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50分)
注意事项:
1.闭卷考试
2.七年级历史上册1-12课。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A.辽宁 B.山西 C.云南 D.山东
2.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3.参考如图:假如你在电影中看见一个中国原始人脖子上戴着这样的石珠饰品,并且在用一根骨针缝衣服,可以推测他可能最早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现代人类
4.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如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
5.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
6.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7.“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8.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9.二里头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第一个节点,从满天星斗的没有概念的状态走向王权国家形态,最早的“中国”在这里出现。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2000多年 B.3000多年 C.4000多年 D.5000多年
10.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1.从东汉起,“天府之国”就是成都平原的代名词,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该工程的修建者是
A.李冰 B.商鞅 C.汉武帝 D.蒙恬
12.《中国达人秀》是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省级卫视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艺节目。关于“达人”一词,有人考证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下列言论与《论语》中“达人”的意思有直接关联的是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和“尚贤” D.“有教无类”
13.《尚书 牧誓》记载,“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敌于牧野,作《牧誓》”。青铜器“利簋”内底铭文也记载了“武王伐纣”。这说明
A.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唯一证据
B.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史实相矛盾
C.传说故事中也包含有真实的史实
D.文献记载与文物发现可互证史实
14.《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甲骨文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15.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16.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封建皇帝,他最主要的功绩是
A.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B.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修筑长城抵抗匈奴
D.开凿灵渠
17.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A.政治制度改革 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
18.《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19.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20.《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中内容描述的景象出现在哪位皇帝在位时?
A.汉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高祖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
21.爱好观察,喜欢思考是当代中学生的共同特征。为了真实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远古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小明同学在2025年暑假期间进行了长途旅游,下面是小明在旅游景点拍摄的两张模拟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照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两张照片中居住这两种房屋的远古居民。造成远古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两幅图片,你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
22.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6分)
【王朝更替】
(1)请你完成表格,记住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2分)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 ①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② 镐京 周幽王
【制度创新】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材料二 (周)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
(2)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出现?(2分)
材料二反映的是周朝什么制度?周朝实施该制度有什么样的作用?(2分)
23.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观察如图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 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3分)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1分)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宫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二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材料一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写出下列两句台词的代表人物。(2分)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B.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材料二中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举措是什么?(1分)
(4)材料三中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1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1分)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2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2分)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C C B B D A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D C D B C B A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30分。
21.(1)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2分) 自然环境不同(1分)
(2)图A:该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掌握了捕鱼技术;(1分)图B:该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1分)
22.(1)①纣(1分) ②周武王(1分)
(2)启;(1分)世袭制。(1分)
(3)分封制;(1分)作用: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1分)
23.(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1分)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1分)
(2)事件:商鞅变法。(1分)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任意两点,2分)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1分)
(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1分)
24.(1)社会急剧变化,旧的制度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教育的兴起。(2分)
(2)A孟子;(1分)B韩非子。(1分)
(3)创办私学。(1分)
(4)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思相结合;温故知新。(1分)
25.(1)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分)
(2)推恩令;(1分)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1分)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分)有利于汉武帝政权统治的加强。(1分)
(4)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