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B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B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期10月月考》高一化学B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C B D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B C C
1.C
【分析】分散系中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和浊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①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用激光笔照射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②NaCl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用激光笔照射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③云、雾是气溶胶,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用激光笔照射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④纳米级铁粉是微粒直径在纳米级大小,若未均匀分散成胶体,用激光笔照射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⑤为溶液,粒子直径小于1 nm,用激光笔照射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
综上所述可知:上述物质中,用激光笔照射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物质序号是①③,故合理选项是C。
2.B
【详解】A.的俗称是纯碱,但属于盐而非碱,A错误;
B.固态的俗称是干冰,属于酸性氧化物,三者对应正确,B正确;
C.的俗称是食盐,但化学式表示纯净物,C错误;
D.的俗称是生石灰,熟石灰为,D错误;
故答案选B。
3.D
【详解】A.硫元素在SO3和H2SO4中均为+6价,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无需还原剂,A不符合题意;
B.H2O2→H2O中氧的化合价从-1降至-2,但H2O2可通过自身歧化反应生成H2O(无需外加还原剂),不一定需要还原剂,B不符合题意;
C.Fe→Fe3+中铁的化合价从0升至+3,需加入氧化剂,C不符合题意;
D.中锰的化合价从+7降至+2,必须通过还原反应实现,需加入还原剂提供电子,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反应1为白磷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和磷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2为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3PO2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3为H3PO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H3PO4和P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据此分析;
【详解】A.白磷和磷化氢在空气中都能自燃,所以制备磷化氢时,需在无氧条件下进行,A正确;
B.反应1中生成(P为+1价)和(P为-3价),P元素化合价既升高(0→+1,被氧化)又降低(0→-3,被还原),白磷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B正确;
C.由反应1中白磷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和磷化氢可知,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说明在溶液中不能电离出氢离子,属于正盐,C错误;
D.反应2中(电离出)与稀硫酸(提供H+)反应生成(一元弱酸,难电离),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非Fe3+,正确方程式为Fe+2H+=Fe2++H2↑,A错误;
B.氢氧化铜为不溶性固体,不能拆为OH-,正确为Cu(OH)2+2H+=Cu2++2H2O,B错误;
C.H2SO4与少量Ba(OH)2反应时,H+、SO42-、Ba2+、OH-按比例生成BaSO4和H2O,方程式正确,C正确;
D.石灰乳(Ca(OH)2)不能拆为Ca2+,正确为-,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H+与反应生成CO2和H2O,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Na+、Cu2+、、Cl-在溶液中无沉淀、气体或氧化还原反应,能大量共存,B正确;
C.Fe3+、Al3+与OH-生成Fe(OH)3和Al(OH)3沉淀,不能共存,C错误;
D.Mg2+、Ca2+与生成MgCO3和CaCO3沉淀,不能共存,D错误;
故选B。
7.D
【详解】A.铜在金属活动性表中位于氢之后,稀硫酸无法与铜反应生成氢气,A错误;
B.电荷和原子数未配平,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错误;
D.CuO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Cu2+和水,离子方程式书写规范且守恒,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A.在酸性条件下E = 1.685V,在酸性条件下E = 1.36V,因为,所以的氧化性强于,可以与浓盐酸发生反应制备,A正确;
B.根据E值判断,在酸性条件下:,,,最大,氧化性最强,其还原产物还原性最弱;相对较小,还原性较强;适中。所以还原性强弱顺序为,对于对,,由于,则的还原性强于,所以还原性强弱顺序为,B正确;
C.在酸性条件下E = 1.685V,在酸性条件下E = 0.77V,在酸性条件下E = 1.36V。先氧化,因为,中含有和Cl-,还原性强弱顺序为,少量先与反应,没有多余的去氧化产生黄绿色的,C错误;
D.对于反应,,,因为,氧化性强于,该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发生,D正确;
故选C。
9.D
【详解】A.“碳纳米泡沫”与石墨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其相互转化涉及结构改变,属于化学变化,A正确;
