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机械摆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机械摆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围绕“机械摆钟的计时原理”展开,编排逻辑清晰,遵循“聚焦问题-探索实践-研讨发现”的科学探究路径。内容从计时工具的发展史切入,引导学生关注“摆钟如何提高精确度”这一核心问题。探索部分设计巧妙,通过“观察真实钟摆”和“自制单摆”两个递进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测量和记录数据中,亲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教材特别注重实证和思维培养,通过设置“摆动幅度变小”与“摆动次数不变”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自主建构“摆的等时性”这一核心科学观念,是一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的优秀课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力,对探究活动兴趣浓厚。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已接触过一些简易计时工具,但对“精确计时”的原理认识模糊。其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易受表象干扰——例如,他们会直观认为“摆动幅度变小,速度就会变慢”,这正是教学难点所在。在技能上,学生能进行简单测量,但重复测量以寻求规律的意识、严谨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仍有待培养。因此,教学需通过直观操作让其收集证据,并引导其对比数据与现象,从而跨越直觉,建构“摆的等时性”科学概念。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 知道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初步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 了解摆钟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精确计时的。 2. 科学思维 能通过比较自制摆与钟摆的测量数据,发现摆的运动具有规律性。 能基于实验记录,用简明的语言描述摆的运动特点并得出结论。 3. 探究实践 能合作制作一个简单的摆,并规范地测量、记录其在一分钟内的摆动次数。 能通过重复测量获取多组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报。 4. 态度责任 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关系,激发对科技发明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动手制作和反复测量,亲历探究过程,发现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基本不变的规律(即摆的等时性)。
教学难点
2. 教学难点 难点:准确测量和计数“一次完整的摆动”(即摆锤从同一侧释放并回到原点);理解“摆的等时性”与“摆动幅度变小”现象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机械摆钟一个、单摆一个 小组:每组铁架台一个、棉线一根、小球(螺帽)一个、秒表一个、记录单一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 播放一段视频:古代航海场景,水手利用沙漏估算时间,但因风浪导致船速不稳,无法精确判断位置,从而面临危险。 2.引导:“同学们,沙漏、日晷这些工具能告诉我们大概时间,但在需要分秒必争的航海、科学实验中,它们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人类一直在追求更精确的计时工具。直到17世纪末,一项伟大的发明出现了——摆钟(出示摆钟图片),它的出现将计时精度提高了上百倍!” 3.聚焦问题:摆钟到底是靠什么来实现精确计时的呢? 4.追问:这个来回摇摆的“钟摆”,它的运动藏着怎样的秘密? (设计意图:以人类科技史上面临的真实挑战——精确计时需求为情境,更具科学厚重感和真实感,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探究目标直指摆的运动规律。)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观察钟摆,初步感知 1.播放视频:慢镜头播放现代摆钟内部钟摆连续摆动的视频。 “为了研究它,我们首先要统一标准。请大家仔细观察,钟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 (预设:从左边到右边算一次;来回算一次。) 2.教师演示并统一:明确“一次完整的摆动”指的是摆锤从一个高点出发,经过最低点,摆到另一个高点,再回到出发点。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一步。 3.“如果我们测量这个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你猜猜每次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为什么?” (预设:可能会不一样;可能会因为摩擦力而变慢;可能永远一样)。 活动二:制作与测量,收集证据 1.现在我们化身“计时仪器工程师”,亲手制作一个摆,并检验它的“走时”是否精准。 2.小组合作: 制作一个简单的摆。 测量并记录摆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重复测量3次。 3.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按统一标准计数,计时与计数是否配合默契,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习惯。 活动三:数据汇总,发现规律 1.各小组将三次测量数据填写在黑板上的汇总表里。 2.“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全班的数据,特别是每个小组自己的三次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惊人的规律?” (预设: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基本相同。) 3.追问:“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观察到‘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幅度小了,速度好像慢了,那摆动次数不是应该变少吗?为什么我们的数据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摆动的快慢(周期)与摆幅大小无关,这就是摆的“等时性”原理。伽利略当年正是在教堂观察吊灯时发现了这一点。) 4.“现在,谁能解开我们课初的谜题:摆钟正是利用了摆的什么特点来实现精确计时的?” (预设:利用了摆的等时性。) (设计意图:通过“定义问题→猜想→实验→数据分析→解决认知冲突”的完整探究链条,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特别是第二个问题,直接挑战学生的前概念和直觉,极具思辨性,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三、研讨 1.研讨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发现:摆具有等时性。 2.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实用的摆钟,开创了精确计时的新纪元。 3.“不过,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个摆一直摆下去,它会永远不停吗?现实生活中,摆钟为什么能一直走?” (预设:简要介绍钟表内部的齿轮结构与给摆施加微小动力的装置,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将探究结论与历史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价值。最后的挑战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实现课堂的延展。)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历程,并依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严谨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3.4机械摆钟 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等时性 自制的摆摆动过程中摆幅会减小
教学反思
本课以“计时工具发展史”为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突出,特别是通过“为何幅度变小,次数却不变?”这一核心问题链,成功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基于数据质疑直觉,思维含量高。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中,深刻建构了“摆的等时性”科学观念,达成了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的协同发展。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上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小组合作时分工可能产生的矛盾,很多学生并不是很会进行分工合作。应该在上课时给学生20秒钟的时间商量,明确每个人应该做什么。 2)这节课的课堂纪律比较难以控制,学生实验的时间也比较难以控制。接下来上课时进行了以下改进:在ppt上出示计时器,让学生有时间意识,以完成科学任务,给出数据为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