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5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A)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歇斯底里,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实现梦想的旅途上,二者缺一不可。
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还意味着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以矢志不渝的精神牢记最初的梦想,守住内心的志向。真正踏上追梦旅途后,沿路有平川也有丘壑,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阴霾。拥有高远的志向,才能在奋进路上引吭高歌。
③志存高远不是好大喜功,脚踏实地不是因循守旧。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才能将高远的志向变成可及的未来。
A.第①自然段划线处的分号运用正确。
B.第②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从复句类型看,第③段划线的句子属于递进关系。
D.“志存高远”“登高望远”“实现梦想”这三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汽车和电子是机器人需求最大的行业,此外金属加工、塑料和化学制品、食品制造、采矿、纺织对机器人也快速增长。
B.“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C.通过汇总统计、调查登记和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D.体育应该是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体育强国不能不只成为一个口号。
3.求真组在编辑“品经典人物·悟生活魅力”这个栏目时,引用了余秋雨评价苏轼的一段话,但他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帮忙整理。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到了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东坡是两个人。”
①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
②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③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镇定。
④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⑤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的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
⑥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A.⑤①④②③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④③②⑥⑤ D.⑤⑥①④③②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住宅旁边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崇祯五年”中的“崇祯”是年号;“欧阳文忠公”中的“文忠”是谥号;“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也可说明、抒情、议论。
B.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是我国古代纪传体通史的鸿篇巨制。
D.明清时期,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就成了秀才。秀才或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级“乡试”,考中的就是举人。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语文的浩瀚天地里我们一路采撷,一路收获!我们欣赏冰封北国红装素裹的妖饶,与娉婷的人间四月天撞个满怀,在雨果充满情怀与义愤的文字里瞥见古老东方文明的梦幻剪影圆明园。黑白笔墨之间,行吟唱和,恍若与古人促膝,聆听圣贤的箴言。我们目睹于勒叔叔悲苦现状,深刻感受当时人们的惟利是图;我们在经受歇斯底里的暴风雨洗礼的杜小康的经历中,明白锲而不舍的意义;梁启超告诫我们要心无旁鹜、敬业乐群,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仍有一批社会的“脊梁”在前仆后继地战斗。故事让人感同身受,说理让人沉吟深思,然后潜身与心灵对视,在精神的深处修葺三间小屋,让灵魂在广袤的时空里得到超脱与安宁。
5.文段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娉婷 (pīng) B.瞥见 (piě) C.锲而不舍(qiè) D.广袤(mào)
6.文段中的划线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饶 歇斯底里 B.箴言 惟利势图
C.潜身 心无旁鹜 D.修葺 前仆后继
三、名句名篇默写
7.诗文名句填空。
中国文人以诗词道尽万古柔情。李白虽怀才不遇,但仍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1) !”韩愈借景抒情,“(2) ?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刘禹锡借用典故“(3) , ”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化;刘长卿自比贾谊、屈原两位先哲“汉文有道恩犹薄,(4) ”道出了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杜甫在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5) ”抒发深沉的思念之情;苏轼把酒问月,“但愿人长久,(6) ”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李商隐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到死丝方尽,(7) ”;欧阳修寄情醉翁亭,“(8) , ”两句点明意不在酒而在山水,把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
四、名著阅读
8.名著阅读。
(1)学校拟举办纪念“12·9抗日救亡运动”的朗诵比赛,请你从下面三首诗歌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首参赛,并简述理由。
A.《大堰河——我的保姆》 B.《光的赞歌》 C.《他起来了》
我选择(填序号):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的《礁石》一诗创作于1954年,请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礁石”象征着什么,以及通过“礁石”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五、综合性学习
9.学校举行“榜样赋能·青春拼搏”主题宣传活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新华社巴黎8月3日电 巴黎奥运会网球项目女单决赛于3日进行,中国选手郑钦文以6:2、6:3战胜了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为中国赢得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同时,她也是第一位站上该项目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运动员。
比赛开始,郑钦文较早进入了状态,迅速拿下前两局。比赛进入第三局,尽管郑钦文出现“双误”,但最终顺利保发。几轮周旋后,她拿下首盘。第二盘开局,维基奇似乎找到了节奏。双方咬紧比分,陷入破发、回破和交替得分的局面。随着比赛的进行,双方都与裁判产生了数次界外球的界定争议,但并未影响比赛进程。在第二盘后期,维基奇逐渐落后,并产生焦躁情绪,一度摔拍。郑钦文则始终较为冷静,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本场比赛,郑钦文右腿再度绑上了绷带。她在赛后解释道:“打完第三轮以后,我一直处于疼痛的状态,也一直绑着绷带在打比赛,坚持过来真的很不容易。这是我第一次连续五天五场作战,我觉得我突破了自己的极限。”