B.“碳纳米泡沫”直径为6~9nm,分散到溶剂中形成胶体,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B正确;
C.“碳纳米泡沫”由纯碳构成,属于碳元素的新型单质,C正确;
D.同素异形体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不同(如磁性、硬度等),D错误;
故答案为:D。
10.D
【详解】A.题目未说明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为,原子数目无法计算为,A错误;
B.反应中,(为价)被氧化为(价),失去电子;(为价)被还原为(价),得到电子。生成时转移电子,则生成转移电子,而非,B错误;
C.未给出溶液体积,无法计算的具体数目,C错误;
D.和的最简式均为,总质量为时,物质的量为,原子总数为,D正确;
故D选项正确。
11.C
【分析】白磷与过量浓NaOH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PH3和次磷酸钠;次磷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次磷酸等,次磷酸分解得到PH3和H3PO4。
【详解】A.流程中次磷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次磷酸为复分解反应(化合价无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P4与NaOH反应为P4+3NaOH+3H2O=PH3+3NaH2PO2,化学计量数比为1:3(物质的量比),质量比为(124):(3×40)=31:30≠1:3,B错误;
C.1 mol H3PO2最多消耗0.5 mol Ca(OH)2,说明H3PO2为一元酸,其酸根为,Ca(H2PO2)2中Ca2+与2个结合,不能电离出H+,属于正盐,C正确;
D.未说明标准状况,无法计算PH3体积;且1 mol P4生成1 mol PH3(第一步)和3 mol NaH2PO2,后者生成3 mol H3PO2,分解生成1.5 mol PH3,共2.5 mol,标况下体积为56 L≠33.6 L,D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A.在反应①中,的P由0价升至+5价,作还原剂;反应②中,P部分升至+5价(),部分降至-3价(),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A错误;
B.反应②配平后为,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比为24∶20=6∶5,B正确;
C.反应①中,(还原剂)被氧化为(氧化产物),(氧化剂)被还原为Cu(还原产物),根据电子守恒,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比为2∶5,C错误;
D.反应②配平后为,11 mol 生成24 mol ,即每消耗11个生成24个,D错误;
故答案选B。
13.C
【详解】A.若单质为碳,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与X生成的盐可能为碳酸盐(如Na2CO3、CaCO3),碳酸钠易溶,碳酸钙难溶,因此盐不一定难溶,A错误;
B.若单质为硫,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转化为盐时,X可以是碱(如NaOH)、金属氧化物(如CaO)或盐(如Na2CO3),因此X不一定是碱,B错误;
C.若单质为钠,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钠与氧气加热生成过氧化钠,钠的氧化物(Na2O或Na2O2)与水反应均生成强碱NaOH,C正确;
D.若单质为铜,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CuO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Cu(OH)2],因此无法完成转化,D错误;
故答案选C。
14.C
【分析】配制480 mL 0.1 mol·L-1溶液,需要用500 mL的容量瓶配制溶液。
【详解】A.需要称量的是,其摩尔质量为286 g/mol,所需质量为0.5 L×0.1 mol/L×286 g/mol=14.3 g,而非5.3g,A错误;
B.定容仰视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B错误;
C.容量瓶洗净后残留的蒸馏水不影响最终浓度,无需干燥,C正确;
D.趁热转移会导致冷却后体积缩小,浓度偏高,应冷却到室温时再定容,D错误;
故选C。
15.(1) +7 ACE
(2)
(3) 大于 12
【详解】(1)中元素显+1价,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元素的化合价为+7,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既是纯净物,又是盐,且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均能导电,也属于电解质,故选ACE;
(2)
该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锰元素化合价降低,即得电子的是锰元素,则用单线桥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3)①中元素显-1价,处于中间价态,因此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在该反应中部分被氧化生成,部分被还原,即既是还原剂也是氧化剂,而全部被还原生成,只作氧化剂,则根据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大于;
②该反应中,部分被氧化生成,只有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且由-1价升高至0价,则每7个分子参与反应转移12个电子。
16.(1)
(2)无
(3)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4)C
(5)C
【详解】(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制得的胶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氢氧化铁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外的液体中不含氢氧化铁胶体,即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无丁达尔现象;
