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培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综合学科竞赛物理科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培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综合学科竞赛物理科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培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综合学科竞赛物理科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八上·潮阳竞赛)
(1)埙的底部接近于圆形,估测埙的底面直径最接近(  )
A.5mm B.5cm C.50cm D.50dm
(2)人用嘴吹奏埙时,手按压不同音孔可发出宫、商、角、微、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音”的声源是人嘴 B.“五音”的声源是埙壁
C.“五音”是指声音的响度 D.“五音”是指声音的音调
(3)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在烧制过程中,陶土中的水分会遂渐消失,使得陶土变得更加紧密陶土中的水分在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汽化 D.升华
2.(2024八上·潮阳竞赛)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
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个个防噪声耳罩 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3.(2024八上·潮阳竞赛)如图所示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图:水中建筑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乙图: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虚像
C.丙图:岸边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儿”比实际位置浅
D.丁图:西安城墙的彩色花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4.(2024八上·潮阳竞赛)人站在竖且放置的平面镜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人面镜时,他的像变大
B.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他与像的距离变小
C.平面镜垂直纸面向里移动,他的像位置不变
D.平面镜的上端向人倾斜,他的像位置不变
5.(2024八上·潮阳竞赛)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 u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f = 16 cm
B.当 u = 10 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C.当 u = 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6.(2024八上·潮阳竞赛)钟是我国古代的乐器,如图,敲击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三次敲击中,敲击编钟   (选填“M”、 "N"或“P"),处时发出的声音频率最高:现代电子乐器模仿古代乐器声音主要是模仿它们的   。用同一示波器记录了编钟的声音信号,从图中可以看出A波形图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小。
7.(2024八上·潮阳竞赛)汽车前灯的反光罩,相当于凹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汽车两侧的后视镜是   (选填“平面镜*“凸面镜”或“凹面镜”).后视镜中越野车的像是光的   形成的。
8.(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明发现夏天汽车从阴凉的地下车库开出后,车窗玻璃常会上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雾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此过程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盘。
9.(2024八上·潮阳竞赛)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测温的。验钞机利用验钞机发出的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验钞。红外线在真空中的速度   (大于/等于/小于)紫外线在真空中的速度。
10.(2024八上·潮阳竞赛)月食这一难得的景象(如图甲所示),同时还伴随着月掩天王星、日月合璧、红月充等天文奇观。月食属于光的   现象,能正确描述月食形成原因的是图   (选填“乙”或“丙")。为了探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   (选填“声音”或“光”)信号,并记录它返回的时间。
11.(2024八上·潮阳竞赛)实验室里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丙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示数是   ℃。小王同学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设计了一个简易气体温度计,如图丁所示,烧瓶里是气体,瓶塞密封不会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当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12.(2024八上·潮阳竞赛)如图甲所示,检查视力时,人眼要与视力表保持5m的距离,如图甲所示。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后上方,则被测者要面向平面镜且距离平面镜   m才能进行视力的检查。如图乙所示,是上午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被检测者看到窗户外出现了漂亮的彩虹,如图丙所示,彩虹是光的   现象。
三、作图题(共7分)
13.(2024八上·潮阳竞赛)
(1)如图1所示,物体AB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A'B',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如图2是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入射向水面,请在图中画出。
①该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②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和在水面的反射光线。
(3)如图3所示点A处有一电灯,画出立杆BC在地面上的影子,(按要求作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7分+7分+6分-20分)
14.(2024八上·潮阳竞赛)
(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若此刻度尺遇冷收缩且物体长度不变,则所测结果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2)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   s;图(丙)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
(3)如图1,小昕将一杯热水放在透明玻璃箱中央,将箱子密封后,对后方玻璃板B区域加热,图2是其示意图,一段时间后,后方玻璃板   (选填“A”或“B")区域出现白雾,在这个区域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式是   .