材料二:郑钦文的夺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小活泼好动的她,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目睹了中国女网领军人物李娜的辉煌战绩,心中便种下了成为网球冠军的梦想。从青少年赛事到职业网坛,郑钦文一步步走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与磨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从来没有退缩、放弃,而是更加刻苦训练。
在夺冠后的庆祝仪式上,郑钦文身披国旗,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一刻的荣耀与喜悦,是对她多年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与努力,什么是梦想与追求。
(1)请为材料一的消息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要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0 字)
(2)如果有机会采访奥运冠军郑钦文,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围绕活动主题向她提一个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请概括说说奥运冠军郑钦文的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体育精神。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②?夜阑风静毂纹③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②营营:周旋、忙碌,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③毂纹:比喻水波细纹。
10.词的上片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赏析。
1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在词中流露出归隐江湖的念头,你认为苏轼真的会归隐吗?请结合诗词内容来分析。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12.下列对于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从视觉角度写出了西湖景色之美。
B.“是日更定矣”中的“是”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是”都是“这”的意思。
C.“西湖最盛,为春为月”和“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中的“为”都是“是”的意思。
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13.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5.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魅力无穷
①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全民阅读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成绩斐然。我想,提倡全民阅读,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是理性的自觉选择,也是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②为何要提倡全民阅读?简而言之,读书可治愚,益智;长见识,广思路;学技能,增本事;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一人读一人受益;全民读,全民受益。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对个人来说,读书能提高素质,改变命运;对民族而言,读书可传承文明,播撒科学。所以,孔子一辈子手不释卷,七十多岁还“读《易》,韦编三绝”;高尔基“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郑成功慨然有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季羡林由衷赞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阅读让人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大得裨益,受惠终生。
③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最后长眠于书桌上。坚持读书的楷模,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④全民阅读,领导干部应成为带头读书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仍挤出时间坚持读书学习,在谈到自己的爱好时他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因为长期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锻炼了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⑤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所谓好书,一是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二是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够传世;三是被评论家广泛认可,拥有大量读者。若按这三个标准衡量,好书与古今中外那些经典书籍最为接近。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书香社会更是大有裨益。
⑥全民阅读,要方式多样与时俱进。既可以是平面的纸质书阅读,也可以是电子书阅读;既可以在电脑网络上读书,也可以在手机应用上阅读;既可以是大块时间的专心研读,也可以是边角料时间的随意浏览;既可以是教室里的书声琅琅,也可以是忙里偷闲的“车上、枕上、厕上”。总之是不拘一格,不循常规,读了就好,读了就有进益。
⑦读书可以是一种主观爱好,因为有兴趣,读书会感到愉悦,如饮佳酿,如沐春风,同时又能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觉悟,广博见识。读书也是一种客观需要,可以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增长才干,拓宽思路,从而胜任工作,跟上形势,从容迎接挑战,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阅读选文第②段,厘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1) ;接着从多个角度阐述读书的好处,再(2) ;最后(3) 。
18.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适合放在第③段作为论据?为什么?
【材料一】毛泽东从少年时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爱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
【材料二】鲁迅有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19.小明周末放假,沉迷于玩电脑游戏,一旁读书的妈妈把他叫到身边进行教导。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完成对话。
妈妈:小明,你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游戏上,不如打开书本好好阅读。(1) ,等等。读书的好处多着呢!
小明:妈妈,您说的有道理,但是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了,我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妈妈:(2) ,按照这些标准去读准没错!
小明:妈妈,我懂了,可是我平时学习压力也很大,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
妈妈:读书既可以用大块时间专心研读,也可以利用(3) ,总之,读了就好,读了就有进益。
小明;妈妈,我懂了,我不玩游戏了,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包裹
刘帆
①老游是个背包客。
②之所以背个包行走江湖,走村穿巷,不是他有很多闲钱,而是因为他在乌蒙山区扶贫。按照老游自己的解释,平日里背个包下去,也是为了工作方便。
③虽然老游远在云贵高原,但是我跟老游的联系,还算畅通。
④老游曾用“芒盒”的名字给我寄过东西,我怀疑他肯定知道我的“盲盒”。
⑤一天,一个来自赤水之源的快件包裹寄到我的雅居。说真的,那天比较奇怪,平素快递员捶门的声音没有了,代之以事先给了我一条信息,告知我有包裹9点45分即将到达,请注意收件。
⑥收个件还要告知如此详细,网络上的物流信息不是很清楚了吗?
