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青山区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包头青山区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20分)
1.(2分)跨入初中门槛,便走进了一方语文世界。语文的听说读写,让你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无穷魅力;作文的观察与写作,让你发现一草一木有文学、有人生,一山一水里有故事、有文化……语文的魅力,需要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去发现,去感受。为此,班级开展了“语文之美”专题活动,请你一同参加。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线字注音。
语文是否美丽,常常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以欣赏的眼光去感受。细细端详语文教科书,别致的封面、浓淡相间的笔墨,贮    蓄着浓郁的古朴之美;认真阅读单元提示,人文主题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引,展现的是简洁的概括之美;慢慢品味篇章内容,春风轻拂、细雨迷蒙、小雪遮盖……营造的是静mì     的意境之美;用心体会阅读综合与写作实践,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追求的是厚重的表达之美。语文,真美!
2.(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粼粼(lín) 诀别(jué) 雕镂(diāo lóu) 荫蔽(yīn)
B.分歧(qí) 瘫痪(tān) 树杈(chà) 匿笑(nì)
C.桑椹(shèn) 喉咙(hóu long) 曲肱(gōng) 倘若(tǎng)
D.捶打(chuí) 菡萏(hàn dàn) 徘徊(huí) 絮叨(xù)
3.(2分)仿照例句,选择一种情景,写出景物的动态或静态之美。
例:夕阳徐徐下沉,炊烟袅袅升起,暮归的老牛缓缓地走在主人的身后,村庄显出一种格外生动的宁静。
情景:清晨的校园、下雨的黄昏、蝴蝶花间飞舞
情景选择:   
4.(4分)《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子曰:“贤哉,回也!    ,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5.(6分)诗文,枕着流水的韵律,在水墨洇染的河川中汩汩流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七年级(2)班以“诗文中的河川和情绪”为主题,探究近期所学古诗文佳句竞答活动。请你帮他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主持人:文人墨客笔下描绘的河川之景
小文:“①    ,风正一帆悬”这是王湾笔下的平坦开阔,“②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马致远笔下的悲凉凄楚。
主持人:文人墨客笔下流露的纷繁情绪
小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③    ,    ”两句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出时节,又表达了飘忽不定的感觉和落寞伤感之情。《次北固山下》中“④    ,    ”两句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6.(4分)有人评价:“《朝花夕拾》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昔,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请参照示例的形式,从【供选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供选篇目】《五猖会》《狗 猫 鼠》《二十四孝图》
示例:《琐记》一文中,作者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回忆了衍太太对孩子们的种种“好”,如:鼓励孩子们吃冰、打旋等;另一方面又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发现衍太太其实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心术不正的妇人。
二、阅读(40分)
