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联盟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联盟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调研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南京联盟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发现了大量各类动物遗存和人工栽培稻、芡实、菱角等植物遗存。这能够印证草堰港先民( )
A.完全依赖旱作农业生存 B.利用湿地环境发展经济
C.彻底脱离采集渔猎生活 D.预备达成国家初始形态
2.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其家族成员王导、王敦分别掌控朝政和军事;南朝梁武帝时,士族子弟“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九品中正制已经名存实亡 B.门阀士族势力膨胀
C.寒门庶族被排除在政权外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3.据《新唐书》等文献记载,唐朝羁縻府州的居民“无论夷夏”,都是唐朝的“编户齐民”,唐朝在这些地区征收赋税的规定是同样贯彻实施的,只是这些赋税不上报户部,且数额较少。这一规定( )
A.加剧了边疆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B.提高了唐朝基层治理的能力
C.推动了边疆地区民族间的交融 D.蕴含着一体而治的统治理念
4.诗句可以展现宋代时期的社会现象,如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等等,由此可知,当时( )
A.夜市成为商业中心 B.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商业活动脱离监管 D.城市经济活力较强
5.徐光启、李之藻针对晚明出现的种种弊端,重视西方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他们甚至准备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对“有益世用”的西方图书“渐次广译”。黄宗羲也受西学影响,撰著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著作,如《开方命算》《测图要义》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世致用思潮得到西学的助益
B.西学东渐改变了传统学术格局
C.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了普遍认同
D.传统科技发展顺应了社会转型
6.1864年,清朝的10名总督中汉族官员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族官僚担任。从1861年到1890年之间,清廷任命的44位总督中,汉族官员占34位;挑选来担任巡抚的117人中,汉族官员占104人。这种状况表明当时( )
A.地方割据情况严重 B.清廷阶级基础变动
C.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满族特权待遇削弱
7.1923年,邓颖超等一批先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天津女星社,在实践中帮助妇女脱离失学苦海,授以知识和技能,还把眼光放到了社会政治斗争上,思考“在现在中国军阀政府未推翻前,女子教育有什么方法可以普及”。天津女星社的创办说明(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增强 B.女权运动成为社会主流
C.国民革命运动促进妇女觉醒 D.妇女教育引起政府重视
8.下图为1952年新中国发行的宣传画《表演新农具》。该图中体现的事件得益于( )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蓬勃开展 B.“双百”方针激发出创作热情
C.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进展 D.农民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9.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这些指示旨在( )
A.放弃企业管理权 B.发展市场经济 C.强化全民所有制 D.增强企业活力
10.14世纪的欧洲音乐的发展“与其日益取得慷慨的赞助这一事实是分不开的”。“音乐的中心是富庶的市镇……新艺术的音乐家们所谱写的情歌、民谣和别的歌曲表现了丰富的世俗艺术”。由此可知,当时欧洲音乐的发展( )
A.孕育了人文主义的传统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C.昭示了城市经济的勃兴 D.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1.蔗糖对欧洲人来说是极为贵重的调味品,这直接导致了欧洲对蔗糖需求量的增加。新航路开辟后,为满足这一需求,葡萄牙人决定将甘蔗引进巴西。甘蔗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成为世界市场中的盈利商品。据此可知,相较于旧大陆自古有之的物种交换,哥伦布之后物种交换的特殊性在于( )
A.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紧密结合
B.主要是为了适应殖民活动的需要
C.物种交换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
D.加剧了种族奴役和生态体系破坏
12.下表为美国泰勒·C·凯伊发表于1896年的漫画《古巴情景剧》。作者意在( )
漫画中美国被描绘成一位“高贵的英雄”;代表西班牙的“超级恶棍”,身着黑色服装,眼神狡诈,充满邪恶;古巴则化身身着白衣的年轻白人女性,显得清白、无辜、贫穷、无助;面对“超级恶棍”的威胁和女性的软弱求助,美国挺身而出
A.丑化欧洲列强在拉美的统治 B.为美国的侵略扩张制造舆论
C.鼓吹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 D.宣扬白人至上的种族优越论
13.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从1921年开始,苏俄恢复了房租征收制,允许私人建房和不动产交易,同时允许入股住房建设合作社。但国家保留面积最大、价值最高的房产,并要求入股合同到期后以一定的补偿归还苏维埃。据此可知,当时苏俄力图( )
A.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B.发挥苏联模式的集中化优势
