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可知( )
A.“龙”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B.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产生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龙”图腾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2.据史书记载,夏王朝传有14世17位王。在这些王的王位传承中,有两次是弟弟继承兄长之位,还有一次是弟弟之子去世后王位复归兄长之子,其余的情况皆为儿子继承父亲之位。这反映了夏朝( )
A.形成“家天下”局面 B.政治局势的动荡 C.深受禅让制的影响 D.王权面临的挑战
3.1919年6月,由孙中山支持的《星期评论》在上海创刊,重点介绍与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并开启了《共产党宣言》译作的起点;它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得到认同 B.国民革命运动进一步深入
C.国共两党思想上达成共识 D.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4.《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史记·夏本纪》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据此可推断( )
A.禹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 B.启的贤能远超于益的贤能
C.世袭制利于国家社会稳定 D.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
5.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不分家),倍其赋。”这一举措旨在( )
A.普及个体经营方式 B.逐步推广铁犁牛耕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6.1918年初,李大钊就向其友人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的情况,并在年内连续撰写三篇文章,称“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彩色者也。”这一举动(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D.说明李大钊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度( )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8.里耶秦简的“官署日常事务”简,记载了官署集中办公时段大致为早上六七点至下午四五点,以及各类地方行政事务皆需记录在案等内容。据此可知秦朝( )
A.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B.统一了公文的书写要求
C.地方行政管理走向规范 D.地方行政事务繁琐复杂
9.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政治带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10.周秦之变不是简单的朝代之变、政权之变,而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深刻的全方位变革,使中华文明完成了一次伟大转型和自我升级,使之从早期形态迈向成熟形态。这一变化带来的最主要的政治影响是( )
A.形成了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 B.建立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
C.摧毁了贵族政治的统治基础 D.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11.《北史·魏本纪》载,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原文化更具先进性 B.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C.维护政权统治的需要 D.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12.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 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
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 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
13.秦始皇时,“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这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 )
A.形成了君主的高度集权 B.注重丞相的决策权力
C.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斗争
14.有学者认为,嬴政称帝之后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举措,最基本的就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法律等一些日常交往的必需品,但统一的运行还缺少一步,不过他当时最终意识到并做好了“高级的统一”。做好了“高级的统一”这一观点主要是指当时秦始皇( )
A.巩固国家统一 B.树立君主权威 C.方便交通发展 D.强化思想统一
15.秦朝建立后,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诸多礼仪突显皇帝的独尊地位。此外,秦朝还统一度量衡,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上述举措( )
A.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升 B.加速了秦的灭亡
C.彻底消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二、材料题(共55分)
16.(本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赵伯雄先生所言,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上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天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子中央。皇族赢姓子孙无尺寸之封,完全废罢封国式的地方分权。严格实行郡级官府的守、尉、监御史分工负责制,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分工负责制使郡守等不得专制郡事,中央对郡级政权的控制也就比较容易了。《涯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还表明: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调动前要办好交接手续。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地方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
17.(本题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内迁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民族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实现了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音、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18.(本题15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秦人融入、认同华夏民族的历程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秦人为炎黄的姻族,肇兴于陇右,偏居于西陲,因善于养马,周王赐予封邑,收为附庸,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秦穆公在位时期,娶晋国太子申生之姊,秦穆公之女怀嬴嫁给为质于秦的晋太子圉。但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
战国时期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由此引发了中原诸夏人才西向入秦的高潮。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秦武王娶魏女为王后。秦庄襄王时,吕不韦成为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招募大量宾客游士至门下,合众人之力,编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人吸收中原文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秦人与华夏交融互动的典范。战国晚期,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途径有哪些。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秦人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三、综合题(共12分)
19.(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校高一学生,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组推荐了一件文物,并撰写了如下推荐词:
推荐文物:何尊——西周青铜器推荐词: 何尊尊底铭文提到“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铭文还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 铭文与文献记载可相互证,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请你也为栏目组推荐一件或一组中国古代文物,参照材料中的式样撰写推荐词。(要求:明确写出文物名称、所属时期、历史研究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D B B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D D
16.(1)特点:①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②周王间接统治地方;③逐级管理地方
(2)特点:①官僚政治;②垂直管理(中央集权);③分权制约;④定期逐级考评。
利弊: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②权力过于集中,挫伤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7.(1)原因:北方长期动乱导致人口南迁;南方政权的相对稳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北人南迁带来的劳动工具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农作物的南传,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和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2)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并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8.(1)途径:东迁、迁都;与晋魏等国政治联姻;重用中原诸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兼并战争等。
(2)历史意义:秦人融入华夏民族,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分布更为广泛;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秦人融入华夏民族,体现了华夏文明巨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加强了民族交融,以秦为代表的华夏周边民族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示例一
推荐文物:唐朝唐蕃会盟碑
推荐词:
唐蕃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该碑为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亦是千余年来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信实物证。
示例二
推荐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推荐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具有多样化特征,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的繁荣,也说明了兼并战争时代的政治特征。这组货币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历史的实物史料。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