7.(10分)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问题。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谢羯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②。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③与赌,得即烧之。
(三)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①谢羯: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②覆手:绣帕之类的精美饰品。晋代的男子好带香囊、覆手,追比风尚。③谲(jué):欺骗。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差:   
②自: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3)请根据你的阅读感悟,完成以下对话。
小语:兄子、兄女对白雪的比喻,谢太傅只是大笑。他更欣赏哪一句?我不太明白。
小文:应该是欣赏兄女的比喻,因为①    。
小语:嗯,你说的有道理。苏轼曾说“谢公含雅量”,那么在这几篇短文中,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小文:结合这三篇短文,我们不难发现谢太傅是一位②    、    、    的长辈。
8.(1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姥姥在阳光下
王奕君
①时隔多年,我还能清晰记起那个小院。眼前晃动着姥姥的身影,阳光洒在她身上,还拖出一条影子,一会儿缩短,一会儿拉长,围着她转。
②姥姥的周身都透着慈爱。她一看见我进院,就放下手里的菜啊盆啊,笑着招呼:“君来啦。”她的笑,从深深的皱纹里绽开来,那慈爱,如同一根透明的丝线,每到寒假和暑假,都把我牵引到她的身边。
③那个小小院子,是姥姥一辈子的舞台。早上,全家人吃过姥姥做的早饭后,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姥姥把最后一摞碗收进橱柜,擦擦手,走出屋子。阳光迎着她的脸,知道这时候的姥姥要唱独角戏了,就用影子陪伴她。有我在,姥姥就多了个影子。我总是寸步不离,我的影子一会儿爬上她的后背,一会儿扑向她的头顶,姥姥笑嘻嘻的,好像很乐意有这么一个纠缠。
④姥姥坐在阴凉地儿,像变戏法儿似的,从笸箩里一样样儿拿出衣服、布头,一边让我帮她穿针,一边夸我眼神好。然后说:“我是老了,干啥也不行了。”姥姥说话慢条斯理,好像一辈子都没着过急似的。我说:“您不老,昨儿您还说能上树摘枣呢!”姥姥笑出了眼泪。
⑤简短的对话之后,就没什么话了。我发现,我来姥姥家,原本也不是为了说话,我只是想看看她,陪陪她,或者说,是想让她用周身的慈爱,暖暖我的心。从小,父亲就对我特别严厉,他的目光总是冷的。他看我一眼,我心里就怕怕的,我总想逃,逃到那个有阳光的小院儿去,扑到姥姥温暖的怀抱里去……
⑥午后,姥姥盘腿儿坐在炕沿上,这是她忙里偷闲时的习惯坐姿,她看我抱着一盆煮鸡蛋,一个一个剥着吃,脸上又绽开了一如既往的慈祥。
⑦阳光斜斜地射进来,将姥姥的面庞映照得明亮而红润,像打了一层浅浅的光粉。姥姥一辈子都没化过妆,没穿过漂亮衣服,也从没出过远门,姥姥就像一棵树,风无意中把她吹进了这个院子,她就在这儿踏踏实实地扎根、生长,好多年过去,她都不会挪动地方,从枝繁叶茂,到枝枯叶落,一直平静、坦然。
⑧我长大了,慢慢淡出了姥姥的视线,有时想念一下她老人家,却不常去看她。
⑨多年后的一天,我正抱着三个月的女儿,沉浸于飘着奶香味的温馨快乐中,突然听到姥姥病重的消息,我放下一切,就往医院赶。
⑩姥姥盖在雪白的被单下面,像一张薄薄的纸片。阳光照进来,很亮,又很轻。姥姥周身都不再有那种可供依赖的温暖踏实,也没有了影子、只有胳膊上的管子,各种的仪器。那一片明晃晃的白,刺着我的眼睛,也刺着我的心。姥姥用目光追随着我,从门口,到床前。她伸出手,抖抖的,没有力气。她说:“别想姥姥啊。”那是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那个小院,依然有阳光,却没有了姥姥的影子。我想,她是融进了另一片阳光里,一片属于她自己的阳光。希望那个世界温暖安逸,有她离不开的炉台,和那只盛满针线的小笸箩。
(1)那个小小院子,是姥姥一辈子的舞台,在那里有“我”和姥姥快乐的回忆。请根据提示,将横线内容填写完整。
“我”寸步不离,姥姥笑嘻嘻的→“我”给姥姥穿针说她不老,    →    ,姥姥脸上绽开慈祥
(2)从修辞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慈爱,如同一根透明的丝线,每到寒假和暑假,都把我牵引到她的身边。
(3)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阳光”?
(4)“我”来到医院,目睹“姥姥盖着雪白的被单,像一张薄薄的纸片”,听到“别想姥姥啊”时,心里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如果你是“我”,你会跟姥姥说些什么?