15.(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周同学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找到一个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然后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将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节在   。
(2)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m刻度线处,如图a所示。则人眼在图中的   (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b中的   (选填“1**2**3"或“4")。
(3)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一只小飞虫飞到了凸透镜上,此时光屏上____(选填“A"、“B"或“C")。
A.会有小飞虫的像
B.会出现小飞虫的影子
C.发光体的像完整且暗了一些
(4)实验过程中,如图所示,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实像,则此时光屏上所成的是   像(填成像的特点)。如果将F光源向右移动一点,为了再次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与原来的像相比,此时的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将玻璃板垂直纸面放置,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蟒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婚烛A,小心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
(1)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选填“位置”或“大小”)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选填“位置”或“大小”)
(3)实验过程中,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蜡烛B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
(4)小明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上图乙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5)本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___(选填选项).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五、计算题(共12分)
17.(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明家到学校有一条6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了4min,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3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求:
(1)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
(2)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
18.(2024八上·潮阳竞赛)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若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下刹车制动器要的反应时间为1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了2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后停下。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会变长,如果反应时间变为原来的3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5分+7分+7分=19分)
19.(2024八上·潮阳竞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层次结构稳定,不发生上下翻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翠在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就加重。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升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升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辐射逆温层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三四百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有几摄氏度。
逆温现象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抑制沙尘桑的发生,还可应用于农作物种植。如中国新疆伊犁地区曾出现厚度为400米的逆温层,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冬天的温度,增加了农作物的产盘。
(1)从气流对飞行的影响而言,飞机在   (选填“正常”或“逆温”)天气更易平稳飞行:
(2)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是因为较冷空气在   (选填“低空”或“高空”),空气不易流动或流动较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
(3)在我国冬季的白天,   (选填“暗天”或“阴天”)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4)南极地区也存在“逆温现象”,我国自主研制的“雪龙2号”破冰船,主要用于南极地区科考探查,它可以在极地不超过1.5米的冰层上,以3.7~5.6千米/小时的速度连续破冰前行,以“雪龙2号”破冰船为参照物,破冰船上的科学家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5)下列各图能反映黎明前后高度随气温变化图像的是   (填字母)。
20.(2024八上·潮阳竞赛)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梭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1)实验中所用的光屏应选用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若实验过程中将光屏远离三校镜,则色带会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2)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如果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两束光会经过:点或b点,如图乙所示。用   光测出的焦距较大。
(3)将一个紫色发光物体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某位置,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物体____立、等大的实像。若在原位置换上一个红色发光物体,则该物体通过此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填字母)。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如图丙所示,相距很近的两束平行光A和B的间距为d,它们斜射到玻璃砖的上表面,并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若A为紫光,B为红光,则它们射出玻璃砖的光在玻璃砖下表面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它们射出玻璃砖的光   (选填“平行”或“不平行”)。
21.(2024八上·潮阳竞赛)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实验室”。厨房的煤气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正如把煤气通过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方式变成液体放进煤气罐里方便于存储运输。
(2)在揭开盖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盘的100℃的水烫伤厉害,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
(3)橱柜里的樟脑丸,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4)从冰箱里拿出冰棒,冰棒的表层还有一层“白霜”,这层“白霜”和蔬菜上浮着的“小冰粒”的形成是   (选填“一样”成“不一样”)的。
(5)冻豆腐是举火锅必备食材,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经历了先   后   的物态变化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D
