通程度明显加强;邮路和快递服务网络总长度(单程)4085.9万公里,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中国加快构建“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依托京沪、京广等综合运输大通道及沿海、沿江港口群,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最具活力、人口密集的经济带和城市群。同时,天然气干线管输系统不断完善,煤炭物流通道布局更加合理,粮食物流骨干通道运输效率稳步提升,推动能源和粮食运输现代化。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强化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北京大兴、上海虹桥等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铁、城市客运、轨道交通、民航等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优化货运枢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建设,建成上海洋山港、郑州铁路港等现代物流枢纽。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中,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建设快速路、主干路和次支路的城市道路网络,完善道路空间分配,保障绿色交通出行需求。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推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改善绿色出行环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2020年12月)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人”,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791年末起,使用“恶魔”一词来指称贵族的人在法国显著增加。1791年,有一位叫弗里科的议员,竟把所有的贵族说成是“恶魔”,他说:“啊!我现在比任何人都更加痛恨我国的贵族。”有一位叫罗莎莉·朱利安的女性(她的丈夫后来当选为议会议员)曾这样说道:“贵族使了那么多绊子,设下那么多圈套,要过那么多阴谋诡计,以致热爱人性、真理与正义的朋友们,都对他们投以愤怒与憎恨……与这些邪恶的人比起来,弥尔顿笔下的恶魔简直就是天使。”
——摘编自法国国家档案馆《通信》文档(节选)
材料二 巴黎书商尼古拉·吕奥在给其哥哥写信时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话题。1789年7月底,他在写给其哥哥的一封信中说:“一切都将改变。我们的风俗、民情民意、法律、着装、习惯及政府管理都会改变。我们很快就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摘编自【法】尼古拉·吕奥《1789年7月30日信件》
材料三 多少年后,巴黎的一位制窗工匠雅克路易·梅内特拉回忆起他和朋友们在革命初期的那种紧张兴奋之情,那时“自由”这个字眼被如此频繁地提及,以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令所有的人心驰神往。
——摘编自【法】丹尼尔·罗什《雅克路易·梅内特拉:我的日记——18世纪一位装配玻璃的小商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贵族被法国民众称为“恶魔”的原因,并指出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早期农、渔、猎、伐木工具比例接近,说明当时生产活动较为多样且相对均衡;到中期农业工具占比显著提高,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同时,衣着材料从多用兽皮变为多用植物纤维,这可能反映了随着农业发展,人们对植物纤维的利用能力增强,也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扩大,A项正确。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描述了不同时期彩陶纹饰的变化,并没有提及这种差异源于图腾崇拜不同,缺乏材料依据,排除C项;私有制、阶级分化或相关证据是指墓葬差异、财富分化等,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体现厚葬风格,反映“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印证儒家“饰终”理念与孝道伦理。T型帛画则反映出魂魄二元观念、升天信仰,是先秦观念的延续。西汉初年推崇的黄老之学,包含对长生、升仙的向往。因此,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现体现出多重观念的融合趋势,C项正确。道家主张简葬,与马王堆汉墓实行的厚葬礼制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说明西汉初年的丧葬观反映多重观念的融合趋势,无法反映出等级性差异,排除B项;神权因素是影响西汉初年厚葬理念的重要因素,但不构成支配因素,“厚葬重币者则称为以孝”反映出厚葬的核心动力是“孝道”,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唐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可知,唐朝后期,北方地区推崇发动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其修坟建祠,甚至不惜和朝廷对抗等,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中央政权认同式微,C项正确;藩镇的存在威胁到了中央统治,但还没达到推翻中央统治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皇权变化无关,排除B项;据史书记载,尊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的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及安史旧部而不是河北百姓,并未反映阶级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乌镇和青镇由中央直接管理,经济功能类似现代经济特区,说明其特殊性。题干强调两镇因经济功能特殊而独立于州县,管理模式与经济特区相似,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中央采取特殊管理,A项正确;乌、青两镇受到中央直接管辖,但题干更侧重经济功能特殊性,其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活跃,排除B项;“高度自治权”与中央直接派遣官员矛盾,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管理,而非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热河省在今河北、内蒙古,是蒙古族的聚居之地,乾隆皇帝表态有三重含义,满蒙亲密是祖制,对蒙古诸部要有怀柔政策,同时又要展现自身军事实力,木兰围猎深层次目的是维系满蒙关系,A项正确;乾隆皇帝此举反映出维系与蒙古诸部联系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监察御史的职能,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官僚系统危机,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虽然御史丛洞是汉族,但乾隆并非因为他是汉人而批评他,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河北大名县农民为了草帽辫生产需要,选择适合编草帽辫的小麦品种,拨出专门土地进行密植,以获得细长白软的麦秆”可知,农民为了满足草帽生产需要,专门种植草帽所需要的原材料,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跨地域贸易,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农业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小农经济,但没有达到瓦解的程度,排除B项;鸦片战争前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塑造“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如阿Q、祥林嫂等,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揭露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剧,批判国民劣根性,进而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C项正确;国民革命在1924年后,而《呐喊》出版于192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鲁迅作品属于文学创作,而弄清社会性质更偏向政治经济分析,排除B项;鲁迅塑造这类文学人物形象的主要目的是唤醒世人,而非单纯地揭露农村社会的愚昧,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毛泽东两次强调“自己造”“建立兵工厂”“自制弹药”,明确将军工生产提升为战略任务。