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如图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比较图。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红山文化
凌家滩文化
大汶口文化
A.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史前区域文明的同宗同源
C.玉器的制造技术领先世界
D.区域文化间存在交流互动
2.杜甫诗《壮游》有言“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辛弃疾词《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中也有“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的词句。学者统计,古代涉及“王谢”的诗词超过250首。该现象直接反映了( )
A.士族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意象
B.王谢两家长期把持东晋政权
C.重家族的门第观念仍旧流行
D.门阀势力有极强政治影响力
3.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明确提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以汉化为主 B.南北朝血缘融合模糊了种族界限
C.胡化与汉化界限在文化而非血缘 D.北朝的民族交融得益于教育发展
4.南朝梁武帝萧衍虽崇信佛教,仍设立五经博士,命人整理并制定《五礼》;地方官员范云,任始兴内史时“修庠序之教,劝民农桑”,并制定乡约规范百姓行为,强调“孝悌力田”。这些措施( )
A.推动三教并行局面的形成 B.提高了士族门阀的地位
C.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 D.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形成
5.1547年,明皇宫失火,嘉靖皇帝向上天祷告时,听见火光中有人呼喊因向皇帝直言进谏而遭关押的杨爵等三人是忠臣,嘉靖皇帝担心神明降罪,立即将杨爵等人释放。明神宗万历年间,朝廷为已经去世的杨爵平反,赐谥“忠介”。这反映了当时( )
A.监察体制具有重要影响 B.天命观念决定帝王行为
C.制度约束保障权力平衡 D.朝廷大力推崇忠义观念
6.1909年11月,美国提出中东铁路、南满铁路通过赎回的方式实现“国际化”。1910年7月,日俄双方签署协议,宣布两国有义务维持中国东北的现状,并在该地区出现威胁因素而局势复杂化的情况下,共同采取行动。日俄此举旨在( )
A.消弭日俄战争的负面影响 B.将东北划为“势力范围”
C.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 D.阻止美国在东亚的扩张
7.国民党将领覃异之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覃异之运用红军的管理方法编整了国民党军中的一支保安部队。第一次长沙会战时,该部队重创日军。这体现出( )
A.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地位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
C.军队接受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D.国共两党军队配合的默契
8.1928年朱德率部进入湘南后,通过创办学校、组织工作队,以标语(“打倒土豪分田地”)、歌谣(“工农兵,联合起,打土豪,杀劣绅”)、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形式开展政治宣传。这些举措旨在( )
A.配合红军战略转移的军事需要 B.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政权的建设
C.推动土地革命政策的全面落实 D.构建反蒋抗日的统一战线舆论
9.1958年,第一台CA7248型红旗牌轿车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仿造的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1955年造的C69型轿车。与此同时,国内一些较大的汽车修理厂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下,投入汽车制造的热潮中,共制成各种汽车200余种,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汽车产业在摸索中前行 B.外交突破促进工业技术引进
C.汽车工业成为经济支柱 D.“大跃进”造成了生产过剩
1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园林的布局受几何等数学关系影响,如朗特别墅,其布局规整而方正,依山就势开辟四层台地,中轴明确,严格对称:十二块模纹花坛环绕中央方形水池,主体建筑分列中轴线的两侧,空间宽敞而明亮。这体现了当时( )
A.重视便利实用 B.宣扬浪漫主义
C.崇尚理性精神 D.强调以人为本
11.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实现了各族人民的空前团结 D.推动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2.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国王一方面向由当地有权势的家族掌控的地方神庙提供捐赠和保护,另一方面还授予地方贵族“大领地的管理者”等官职头衔这些做法客观上( )
A.刺激了地方权贵势力膨胀 B.提升国家基层的治理能力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促进政教合一体制的形成
13.下图为20世纪60——80年代德国经济指标走势图。这反映出德国( )
A.战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B.政府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C.经济结构呈现不平衡性 D.通货膨胀使失业率增加
14.读下表信息。这些事件的出现说明( )
时间 事件
1972年4月和6月 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斯科特、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博格斯和众议院少数党领袖福特分别访问中国
1972年4月12日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美国并受到尼克松的接见
1972年4月15日 12家美国公司首次应中国方面邀请参加1972年广州春季出口商品交易会,最终签订了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合同
A.中美建交的实现 B.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C.中苏关系的恶化 D.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15.19世纪流行的“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主角;而东方天然是落后、野蛮、专制的,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20世纪以来,许多历史学者都试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B.学术观点都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C.历史研究受到时代影响 D.近期学者研究成果比传统观点可信
16.19世纪后期,英国掀起了组建工会的热潮,如码头工人罢工后成立的“船坞、码头和河边工人工会”,海员大罢工后成立的“海员和锅炉工人工会”,煤气工人罢工后成立的“煤气和通用工人工会”,还有“妇女工会联盟”等。到1900年,有组织的工人总数已超过200万。这些工会组织的建立( )
A.反映了工人阶级联合斗争的愿望 B.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C.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 D.受到了巴黎公社运动的影响
二、综合题
17.历史的变与不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后期,氏族被消灭,家成为社会基层单位。由于生产力低下,往往要集体耕作才能生存,这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私有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土地的私人占有欲望增强,出现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另外,集体耕作瓦解也是由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统治者单纯依靠公田制度和劳役地租的有限收入已不能应付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开始把大块土地分割,实行按亩征税。
材料二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主张“崇俭抑奢”,从而使“崇俭节用”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特别是在古代,崇俭抑奢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员的公文案牍,学者的讲章论著,平民百姓的家规家训等大部分文献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庐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谈论节俭的就达120字之多。“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中,讲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问题是奢俭问题,奢俭论,是中国消费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赵迎芳《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商人。他们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出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例如,“扬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贾并凑,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由于显赫的政治经济地位,官僚更易于成为奢侈的榜样,连被誉为中兴之臣张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在奢侈风气影响下,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在杭州,“本地人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不以储蓄为意,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归市看酒,明日又为明日计”。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长河中,小农经济作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最主要的社会力量,对封建国家政权的发展、稳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________。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综合试题信息,聚焦明至清中叶,就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长河中的不同作用,完成材料二下划线处50字左右的续写。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公共租界的法院影响最大的是会审公廨,亦称“会审公堂”。1864年5月,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驻沪领事馆内设立了“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这个衙门是由上海道台派出的一个属员与外国驻沪领事组成的、专门审理租界内华人罪犯和外侨案件的审判机关。1869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生效。此章程共10条,有部分规定如下,“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必须领事官会同委员审问,或派洋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务和被洋人聘用的华人,如涉诉讼的,“至讯案时,或由该领事官,或由其所派之员,准其来堂听讼”。按照此章程的规定,公廨的华人委员由上海道遴选。1904年,上海道改派孙建臣代理华人委员,但英、美、德三国领事声称:“嗣后更换谳员,必须先行知照,俟本总领事等照允,始可办理。”
