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月考历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A A A B B C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A D B D D A D B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D B A C B C B B31.(1)变化: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4分)原因:铁犁牛耕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推动。(任选3个,6分)不同:儒家认为玉器蕴含个人道德,墨家认为对玉器的追捧是空耗钱财。(4分)原因:双方阶级立场不同,墨家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6分)32.(1)财政权力集中,皇帝能够自由调度国家与帝室的资源;特殊时期采取特殊的财政措施;帝室财政双轨制;财政体制体现出服务于对外战略扩张的需求;同时也伴随着财政压力。(10分)(2)盐铁专营;酒类专卖;诸侯贡物折合土特产品,并由均输官出售;征收商人财产税;统一货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10分)答案第1页,共2页2025 2026学年(上)平和广兆中学月考高一年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原始社会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的现象不包括(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私有制度产生C.成员共享劳动成果 D.社会贫富分化2.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商朝宗法制 B.秦代郡县制 C.西周分封制 D.隋唐科举制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4.秦统一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举措对我国后期的政治,行政制度的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中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是下列选项中的(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5.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A.“仁” B.“仁政” C.“仁义” D.“王道”6.《九章算术》一共记载了246个例题,主要解决土地的丈量与赋税计算,粮食加工与兑换比率,徭役均输的征发摊派,沟洫开挖和土方工程的修筑,纺织与制造业的生产,商品流通与关税等问题。这说明《九章算术》具有( )A.先进性 B.实用性 C.理论性 D.总结性7.在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 ”这一传说(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8.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把兼并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春秋末期,晋国把县制推行到内地,一些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设县管理。这说明,县( )A.是直属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 B.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C.逐步成为地方行政组织 D.强化了周王室对全国控制9.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B.耕作技术的发展C.古代纹饰的演进 D.中华文明的演进10.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深刻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A.是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 B.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社会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11.中国古代有一时期,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政权,有归服于中心政权的周边方国,中央王朝的中心地位虽得到周围方国的承认,但尚无力直接控制地方势力。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12.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下列体现中国古代社会向心凝结的是( )①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②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③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④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13.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据此可知( )A.汉初治国思想较为混乱 B.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C.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 D.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14.史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15.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男、叔男。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 B.统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转型出现C.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分封宗法色彩浓厚,利于强化统治16.《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戊人。徙谪实初县。”同年,“发诸尝逋亡人,赞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一行为( )A.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C.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D.有助于加强对边疆控制17.秦汉时期,政府在边疆地区采取了诸多举措。汉武帝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东汉光武帝时期,对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允许其在边疆居住,并设置属国进行管理。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与管理B.消除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文化差异C.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D.促使边疆少数民族完全认同中原文化18.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A.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C.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19.据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中的记载,秦朝长城“西起陇西临洮”,由此可推断秦朝的疆域最西已经到达我国现在的( )A.青海省 B.