中共在敌后游击战中无法依赖外部补给,自力更生是生存与抗战的必然选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很重视军工生产,B项正确;大生产运动始于1941年(应对日军“扫荡”和国民党经济封锁),与题干中时间不符,大生产运动以解决根据地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短缺为主,题干聚焦军工生产,二者性质不同,排除A项;自制武器可能被误读为经济困难,但题干未提及经济整体困境,经济困难主要体现在粮食短缺、财政崩溃等,毛泽东的指示是未雨绸缪、主动布局军工体系,而非被动应对经济危机,排除C项;华北事变(1935年)日军策划华北五省自治,民族危机加剧,但题干时间为1937年后,全面抗战已爆发。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应对抗战的具体措施,而非分析民族危机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发展大幅度削减指令性计划的比重,逐步引入市场化因素。海欣集团的发展反映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有了较大调整,企业由原来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转变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平等竞争环节,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面对宏观环境和市场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D项正确;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于1994年,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国营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与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联合经营,不能说明多种所有制均衡发展,且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1—2021年中国专利授权数量呈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的自主创新和科学发明成果迅速增长,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技术专利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到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同步关系,排除B项;专利发明并不一定都出现在高校,因此无法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加紧现代化步伐,排除C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助于专利发明数量提升,但是材料数据不是对高校专利数量的统计,因此无法得出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中国的伟大飞跃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不同种姓等级分明,从事的职业也有明显的界限。题目中提到婆罗门开始从事低等职业,这表明种姓之间的壁垒有所松动,阶层固化有所松动,C项正确;种姓制度受到挑战侧面反映婆罗门教受到冲击,但当时婆罗门教影响力依然巨大,而非日益式微,排除A项;题目中提到婆罗门开始从事低等职业,这确实表明种姓之间的界限有所模糊,但种姓制度和阶级差异仍然存在,各种姓的地位尚不能实现平等,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种姓划分的标准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提到婆罗门开始从事低等职业,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行为的变化,而不是划分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彼特拉克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观点聚焦“人”在政治统治中的核心作用,强调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德性”“杰出荣耀”)而非物质工具(城墙、军队),本质是将“人”的价值与品德置于国家治理的关键位置,这正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即倡导国家治理中的人文原则,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及其德性对政治统治的影响,并未提及扩大君主权力,排除A项;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未涉及对传统政治限制的冲破,排除C项;彼特拉克的“德性”指向世俗层面的个人品德与荣耀,而非基督教教义中的宗教道德,且文艺复兴的核心是摆脱宗教对人性的束缚,而非推崇基督教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6年印度国大党支持土邦王公、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干涉,反映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存在多方势力(如国大党、土邦王公、英国殖民者)的博弈和矛盾。这种既反对殖民统治又联合传统势力的策略,体现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复杂性,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印度国大党在对待土邦王公和英国殖民统治者关系上的态度,并未涉及封建专制统治走向没落的相关内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呈现了国大党在特定问题上的立场,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严重受挫,没有体现出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相关情节,排除C项;国大党站在土邦王公一边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干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挑战,而不是殖民统治基础不断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9年发达国家投资占世界总投资99%,且近90%投向其他发达国家,这种资本流动集中于发达国家间的情况,会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加剧全球经济发展失衡,B项正确;选项A声称发达国家加大对落后国家的资本渗透,但材料数据表明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相对有限,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虽在战后初期影响世界经济,但材料涉及1980年代投资数据,该体系已于1970年代崩溃,且投资流动并非由其直接主导,排除C项;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指多个经济中心崛起,但材料强调投资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内部,反映发达国家间经济一体化而非多极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5年到2000年,世界增加的劳动力人口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增加较少,甚至呈现负增长,这一现象加速了劳动力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是西欧国家劳动力的减少,这不代表西欧国家竞争力衰退,排除B项;材料是南北国家的劳动力增长差异,而非经济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1)特点:渠道多元化;具有主动性与自发性;口头传播(歌谣传播)是主要形式;有士阶层的活跃参与;渗透朴素的民本思想;广泛性、时效性、准确性上受到限制。(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示例
论题:宋代舆论监督逐渐活跃化,成为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2分)
