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大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大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寺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明清江南地区,“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以糊其口”,有比农民更是“丝不于市,线不于市,色不于市,织不于市,一妇之手,岁可断百匹”,“尽逐搘训之利”。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当时该地区( )
A.生产闭环导致产品附加值降低 B.家庭生产暗含隐性商品化特征
C.传统经济滋生出新型经营方式 D.乡村劳动力资源呈现短缺状态
2.不同于封建西欧的“长子继承制”,中国清朝在财产和土地继承方面一般主张“诸子平分”,宗法上特别强调的“嫡庶之别”在这个方面并没有突出地体现出来。这种情况(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经济理念
C.减少困家的赋税来源D.消除了宗法观念的残余影响
3.如图出自晚明时期金陵荆山书林刊行的《画薮》中的《天形道貌》卷,图中人物的动态样貌是从各类名作中抽取出来的,再加以定形,成为版画人物创作的样板,稍加变动即可填进画作之中。这反映出当时( )
A.思想控制有所放松B.印刷流程的规范化C.市民阶层地位提升 D.文化产品的商品化
4.1787~1796年间,西班牙航海家阿戈特出任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首位驻广州商馆主任,并留下了八本《广州商馆日记》手稿。这些史料都是经过阿戈特本人亲自了解、打探或者是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其中记录的有欧美各国公司历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广州十三行行商的破产与增减等。这份日记手稿( )
A.作为亲历史料可证行商兴衰历程B.因属西人笔述缺乏客观史实依据
C.单凭贸易数据难以构成完整证据D.属文学性记载缺乏历史研究价值
5.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清初由内阁查看票拟后呈皇帝阅读,雍正即位后实行回缴朱批奏折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这一制度变化( )
A.有利于巩固重文轻武的政策 B.有利于科学合理高效决策
C.体现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6.下图为“明朝九边重镇示意图”,请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是九边重镇的一项( )
A.① B.② C.③ D.④
7.如表为明朝山东沿海部分卫所、营的建置信息(节选)。据表可知( )
营卫所名称 建置时间 城池规模 兵力配置 墩堡分布
即墨营 永乐二年 (1404) 周四里 守备1员、中军1员、哨官4员、兵丁919名 墩1
灵山卫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周五里 京操军1213人、城守军余116人、屯军287人、捕倭军191人 守墩堡军余80人、墩20、堡13
胶州所 洪武五年 (1372) 周四里 京操军春戍89人、秋戍317人、城守军余89人、屯田军余77人 守墩堡军余81人、墩9、堡7
A.灵山卫承担核心沿海警戒职能B.洪武年间全国海防体系最终形成
C.永乐时期沿海卫所防御体系完善D.卫所制通过屯田实现自给自足
8.《明会典.内阁》记载:“正统年间,内阁大学士始得参预机……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票拟。票拟批答,必经御笔宸断,内阁不得专擅。”《清会典事例·军机处》记载:“军机大臣无定员,由皇帝特简亲信充任,每日寅时人值,承旨缮写谕旨,或明发布告天下,或廷寄直达督抚,全程不经过内阁。”这些记载反映了明清( )
A.内阁和军机处是临时机构B.完善政府职能以弥补决策的缺陷
C.内阁相比军机处位高权重D.通过中枢权力调整强化君主专制
9.有学者指出:欧阳修之后士大夫儒学思想渐呈分裂,新学、关学、洛学、蜀学各成体系,政治领域亦随之爆发“新旧党争”。经反复博弈,北宋后期王安石新学终获官方意识形态地位,被宋徽宗确立为“国是”。使以表述新见为生机的“古文运动”走向终结。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古文运动推动儒学理论走向成熟B.科举取士制度僵化引发士人党争
C.儒学世俗化进程影响了官方决策D.皇权确立学术正统压制思想多元
10.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使的奖励统计表(局部)。这体现出宋代( )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李颖、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
A.尽力营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B.拓展了市舶使的升迁途径
C.加大了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11.《宋会要辑稿》载:“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南宋时期,市舶司收入占财政岁入的15%,并首创“抽解”(按比例征税)与“博买”(政府优先收购)制度。这表明宋代(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朝贡体系的瓦解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海外贸易规范化
12.元代湖广行省与江西行省两省边界刻意打破南岭山脉的自然地理界限,“不因山川形便”。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区域经济互补 B.尊重民族分布特点 C.便于地方行政管理 D.防范地方分裂割据
13.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
民族 内容梳理
①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②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③ 实行猛安谋克制,后现“大定之治”
④ 完成统一,推行行省制,进行了制度创新
A.党项、女真、鲜卑、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女真、吐蕃、契丹、满洲D.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14.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B.折射君主抑制相权意图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体现无为而治治国理念
15.对如图解读最为合理的是,岁币政策( )
银/万两绢/万匹(1141年)(1208年)宋金和议所送岁币
A.维持了北宋与金的暂时和平 B.折射出北宋经济实力雄厚
C.促进了南宋与金的经济联系 D.反映南宋对金的地位弱势
16.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型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请考生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这些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体制。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
(1)根据材料和示意图,指出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辉煌,试举两例并说明其历史地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人们早已把西市看作胡人集中的地方。西市除胡商之外,还有担任宿卫的质子(胡人部族首领的子嗣、被遣入唐作为结盟或臣服的象征)、禁军的将领、传法的胡僧、跳舞的艺人等不同身份的胡人。有学者曾经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成果,描绘出一幅9世纪前半叶长安西市中部地区的局部图像:大街的中央有一队沿丝绸之路而来的驼队,前面有一个胡人牵引着骆驼;大街上有各色人物,包括来自异国的胡人和僧侣;街道两边的店铺前,也有波斯来的胡姬。
