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土壤的成分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四学制)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知道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研究土壤获得的信息,分析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探究土壤的成分,并与同学分享和交流探究中的发现。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在观察土壤、分离土壤和加热土壤的探究活动中,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 1.创设情境:教师带来用种植基地出产的玉米制作的爆米花。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粒小小的玉米种子种在土壤中,短短几个月就长成了一米多高的玉米杆,还结出了沉甸甸的玉米棒。你认为是谁赋予了玉米生长的力量? 学生思考交流:按时适量浇水、合理施肥、充足的光照、土壤…… 2.聚焦主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阳光和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知道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家园,土壤对植物生长究竟有哪些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其中的秘密。引出课题《土壤的成分》。 【设计意图:以生活化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教师携带种植基地玉米制作的爆米花这一具象化道具,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玉米从种子到成熟的生长变化”这一真实案例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思考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在交流中自然关联到阳光、水、土壤等关键要素。】 二、探究·实践 活动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一)基础活动:观察土壤,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1.猜一猜: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交流课前到学校种植基地采集土壤过程的观察方法及发现,如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土壤中有枯树叶、小石子、小虫子的残体等。 进阶猜想,土壤中可能含有的其它成分有哪些,如空气、水。 【设计意图:课前采集土壤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观察土壤,对土壤形成初步且直观的认识。课前观察的交流和土壤成分的猜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2.师生共同设计实验。 (1)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用眼睛看,用手捻等方法观察。 (2)把土块放入水中观察。 (3)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观察。 探究土壤成分实验记录单(一) 方法观察到的现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发现的土壤成分用手捻用放大镜观察放入水中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3.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得出结论。 用手捻观察到的现象是土壤湿湿的,土壤成分可能有水,土壤颗粒有粗有细。用放大镜观察,现象是有细碎的枯树枝,枯树叶,小虫子的残体,小石子。将土块放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土壤中可能有空气。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面上方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枯叶,土壤沉到烧杯底部,且出现分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上层的颗粒比较小。在科学上,我们将烧杯上层的细颗粒称为黏土,下层的粗颗粒称为砂。 【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观察与水溶实验相结合,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探究活动,强调“现象-结论”的逻辑对应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结论的实证基础,培养“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二)学习进阶:加热土壤,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1.明确腐殖质的概念及性质。 在观察实验中,观察到的枯枝烂叶、动物残体虽然不是土壤的成分,腐烂后却会变成一种土壤的成分——腐殖质。阅读知识小精灵带来的腐殖质资料,了解腐殖质。资料:土壤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和物质来源,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是腐殖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烟雾,加热后会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产生,颜色变浅。 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腐殖质。 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设计思路。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是否产生烟雾,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对比加热前后土壤颜色的变化。 学习酒精灯的使用。 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 (1)组装实验装置,调节铁架台铁圈到合适高度,方便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土壤。将适量土壤放到蒸发皿中,点燃酒精灯,加热土壤,观察现象。 (2)闻一闻是否有特殊气味产生。闻气味时,在蒸发皿上方用手轻轻扇动,使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上方。 (3)加热过程中,观察加热土壤上方是否有烟雾。对比加热土壤与未加热土壤颜色。 (4)观察完毕,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两次。注意:蒸发皿不要用手碰,以防烫伤。 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水。 用试管夹夹住干冷玻璃片,将干冷玻璃片放到加热土壤上方,看一看土壤上方的玻璃片上有没有小水珠,如果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证明土壤中有水。 探究土壤成分实验记录单(二) 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土壤成分验证土壤中是否有腐殖质:取两药匙土壤放到蒸发皿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土壤加热的前一分钟时,用试管夹夹住干冷玻璃片放在蒸发皿上方,观察现象。3.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腐殖质、水。 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土壤里有腐殖质、水。 5.师生共同总结土壤的成分:土壤里有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 6. 回扣导入环节:土壤中的这些成分究竟会对校园种植园玉米生长起到什么作用? 师生交流。土壤中的水能为玉米的根提供水分,有了充足的水,玉米才能生长的茂盛。砂和黏土能够固定植物,防止玉米倒伏。土壤中的空气,能让玉米种子和玉米的根呼吸,否则玉米不能发芽、生长。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土壤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将牲畜的粪便等“新成分”添加到土壤中,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使农作物生长的更好。 视频补充:土壤的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设计意图:针对“腐殖质”这个陌生概念及学生无法直观的观察腐殖质的问题,本环节加入知识小精灵的提示,在了解了腐殖质性质后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实验验证土壤里有水环节,在学生观察到土壤湿湿的并猜测有水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充分体现科学的实证性。】 活动二: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能为动植物生长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土壤各种成分的孕育下,植物逐渐生根、发芽、结出果实。土壤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1.师生交流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为人提供了和住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人类的活动会影响土壤…… 2.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不正当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土壤的形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当珍惜、爱护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对土壤成分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反思·评价 1.反思收获:师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提出想探究的新问题。 2.完成评价表,评选校园“种植小专家”。 【设计意图:通过为校园种植基地玉米增产献计献策、反思收获和“种植小专家”评选等活动,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及时反思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拓展·迁移 土壤是怎么形成的?不同环境的土壤有什么异同?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泥土旅行记》,搜集土壤是怎样形成的相关资料,完成《土壤形成科普小报》,也可以到校园继续观察学校种植基地、花坛、竹林等不同环境的土壤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借助科学阅读完成土壤形成科普小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土壤差异,以此开启课外的科学探究之旅,为后续土壤的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砂 黏土 水 空气 腐殖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