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561810111213141516答案CAB0DB1.C【解析】华夏文明初期,确实有许多非炎帝和黄帝家族的部族,这体现了中华早期文化的“多元性”,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各部族逐渐融入华夏族,走向“一体”,华夏族作为炎黄后代,已经是民族大交融的产物,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非炎黄部族有的向外迁徙融合,但不能解释“这一疑问”,更多的是与后来的华夏族交融,因此我们才自称炎黄子孙,故D项错误。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礼在古代社会作为一种“自然”的秩序,鲁国在司法中特别注意礼,这体现了自然法精神,故A项正确。礼与法的关系是礼寓于法中,法符合礼制,礼法逐渐结合,“礼在法上”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鲁国虽然更多地保留了礼制,但不能说“严格遵循”,故C项错误:“律令儒家化”进程始于汉武帝以后,故D项错误。3.A【解析】州郡之兵由皇帝控制,封国军队属于诸王,根据材料“罢州郡兵”“允许封国保留军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时期,地方无军队可用,造成了西晋政局长期动荡,最终导致灭亡,故A项正确。材料与门阀士族势力无关,故B项错误;西晋的罢兵与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与选官制度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4.C【解析】新疆、云南地区有关于棉的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这可以印证棉种传入中国的路径:南北两道传入中国,即新疆和西南,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技术的进步,故A项错误。元代开始,棉花在中国广泛种植,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5.B【解析】解析略。义T有6.B【解析】解析略。口以穷7.D【解析】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成效较大,但由于清政府面临巨额赔款压力、外债严重,各项支出巨大,财政危机严重,因此许多政策无法保障,故D项正确。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努力研究国情,根据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推动了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B项正确。1924年国共合作才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应该研究国情、分析国情,不是在阐述中国革命性质,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期间,工农运动形势高涨,故D项错误。9.A【解析】材料能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三三制民主的落实,一是减租政策的落实与调整,这都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政策得到贯彻的体现,故A项正确。中伯纯认为减租“定额”,没有结合实际收成,因此需要调整,这与根据地是否有经济困难无关,故B项错误:浮动租率不一定会带来农民负担的加重,故C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是抗日民主政权,不是工农民主政权,故D项错误。10.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1952年,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来看,学生人数占全国人口比重较低,学生人数中大学生占比较低,反映了新中国初期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人才储备不足,这一现象不利于新中国工业化的实施,故C项正确。教育体系内容广泛,不能单纯以在校人数增多说明教育体系的完善,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才基本完成扫盲任务,材料数据表明学生人数占全国人口比重较低,因此B项错误:“根本改善”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11.C【解析】根据材料“允许待业青年自谋职业,组织自负盈亏的合作社或从事个体经营”可知,这一主张有利于打破单一公有制结构,促进多种所有制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就业问题,与分配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需要长远解决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鼓励待业青年自谋职业,进入市场,不是去国营企业,故D项错误。1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这反映出古巴比伦商业的发展其实质并非是资源的扩展,而是内部利益的转移,王室、贵族、商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对内盘剥,从而带来巨大的贫富差距,故D项正确。A项是材料描述的现象,不是该学者的意图,故错误;材料未涉及商业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中确实有对商人的讽刺,但该观点更侧重于揭示古巴比伦社会贫富分化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13.A【解析】中世纪后期,英国王权不断加强,大宪章包含限制王权的精神,因此被国王弃之不用,故A项正确。大宪章维护贵族利益,但中世纪后期,贵族势力不断衰落,故B项错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利用大宪章反对专制王权,因此,大宪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故C项错误;中世纪议会君主制一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也有加强王权的因素。进入专制王权时代后,议会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在减小,故D项错误。14.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当·斯密和边沁的讨论特别关注了道德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维持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正常运转,这反映出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故C项正确。用道德手段或法律历史参考答案(长郡版)第1页大联考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得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别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某学习小组在研究“华夏文明起源时”提出疑问:史书中记载了许多诸侯,并不属于炎帝和黄帝家族,仅是其属臣,为什么我们全都自称炎黄子如孙呢?能解释这一疑问的是阳A.早期国家部族血缘纽带逐渐淡化製B.关于原始社会的记载缺乏可信度C.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D.非炎黄系部族不断向外迁徙融合数2.汉初法律文献《奏谳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柳下季审判一个“冠鉥冠”(儒者)的盗贼,他认为此人应该懂礼,却为盗,这是“盗君子节,又盗宙君子学”,应罪加二等。这体现了A.鲁国法律蕴含自然法精神B.鲁国礼在法上的法律原则C.鲁国严格遵循西周礼乐制度D.汉代“律令儒家化”的进程3.西晋统一后,晋武帝以“诸州无事,于是罢州郡兵,以示天下大安”,同时※大封宗室为王,异姓功臣为郡公、郡侯,以郡为国,允许封国保留军队,拱卫国家。这一调整A.不利于政局稳定B.巩固了门阀士族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推动了选官制度调整历史试题(长郡版)第1页(共8页)4.吐鲁番高昌时期墓葬中出土纯棉纤维织成的白布,《蛮书》记载了唐时云南西部“唯收娑罗树子破其壳,其中白如柳絮…男子妇女通服之”。这些史料可用于A.表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B.说明棉花在中国广泛种植C.印证棉种传入中国的路径D.证实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5.(★)宋代士大夫很少参与剧烈的户外运动,像唐代社会风行的打键、狩猎、拔河等活动不再受青睐,一些益智类游戏(如弈棋)成为普遍接受和推崇的休闲项目。唐宋大夫这一休闲生活的变化缘于A.选官制度的变革B.主流思想的演进C.文官地位的变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6.(★)1369年,朱元璋行“乡饮读法之令”,要求里社乡饮酒礼须有“读律仪式”。清朝更强调“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高年有德者居上,其次序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干预,违者罪以违制失仪”。这些举措旨在A.促进儒学的世俗化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增强基层的凝聚力D.维护国家法律权威7.清末新政中,新式学堂迅速发展,但许多地区只是在旧式书院或村塾改挂一块新的招牌,有些州县没有合格的教师和新式教科书,只得照旧讲授四书五经。这主要是因为A.地方督抚抵制改革B.清末新政缺乏诚意C.中体西用观念根深蒂固D.财政危机束缚教育转型8.1922年,团刊《先驱》提出努力研究实际,“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全国劳动大会宣言中强调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军阀是我们的敌人。这A.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D.反映了工农运动形势高涨历史试题(长郡版)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26长郡三 ).pdf 历史试卷(26长郡三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