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基础题--第三章 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基础题--第三章 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版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激素调节的特点及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2024浙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下列有关激素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B.激素是微量高效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或重吸收
C.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其发现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体液调节就是激素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来发挥调节作用
2.(2025浙江绍兴会稽联盟期中联考)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
C.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
D.体液调节的调节物不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3.(易错题)(2023浙江9+1高中联盟期中联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激素定向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B.内分泌腺分泌的某些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许多内分泌腺受神经直接支配,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组成部分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信息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
4.(教材习题改编)(2025浙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如图为人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表示激素依靠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B.图2中的信息分子可能会引起靶细胞的去极化
C.由图1可知,该信息分子可能为蛋白质类激素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
题组二 人体体温平衡的调节
5.(2024浙江浙北G2联盟期中联考)恒温动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0 ℃冷库中到37 ℃室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0 ℃环境中,骨骼肌战栗是非条件反射
B.37 ℃以上环境中,出汗成了皮肤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C.37 ℃环境中,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
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形成冷觉和热觉
6.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会使人全身发热、大量出汗,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此时对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B.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
C.此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此时产热比散热多,体温将逐渐升高
7.(2023浙江衢州9+1高中联盟期中)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在AB段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C.在CD段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来加快人体散热
D.在D点以后因汗腺分泌增加,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8.(2025浙江星辰联盟期中联考)我国熊猫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 ℃之间。测定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由20 ℃降至10 ℃过程中,熊猫的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不变
B.环境温度低于0 ℃时,熊猫的细胞代谢率提高,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C.熊猫代谢率升高时,体温一定升高
D.环境温度由10 ℃升高到20 ℃,熊猫体内参与代谢的酶活性不变
9.图1表示正常人体在两种环境温度中所测得的散热量情况,图2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曲线在t2~t3时间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2)图2中,A~C各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的原理是向靶细胞传递    ,引起靶细胞生理活动状态的改变。图中的激素调节体现了            的机制。
(3)马拉松运动员在寒冷环境(10 ℃)下训练,则B激素分泌量和身体散热量的变化分别是              。
(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体温调节
1.如图是健康人由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2.(2024浙江台州路桥中学月考)如图为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后,人体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稳态过程中产热速率(乙曲线)和散热速率(甲曲线)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是从t2时开始下降的
B.乙曲线在t2~t4时间段的变化是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引起的
C.甲曲线在t2~t3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降低引起的,在t3~t4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的
D.图示过程机体体温有所下降,仍属于内环境稳态
3.(创新题)(新情境·体温调定点)(2025浙江丽水五校共同体联考)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工作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为37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正常体温到“发烧”过程中产热量一定大于散热量
B.发热过程中肾上腺素通过促进细胞代谢而增加产热量
C.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烧会使体内调节代谢的酶活性减弱
D.体温调定点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2024浙江绍兴诸暨中学期中)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               。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为37 ℃。感染病原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体温调定点    (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    。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                   发热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题组二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5.(2025浙江北斗联盟期中联考)如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途径①属于血糖调节,胰岛β细胞的细胞膜能作为突触后膜
B.途径②属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垂体释放激素D
D.激素A、C、D都能定向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6.(2024浙江杭州四校期中)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丘脑某些细胞会增加激素c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减少尿量。
(2)当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使    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位于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激素a作用于靶组织,该传出神经属于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整个过程属于      调节。
(3)寒冷刺激能作用于体表的     ,所产生的信息以神经冲动形式传递到    体温调节中枢,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等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下丘脑分泌             调节腺垂体分泌相应激素,进而促进腺体B分泌激素b,该调节过程体现了激素的     。
(4)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 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二 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
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实验一中,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②根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与甲组和乙组相比分别是    、    (填“多”或“少”)。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四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基础过关练
1.C 激素特异性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或靶细胞内的受体,A错误;激素是微量高效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不会被重吸收,B错误;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体液调节是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等)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来发挥调节作用,D错误。
2.B 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而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泛,B错误;体液调节的调节物不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也可以由一些分散的内分泌细胞、下丘脑的神经细胞产生,D正确。
3.A 激素不能定向运输(易错点),但能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A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许多内分泌腺受神经直接支配,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组成部分,C正确;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激素都属于信息分子,信息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D正确。