--摘编自王立民《上海法制史》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会审公廨”,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题目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45年大选中,提出福利国家主张的工党大胜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丘吉尔和保守党,随后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此后,保守党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英国经济政策也“重返”国家干预,英国也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以及“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的口号,积极推动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私有化,并鼓励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在强化资本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废除了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改革行政,裁减大批政府雇员,削减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等在内的公共开支。
这些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不少中下层人民也因此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引发社会一定的不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重返”国家干预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转变的社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认识。
20.【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材料 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以致我觉得:诸如外来帝国主义、西方影响或资本主义及封建剥削等局限性的理论,都无法对之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的核心观点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试卷第1页,共3页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C A D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B C A
17.(1)原因:家成为社会基层单位(氏族被消灭不给分);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应对军费开支(诸侯纷争)的需要。(任三点)
(2)消费观念:崇俭抑奢。
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小农经济占主导,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的倡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现实需要。(任三点)
(3)变化:从节俭转向奢侈。
评价:一方面,刺激消费,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教,推动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另一方面,滋生重利轻义、追求奢侈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延缓社会转型;造成官场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续写:但由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阻碍明清社会进步和转型(落后于世界潮流)。
18.【示例】
会审公廨:近代上海司法主权受侵害的缩影
19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便是这一背景下上海公共租界的特殊司法产物。
1864年,“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设立;1869年《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生效,明确“牵涉洋人须领事会同审问”,将干预司法制度化。会审公廨的性质是列强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审判机关,核心依托是领事裁判权,本应由中国自主掌控的司法权,被列强以“会审”名义分割。更甚者,1904年英、美、德领事竟要求上海道更换华人委员须经其“照允”,可见列强在司法实践中肆意扩张特权,完全无视中国主权。
会审公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严重破坏中国司法独立,成为列强维护租界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其引入的近代诉讼程序,客观上为中国司法近代化改革提供了反思与借鉴。
会审公廨的兴衰,深刻折射出近代中国在列强侵略下的主权困境,也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司法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历史镜鉴。
19.(1)积极影响:推动了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缓和英国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社会背景:凯恩斯主义失灵,社会经济陷入“滞涨”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主要内容:推动社会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财政支持。
(3)认识:经济政策要结合国情,积极调整;合理的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经济政策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
20.【示例1】论题:近代中国国家的发展是中国人在面对内外挑战时主动奋斗的结果。
论证:近代中国国家在面对西方殖民入侵和中国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的挑战之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主动投入到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
19世纪中后期,在面对外来侵略时,魏源、林则徐等先进人士首先开眼看世界,介绍西方科学地理,推动了“西学东渐”。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也主动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大批军事、民用工业和培养各类人才的学校,建成了新式海军,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19世纪晚期,面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展了除旧布新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0世纪初,面对清政府专制腐朽的统治,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系列革命运动,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937年,面对日本全面侵华,面临救亡图存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派摒弃前嫌,与其他民主党、爱国人士等组建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不断抗争,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1946年至1949年,面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彻底歼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最终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综上,近代中国国家的发展并非是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在面对内外挑战时的主动奋斗的结果,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之路的最终失败证实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
【示例2】论题:中国人积极寻找国家出路。
论证: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面对内忧外患,先进的中国人民主动寻找救国之路。①19C60-90S,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探索了“器物”救国之路。②1895年,《马关条内》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旧官僚体制,探索了“制度”救国之路。③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青年学生、工人和爱国商人上街游行,罢课、罢工、罢市,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广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共产党随后带领中国人民,主动奋斗,冲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成功找到了“思想”救国之路。
综上,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主动奋斗寻找国家出路,给近代中国带去曙光,同时他们的命精神、奋斗精神也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