材料二 我们借助电脑的放大技术,对于《清明上河图》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一一审视,99%的人物,不论从服饰还是面相,都不能看作深目高鼻、奇装异服的胡人。城门前中心位置的那位牵驼人,穿戴和旁边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但他那突出的颧骨、深陷的眼窝、高翘的鼻梁、厚重的嘴唇,就是画卷上唯一可以看到的胡人了。虽然与唐代的胡人形象相比,他的种族特征已经不是特别的典型,但我们仍然可以肯定他是一个胡人,从他牵的骆驼以及骆驼身上驮载的商品上,也就是从文化属性上可以判定,画家张择端这里所表现的一定是个胡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荣新江《〈清明上河图〉中唯一的胡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画家和学者所还原的生活在唐宋都市中的胡人形象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都市中胡人形象存在差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胡人的历史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中后期,面临日益复杂的边疆局势,时任工部尚书的王琼奏请明世宗调适西域政策,这一建议得到了世宗的允准。以下是奏议节选:
圣祖神宗,受天明命,奄有万方,威制四夷,罔不宾服。其在西夷,因其种类,建卫授官,铸降印信,俾其统束部落,岁时朝贡,以示羁縻……今哈密夷人尚有住本城者,惟掌印都督奄克孛刺逃难内奔,终于肃州,二子承袭,不敢复从。蒙古罕东卫节年避害归附,至今尽失故土。曲先卫岁久年远,徒闻脱啼之名。罕东安定,族亦离散,阿端莫知其处。即今肃州西北千五百里之境已无人烟……今事势既变,须有处变之术,驭抚得宜,方保无虞。
——摘编自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4《赤斤蒙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琼对经营西域的主张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世宗采用该建议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从睡虎地简文看,婚姻是需要通过官府登记的,否则将不受法律的保护。《法律答问》亦载女子逃婚"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离婚需书面文件,"弃妻不书,赀二甲"。丈夫殴妻致伤要处以一定的刑罚,体现相对平等的法律地位。夫妻财产相对独立,妻子可保留陪嫁财产。
材料二 中国古代正史中为女子列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其意在罗列才行出众女子的事迹以资借鉴。依据《后汉书》、新旧《唐书》及《宋史》的列女传,将"列女"入传标准作如下统计(见下表)。
朝代 总人次 贞烈 孝义 妇德 忠义 文才
汉 20次 6次 4次 5次 0次 5次
唐 59次 21次 22次 4次 10次 2次
宋 50次 39次 6次 2次 3次 0次
材料三 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创作中突破"男尊女卑"传统,其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重塑花木兰形象,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敢于挣脱"三从四德"束缚的女性。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展现出胆识与自主意识,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三言》中描写了众多敢于同时代抗争的女性形象,有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思想前卫的王娇鸾、坚贞不渝的刘宜春。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展现独立精神,李香君于家国危难时超越个人情爱,彰显深沉家国情怀。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婚姻关系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到宋代正史中《列女传》入选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A C A A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C D D
17.(1)①三省相互制约,分工明确;②皇权与相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③制度设计较为完善,行政效率较高。
(2)背景:①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②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与政治;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影响:①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加强了中央集权。
(3)①唐诗: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创作达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②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书法艺术影响深远;③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④雕塑: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艺术辉煌灿烂。
18.(1)差别:唐代,民族特征显性化、多元化,服饰方面大多保留本民族特色;宋代,民族特征隐性化,相对单一,对中原服饰文化融入度高。(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唐代民族政策开明;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华夷观念更强。唐代坊市分离,胡人聚居的长安西市文化多元,容易保持本民族特色;宋代坊市融合,胡人流动性增强,愈发入乡随俗。唐代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宋代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西域、中亚、西亚的胡人往来不易。唐人文化自信感强烈,对多元文化包容性强;宋代儒学复兴,重视中原文化的纯洁性、正统性。(答出两组即可)
(2)历史价值:丰富了审美元素;彰显了王朝气度(描绘朝贡贸易);保存了图像史料(提供研究参考)。(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主张:王琼主张调适原有羁縻政策,因势“驭抚得宜”:承认明中后期西域局势变化,放弃对已瓦解的羁縻卫所的僵化管理,转而对归附部落灵活采取安抚与管控结合的策略,以维持边疆稳定。背景:原有羁縻卫所体系瓦解;西域局势复杂化,边疆安全压力加剧;明朝中后期国力与边疆控制力下降。
(2)意义:有利于稳定西域边疆秩序;有助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有助于减少军事冲突与财政消耗,实现“方保无虞”的治理目标;延续了边疆民族怀柔政策,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弹性经验。
20.(1)①一夫一妻为主;②婚姻关系建立和解除需要官方认定;③夫妻双方拥有相对平等的法律地位,财产相对独立。
(2)变化:标准多元化到单一化(标准由德才并重到重视道德),贞烈成为绝对主导标准(最受重视的标准)。影响:①女性: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②史书: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秩序;③对后世:影响了后代史书对女性的描述。
(3)①形象多元;②具有反抗精神,追求人格独立与自主。
背景:①现实因素:明清专制日益加强,女性受到严重束缚;②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③思想因素:明清之际反传统思想的萌芽;④文学因素:世俗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