(3)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长度的估测;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 (1)A、5mm非常小,大约是一粒小米的长度,埙的底面不可能这么小,不符合实际。
B、5cm比较符合常见小型乐器埙的底面直径大小,符合生活实际。
C、50cm大约是半米,埙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底面直径,不符合实际。
D、50dm = 5m,这是非常大的长度,埙不可能有这么大,不符合实际。
综上选B;
(2) A、“五音”是埙内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不是人嘴,A错误。
B、“五音”是埙内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不是埙壁,B错误。
C、“五音”是指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不是响度,C错误。
D、手按压不同音孔,埙内空气柱长度改变,振动频率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改变,所以“五音”是指声音的音调,D正确。
综上选D。
(3) A、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水分消失不是凝华,A错误。
B、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水分消失不是液化,B错误。
C、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陶土中水分逐渐消失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C正确。
D、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水分是液态,不是升华,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1)根据对常见物体尺寸的了解,结合生活经验来估测埙底面直径。
(2)明确声音的产生原因(声源)以及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来判断选项。
(3)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判断水分消失过程的物态变化类型。
2.【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答】A、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小一些,后面的学生将听不到老师的声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是太阳的实像,故B错误;
C.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人眼顺着折射光线看过去为偏高的虚像,所以岸边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儿”比实际位置浅,故C正确;
D.彩色花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中,遇到反射面,将一部分光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常见例子有:平面镜反射,湖面反射;
2、光的折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如:海市蜃楼、彩虹的形成、岸面看水水变浅;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例有影子的形成、日食、小孔成像、激光校准等。
4.【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A、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始终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人面镜时,人的自身大小未改变,因此像的大小也不会变化;人感觉像“变大”是因为视角变化导致的视觉错觉。所以选项A 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会随之增大,那么人与像之间的距离(人到镜的距离 + 像到镜的距离)会变大,而非变小。所以选项B 错误。
C、平面镜垂直纸面向里移动时,人的位置相对于平面镜的对称关系未发生改变(因为平面镜移动方向与“像和物的对称关系”所在平面垂直,不影响对称对应)。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人的位置不变,则像的位置也保持不变。所以选项C 正确。
D、平面镜的上端向人倾斜时,平面镜的角度发生变化,像与物的对称关系也随之改变(像的位置由物与镜面的对称关系决定,镜面倾斜会打破原来的对称对应)。因此,像的位置会发生变化,而非不变。所以选项D 错误。
综上选C。
【分析】 本题需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成虚像),对每个选项逐一分析判断。
5.【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得,凸透镜的焦距,故A错误;
B.当,u在f~2f之间,成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当,u小于f,光屏无法成像,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6.【答案】P;音色;响度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已知敲击 M 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 N 处的高,比敲 P 处的低,即音调关系为 P > M > N ,所以敲击 P 处时发出的声音频率最高。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现代电子乐器模仿古代乐器声音,主要是模仿它们的音色,因为音色能体现声音的独特品质与特色。
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观察 A 、 B 波形图, A 波形的振幅比 B 波形的振幅小,所以 A 波形图声音的响度小。
【分析】 需结合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的概念、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来分析各空。
7.【答案】会聚;凸面镜;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解答】 汽车前灯的反光罩,相当于凹面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面镜的特点是能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汽车前灯的反光罩利用这一特性,可使光线更集中地射出,增强照明效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所以汽车两侧的后视镜用凸面镜。
后视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后视镜上,经反射后进入人眼,从而使人看到像。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凹面镜、凸面镜的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原理。需要根据不同镜子的特性来填空。
8.【答案】外侧;液化;放出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夏天汽车从阴凉的地下车库开出后,车内温度较低,车外温度较高。车窗玻璃的温度接近车内温度(较低),车外的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窗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玻璃的外侧形成小水滴(即雾)。所以要擦车窗玻璃的外侧除雾。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因此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液化过程是气态转变为液态,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明确物态变化的类型(液化),以及液化的条件(水蒸气遇冷)。首先分析车内外的温度差异,确定水蒸气来源;再判断雾的形成位置;最后确定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9.【答案】红外线;紫外线;等于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红外线;紫外线
【解析】【解答】(1)人体是一个热源,会向外辐射红外线, 测温枪就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进行测温的;
(2)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就是利用了紫外线使钞票中的荧光物质发光来辨别钞票的真伪;
(3)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等;
【分析】(1)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利用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就可以测出人体的体温;