论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舆论监督呈现活跃化的特点,并成为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宋代出现专门化、系统化的舆论监督机构,舆论监督法规得到发展,舆论监督的范围也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方面,舆论监督促使朝廷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和作为,减少了腐败和不作为现象的发生。例如,当朝廷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或官员腐败问题时,舆论往往会迅速发酵,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朝廷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另一方面,舆论监督也促进了宋代政治制度的完善和进步。在舆论的监督下,朝廷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行使权力,尊重法律和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虽然在封建王权的体制下,舆论监督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受到限制,但它仍是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8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由材料一“稽于众,舍己从人”“君臣常相警戒于朝”“常设‘诽谤之木’,鼓励人们在木片上书写谏言”“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可得出,渠道多元化;具有主动性与自发性;由材料一“循于路求歌谣之言”可得出,口头传播(歌谣传播)是主要形式;由材料一“君臣常相儆戒于朝”“诽谤之木”“循于路求歌谣之言”可得出,有士阶层的活跃参与;由材料一“舍己从人”“演化为由专门官吏——‘遒人’负责的事务”“鼓励人们在木片上书写谏言”可得出,渗透朴素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先秦时期的技术条件和文化教育的受众范围较小等相关知识可得出,广泛性、时效性、准确性上受到限制。
(2)首先,根据材料“宋代设立进奏院,负责沟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联系,定期或随时向皇帝反映舆论和进言,进奏院还按月发行邸报,作为朝廷内部的舆论内容。”可得出论题:宋代舆论监督逐渐活跃化,成为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次,由材料“北宋所凸显出的‘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的自由言论的状态与君主积极鼓励进言密切相关。”及所学可知,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扩大,舆论监督呈现活跃化的特点,并成为国家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由材料“宋代设立进奏院,负责沟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联系,定期或随时向皇帝反映舆论和进言,进奏院还按月发行邸报,作为朝廷内部的舆论内容。”“到南宋时期,出台的‘舆论法’将舆论范围定为时事政治、皇室、朝廷官员风评等”及所学可知,宋代出现专门化、系统化的舆论监督机构,舆论监督法规得到发展,舆论监督的范围也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由材料“对异议朝廷施政方针、抨击人事任命等加以限制”及所学可知,舆论监督促使朝廷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和作为,减少了腐败和不作为现象的发生。例如,当朝廷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或官员腐败问题时,舆论往往会迅速发酵,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朝廷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由材料“强化了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领域谏言的鼓励”及所学可知,舆论监督也促进了宋代政治制度的完善和进步。在舆论的监督下,朝廷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行使权力,尊重法律和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虽然在封建王权的体制下,舆论监督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受到限制,但它仍是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注意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17.答案:(1)共同点:要求太平天国承认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中立”为名,积极拉拢太平天国统治集团。(每点2分,共4分)
态度:不承认清政府的外交关系;试图与列强建立宗藩关系(维持“天朝上国”地位);不主动寻求国际承认或支持。(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历史影响:干扰了太平天国高层对中外形势的判断,影响革命发展进程;加快了中外反动势力走向勾结的步伐;使列强搜集到更多有关长江航道的信息,为列强加深对华侵略提供了参考。(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共同点:根据材料“1853年4月,英国公使向太平天国领导人转交了与清王朝所订立条约的中译本,要求太平天国承认英国据此取得的在华特权”“法国公使希望太平天国领袖们多了解与清政府订立条约的国家的情况”“美国公使访问天京时……要求太平天国遵守美国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知,要求太平天国承认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重申了英国‘中立’的立场,并试图打探太平天国今后的军事行动计划和对外政策。”“解释各国对太平天国与清廷的斗争持积极的中立态度。”“美国军舰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内活动了9天……搜集了大量情报,一些美国官员也进入天京城内活动。”可知,以“中立”为名,积极拉拢太平天国统治集团。态度:根据材料“太平天国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答复英方……没有明确提及是否承认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不承认清政府的外交关系;根据材料“虽不再提洪秀全乃‘天下万国之真主’,但仍有‘归顺我朝’一类的话语。”并结合所学可知,试图与列强建立宗藩关系(维持“天朝上国”地位);根据材料“对太平军是否准备进攻上海以及是否承认不平等条约的问题,都没有明确提及”“法国公使到访天京时想直接拜会洪秀全本人,但只见到了丞相”并结合所学可知,不主动寻求国际承认或支持。
(2)历史影响:根据材料“重申了英国‘中立’的立场,并试图打探太平天国今后的军事行动计划和对外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干扰了太平天国高层对中外形势的判断,影响革命发展进程;根据材料“美国军舰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内活动了9天……搜集了大量情报”并结合所学可知,使列强搜集到更多有关长江航道的信息,为列强加深对华侵略提供了参考;再结合所学可知,加快了中外反动势力走向勾结的步伐。
18.答案:(1)主要成就:基础设施规模显著扩大;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速度加快;能源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交通体系优化升级。(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示例
论题:交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2分)
论述:交通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首先,交通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我国近年来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和邮政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依托港口群等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人口密集的经济带和城市群。其次,交通发展带动了汽车制造、铁路设备、航空器等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再次,交通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化交通网络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快速和舒适。高铁、民航等交通工具的普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跨城市、跨省份的便捷旅行。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如“窄马路、密路网”理念的践行,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高效出行方式。最后,交通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应继续加强交通建设,推动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交通安全和环保问题,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8分)