9.(15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梧桐树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主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片;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它,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原文有删改)
(1)本文以时间顺序、以梧桐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请用简洁语言概括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
(2)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做简要的阐述。
(3)选择一种你熟悉的树,借助其特点表达一种哲理,写一段话。
三、写作(40分)
10.(40分)作文。
我们的日子,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阴雨绵绵,有时暴风骤雨,有时大雪纷飞……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令我们难忘,请以“在那﹣﹣﹣﹣﹣﹣﹣﹣﹣的日子”为题(注意:在文中适当运用景物描写),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班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20分)
1.【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解答】“贮蓄”中的“贮”读作“zhù”,“静mì”写作“静谧”。
答案:
zhù 谧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雕镂”的读音应为“diāo lòu”。
B.正确。
C.有误,“喉咙”的读音应为“hóu lóng”。
D.有误,“徘徊”的“徊”应读作“huái”。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分析】本题考查仿写。根据题干要求,任选一个情景,紧扣环境特点来写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
情景:清晨的校园
晨光初破晓,露珠闪烁在嫩绿的叶片上,一群群学生踏着轻快的步伐穿梭于树影婆娑之间。操场上,几个早起的身影或跑步或做操,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教学楼前,花坛里的花朵争奇斗艳,似乎也在为新的一天加油鼓劲。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清新而充满希望的气息,让人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
【点评】仿写基本要求: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内容协调一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感彩、正反对立关系、哲理性和启迪性等)要一致。一定要结合被仿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句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句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
2.句式要统一。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
3.修辞要相同。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要完全相同。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一箪食 一瓢饮
②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潮平两岸阔
②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④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6.【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主题的理解。“《朝花夕拾》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昔,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儿童的视角主要是围绕童年的经历以及感受来分析;成人的视角主要围绕名著深层次的主题内涵来阐述即可,仿照示例,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一:《五猖会》: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写“我”儿时盼望看五猖会的急切与兴奋,以及被父亲强迫背书时的失落和苦恼;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摧残。
示例二:《狗 猫 鼠》: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童年时期“我”救养的小隐鼠遭受摧残的经历,交代了“我”仇视猫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以及对当权者的讽刺和憎恨。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二、阅读(40分)
7.【分析】参考译文:
(一)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
谢遏年轻时,喜欢带紫罗香囊,挂着覆手。太傅谢安为这事很担忧,又不想伤他的心。于是就骗他来赌,把他的香囊赢过来马上烧掉。
(三)
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
②句意: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自:自身,亲自。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①重点词语:未若,倒不如;因,趁、乘。句意: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②重点词语:那得,怎么;君,您。句意: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
(3)①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分析解答。比喻成柳絮好。比喻成柳絮不仅写出了雪的颜色是白色的,更突出了雪的轻盈,而比喻成盐则缺少了这一韵味。
②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由谢安在雪天给子侄辈们讲解诗文、欣赏侄女咏雪之句可见其赏识人才、和蔼、豪爽;从谢安骗取侄儿香囊一事,可见其机智,富有爱心;“我常自教儿”可见,谢安注重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答案:
(1)①大致,差不多。
②自身,亲自。
(2)①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②怎么从来没见过您教导儿子呢?