⑦老游又给我寄什么东西过来?我去过他蹲点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玉米棒子长在山上,高低起伏的玉米林,在山的每一处坡地,弧形或扇形生长,有一点空地,就种一点玉米。
⑧那地方压根不生产水稻,没什么平地,而且还难以蓄水,不好种东西。老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地理促狭,刀耕火种。因此,这里的人不富。
⑨我知道老游在乌蒙山。他说过要把穷根挪一下。
⑩且看看包裹,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小心翼翼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沉沉的一袋东西。说老实话,我早就好奇了,别不是什么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吧,特产虽然是特产,如果寄这样的物产,运费那么贵,有点糟蹋人民币,不划算。
谜底终究解开。袋子、气泡棉,包装蛮好的,老游这人啊,重感情。去年去那里看他,我只是带了两瓶二锅头过去。土是土了点,但好歹是他爱喝的。他蹲点那个地方,古代属于芒部,他用了刺梨酒招待我。我翻起了芒部历史,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芒部、水西一带的《竹枝词》说“尖头鞋子细花装,偏向邻家约女郎。半里如云伞如盖,担笼携酒送新娘”。哎耶耶,明清时芒部、水西的苗族,打着遮阳伞,担着刺梨酒,陪送新嫁娘。这种极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民俗场景,至今仍可见到。老游啊,怪不得你变了,入乡随俗了。不光是他,连我也是,回来时,还不是拎着两瓶!《本草纲目》记载,称刺梨酒可解闷、消积滞,这个不得不信。总之,不虚行程。
上次在老游那里,东游西荡,倒忘了问他“芒盒”是啥意思?后来一琢磨,或许是他在芒部遇到什么宝贝,就词不离口跟我吹起“芒盒”吧?
我还真得搞清楚这是个什么宝贝。
袋子终于打开。首先是一封信。信当然是写给我的。开头就说“盲盒”,我以为眼花了,“芒盒”变成了“盲盒”。
看完后,确信他没有写错。之所以没有写错,是因为信的下面说到一些类似“陨石”的石头,老游说是在赤水之源的瀑布下寻到的。他说我懂音乐,收藏着超薄切片的陨石。这家伙,居然知道这块切片,不错,我爱屋及乌,将此石起名“盲盒”,好像我是南极归来的科考人员捡到的宝一样,特别珍爱它。
但是不是真的陨石,我难以考究清楚,这是一个做石料磨片的同乡师傅切割给我的,他跟老游一样,说我懂音乐。
老游信上说,你鉴定鉴定,或许亿万年前,这里落了场陨石雨,山高林密,水至清,石头怕是有灵气的。老游的话,不像个扶贫的人,倒像个地理游历家。
他的石头勾起我的好奇。我也学着师傅的方法切割研磨,然后,我把它置于专用显微镜下,果然看到神奇的一幕:花纹彩色小球一样,在显微镜下光怪陆离。
我蓦然惊呼,老游啊,老游,你寻到宝了。
20.小说讲述“我”收到老游寄来的包裹的故事。请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补全故事情节。
老游在云贵高原扶贫,用“芒盒”之名给“我”寄东西→① →② →“我”切割老游寄来的石头,惊呼老游寻到宝。
21.分析第⑦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22.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看,第 段主要运用了 ,作用是什么?
2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游是个怎样的人?
24.怎样理解“我蓦然惊呼,老游啊,老游,你寻到宝了”这句话的含义?
九、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生活中总有一些小插曲,或让我们莫名感动,或让我们倍感尴尬,或让我们充满信心……
请以《一段 的小插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请以“XXX”代替。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C B C C
5.B 6.D
7.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横秦岭家何在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湘水无情吊岂知 月是故乡明 千里共婵娟 蜡炬成灰泪始干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8.(1)C 理由:纪念12·9运动,主题自然要选择与抗日有关的诗歌,而这三首诗只有C选项是抗日主题,其余两首都不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光的赞歌》 通过对光的描绘和赞美,深情地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爱和对希望的追求。
(2)礁石象征着乐观、永不服输的精神。诗人通过塑造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表达自身不向命运低头,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情感。
9.(1)郑钦文赢得中国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
(2)示例: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追求奥运梦想的过程中,哪一个挫折对您的影响最大?您是如何克服它的?