(3)向制得的胶体滴加硫酸溶液,中和了Fe(OH)3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导致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继续滴加过量稀硫酸,Fe(OH)3与硫酸反应导致沉淀逐渐溶解,最终溶液变为黄色,则现象是: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OH)3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其离子方程式为:;
(4)A.明胶水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均属于胶体,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即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A错误;
B.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在通电时会发生电泳现象;明胶水溶液中的蛋白质胶体粒子也可能带电,通电时也可能发生电泳现象,B错误;
C.胶体的分散质粒子能通过滤纸,明胶水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均属于胶体,则它们的分散质粒子都可以通过滤纸,C正确;
D.明胶水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均属于胶体,其分散质粒径在1~100 nm之间,D错误;
故选C。
(5)A.豆浆是胶体,加入电解质(石膏或盐卤)后,胶体粒子会发生聚沉而形成豆腐,即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聚沉原理,能运用胶体知识解释,A不符合题意;
B.江河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是因为河水中的泥沙胶体遇到海水中的电解质发生聚沉,从而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能运用胶体知识解释,B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混合,生成淡黄色沉淀是因为两者发生了复分解反应:,与胶体无关,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C符合题意;
D.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的蓝黑墨水(墨水是胶体),易出现堵塞,是因为不同墨水的胶体粒子所带电荷可能不同,混合后会发生聚沉,导致堵塞,能用胶体知识解释,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1)2
(2)NaCl、
(3)
22.2%。
【详解】(1)和碳酸钠反应:,氯化钠与碳酸钠不反应,根据坐标可知,当碳酸钠溶液加入50克,碳酸钙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2克。
(2)当加入50克碳酸钠溶液,二者完全反应,A点属于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所以A点含有的溶质是、。
(3)根据反应:,设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解:,。
答: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18.(1)④⑤⑥⑧⑩
(2)①③⑤⑦
(3)
(4)
(5)
(6)漏斗、玻璃棒、烧杯
【分析】Ⅰ.①金属钠属于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能导电;②属于非金属氧化物,非电解质,不能导电;③稀盐酸,属于混合物,其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④小苏打晶体是电解质,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⑤熔融NaCl,属于电解质,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⑥NaOH固体,属于电解质,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⑦溶液属于混合物,其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⑧苏打粉末为碳酸钠是电解质,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⑨乙醇自身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⑩胆矾晶体是电解质,不含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氢氧化铁胶体为混合物,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
Ⅱ.向含有、、的溶液中加入A溶液,生成沉淀1和溶液1,则A为盐酸,沉淀1为AgCl;向溶液1中加溶液B生成沉淀2和无色的溶液2,则溶液2含,向溶液2中继续加入C得到沉淀3,则沉淀3为,C为;沉淀2为,B为NaOH;据此分析;
【详解】(1)由分析知,属于电解质的是④⑤⑥⑧⑩;
(2)由分析知,能导电的是①③⑤⑦ ;
(3)少量②与⑦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4)制取红褐色胶体应该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至溶液变红褐色,反应为;
(5)由分析可知沉淀2为;
(6)溶液1和B反应后分离得到沉淀2和溶液2的实验为过滤实验,则所需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滨城高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一化学(B卷)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试卷、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物质用激光笔照射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①胶体;②NaCl溶液;③云、雾;④纳米级铁粉;⑤蔗糖溶液。
A.③⑤ B.①④ C.①③ D.④⑤
2.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俗称和物质类别相对应的是
选项 化学式 俗称 物质类别
A 纯碱 碱
B 干冰 酸性氧化物
C 食盐 混合物
D 熟石灰 碱性氧化物
A.A B.B C.C D.D
3.下列变化一定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 B.