C.应对城市工业激增的压力 D.有限度的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14.下面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水平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数据所反映的现象( )
国家 失业水平(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 (年均复合增长率)
1950—1973年 1973—1983年 1950—1973年 1973—1983年
美国 4.6 7.4 2.0 8.2
英国 2.8 7.0 4.6 13.5
联邦德国 2.5 4.1 2.7 4.9
法国 2.0 5.7 5.0 11.2
A.表明了失业加剧与通货紧缩的并存
B.推动了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
C.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D.扩大了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
15.下图所示漫画中,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女性从手机屏幕中伸出手臂,金发人物也伸手给子回应画面中“TESTERNMEDIA”(西方媒体)字样与铁丝网交织在一起。对该漫画主旨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B.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挑战
C.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有助打破中西交流隔阂
D.移动通信技术进步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代中期开始,随着定额租的推广,中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同一块土地分别归属田面主和田底主,田面主向田底主交纳地租,田底主负责承担国家赋税。永佃关系是指田面主在一定条件下拥有永远耕种权;完全独立指田底主只保留对固定田租的请求权,其余权利均归田面主所有。永久耕种权在业主同意下还可以转让,地主的变动也不影响佃户的地位。对“一田二主”来说,作为主体的国家其实始终在场。例如,为保障国家的税收,清政府一方面增订律例,要求地方官在租佃纠纷中保证田主的收租权,甚至代为追租;另一方面,为了彻底解决抗租导致的欠税,一些地方条例甚至要求禁止“一田二主”的陋习,合田面、田底为一。
——摘编自孙超、刘爱玉《地权、阶级与市场——明清“一田二主”土地制度研究述评》
材料二 16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场指向的土地确权运动,是把具有共同体性质的混合土地所有制界定为排他性的私人产权,从而激励经济效率,颠覆中世纪的基础。不仅领主圈地,其实农民也在圈地,他们自发地整合分散的条田,是圈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圈地运动使农民最终剥离了庄园共同体,进一步扫清人身依附制的残余。圈地是自发的,但并非可以胡作非为,相反,村庄习惯法仍然富有生命力,是圈地、也是反抗非法圈地的基本依据,16世纪中叶以后协议圈地越来越多,土地确权从来没有抛弃法律,而是越来越规范,18世纪发展为“议会圈地”则属水到渠成。
——摘编自侯建新《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英国16世纪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社会转型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社会转型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不同结局并分析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到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解放初期的东北地区还残留着旧观念、旧传统和旧势力,意识形态领域可谓新旧交杂。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东北解放区的乡村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46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指出,冬学在提高群众政治觉悟外,还要“进行识字教育,借以提高其文化”,冬学运动培养了大批新型识字农民。通过座谈会等集体活动宣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人生观。许多本不识字的妇女能读报纸杂志、读懂党的文件精神。党领导东北人民大力清除“黄赌毒”,打击首恶分子,普及法律知识,开展群众性禁烟活动。各级党组织派出大批文艺骨干整理加工二人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新二人转,不少群众表示“宁可不吃饭,也要看二人转”。东北解放区乡村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消解了旧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残余,使广大农民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思想,实现了民众社会文化心理的重塑,为新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编自姜华《东北解放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及其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解放区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背景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解放区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英美二战叙事中有关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演变
时间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艾伦泰勒(英国)约翰卢卡奇(美国) 以传统叙事方式为主,认为欧洲为二战主要战场,片面地以太平洋战场指代东方战场,严重贬低了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21世纪初 埃文莫兹利(英国)托马斯齐勒(美国) 对传统叙事发起实质性挑战,纠正欧美中心论史观,重视中国战场。但在总体上,这一时期的二战叙事重心依然偏向欧美,时间框架的变动仍为探索性质,属于传统叙事向全球叙事的过渡阶段。