(2)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可使荧光物质发光,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吸收;
(3)红外线和紫外线是频率不同的光,所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
10.【答案】直线传播;丙;光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月食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从而形成月食,所以月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观察乙、丙两图:乙图中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对应日食的形成逻辑;丙图中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地球能遮挡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符合月食的形成机制,因此能正确描述月食形成原因的是图丙。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光(如激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为了探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光信号,并记录它返回的时间。
【分析】 需明确月食形成的光学原理、对应图形及地月距离探测的信号类型:月食由光的直线传播导致天体遮挡形成;通过分析乙、丙图中天体位置关系确定月食成因图;依据声音与光的传播条件选择探测信号。
11.【答案】热胀冷缩;38.2℃;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制作简易温度计
【解析】【解答】 实验室里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因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通过液柱高度变化反映温度变化。 观察图丙中体温计的刻度,其分度值为 0.1 ℃,示数是 38.2 ℃。 对于图丁的简易气体温度计,烧瓶内气体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增大(热胀冷缩),气体体积膨胀,会对细弯管中的液柱产生推力;由于气体膨胀推动液柱,液柱将向右移动。
【分析】 需分别分析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体温计的读数方法、简易气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来解答三个空。
12.【答案】2;7:25;色散
【知识点】光的色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人眼要与视力表的像保持5m的距离,故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图如下:
所以实际时间是7∶25。
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分析】光的折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入射光线会发生偏折,如: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会发生光的色散)、海市蜃楼;
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成虚像。
13.【答案】(1)
(2)
(3)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连接AA'和BB',这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所以从凹透镜右侧画出一条折射光线,使其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左侧的焦点。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画出法线(垂直于水面),然后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再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 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3) 连接A点和立杆C点,延长AC交地面于D点,CD就是立杆BC在地面上的影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14.【答案】(1)4.6cm;大于
(2)337.5;-10
(3)A;液化;压缩体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 刻度尺读数时,先看分度值,再读准确值、估读值。假设图甲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物体两端对应刻度差即为长度,故物体长度为(示例:若两端刻度差为2.50cm,则长度为2.50cm)。 刻度尺遇冷收缩,刻度间距变小,测量同一物体时,刻度尺显示的刻度数增多,所以所测结果大于真实值。
(2) 停表读数为中间小表盘(分钟)示数与周围大表盘(秒)示数之和。小表盘指针在5 - 6min之间,取5min;大表盘分度值0.1s,指针对应37.5s,故停表读数为337.5s。 温度计读数看分度值和液柱位置。图丙温度计分度值为1℃,对应10,且由上向下,数字逐渐变大,所以为零下,读数为-10℃;
(3) 对B区域加热,B处空气温度升高,水蒸气不易液化;A处空气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故白雾出现在A区域。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可通过降低温度实现,也可通过压缩体积实现,故另一种方式是压缩体积。
【分析】 (1)需明确刻度尺读数方法及热胀冷缩对测量的影响;
(2)要掌握停表、温度计的读数规则;
(3)理解液化现象的条件及物态变化的其他方式。
15.【答案】(1)同一高度
(2)A;4
(3)C
(4)倒立的缩小的实;右;变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 实验前要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因此,将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
(2) 已知凸透镜焦距 f = 12 cm ,蜡烛在 10 cm 刻度线处,透镜移至 16 cm 刻度线处,物距 u = 16 cm 10 cm = 6 cm 。 小于一倍焦距,所以物像同源,在A处观察,像为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3) 小飞虫飞到凸透镜上,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但仍有其他部分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成像,所以像依然完整;但由于通过的光线减少,像的亮度会变暗。 故C正确,AB错误;
(4) 由图 c 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 F 光源向右移动,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像距会增大,所以光屏要向右移动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需掌握实验操作要点、成像规律及应用。
16.【答案】(1)较薄;位置
(2)较薄 位置 大小
(3)靠近
(4)3
(5)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1)该实验选用薄玻璃是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透明,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A靠近,蜡烛B也应靠近。
(4)小明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在上图乙的1、2、3三幅图中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因为图2中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会导致像与物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像偏低且倾斜的情况。
(5)本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所以选B。
【分析】 本题围绕“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展开,涉及实验器材选择、实验现象分析及实验目的理解等知识点。
17.【答案】(1)解: 根据题意可知,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了4min,
则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为。
答: 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为240m。
(2)解: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以3m/s的速度通过的后段路程为,
则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为。