4.D 图2可以表示神经调节中信息分子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信息分子)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B正确。图1中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且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表示激素依靠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且该激素可能为蛋白质类激素,A、C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D错误。
5.D 寒冷环境中发生的骨骼肌战栗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可增加产热量,A正确;37 ℃以上环境中,出汗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B正确;下丘脑通过自主神经作用于血管,使血管舒张或收缩,因此血管舒张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C正确;冷觉和热觉在大脑皮层形成,D错误。
6.B 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A错误;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全身发热,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正确;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使尿量减少,C错误;此时产热和散热都增多,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7.B 外界温度降低(升高)时,在下丘脑的调节作用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舒张),血流量减小(增大),从而减少(增加)散热量,A正确;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受到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的调节,B错误;CD段环境温度升高,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另外汗腺分泌增加,从而增加散热量,C正确;在D点以后,汗腺分泌增加,会流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因此应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D正确。
8.D 据题图2可知,环境温度由20 ℃降至10 ℃过程中,熊猫的代谢率下降,即产热速率下降,故产热量减少,而熊猫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散热量也会减少,A错误;环境温度低于0 ℃时,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熊猫的细胞代谢率提高(有下丘脑和相关激素参与),该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易错点),B错误;熊猫在运动时,代谢率升高,但其体温并没有升高,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C错误;由题图1可知,环境温度由10 ℃升高到20 ℃时,熊猫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体内参与代谢的酶活性不变,D正确。
9.答案 (1)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减少散热 (2)信息 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3)B激素分泌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4)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解析 (1)t2~t3时间段散热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刺激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减少散热。(2)激素是信息分子,A~C各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的原理是向靶细胞传递信息,引起靶细胞生理活动状态的改变,图中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负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机制。(3)图2中,B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表示甲状腺激素,寒冷时,人体散热量增加,为维持体温平衡,产热量也应增加,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增加细胞产热的功能,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能力提升练
1.D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图中①→③→④→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参与调节,故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量,“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C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时,人体会迅速散失大量热量,而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最初进入寒冷环境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可能小于散热速率,D错误。
2.C 题图为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后,人体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散热速率是从t2时开始改变的,可以判断环境温度是从t2时开始下降的,A正确;乙曲线在t2~t4时间段产热速率逐渐升高,是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加快导致的,B正确;甲曲线在t2~t3时间段的变化是环境温度降低引起的,在t3~t4时间段的变化是体温调节如皮肤血管收缩等引起的,C错误。
3.D 由正常体温到“发烧”过程中体温逐渐上升,所以产热量一定大于散热量,A正确;肾上腺素作为一种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B正确;正常人的体温调定点为37 ℃,是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高于37 ℃,会使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减弱,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因此,体温调定点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分泌神经递质和激素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4.答案 (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上移 增加 (3)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 (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温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由体温调节中枢整合信息,最终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感染病原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情况(体温调定点为37 ℃)相比,体温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3)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解读
甲 发热家兔模 型+生理盐水 发热 空白对照
乙 发热家兔模 型+A溶液 退热 与甲组对比,乙组退热,说明药物A具有解热作用
丙 发热家兔模 型+M溶液 退热 与甲组对比,丙组退热,联系乙组,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丁 发热 由于要探究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来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方式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后,M不能起到解热作用,说明M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来调控体温的
5.C 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元作用于胰岛β细胞,使其合成和分泌激素A,即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β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胰岛β细胞的细胞膜可以看作突触后膜,A正确;途径②中下丘脑释放的激素B经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垂体产生激素C,可代表体温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部分过程,其中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途径③中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经轴突运输到神经垂体储存和释放,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激素能定向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激素A是胰岛素,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故激素A、C、D的受体都位于细胞膜上,D正确。
6.答案 (1)升高 (2)胰岛β 储存和利用 副交感 神经-体液 (3)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分级调节 (4)甲状腺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多 多
解析 (1)当人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某些细胞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2)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一方面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位于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进一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调节的整个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体表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能够增加产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调节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4)①实验一分析: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家兔甲状腺细胞会吸收并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一定时间后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②实验二分析:甲组家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乙组家兔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使家兔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从而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减少;丙组家兔注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会促进甲状腺的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