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本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
(2)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保持   (选填“较小”或“较大”),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向斜面下滑,并用电子表记录小球通过A、B、C三个位置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测量小球在AB、BC、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来找到相关规律;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明想测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于是将小球放在B点,按下秒表并同时让小球从静止开始下滑,当小球滚动到C点时停止计时,你认为这个方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3)实验时发现小球运动时间太短,为了更方便计时,应将支撑木块   (选填“向右”或“向左”)适当移动;
(4)如图所示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下滑,经过B点最终到达C点,小球从A点到C点的路程=   cm;小球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球在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在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关系为   (填“>”、“<”或“=”)。
3.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cm:
(3)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为   s;
(4)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
4.如图所示,小明做“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实验的情景。
(1)“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将小车放在斜面刻度线处,静止放手滑下,放手时开始计时、当小车到0cm时停止计时,通过实验操作,小明发现到   (选填“开始计时”或“停止计时”)的时机不好把握。解决问题后,再一次实验。小明又发现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不准确,经过反复尝试会发现,斜面的坡度   (选填“大一些”或“小一些”),可以让小车滑下的时间变得长一些,可以较准确的测量出时间。
(3)调整好斜面,小车从A点静止滑下,到达C点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所用时间是   s,小车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保留两位小数),
(4)小明实验中观察到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越来越快。为了验证自己的观察小明想分别测出小车在斜面滑下的上半程和下半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   (选填“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式比较出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快慢。实际操作过程中,   (选填“上”或“下”)半程的时间很难直接测出。
5.吉他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产生振动而发音的,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声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2所示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左右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AB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的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
(1)某小组同学得到了下表中的数据,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小组同学研究的是弦振动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   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实验序号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2)当表中的空格数据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振动发声的音调和弦的   的关系;
(3)分析表中   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同一根弦在松紧程度相同时,弦越   ,振动时弦的音调越低;
(4)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4m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需悬挂重物个数为   个;
(5)该实验探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科学探究方法是   法。
6.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可见,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
7.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示数为   s;如图丙所示,为了测量铜丝的直径,小敏将粗细均匀的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缠绕20圈,则铜丝的直径为   mm;
(2)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声音的波形图,甲、乙两者的音色   ,甲、丙两者的响度   ,甲、丁两者的音调   。(均填“相同”或“不同”)
8.小华和小兰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1)如图甲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着的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塑料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振动,此处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乒乓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若将乙装置搬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则乒乓球   (选填“能”或“不能”)被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芯片的铃声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音乐芯片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   。
9.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甲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大小关系为),并且每根琴弦固定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该控制琴弦的粗细、材料和松紧程度相同,改变   ,应选择琴弦   。
(2)若选择琴弦a和b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
(3)若选择琴弦a和c进行研究,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   的关系。
(4)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
(5)为了更直观地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某同学用手机发声软件,分别发出了和的声音,发现   的声音音调更高,对应的波形图是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10.在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和小华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1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直尺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小明应采用   (选填“甲”或“乙”)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在探究音调时,小明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将钢尺按下   的幅度(选填“相同”或“不同”),重复上述实验。
(2)完成如图1所示实验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   ,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如图2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小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此实验说明   可以传声,声音可以传递   。
11.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   也越大(选填“音调”或“响度”)。
(2)如图乙所示,若把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   看到乒乓球被弹起(选填“能”或“不能”)。
(3)如图丙所示,小翔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第一次钢尺伸出桌边短一些,第二次伸出桌边长一些,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两次拨动钢尺的力大小相等。比较两种情况下第   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
(4)如图丁所示,小立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声音逐渐   ,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12.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   法,该装置还可以探究声音响度与   的关系;
(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闹钟铃声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在不断变化。如果罩内的空气被完全抽空则不能听到铃声,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
(3)如图丙若拨动钢尺的力大小保持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到声音的   变低(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3.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
(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
(2)该实验说明音叉乙发声的   (选填“能量”“信息”)可以传递给音叉甲。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   (选填“会”“不会”)发生晃动。
(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图甲是小王观察某固体熔化的实验装置,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对该固体进行加热时,把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其好处是     ;
(2)由图乙可以判断,该固体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5分钟,该固体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加热22分钟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其读数为     ℃;
(4)分析图乙中的DE段时发现试管中液体未沸腾,小王往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液体沸腾了,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了(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5.在课堂上老师用小纸锅烧水,如图甲所示。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乙,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装置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     ;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需要计时、记录温度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丙中的     (选填“a”或“b”)现象;
(3)煮饺子时往锅内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会停止沸腾,原因是     (选填字母“A:水的温度低于沸点”“B:水的沸点降低”或“C:不能继续吸热”)。
(4)如果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若增加了水的质量,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为     。
16.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的顺序(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120℃)、酒精温度计(-80℃~60℃)、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   .
(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   ;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   (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
(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   .
17.小欢和小亮两位同学相互协作完成了以下实验:探究水被加热至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规范组装器材,如图甲所示,应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固定各个仪器.
(2)器材安装好后,为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小亮同学在烧杯中倒入一些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为   ℃.