答: 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为120s 。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1=v1t1计算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
(2)根据计算后段路程,最后根据计算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
(1)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为
(2)后段路程为
则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为
18.【答案】(1)解: 已知反应时间 t = 1 s ,反应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路程 s = 25 m 。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反应速度;
(2)解: 如果反应时间变为原来的3倍, 则反应的时间为3s;反应的路程为25m/s×3s=75m, 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后停下 ,总的路程为30m+75m=105m>80m,所以会碰撞。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已知汽车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 v = s t 可求制动前的速度;(2)先确定酒后反应时间,再计算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加上制动后滑行的路程得到总路程,与障碍物距离比较判断是否相撞。
19.【答案】(1)逆温
(2)低空
(3)晴天
(4)静止
(5)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 根据短文,逆温现象导致大气层层次结构稳定,不发生上下翻滚。飞机在稳定的大气层中飞行更易平稳,所以飞机在逆温天气更易平稳飞行。
(2) 逆温现象是上暖下冷,较冷空气在低空,空气不易流动或流动较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所以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
(3) 在我国冬季的白天,晴天地面有效辐射强,更易形成逆温层;阴天地面有效辐射弱,不易形成逆温层。所以冬季白天晴天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4) 以“雪龙2号”破冰船为参照物,破冰船上的科学家与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科学家是静止的。
(5)黎明时逆温层达到最大厚度,是上暖下冷。A图是上冷下暖,B图是上暖下冷,C图温度随高度不断变化,D图是温度不变。所以能反映黎明前后高度随气温变化图像的是B。
【分析】 本题围绕逆温现象展开,涉及多个物理概念和生活现象的理解。需要根据短文内容和物理知识,对每个小问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1)粗糙的;变暗
(2)红
(3)B
(4)大于;平行
【知识点】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1)要使光屏上能观察到色带,光屏需发生漫反射以让不同方向的人看到光,因此实验中所用的光屏应选用粗糙的。当光屏远离三棱镜,色带区域的光线分散范围增大,单位面积上的光线减少,所以色带会变暗。
(2)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折射能力不同,红光的折射能力弱于紫光。由于红光偏折程度小,其会聚点更靠后,故用红光测出的焦距较大。
(3)紫色发光物体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说明此时物距 u = 2 f ( f 为凸透镜焦距)。红光的折射能力比紫光弱,其焦距 f 红 > f 紫 。原位置换红色物体时,物距 u 相对于红光的焦距满足 f 红 < u < 2 f 红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选项B**。
(4)紫光折射能力强,红光折射能力弱。两束平行光斜射玻璃砖时,紫光在玻璃砖内的折射路径更靠近法线,红光更远离法线,导致它们在玻璃砖下表面的分离距离大于原来的间距 d 。
玻璃砖上下表面平行,光在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可逆性,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因此它们射出玻璃砖的光平行。
【分析】 本题围绕光的色散、凸透镜焦距与不同色光的关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光的折射展开,需结合各知识点逐一分析。
21.【答案】(1)液化;压缩体积
(2)放热
(3)升华
(4)不一样
(5)凝固;熔化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是因为揭开锅盖后,锅内高温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温度降低,发生液化。把煤气通过压缩体积方式变成液体放进煤气罐里方便于存储运输,因为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2) 在揭开盖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的缘故,水蒸气液化时会释放出额外的热量。
(3) 橱柜里的樟脑丸,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4) 从冰箱里拿出冰棒,冰棒的表层还有一层“白霜”,这层“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蔬菜上浮着的“小冰粒”是水凝固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形成是不一样的。
(5) 冻豆腐是举火锅必备食材,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经历了先凝固后熔化的物态变化过程,水凝固时体积变大,熔化后留下小孔。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需要根据不同现象判断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以及涉及的物态变化特点。
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培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综合学科竞赛物理科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4八上·潮阳竞赛)
(1)埙的底部接近于圆形,估测埙的底面直径最接近(  )
A.5mm B.5cm C.50cm D.50dm
(2)人用嘴吹奏埙时,手按压不同音孔可发出宫、商、角、微、羽五音,相当于现在的“do、re、mi、sol、l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音”的声源是人嘴 B.“五音”的声源是埙壁
C.“五音”是指声音的响度 D.“五音”是指声音的音调
(3)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在烧制过程中,陶土中的水分会遂渐消失,使得陶土变得更加紧密陶土中的水分在逐渐消失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汽化 D.升华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长度的估测;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 (1)A、5mm非常小,大约是一粒小米的长度,埙的底面不可能这么小,不符合实际。
B、5cm比较符合常见小型乐器埙的底面直径大小,符合生活实际。
C、50cm大约是半米,埙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底面直径,不符合实际。
D、50dm = 5m,这是非常大的长度,埙不可能有这么大,不符合实际。
综上选B;
(2) A、“五音”是埙内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不是人嘴,A错误。
B、“五音”是埙内空气柱振动发出的,不是埙壁,B错误。
C、“五音”是指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不是响度,C错误。
D、手按压不同音孔,埙内空气柱长度改变,振动频率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改变,所以“五音”是指声音的音调,D正确。
综上选D。
(3) A、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水分消失不是凝华,A错误。
B、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水分消失不是液化,B错误。
C、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陶土中水分逐渐消失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C正确。
D、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水分是液态,不是升华,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1)根据对常见物体尺寸的了解,结合生活经验来估测埙底面直径。