当今 布坎南(英国)理查德奥弗里(英国) 泰迪乌德里克斯(美国) 克里斯汀·穆尔里迪-斯通(美国) 全球叙事明确打破旧有的二战时间框架,充分肯定欧洲以外其他参战方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视中国抗日战争,吸纳欧美之外的二战研究者共同构筑二战叙事,真正跳出以欧美为中心的解释框架,并渐成主流。
——张士伟:《冷战后英美二战叙事中有关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演变》,《抗日战争研究》,2025年3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冷战后英美二战叙事中有关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演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三、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政治环境宽松,是欧洲宗教异端人士的重要避难所,也成为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荷兰画家们借助科技与观念的进步不断变革创新,偏爱描摹日常景观与风俗,并且借由出使、通商、游学、流寓创作了大量环球旅行写真。在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集市上,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宗教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
——摘编自朱平《文化传播视角下荷兰艺术商业的影响力及其启示》等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沙龙。贵族与富有市民、艺术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公共空间。19世纪后,随着沙龙主人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日渐缩小,沙龙日趋衰败。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一种更开放、更大众的生活方式来到人们身边。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此外,各种音乐团体、俱乐部、文学阅读室层出不穷。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世纪阿姆斯特丹艺术作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中后期巴黎社交方式的转变。
参考答案
1.B
2.B
3.D
4.D
5.A
6.C
7.A
8.D
9.D
10.C
11.A
12.B
13.D
14.C
15.C
16.(1)相同点:①都与社会转型相关(中国明清向近代转型,英国向资本主义转型);②都涉及土地产权调整;③都受到国家或法律影响。
不同点:①中国:土地所有权分为田面权与田底权(一田二主),国家干预较强(保障税收,禁止陋习);②英国:土地确权为排他性私人产权,圈地运动自发进行,法律(习惯法、议会法)规范进程。
(2)结局:①中国:“一田二主”制度未推动社会转型,最终被禁止;②英国:圈地运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原因: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强大,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顽固,未形成市场导向;②英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法律体系完善,圈地运动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求,市场机制成熟。
17.(1)背景:东北解放;意识形态领域新旧交杂;土地改革开展。(言之有理即可)
措施:通过冬学等社会教育进行扫盲和素质提升;开展妇女解放运动;改良社会风气;重塑乡土文化。
(2)历史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继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18.论题:冷战后英美二战叙事中对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不断提升,逐渐跳出欧美中心论。
阐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二战叙事以欧美为中心,片面以太平洋战场指代东方战场,严重贬低中国抗战地位,这与冷战格局下英美关注与苏联的对抗、忽视中国贡献有关。21世纪初,英美学者开始挑战传统叙事,重视中国战场,但叙事重心仍偏向欧美,处于过渡阶段,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上升,英美开始调整史观,但传统欧美中心论影响仍深。
当今,英美二战全球叙事打破旧框架,充分肯定中国抗战的重要角色,吸纳欧美之外研究者共同构建叙事,这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且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全面、客观的二战史观。
综上,冷战后英美对中国抗战地位的认知演变,本质是中国实力与国际地位变化的反映,也体现了二战史观从欧美中心论向全球史观的转变,有助于还原二战历史全貌,维护历史正义。
19.(1)变化:①题材从历史、宗教主题转向日常景观、风俗、静物;②创作注重描摹现实,出现环球旅行写真;③艺术与商业结合(艺术品集市繁荣)。
背景:①阿姆斯特丹政治环境宽松,吸引人才与异端人士;②荷兰商业发达(海上马车夫),城市富庶,提供艺术赞助;③科技与观念进步,推动艺术创新;④启蒙运动萌芽,思想解放。
(2)①19世纪中后期巴黎社交方式从贵族主导的沙龙转向大众社交(公共舞会、咖啡馆等),原因是中产阶层壮大,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与生活方式变革;②积极影响:扩大公共空间,促进思想交流与文化普及,推动民主意识发展;③局限:仍存在阶层差异,大众社交的文化深度有限;④总体而言,这一转变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进步趋势,是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