解析:(1)主要成就:由材料“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可得出,基础设施规模显著扩大;由材料“中国加快构建“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可得出,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速度加快;由材料“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万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万公里”及所学可得出,能源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由材料“互联互通程度明显加强”可得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显著;由材料“邮路和快递服务网络总长度(单程)4085.9万公里,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可得出,城市交通体系优化升级。
(2)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交通与社会、人”,结合所学史实,可以拟定题目为:交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其次,论述,由材料“综合运输大通道及沿海、沿江港口群,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最具活力、人口密集的经济带和城市群。同时,天然气干线管输系统不断完善,煤炭物流通道布局更加合理,粮食物流骨干通道运输效率稳步提升”可得出,交通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首先,交通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我国近年来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和邮政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现代化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依托港口群等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人口密集的经济带和城市群;由材料“推动能源和粮食运输现代化。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强化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北京大兴、上海虹桥等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高铁、城市客运、轨道交通、民航等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及所学可得出,其次,交通发展带动了汽车制造、铁路设备、航空器等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再次,交通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化交通网络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快速和舒适。高铁、民航等交通工具的普及,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跨城市、跨省份的便捷旅行;由材料“优化货运枢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建设,建成上海洋山港、郑州铁路港等现代物流枢纽。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中,建设快速路、主干路和次支路的城市道路网络,完善道路空间分配,保障绿色交通出行需求。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等,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推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可得出,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如“窄马路、密路网”理念的践行,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高效出行方式。最后,交通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机会;最后进行总结概括,综上所述,我们应继续加强交通建设,推动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交通安全和环保问题,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答案:(1)原因: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贵族维护封建特权,排斥抵制自由、平等观念;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者勇敢的斗争精神;君主立宪制和代议机关的建立。(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质问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艰巨。(1分)
(2)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追求;推动了土地改革和财产私有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与政治地位;增强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信心。(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18世纪末贵族被法国民众称为“恶魔”的原因:根据材料一“1791年末起,使用‘恶魔’一词来指称贵族的人在法国显著增加”可得出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材料一“贵族使了那么多绊子,设下那么多圈套,要过那么多阴谋诡计,以致热爱人性、真理与正义的朋友们,都对他们投以愤怒与憎恨……与这些邪恶的人比起来,弥尔顿笔下的恶魔简直就是天使”可得出贵族维护封建特权,排斥抵制自由、平等观念;根据材料的时空,18世纪末的法国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空特征政治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传播可得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者勇敢的斗争精神;君主立宪制和代议机关的建立。第二小问,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根据材料一贵族被民众称为“恶魔”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一现象的本质问题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艰巨。
(2)根据材料二“一切都将改变。我们的风俗、民情民意、法律、着装、习惯及政府管理都会改变。我们很快就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人”可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三“‘自由’这个字眼被如此频繁地提及,以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令所有的人心驰神往”可得出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追求和增强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信心;根据材料二“ 巴黎书商尼古拉·吕奥在给其哥哥写信时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话题”和根据材料三的文献来源“雅克路易·梅内特拉:我的日记——18世纪一位装配玻璃的小商贩”并结合法国大革命所学知识可得出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与政治地位、推动了土地改革和财产私有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