(2)明确声音的产生原因(声源)以及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来判断选项。
(3)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判断水分消失过程的物态变化类型。
2.(2024八上·潮阳竞赛)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
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个个防噪声耳罩 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答】A、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小一些,后面的学生将听不到老师的声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4八上·潮阳竞赛)如图所示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图:水中建筑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乙图: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虚像
C.丙图:岸边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儿”比实际位置浅
D.丁图:西安城墙的彩色花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色光的三(基)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解析】【解答】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是太阳的实像,故B错误;
C.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人眼顺着折射光线看过去为偏高的虚像,所以岸边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儿”比实际位置浅,故C正确;
D.彩色花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光的反射: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中,遇到反射面,将一部分光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常见例子有:平面镜反射,湖面反射;
2、光的折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如:海市蜃楼、彩虹的形成、岸面看水水变浅;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例有影子的形成、日食、小孔成像、激光校准等。
4.(2024八上·潮阳竞赛)人站在竖且放置的平面镜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人面镜时,他的像变大
B.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他与像的距离变小
C.平面镜垂直纸面向里移动,他的像位置不变
D.平面镜的上端向人倾斜,他的像位置不变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A、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始终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人面镜时,人的自身大小未改变,因此像的大小也不会变化;人感觉像“变大”是因为视角变化导致的视觉错觉。所以选项A 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增大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会随之增大,那么人与像之间的距离(人到镜的距离 + 像到镜的距离)会变大,而非变小。所以选项B 错误。
C、平面镜垂直纸面向里移动时,人的位置相对于平面镜的对称关系未发生改变(因为平面镜移动方向与“像和物的对称关系”所在平面垂直,不影响对称对应)。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人的位置不变,则像的位置也保持不变。所以选项C 正确。
D、平面镜的上端向人倾斜时,平面镜的角度发生变化,像与物的对称关系也随之改变(像的位置由物与镜面的对称关系决定,镜面倾斜会打破原来的对称对应)。因此,像的位置会发生变化,而非不变。所以选项D 错误。
综上选C。
【分析】 本题需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成虚像),对每个选项逐一分析判断。
5.(2024八上·潮阳竞赛)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 u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该凸透镜的焦距 f = 16 cm
B.当 u = 10 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C.当 u = 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图得,凸透镜的焦距,故A错误;
B.当,u在f~2f之间,成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当,u小于f,光屏无法成像,故C错误;
D.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6.(2024八上·潮阳竞赛)钟是我国古代的乐器,如图,敲击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三次敲击中,敲击编钟   (选填“M”、 "N"或“P"),处时发出的声音频率最高:现代电子乐器模仿古代乐器声音主要是模仿它们的   。用同一示波器记录了编钟的声音信号,从图中可以看出A波形图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小。
【答案】P;音色;响度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已知敲击 M 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 N 处的高,比敲 P 处的低,即音调关系为 P > M > N ,所以敲击 P 处时发出的声音频率最高。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现代电子乐器模仿古代乐器声音,主要是模仿它们的音色,因为音色能体现声音的独特品质与特色。
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观察 A 、 B 波形图, A 波形的振幅比 B 波形的振幅小,所以 A 波形图声音的响度小。
【分析】 需结合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的概念、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来分析各空。
7.(2024八上·潮阳竞赛)汽车前灯的反光罩,相当于凹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汽车两侧的后视镜是   (选填“平面镜*“凸面镜”或“凹面镜”).后视镜中越野车的像是光的   形成的。
【答案】会聚;凸面镜;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解答】 汽车前灯的反光罩,相当于凹面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面镜的特点是能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汽车前灯的反光罩利用这一特性,可使光线更集中地射出,增强照明效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所以汽车两侧的后视镜用凸面镜。
后视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后视镜上,经反射后进入人眼,从而使人看到像。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凹面镜、凸面镜的特点以及光的反射原理。需要根据不同镜子的特性来填空。
8.(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明发现夏天汽车从阴凉的地下车库开出后,车窗玻璃常会上雾,可以擦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除雾,雾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此过程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盘。
【答案】外侧;液化;放出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 夏天汽车从阴凉的地下车库开出后,车内温度较低,车外温度较高。车窗玻璃的温度接近车内温度(较低),车外的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窗玻璃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玻璃的外侧形成小水滴(即雾)。所以要擦车窗玻璃的外侧除雾。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因此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液化过程是气态转变为液态,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明确物态变化的类型(液化),以及液化的条件(水蒸气遇冷)。首先分析车内外的温度差异,确定水蒸气来源;再判断雾的形成位置;最后确定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9.(2024八上·潮阳竞赛)测温枪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测温的。验钞机利用验钞机发出的   (红外线/超声波/紫外线)进行验钞。红外线在真空中的速度   (大于/等于/小于)紫外线在真空中的速度。
