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活动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活动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统编版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2课 活动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理解传统节日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体现,认识传承传统节日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培育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活动课,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关联明清及古代社会文化。通过《岁朝村庆图》呈现春节习俗传承,涵盖春节、清明等汉族节日及傣族泼水节等民族节日,上承古代节日起源(如先秦祭祀 ),下启近现代节日传承,是理解 “中华文明连续性、多元一体” 的生动素材,也为探究 “节日与社会文化互动” 提供实践平台。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熟悉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习俗,但对 “起源(如春节与岁时祭祀关联 )、演变(如明清习俗延续与变化 )、文化内涵(如端午家国情怀 )” 理解较浅。需通过 “小组探究 + 班级展演”,用情境化、体验式活动,引导从 “知习俗” 到 “悟文化”,突破 “节日文化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关联” 难点,激发文化传承热情。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传统节日起源、演变与社会经济(如农耕文明催生春节)、政治(如清明与宗法制度)、文化(如中秋团圆观念)的辩证关系,认识文化是时代的反映。 时空观念:梳理春节、清明等节日从古代(先秦-明清)到现代的起源、演变时间线,在 “民族节日分布” 中明确空间差异,感知节日文化的时空延续性。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如《荆楚岁时记》)、图像(如《岁朝村庆图》)、口述(如长辈讲述习俗)等史料,探究节日起源与传承,培养 “多源证史、辨析史料” 能力。 历史解释:阐释传统节日习俗(如端午龙舟)的文化内涵(如追思屈原、祈福禳灾),解读 “节日传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体现”,理解历史发展的文化逻辑。 家国情怀: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民族精神(如春节团圆、端午爱国 ),尊重民族节日差异(如傣族泼水节),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1.能梳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及至少 1 个民族节日(如泼水节)的起源、演变历程,绘制 “节日时空发展轴”,明晰文化传承脉络。 2.会用文献、图像、口述等史料,分析节日起源(如春节与农耕岁时)、习俗演变(如清明从祭祀到踏青)的原因,理解 “节日与社会文化互动” 逻辑。 3.能通过 “节日展演” 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中秋团圆象征),认同 “节日传承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主动践行节日文化传承(如创新习俗、讲述文化)。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探究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起源、演变,梳理习俗传承。 2.分析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如端午爱国、中秋团圆 ),理解其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体现。 难点: 1.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视角,解释节日起源、演变的深层原因(如春节习俗与农耕文明关联)。 2.理解“民族节日多样性与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关系(如泼水节与春节共同凝聚民族认同)。
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法: 以 “‘解码’传统节日文化基因” 为项目,分“小组探究(寻根)—班级展演(解码)—行动倡议(传承)”三阶段,让学生在“做中学”,深化文化理解。 跨学科融合法: 融合历史(探究起源)、语文(解读诗词,如中秋望月诗)、美术(绘制节日习俗演变漫画)、民俗学(访谈长辈习俗),拓宽探究视角,丰富学习体验。 情境体验法: 创设 “传统节日文化研究院” 情境,学生扮演 “研究员”“宣讲员”,通过 “史料挖掘—成果展演—传承倡议”,沉浸式理解、传播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穿越《岁朝村庆图》,发现节日传承密码” 展示《岁朝村庆图》(局部 ),播放音频:“明朝江南春节,儿童放爆竹、大人写对联…… 和现代春节像吗?这幅画藏着‘节日传承’的秘密,今天我们化身‘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员’,解码节日起源与传承!” 观察图片,聆听音频,思考 “明清与现代春节的关联”,以 “研究员” 身份投入学习。 用《岁朝村庆图》关联教材,创设 “文化研究员” 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渗透 “节日传承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 核心逻辑。