(3)①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而且给人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②赏识人才 机智,富有爱心 教导有方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8.【分析】本文记叙了那个小小院子,是姥姥一辈子的舞台,在那里有“我”和姥姥快乐的回忆:“我”寸步不离,姥姥笑嘻嘻的;“我”给姥姥穿针说她不老,姥姥笑出了眼泪;“我”抱一盆煮鸡蛋剥着吃,姥姥脸上绽开慈祥。文章表现了姥姥对“我”的呵护与疼爱,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注意根据提示“我寸步不离,姥姥笑嘻嘻的”可知,逗号前写事件,逗号后写姥姥的神态。
①根据题干提示“我给姥姥穿针说她不老”,联系第④段“姥姥坐在阴凉地儿,像变戏法儿似的,从笸箩里一样样儿拿出衣服、布头,一边让我帮她穿针,一边夸我眼神好。然后说:‘我是老了,干啥也不行了。’姥姥说话慢条斯理,好像一辈子都没着过急似的。我说:‘您不老,昨儿您还说能上树摘枣呢!’姥姥笑出了眼泪”可知,姥姥笑出了眼泪;
②根据题干提示“姥姥脸上绽开慈祥”,联系第⑥段“午后,姥姥盘腿儿坐在炕沿上,这是她忙里偷闲时的习惯坐姿,她看我抱着一盆煮鸡蛋,一个一个剥着吃,脸上又绽开了一如既往的慈祥”可知,“我”抱一盆煮鸡蛋剥着吃。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
从“如同一根透明的丝线”可知是比喻的修辞,将“姥姥的慈爱”比作“透明的丝线”;不仅突出了姥姥的形象“慈爱”,结合“每到寒假和暑假,都把我牵引到她的身边”可知,还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对我的吸引力,表现了姥姥对我的关爱、呵护,使我很愿意一到寒暑假就去找姥姥,也能够体现出我对姥姥的牵挂。
(3)本题考查文章线索。
第①段“时隔多年,我还能清晰记起那个小院。眼前晃动着姥姥的身影,阳光洒在她身上,还拖出一条影子,一会儿缩短,一会儿拉长,围着她转”,写我回忆多年前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姥姥周围转;第③段“阳光迎着她的脸,知道这时候的姥姥要唱独角戏了,就用影子陪伴她。有我在,姥姥就多了个影子。我总是寸步不离,我的影子一会儿爬上她的后背,一会儿扑向她的头顶,姥姥笑嘻嘻的,好像很乐意有这么一个纠缠”,写午后姥姥唱独角戏,我寸步不离,姥姥笑嘻嘻的乐意我的纠缠;第⑤段“从小,父亲就对我特别严厉,他的目光总是冷的。他看我一眼,我心里就怕怕的,我总想逃,逃到那个有阳光的小院儿去,扑到姥姥温暖的怀抱里去……”,父亲是严厉的,所以我总想逃到有阳光的小院扑到姥姥怀里;这些与阳光有关的语句都展现了温馨、温暖的画面,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姥姥的慈祥,表现了姥姥对我的呵护与疼爱,暗含文章主旨;
再联系第⑩段“姥姥盖在雪白的被单下面,像一张薄薄的纸片。阳光照进来,很亮,又很轻。姥姥周身都不再有那种可供依赖的温暖踏实,也没有了影子、只有胳膊上的管子,各种的仪器。那一片明晃晃的白,刺着我的眼睛,也刺着我的心”可知,阳光很亮姥姥却病重,将不久于人世,表现了我内心的悲伤;联系第 段“那个小院,依然有阳光,却没有了姥姥的影子。我想,她是融进了另一片阳光里,一片属于她自己的阳光”,阳光依旧,姥姥却已不在人世,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怀念,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阳光”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联系第⑧段“我长大了,慢慢淡出了姥姥的视线,有时想念一下她老人家,却不常去看她”,第⑨段“突然听到姥姥病重的消息,我放下一切、就往医院赶”可知,我长大了却不常去看望姥姥,而此时姥姥病重,作者可能会自责,希望姥姥赶快好起来;文章通过写我寸步不离姥姥笑嘻嘻的,小时候我寒暑假总去姥姥家玩等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关爱与呵护;而此时姥姥病重,对我说“别想姥姥啊”,其实也表现了姥姥希望我能够照顾好自己,幸福的生活;据此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姥姥,我亲爱的姥姥!我本应多来看望您,多陪您说说话的,姥姥,我想您呀!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您就放心吧!
答案:
(1)示例:姥姥笑出了眼泪“我”抱一盆煮鸡蛋剥着吃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姥姥的慈爱”比作“透明的丝线”,生动形象地写出姥姥的慈爱对“我”的吸引力,表现姥姥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姥姥的牵挂。
(3)示例: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暗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姥姥对“我”的呵护与疼爱,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怀念;环境描写,渲染温暖的氛围,烘托姥姥的慈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示例一:姥姥,我怎么能不想您?您陪伴我长大,呵护我,疼爱我,我舍不得您!您一定会好起来的,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
示例二:姥姥,您怎么瘦了这么多!我真应该多来看看您,我非常想您,您快点好起来吧!