【答案】红外线;紫外线;等于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红外线;紫外线
【解析】【解答】(1)人体是一个热源,会向外辐射红外线, 测温枪就是利用人体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进行测温的;
(2)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就是利用了紫外线使钞票中的荧光物质发光来辨别钞票的真伪;
(3)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等;
【分析】(1)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利用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就可以测出人体的体温;
(2)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可使荧光物质发光,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吸收;
(3)红外线和紫外线是频率不同的光,所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
10.(2024八上·潮阳竞赛)月食这一难得的景象(如图甲所示),同时还伴随着月掩天王星、日月合璧、红月充等天文奇观。月食属于光的   现象,能正确描述月食形成原因的是图   (选填“乙”或“丙")。为了探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   (选填“声音”或“光”)信号,并记录它返回的时间。
【答案】直线传播;丙;光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月食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从而形成月食,所以月食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观察乙、丙两图:乙图中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对应日食的形成逻辑;丙图中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地球能遮挡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符合月食的形成机制,因此能正确描述月食形成原因的是图丙。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地球与月球之间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光(如激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为了探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光信号,并记录它返回的时间。
【分析】 需明确月食形成的光学原理、对应图形及地月距离探测的信号类型:月食由光的直线传播导致天体遮挡形成;通过分析乙、丙图中天体位置关系确定月食成因图;依据声音与光的传播条件选择探测信号。
11.(2024八上·潮阳竞赛)实验室里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丙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示数是   ℃。小王同学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设计了一个简易气体温度计,如图丁所示,烧瓶里是气体,瓶塞密封不会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当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热胀冷缩;38.2℃;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制作简易温度计
【解析】【解答】 实验室里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因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通过液柱高度变化反映温度变化。 观察图丙中体温计的刻度,其分度值为 0.1 ℃,示数是 38.2 ℃。 对于图丁的简易气体温度计,烧瓶内气体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增大(热胀冷缩),气体体积膨胀,会对细弯管中的液柱产生推力;由于气体膨胀推动液柱,液柱将向右移动。
【分析】 需分别分析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体温计的读数方法、简易气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来解答三个空。
12.(2024八上·潮阳竞赛)如图甲所示,检查视力时,人眼要与视力表保持5m的距离,如图甲所示。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后上方,则被测者要面向平面镜且距离平面镜   m才能进行视力的检查。如图乙所示,是上午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挂钟,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被检测者看到窗户外出现了漂亮的彩虹,如图丙所示,彩虹是光的   现象。
【答案】2;7:25;色散
【知识点】光的色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人眼要与视力表的像保持5m的距离,故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图如下:
所以实际时间是7∶25。
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分析】光的折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入射光线会发生偏折,如: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会发生光的色散)、海市蜃楼;
平面镜成像特点为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成虚像。
三、作图题(共7分)
13.(2024八上·潮阳竞赛)
(1)如图1所示,物体AB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A'B',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如图2是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入射向水面,请在图中画出。
①该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②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和在水面的反射光线。
(3)如图3所示点A处有一电灯,画出立杆BC在地面上的影子,(按要求作图)
【答案】(1)
(2)
(3)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1)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连接AA'和BB',这两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所以从凹透镜右侧画出一条折射光线,使其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左侧的焦点。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画出法线(垂直于水面),然后根据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再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 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3) 连接A点和立杆C点,延长AC交地面于D点,CD就是立杆BC在地面上的影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7分+7分+6分-20分)
14.(2024八上·潮阳竞赛)
(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若此刻度尺遇冷收缩且物体长度不变,则所测结果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
(2)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   s;图(丙)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
(3)如图1,小昕将一杯热水放在透明玻璃箱中央,将箱子密封后,对后方玻璃板B区域加热,图2是其示意图,一段时间后,后方玻璃板   (选填“A”或“B")区域出现白雾,在这个区域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式是   .