(3)点燃酒精灯,待水温升至90℃时,小亮同学每隔1m in读出一次温度计示数,小欢同学及时记录在以下表格内.如此持续8 min后停止了读数.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
18.小明和小红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本实验需要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安装器材时,应最后安装   (选填“酒精灯”或“温度计”);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4)小红还观察到,水沸腾时烧杯的上方出现大量的“白气”,杯口附近   (选填“A”或“B”)处的“白气”更浓;
(5)小明和小红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如图丙中a、b所示。由图可判断出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展开讨论,提出了如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纸板减少了水的散热,纸板上的小孔可以平衡烧杯内外的气压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若器材及操作均没有问题,得到图丙a、b不同温度变化图像原因可能是水质量不同
D.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7)五一假期期间,小明在家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有点少,于是小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说明其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填字母)
A. B.
C. D.
19.
(1)如图甲所示,读数为   s
(2)小晋发现:妈妈在煮粥时,沸腾后就调为小火了.他想探究:沸腾后调成小火,水温如何变化 于是他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
①组装图乙的实验器材应该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如图丙是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为    ℃:
②如图丁数据所示,分析可知图线    (选填“a”或“b”)对应的水的质量少一些;
③小晋通过实验,知道了沸腾后改用小火不仅能够节省燃料,而且水在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将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④小晋在探究过程中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继续探究,发现盐水温度达到102℃才沸腾,老师认为他的实验发现很有价值,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究,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
20.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 98 99 99 99 99
气泡情况 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小 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
(1)在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如图1所示),此时应当将   (选填“铁杆a向上”或“铁圈b向下”)调整。调整完成后,第3分钟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是   ℃。
(2)小明是根据    (选填“温度计示数”或“水中气泡情况”)来判断水是否沸腾的。
(3)分析表格中信息和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4)同组的小英继续探究水沸腾的条件(如右图所示),大试管和小试管里都装有水,给三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的是    (填字母)
21.有一种“”水杯,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此杯内部导热层和外部隔热层之间贮存了一种固体颗粒,小明用烧杯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这种固体颗粒(如图甲),探究其熔化的特点。实验中从开始,每隔记录一次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
(1)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应先固定   (选填“A”、“B”或“C” );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示数为   ;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阶段,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以存”)态。这种固体颗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2.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图甲装置中,应在试管内放入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进行实验,采用“水浴法”加热冰块的好处是   ;
(3)试管内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到图像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理由是:   。
23.某中学八年级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图甲是小琴同学的实验装置,图中有一处错误是   。
(2)小琴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a、b所示,则图   (选填a或b)是沸腾时的状况。
(3)老师采集了三组同学的实验数据,其水的质量分别为100克、150克、200克,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同种液体的沸点与质量的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小琴同学为进一步探究液体沸腾规律,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与试管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A、B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当A温度计的示数达到99℃时,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当B温度计示数达到99℃后,示数保持不变,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其原因是缺少液体沸腾条件中的   的条件。
24.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冰熔化的过程及特点”的实验中,将装有冰的玻璃杯置于大烧杯内,再向大烧杯中加入温水,倒入水的高度略高于玻璃杯内冰的高度,即用“水浴法”给冰加热。
(1)实验选用   (选填“碎冰屑”或“大冰块”)效果更好;
(2)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为   ℃;
(3)实验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可知B点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点的内能;
(4)实验中用温水加热而不用热水,下列解释合理的有____。
A.使冰均匀缓慢受热便于数据记录
B.加快热传递缩短实验时间
C.避免过大的温差导致容器破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停表
(2)较小;时间
(3)40.0;25
(4)小
(5)不正确;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2.【答案】(1)
(2)不可行
(3)向右
(4)100.0;0.5
(5)变速;>
3.【答案】1mm;64.00;32;0.02m/s
4.【答案】(1);刻度尺
(2)停止计时;小一些
(3)3;0.27
(4)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下
5.【答案】(1)长度
(2)0.8;松紧
(3)1、2;长
(4)2
(5)控制变量
6.【答案】乒乓球弹跳起来;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空气;不能;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7.【答案】(1)1.73;337.5;1.2
(2)不同;相同;相同
8.【答案】(1)振动;转换法
(2)不能
(3)变小;不能;介质
9.【答案】(1)琴弦长度;a、d
(2)当琴弦的材料、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粗细有关
(3)材料
(4)控制变量法
(5);A
10.【答案】(1)甲;相同
(2)长;低
(3)空气;能量
11.【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响度
(2)不能
(3)一;高
(4)变小;介质
12.【答案】(1)振动;转换;振幅
(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
(3)音调
13.【答案】(1)振动
(2)能量;不会
(3)变大
14.【答案】(1)使物质受热均匀,便于温度的记录
(2)晶体;固液共存态
(3)B;88
(4)升高
15.【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杯底
(2)a
(3)A
(4)C
16.【答案】(1)自下而上;水银温度计
(2)甲;小水滴
(3)石棉网的余温仍高于水的沸点
17.【答案】(1)自下而上
(2)68
(3)
18.【答案】(1)热胀冷缩
(2)温度计
(3)94
(4)B
(5)低于
(6)A;C
(7)D
19.【答案】(1)347.9
(2)自下而上;96;a;不变;盐水的沸点是否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20.【答案】(1)铁杆a向上;96
(2)水中气泡情况
(3)水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
(4)C
21.【答案】(1)A
(2)40
(3)固液共存;晶体
22.【答案】(1)秒表
(2)碎冰块;使冰块受热均匀
(3)不能继续吸热
23.【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b
(3)无关
(4)继续吸热
24.【答案】(1)碎冰屑
(2)-4
(3)大于
(4)A
1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