甘肃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A.官方史书 B.民间传说 C.青铜铭文 D.考古发掘21.“都”的本义是王或诸侯的统治中心,“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到了春秋末期,势力较大的卿大夫封邑也被称为“都”,如孔子相鲁时欲“隳(毁坏)三都”,“三都”即鲁国三位卿大夫的私邑。这一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壮大城市规模 B.贵族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王室衰微引发诸侯争雄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下列与这位思想家及其主张相符的是( )A.老子“物极必反” B.孔子“有教无类”C.孟子“仁政” D.韩非“严刑峻法”23.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称为“一个以周氏宗族为核心、以姬姓异氏宗族为主干、以异姓异氏宗族为辅翼的宗族群”。这反映了西周( )A.宗法划分代替地域划分 B.政治主体是姬姓宗族统治C.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森严 D.宗族观念影响着分封实践24.西域都护的职能首先在于“都护三十六国”。这里的“三十六国”泛指西域诸国,属西域都护管辖的国家国王及主要官吏,由西汉政府赐予印绶。但是到了西汉元帝时,大致有近50个西域国家的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侯、王都佩有汉朝的印绶。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了西汉政府( )A.设置了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B.细化了对西域各国的管辖C.推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和繁荣D.为中西之间交流提供便利25.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这些措施(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控制能力 B.推动了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C.彻底解决了西汉政府的财政危机 D.扭转了经济凋敝和社会动荡的困境26.《礼记 王制》规定祭祀时:天子社稷皆大牢(三牲),诸侯社稷皆少牢(二牲)。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这反映了( )A.贵族生活奢靡 B.血缘关系复杂C.社会等级森严 D.商业活动频繁27.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按月记录了当时的农事活动。表1整理自该书。月 事一月 祭祖、上椒酒于家长、祈丰年、命成童以上习《五经》、命女红织布、种春麦、瓜果等、酿酒作酱、伐竹木。二月 祭太社、习射以备不虞、命缝人浣冬衣、种药制药、卖粮食、收薪炭。三月 令蚕妾治蚕室;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有不顺命,罚之无疑;种稻、豆、麻等;赈济族人;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之寇。表1由表1可推知,该书集中反映了东汉( )A.小农经济的生产状况 B.大地主田庄经济形态C.土地公有制发展情况 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8.大量考古资料表明父系氏族与母系氏族的葬俗有很大区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如属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山东究州王因墓地随葬品很少,大多仅以几件粗糙的日用陶质器皿或少量装饰品随葬;而属中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墓地中则有工具、猪头等,有的墓穴有多达14个猪头。这反映出( )A.私有制逐渐解体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生产力有所发展 D.氏族制度得到巩固29.春秋时期,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早先吞并了许多小诸侯国,与中原诸侯联盟对峙,后来却要求加入中原诸侯联盟,并积极争夺盟主之位;此后处于蛮荒之地的吴国、越国也先后加入了中原同盟团体并成为盟主。这反映出( )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政治格局逐步重塑C.南北文化差异缩小 D.诸侯争霸局面形成3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主要肯定了郡县制( )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机制B.促进了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C.有效的加强了对基层的行政管理D.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第Ⅱ 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2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玉的自然属性和君子的道德结合起来,认为玉有仁、知、义、礼、忠、信等道德,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的佩玉理论,认为佩玉的质地、形状、组合要符合其等级身份,佩玉者的行为举止要合乎礼的要求。墨家则诘问“和氏之璧、随侯之珠,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并进一步痛斥当时丧葬大肆使用珠玉的现象,墨家对玉所持的功利观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摘编自刘素琴《儒释道与玉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周至秦汉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变动发生的历史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家、墨家对玉器看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帝室财政,都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文帝时曾经有过连续十三年不征田租的举措。武帝为了征讨匈奴,对编户齐民的人头税做了重大的调整,“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直接导致国家出现了“故民重困”的局面。皇帝可以同时调度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为了配合攻打匈奴的战略,将少府掌管的盐铁转交予大司农经营,以此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财政收入以供军需。伴随着武帝的对外功业渐成,国家财政也一度遭遇巨大危机。为缓解这种危机,武帝对商人临时实行算缗、告缗,将没入的财物都尽数上交至上林苑。自武帝始,西汉的帝室财政逐渐形成了以少府与水衡都尉为核心的双轨制,水衡都尉也是武帝对外时负有经济责任的机构。——摘编自《西汉财政运行模式特征探讨》材料二 桑弘羊提出盐、铁、酒由国家专营。在酒生产方面,下设“斡官”负责统管酒类专卖。酿酒原料、标准、数量以及销售均由官府来进行,同时官府会支付给酒坊一定的费用。为了削弱各郡国的财力和实力,朝廷规定这些上贡中央的贡物一律按照当地的物价折合成土特产品,并交付中央的均输官。同时,均输官对贡品进行处理,一些体积较小且便于运输的物品可以上贡中央,其他土特产品需要均输官进行售卖,所得的金钱需要上交朝廷。桑弘羊坚持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业活动,并鼓励检举揭发。最后在桑弘羊建议下,汉武帝决定统一货币。——摘编自《西汉时期的财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财政运行模式的特征。(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的财政举措。(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月考历史答案.docx 高一月考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