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PDF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吉林市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PDF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2025一2026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70分)
1.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
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2.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
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
陶器还有良谐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
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4.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
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
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乡里制
5,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士地赔
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并田制度出现松动
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6.“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
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C,治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7.《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日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
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
A.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中央集权弱化
C.对母系血缘的重视
D,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
8.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
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9.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耿出两者旨在()
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
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
10.柳宗元对秦朝的某一制度给于高度评价:“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
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皇帝制度
D.郡国并行制
11.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
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泰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
B.开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C.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辋
D.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
12.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
边远地区。羸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赢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塞础
D.为推行都县制创造了条件
13.古语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汉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潮广泛流行,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也取得
了重大进展。据此可知,汉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集权政治的需要
B.农耕经济的发展
C.气象物候的变化
D.学术争鸣的活跃
1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