小组探究 —“寻根传统节日:起源与演变” 任务 1:组建研究小组,确定探究主题
1.呈现探究主题:
汉族节日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必选1个+自选1个)
民族节日组: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藏族藏历新年(3选1)
2.指导分组:全班 6-8人一组,选组长,领取 “节日研究卡”(含任务、史料方向)。
示例:春节组需探究 “先秦岁首祭祀→明清民俗定型→现代传承创新” 脉络,搜集《尚书》(岁时记载)、《岁朝村庆图》(明清习俗)、长辈口述(现代习俗)。 1.自由组队,推选组长。
2.领取 “节日研究卡”,明确探究主题(如 “春节起源与演变” )、任务(梳理时间线、分析习俗原因)、史料类型(文献、图像、口述)。 通过“主题分层 +自主选题”,激发兴趣;“研究卡” 明确任务,为探究定方向,落实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
任务 2:多源搜集史料,探究节日起源与演变
1. 提供 “史料包”:
文献类:《荆楚岁时记》(端午记载 )、《东京梦华录》(宋清明习俗 )、《清史稿 礼志》(清中秋礼仪)。
图像类:《岁朝村庆图》(明春节)、《龙舟竞渡图》(端午)、《中秋赏月图》(清)。
口述类:设计 “长辈访谈提纲”(如 “您小时候春节咋过?和现在有啥不同?”)。
2. 指导方法:
文献:抓关键词(如《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关联时代背景(南朝农耕社会)。
图像:对比《岁朝村庆图》与现代春节,找习俗延续(贴对联、拜年)与变化(爆竹从燃放 → 电子仿真)。
口述:整理访谈记录,提炼 “代际差异”(如奶奶说 “以前中秋自己做月饼”,现在 “买礼盒但团圆不变”)。 1. 分工搜集史料:
文献组:查阅《荆楚岁时记》等,摘录 “节日起源、习俗” 关键句。
图像组:分析《岁朝村庆图》,标注 “明清春节习俗”(放爆竹、写对联)。
口述组:采访长辈,记录 “节日习俗变化”(如爷爷讲 “以前清明家族祭祖,现在网上献花” )。
2. 整理史料:
按 “起源(先秦 )→演变(唐宋元明清 )→现代(当下 )” 时间排序
-用“3W 法” 分析:What(习俗是啥)、When(何时出现)、Why(为啥流行)。 通过 “多源史料 +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 “文献辨史、图像证史、口述补史”,落实 “史料实证” 素养;“时间排序+3W 分析” 梳理逻辑,突破 “节日演变原因” 难点。
任务 3:撰写研究报告,绘制 “节日时空轴”
1. 提供 “研究报告模板”:
标题:如《春节:从岁首祭祀到万家团圆》
内容:
时空轴:先秦(起源)→明清(定型 )→现代(传承),标注关键习俗(如先秦 “腊祭”、明清 “贴春联”、现代 “抢红包” )
原因分析:农耕文明催生岁首祭祀(先秦)、明清商品经济繁荣促民俗定型(如春节集市)、现代科技让习俗创新(如线上拜年)。
2. 指导撰写:
春节组示例:分析 “贴春联” 习俗,关联 “明清市民文化兴起,对联从宫廷→民间,成祈福载体”
泼水节组示例:探究 “泼水祈福” 起源,结合傣族 “农耕灌溉、水崇拜” 文化。 1. 小组合作撰写 “研究报告”,绘制 “节日时空轴”(时间为横轴,习俗为纵轴)。
2. 嵌入 “原因分析”:如端午组分析 “龙舟竞渡” 从 “祭祀禳灾”(先秦)→“追思屈原”(汉后)→“体育竞技”(现代 )的演变,关联 “社会文化变迁(儒家思想传播、全民健身)”。 “模板 + 示例” 降低写作难度;“时空轴 + 原因分析” 梳理逻辑,让学生理解 “节日演变与社会互动”,落实 “历史解释” 素养。
班级展演 —“解码节日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任务 1:创意展演准备(1课时)
1.明确展演形式(3选1):
情景剧:如春节组演 “明清家庭贴春联、拜年→现代家庭抢红包、云拜年”,对比习俗传承与变化。
文化宣讲:如端午组讲 “屈原故事→龙舟寓意→家国情怀传承”,配《龙舟竞渡图》。
民俗体验:如泼水节组模拟 “泼水祈福、跳孔雀舞”,讲解 “水崇拜与傣族农耕文明”。
2.提供 “展演评价表”(含文化内涵阐释、创意呈现、团队协作)。 1.小组选展演形式(如春节组选 “情景剧 + 文化宣讲” )
2.分工排练:
编剧组:写脚本(融入史料,如春节情景剧用《岁朝村庆图》台词)。
表演组:练台词、动作(如端午组模仿龙舟划 )。
道具组:制道具(如中秋组做 “纸质月饼模型、传统灯笼”)。 通过 “多元展演形式”,让学生 “用历史讲文化”;“评价表” 明确标准,为展演定方向,激发创意,落实 “家国情怀” 素养(通过展演传递文化价值)。
任务 2:班级展演与互动(1 课时)
1.主持流程:
小组依次展演(8-10分钟/组)。
互动环节:
设 “文化问答”:如春节组展演后,问 “先秦‘腊祭’与现代‘年货采购’有何关联?”(关联农耕岁时需求)。
开 “传承倡议”:如泼水节组展演后,讨论 “如何让民族节日被更多人了解?”(短视频传播、校园体验)。
2. 评价总结:
发放 “评价表”,师生共评(文化内涵阐释、创意、协作)。
总结亮点:如清明组讲 “‘寒食禁火’到‘踏青植树’,体现文明从‘祭祀追思’到‘生态传承’的延续”。 1.小组展演:
春节组演 “时空穿越” 情景剧,穿插 “文化宣讲”:“贴春联起源于桃符辟邪,现在是团圆象征,传承的是‘祈福纳祥’文化”。
端午组模拟 “龙舟竞渡”,宣讲 “屈原爱国精神,让‘龙舟’成为家国情怀载体”。
2.互动参与:
回答 “文化问答”:如答 “腊祭与年货采购都源于农耕社会‘岁末备耕、祈福’需求”。
提出 “传承倡议”:如 “拍民族节日短视频发社交平台,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 “展演 + 互动” 让学生从 “研究者” 变 “传播者”,通过 “问答” 深化理解(如春节习俗关联农耕 ),通过 “倡议” 落实 “家国情怀”(主动传承 );“评价表” 反馈学习,完善成果。
总结升华 —“传统节日: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1. 引导反思:
对比 “古代 - 现代” 习俗,问 “哪些文化基因一直传承?”(如春节团圆、中秋赏月)。
关联 “民族节日”,问 “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如何体现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都祈愿幸福,形式因民族文化而异)。
2. 发起倡议:
个人行动:“节日实践”(如清明踏青时给家人讲 “祭祀与生命传承” 文化)。
创新传承:“习俗新解”(如春节 “电子春联” 保留祈福内涵,适应现代生活)。
3.板书总结:
“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文明,演变中传承‘团圆、祈福、爱国’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生动体现!”。 1. 反思回答:
春节团圆、中秋赏月等 “文化基因” 延续千年,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
民族节日 “形式多样但祈愿相同”,体现 “多元一体” 文化格局。
2. 承诺践行:
个人:清明给长辈讲 “寒食与踏青的文化关联”
创新:设计 “中秋线上灯谜会”,传承 “智慧祈福” 习俗。 通过 “反思 + 倡议”,让学生理解 “节日传承是中华文明基因延续”;“个人 + 创新” 行动,将 “家国情怀” 落地,实现 “知行合一”。
课堂练习 1.选择题:下列节日与 “农耕岁时” 关联最密切的是( )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2. 材料题:读《岁朝村庆图》,指出图中春节习俗(写对联、拜年),并分析 “这些习俗传承至今” 体现的中华文明特征。 1. 思考作答,答案:A(春节源于农耕社会 “岁首祈年”)。
2. 观察图片,指出习俗,分析得出 “习俗延续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多民族节日共存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完成作答。 快速检测核心知识(节日与农耕关联、习俗传承的文明特征),巩固课堂探究成果,落实时空观念(春节起源的农耕时空背景)与历史解释(文明特征解读)。
课后活动(教材呼应 ) 教材课后活动
1. 布置任务:完成 “探究报告” 修订,补充 “家乡独特节日习俗”(如闽台 “送王船”),完善 “节日文化地图”;参与 “社区节日文化展”,将研究成果制成展板宣讲。
2. 提供支持:分享 “探究报告修订示例”(如补充 “送王船” 起源、习俗、文化内涵 ),给予展板设计建议(图文排版、文化故事嵌入)。
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采访 3 位不同年龄段家人,记录 “同一节日的不同记忆”,制作《家庭节日传承档案》,感悟代际传承与创新。 教材课后活动
1. 修订探究报告,挖掘家乡节日习俗(如调研 “送王船”,梳理 “祭祀祈福 - 海洋文化 - 两岸认同” 内涵),设计展板(配习俗照片、文化解读),参与社区宣讲。
2. 运用课堂所学 “史料分析、文化阐释” 方法,完善报告与展板,准备现场讲解。
拓展活动
采访家人(如奶奶讲 “过去中秋手工做饼”、父母说 “现在中秋旅游赏月”、自己谈 “线上中秋游戏”),整理记录,制作档案(含文字、老照片、手绘习俗变化),分析代际传承创新。 教材课后活动
深化对 “家乡 - 民族 - 国家” 节日文化关联的理解,从 “课堂探究” 走向 “社会传播”,落实家国情怀(文化传承实践 )
拓展活动
通过家庭代际调研,感受节日文化 “传承中有创新”,理解 “传统与现代互动”,强化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知,培养史料实证(口述史料采集)与历史解释(代际习俗分析)。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修订 “研究报告”,完善 “节日时空轴”,整理 “展演照片 + 感悟” 存入成长档案。
拓展作业
以 “传统节日新传承” 为主题,设计 1 个创意习俗(如 “春节 AI 写对联、中秋环保花灯”),说明 “创新保留的文化内涵”(如 AI 对联仍含 “祈福”,环保花灯延续 “赏月”),撰写 200 字设计说明。
回顾课堂探究与展演,修订报告、时空轴,梳理成长感悟,强化知识体系与实践体验。
结合课堂 “节日文化内涵” 理解,创意设计新习俗(如设计 “清明云植树”,关联 “传统踏青植树-现代生态保护-生命传承” 内涵),撰写说明(含创意灵感、文化延续点、现代价值)。 巩固课堂知识,形成 “探究-实践-反思” 闭环,培养自主学习与总结能力。
融合 “传统文化理解” 与 “创新思维”,落实历史解释(文化内涵延续)与家国情怀(创新传承),提升现实应用与文化创意能力。
板书设计 第22课 活动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一、起源:农耕根基(春节岁首祈年 )、文化基因(端午家国情怀 )
二、传承:习俗延续(写对联、拜年 )→ 中华文明连续性
三、创新:代际差异(家庭调研 )、创意习俗(AI 对联 )→ 传统与现代互动
四、价值:多民族共融(泼水节等 )→ 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