C. D.
4.磷化氢()可作为电子工业原料,在空气中能自燃,具有还原性。工业上用白磷为原料制备的流程如下(已知为一元弱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制备时,需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B.反应1中白磷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C.属于酸式盐 D.反应2的离子方程式为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粉溶于稀硫酸:
B.氢氧化铜溶于硫酸:OH-+H+=H2O
C.H2SO4溶液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 2H+++Ba2++2OH-=BaSO4↓+2H2O
D.石灰乳与溶液混合:
6.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Cu2+、、
C.、、、 D.、、、
7.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将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
B.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
C.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Cl-+Na++OH-=H2O+NaCl
D.将盐酸滴在CuO上:CuO+2H+=Cu2++H2O
8.化学上常用标准电极电势E(氧化型/还原型)比较物质的氧化能力。E值越高,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E值越低,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强。某些电极电势的E值与体系的pH有关。根据表格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氧化型/还原型
E(酸性条件) 1.685V 1.51V 0.77V 1.36V 0.991V
A.实验室可用与浓盐酸反应制备
B.酸性条件下,还原性强弱顺序为
C.向酸化的含足量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可观察到黄绿色气体氯气产生
D.该反应能发生:
9.科学家发现了纯碳新材料“碳纳米泡沫”,每个泡沫含有约4000个碳原子,直径约6~9nm,在低于-183℃时,泡沫具有永久磁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纳米泡沫”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B.把“碳纳米泡沫”分散到适当的溶剂中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碳纳米泡沫”是一种新型的碳单质
D.“碳纳米泡沫”和金刚石的性质相同
10.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原子的数目为
B.反应中,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C.物质的量浓度均为的和混合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为
D.由和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原子总数为
11.一种实验时制备的流程如图所示,已知、,1 mol次磷酸最多消耗0.5 mol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流程中反应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与NaOH反应的质量比是1:3
C.次磷酸钙属于正盐
D.上述流程中1 mol白磷最多可生成33.6 L
12.白磷有毒,实验时若皮肤接触到白磷,应立即用稀溶液清洗,发生两个反应:①和反应的主要生成物为Cu、和;②(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反应①和②中,均只作还原剂
B.反应②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个数比为6∶5
C.反应①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个数之比为5∶2
D.反应②中每消耗11个,生成44个
13.从单质到盐存在如下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A.若单质为碳,生成的盐一定为难溶盐
B.若单质为硫,物质X一定为碱
C.若单质为钠,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强碱
D.若单质为铜,能够实现上述物质间的转化
14.实验室需配制480 mL 0.1 mol·L-1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用托盘天平称取晶体5.3 g
B.定容时仰视会造成所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C.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不需要干燥即可使用
D.采用加热的方法来加快晶体的溶解,趁热迅速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高锰酸钾是深紫色的晶体,其水溶液呈紫红色,有强氧化性,加热至一定温度能分解。
(1)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属于 (填标号)。(4分)
A.纯净物 B.混合物 C.电解质 D.氧化物 E.盐
(2)加热至时发生分解:,用单线桥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分)
(3)已知过量的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根据上述反应判断氧化性: (填“大于”或“小于”)。(2分)
②上述反应中每7个分子参与反应转移 个电子。(3分)
16.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分)
(2)将制得的胶体放入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如图所示,放置一段时间后,取少量半透膜外的液体于试管中,置于暗处,用一束强光从侧面照射,观察 (填“有”或“无”)丁达尔现象。(2分)
(3)向制得的胶体滴加硫酸溶液,现象是 ;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分)
(4)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明胶水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3分)
A.都不能稳定存在 B.通电,无明显现象
C.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 D.分散质粒径均大于
(5)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运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________。(3分)
A.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B.江河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
C.硝酸银溶液与溴化钠溶液混合,生成淡黄色沉淀
D.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的蓝黑墨水(墨水是胶体),易出现堵塞
17.实验室取10g由和NaCl组成的混合物,配制成不饱和溶液,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生成沉淀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质量为 g。(3分)
(2)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 。(3分)
(3)求原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4分)
18.Ⅰ.现有下列11种物质:
①金属钠;②;③稀盐酸;④小苏打晶体;⑤熔融NaCl;⑥NaOH固体;⑦溶液;⑧苏打粉末;⑨乙醇;⑩胆矾晶体; 氢氧化铁胶体
(1)属于电解质的是 (填序号)。(2分)
(2)能导电的是 (填序号)。(2分)
(3)上述物质中少量②与⑦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分)
(4)实验室制备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4分)
Ⅱ.某溶液中含有、、,现用NaOH溶液、盐酸和溶液将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分离,流程如图所示(已知溶液2为无色溶液)。
(5)沉淀的化学式:沉淀2: 。(3分)
(6)从溶液1和B反应后分离得到沉淀2和溶液2的实验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