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邵阳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卷适用范围:初一年级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下全册。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2. 整理绘制时间轴有助于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下面时间轴反映的主题是( )A.古代商业的繁荣发展 B.古代选官制度的改变C.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3.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这份材料说明唐太宗 (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完善科举制度4.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丝绸、蔬菜种子、工艺品,以及医药、佛经、历法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与吐蕃的这次和亲( )A.推动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推动了青藏高原的部落统一C.确立了吐蕃正式归中央管辖 D.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经济发展5. 天宝二年(743年),陕郡太守韦坚在广运潭安排了一场由二、三百艘船只组成的博览会,船上装有:广陵(扬州)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镇江)船,即京口陵衫段等。该盛会印证了( )A.文景之治的繁荣 B.光武中兴的发展 C.贞观之治的安乐 D.开元盛世的气象6. 下图是位于日本奈良市的唐招提寺,它由中国唐代高僧亲建,具有浓厚的盛唐建筑风格。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遣唐使来华 D.文成公主入藏7. 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北宋余杭有位昆姓少卿,堪称大宋第一蟹痴。某日这老饕忽觉京城无趣,竟向吏部求个外放知州的差事。同僚好奇问他想去哪州,这仁兄捋须笑道:“某不挑山水不挑民,只消那州产肥蟹、衙门里没通判,便是洞天福地!”通判让人避之的原因是( )A.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拥有考核知州权力 D.掌握地方的军事权8. 北宋时,苏轼曾写道:“余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日行千畦(小块土地),较之佝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由此可见,“秧马”的使用有利于( )A.普及小麦种植 B.形成养马习俗 C.增强垦荒能力 D.提高劳动效率9. 唐宋之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造纸术的推广 B.印刷术的革新 C.对外往来密切 D.文化交流频繁10.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为了让孩子们勿忘国耻。当时这一“国耻”是指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11.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不准确的表述是( )A.北宋时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元代科学家王祯发明转轮排字法C.唐朝末年,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D.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2. 它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与材料中描述的“王朝”相关的是( )A.王朝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 B.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创立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D.爆发争夺中央集权的“八王之乱”13. 《明史 宋濂传》记述: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说:“你没有欺骗我。”这一记载可以用于研究( )A.朱元璋提倡尊孔崇儒 B.明初设立三司 C.明朝的君臣关系和睦 D.明初锦衣卫的设立14. 15世纪初郑和船队把一些生产工具和技术、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受到当地人欢迎:至今索马里等地仍然把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与中国友好的象征。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A.开创了远洋航行的先河 B.加深了对沿途风土人情的了解C.打破了与世界隔绝状态 D.增进了明朝与沿途国家的友谊15. 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上哪一关键因素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 )A.崇祯皇帝绝望自缢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16. 下表是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一组资料。据此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资料类型 名称画作 明代《倭寇图卷》著作 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查研究组编著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实物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A.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 B.明清时期加强边疆地区管辖C.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明清政府重视改善对外关系17. 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摘录的诗句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18.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与这段描述直接相关的政策是( )A.闭关自守 B.文化专制 C.轻徭薄赋 D.自由贸易19.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中,属于清朝对西南边疆进行治理的是( )A.设西域都护府 B.设立北庭都元帅府 C.金瓶掣签制 D.设立伊犁将军20. 明清时期的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中描述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故事的是哪部作品( )A.汤显祖《牡丹亭》 B.洪昇《长生殿》 C.孔尚任《桃花扇》 D.郑光祖《倩女离魂》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题,共40分)21. 问答题:(16分)中国封建时代制度改革深刻,边疆管理因地制宜。经济、文化繁荣,长期领先世界。1.(制度改革):(1)北宋中期,为解决社会矛盾与社会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请任意写出一例王安石变法的措施?(2分)(2)明朝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合并征收银两的赋税制度是什么?(2分)2.(边疆管理):(1)明朝在东北设立的管辖黑龙江、库页岛等地的军政机构是什么?(2分)(2)清朝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设立的最高行政长官名称是什么?(2分)3.(经济繁荣):(1)宋朝时期,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征收关税等事务的官方机构是什么?(2分)(2)元朝初年,谁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与内地纺织工艺相结合,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2分)4.(科学著作):(1)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及工艺技术的著作是什么?(2分)(2)明朝宋应星所著,涵盖农业、手工业等多领域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什么?(2分)材料分析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书由南宋著名理学家耗时四十余年编撰而成,它将四部儒家经典重新编注,融合理学核心思想,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材料二:自元朝起,朝廷规定:“科举考试命题,悉据(该书)之说,非其本旨者不录。”明清时期,学子需严格依照书中注释作答,违者难以通过科举。材料三: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材料四:王阳明曾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反对将知和行看作是两件分离的事情,认为人们应当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动统一起来。材料五: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为纠正以往医书的错误,他亲自翻山越岭采集药物标本,向药农、樵夫请教,历经27年实践探索,最终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徐霞客游历三十余年,考察山川地貌,完成《徐霞客游记》。判断材料一、材料二所述书籍名称(2分),并指出其作者(2分)。(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变化,这种选官制度被称为?(2分)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这种选官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3)材料四中王阳明所阐述的思想理念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五,说说李时珍和徐霞客的行为是如何体现这种理念的?(2分)论述题:(10分)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石,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邵阳市第六中学初一某班同学围绕“国家统一”开展探究性学习。总结了下列两则关于“国家统一”的阅读笔记。材料一:“在6世纪的最后25年,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分裂了将近3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中最漫长的分裂期。隋朝结束了这一分裂期,扫清了分裂期遗留下来的大部分制度上的瓦砾,并为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基础。以后的许多朝代都从隋的成就中得益。”——《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坚定的政治决心和强大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的神圣领土一寸都不能分裂出去!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历史大势!”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阅读上述材料,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统一的历史论述。从“国家统一”、“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等任意角度出发,提炼观点,并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述部分不少2个以上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注意总结升华)。不低于120字。答题要求:答案需包含观点、论述、结论三个部分。(参考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试题 第3页(共6页) 试题 第4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