【点评】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语法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子的修饰成分所起的作用;②修辞分析。从修辞的本身特点去赏析;③情感分析。文学作品常常以情动人,言简意赅,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句子的关键;④对有些句子的理解,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去领悟含义。
9.【分析】本文通过记叙“我”欣赏邻居种植的梧桐树,体会到它的艺术美,而种植它的邻居却从未发现梧桐之美,引发了作者的感叹:自然、艺术跟文中的梧桐树一样,即便你种植了它,但没有看到它的种种容貌,没能体味到它象征人世无常的悲凉意味,这种拥有只是形式上的“占有”,真正的“占有”需要我们认真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充分理解和欣赏,而要做到这点是很难的。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在夏天,我又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一个月以来,我又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概括为:新桐初乳的光景;绿叶成阴的光景;梧桐叶落的光景。
(2)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很明确,“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据此可探讨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树,借助其特点表达一种哲理即可。
答案:
(1)①新桐初乳的光景 ②绿叶成阴的光景 ③梧桐落叶的光景
(2)①拥有的东西未必能够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也会如此。②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③生活需要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真正拥有了生活。
(3)示例:松树,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不论是在悬崖峭壁还是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松树就能茁壮成长。松树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吸收养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下来 。这种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的精神,正是松树所象征的坚韧和顽强。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写作(40分)
【解答】
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幸福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充实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畅怀的。但这样的日子并不是每天都存在,它是由自己的心情而决定的。
我从家里出来和小伙伴们玩,玩着、玩着就有些渴了,我就拿着5元钱去超市买了两个我最最爱吃的雪糕﹣﹣糯米滋。从超市回来的时候天有点阴了。我边吃边往家走。无意间,我把手放进了我的口袋,我站在了那儿,因为我的口袋里竟然一分钱也没有了。我回想着我去超市的过程,但最终也没有找到什么疑点。我决定回去找一找。可我心里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毕竟来这里的人很多,如果是丢在了路上,恐怕早就被人捡走了。此时的天空布满阴霾,像我的心情一样沉重。
走到前面的路口,我看见了一个老奶奶,她旁边有一个丝袋子,她穿着一件脏兮兮的衣服,正坐在那里休息。见我东张西望地走过来,就走到我的身边说:“孩子,你在找什么?”我当时正因找不到钱而气恼,没好气地说:“关你什么事?”老奶奶笑了笑:“孩子,我捡到了钱,正在等丢钱的人。”“什么?你捡到了钱,是我丢的,我正在找。”“可关我什么事呢?”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奶奶,对不起,是我太着急了,您能原谅我吗?”“没什么,孩子,你丢了多少钱?”“一共四块,都是一元一元的。”奶奶把钱给了我后就蹒跚地走了,望着她的背影,我忽然发现天晴了,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的一天。
暑假开学的时候,我被老师串到了靠窗户的位置,我感到了今天真是阳光灿烂的一天。但不久就出现了意外,那是因为一次语文考试,我的语文成绩通常都是80多分,而那次考试我考了90多分,所以同学们都怀疑我抄我同桌的,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心里难过极了,那天,我像往常一样低头听课,只听老师说:“李昊阳同学作业完成的非常好,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向他祝贺!”教室里的掌声让我再次感觉到阳光又回到了我身边。
哦!阳光灿烂的日子!
【点评】本篇文章写的都是温暖的故事,比如自己丢了钱被老奶奶捡到,当自己因找不到钱而气恼对奶奶出言不逊时,老奶奶的宽容让我很温暖,还假如了一些环境描写,比如丢了钱后烘托自己心情的环境描写,钱找回来之后天放晴的描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