示例:您能谈谈您获得金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示例:比赛中遇到困难,您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3)示例:①志存高远,有追求有梦想。②沉着冷静,自我突破。③意志坚强,顽强拼搏,不言放弃。④持之以恒,刻苦训练。⑤直面困难,勇敢无畏。
10.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如雷的鼻息声、自己的敲门声和谛听江水声,衬托出夜的幽静和诗人心情的孤寂。 11.示例:我认为苏轼不会归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诗人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本词中有“长恨此身非我有”句,表明自己身不由己。
12.C 13.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14.(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僧与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15.甲文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同时也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讽。
16.提倡全民阅读,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是理性的自觉选择,也是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17. 提出为何要提倡全民阅读 列举孔子、高尔基、郑成功、季羡林好读书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该段观点(阅读让人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大得裨益,受惠终生) 得出结论:阅读让人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大得裨益,受惠终生 18.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列举了毛泽东从少年时开始坚持读书的事例,与第③段“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的观点相一致,能证明该段观点;材料二则引用了鲁迅“挤时间”的话,与第③段观点不一致,不能证明该段观点。所以材料一适合放在第③段作为论据。 19. 读书可治愚,益智;长见识,广思路;学技能,增本事;丰富思想,陶冶情操 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够传世,被评论家广泛认可,拥有大量读者 边角料时间随意浏览
20. “我”带酒去看老游,老游用刺梨酒招待“我” “我”收到老游给“我”寄来的“盲盒” 21.环境描写。“长在山上”“高低起伏”“弧形或扇形”的玉米地写出云贵高原恶劣、不利于种植的地理环境,暗示云贵高原的贫穷。但老游却不离不弃地扎根此处,体现了老游扶贫的决心和敢于奉献的品质。 22.插叙。表现了老游的热情好客,体现了芒部历史悠久、风俗淳朴,为下文解开谜底做铺垫。 23.老游扎根云贵高原扶贫,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老游常与“我”往来,寄来物品,是一个重情谊的人;老游在扶贫过程中寻找“陨石”,是一个善于发现、不断探索的人。 24.这是“我”在发现这是陨石之后的惊呼,正如老游所料,云贵高原的石头有灵气。老游发现的陨石像珍宝一样,有可能会改变这里的贫穷状态。
25.例文:
一段温暖的小插曲
生活是一首悠扬的长歌,而那些不期而遇的小插曲,则如灵动的音符,在岁月的琴弦上跳跃,奏响了别样的温暖旋律。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天色阴沉得厉害,仿佛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沉甸甸地压在城市的上空。凛冽的寒风如尖锐的哨声,呼啸着刮过街道,我裹紧身上的棉衣,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过街边的一个角落时,我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蜷缩在那里,单薄的身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面前放着一个破旧的碗,里面零零散散地有些零钱。老人的头发花白而凌乱,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困苦,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助和期盼。
我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心中泛起一阵怜悯。我伸手摸了摸口袋,想拿出一些钱给他。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个清脆的声音:“爷爷,这些面包给您吃。”我转过头,看到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女孩,扎着马尾辫,脸蛋红扑扑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她手里捧着几个面包,递向老人。老人微微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和感动,连忙说道:“好孩子,谢谢你,爷爷不饿。”小女孩却执意把面包塞到老人手里,说道:“爷爷,您吃吧,天气这么冷,吃了会暖和些。”
小女孩的举动仿佛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这个寒冷的角落。我被她的善良深深地打动了,也毫不犹豫地把身上的钱放进了老人的碗里。老人的眼眶湿润了,他不停地说着 “谢谢”,声音有些颤抖。
我和小女孩相视一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关爱和温暖。这个小小的插曲,如同一股暖流,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傍晚,流淌进了我的心田,让我原本平淡的回家之路变得意义非凡。
从那以后,每当我回想起那个傍晚,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温暖。那个小女孩的善良,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也要时刻保持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这段小插曲,虽然短暂,却成为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时刻提醒着我,生活中的温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传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