【答案】(1)4.6cm;大于
(2)337.5;-10
(3)A;液化;压缩体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 刻度尺读数时,先看分度值,再读准确值、估读值。假设图甲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物体两端对应刻度差即为长度,故物体长度为(示例:若两端刻度差为2.50cm,则长度为2.50cm)。 刻度尺遇冷收缩,刻度间距变小,测量同一物体时,刻度尺显示的刻度数增多,所以所测结果大于真实值。
(2) 停表读数为中间小表盘(分钟)示数与周围大表盘(秒)示数之和。小表盘指针在5 - 6min之间,取5min;大表盘分度值0.1s,指针对应37.5s,故停表读数为337.5s。 温度计读数看分度值和液柱位置。图丙温度计分度值为1℃,对应10,且由上向下,数字逐渐变大,所以为零下,读数为-10℃;
(3) 对B区域加热,B处空气温度升高,水蒸气不易液化;A处空气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故白雾出现在A区域。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可通过降低温度实现,也可通过压缩体积实现,故另一种方式是压缩体积。
【分析】 (1)需明确刻度尺读数方法及热胀冷缩对测量的影响;
(2)要掌握停表、温度计的读数规则;
(3)理解液化现象的条件及物态变化的其他方式。
15.(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周同学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找到一个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然后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将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节在   。
(2)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m刻度线处,如图a所示。则人眼在图中的   (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b中的   (选填“1**2**3"或“4")。
(3)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一只小飞虫飞到了凸透镜上,此时光屏上____(选填“A"、“B"或“C")。
A.会有小飞虫的像
B.会出现小飞虫的影子
C.发光体的像完整且暗了一些
(4)实验过程中,如图所示,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实像,则此时光屏上所成的是   像(填成像的特点)。如果将F光源向右移动一点,为了再次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与原来的像相比,此时的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同一高度
(2)A;4
(3)C
(4)倒立的缩小的实;右;变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1) 实验前要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因此,将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
(2) 已知凸透镜焦距 f = 12 cm ,蜡烛在 10 cm 刻度线处,透镜移至 16 cm 刻度线处,物距 u = 16 cm 10 cm = 6 cm 。 小于一倍焦距,所以物像同源,在A处观察,像为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3) 小飞虫飞到凸透镜上,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但仍有其他部分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成像,所以像依然完整;但由于通过的光线减少,像的亮度会变暗。 故C正确,AB错误;
(4) 由图 c 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根据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 F 光源向右移动,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像距会增大,所以光屏要向右移动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需掌握实验操作要点、成像规律及应用。
16.(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将玻璃板垂直纸面放置,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蟒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婚烛A,小心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
(1)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较薄”或“较厚”)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选填“位置”或“大小”)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选填“位置”或“大小”)
(3)实验过程中,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蜡烛B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
(4)小明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上图乙的1、2、3三幅图中图   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5)本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___(选填选项).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答案】(1)较薄;位置
(2)较薄 位置 大小
(3)靠近
(4)3
(5)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解析】【解答】 (1)该实验选用薄玻璃是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实验效果;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透明,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A靠近,蜡烛B也应靠近。
(4)小明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在上图乙的1、2、3三幅图中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因为图2中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会导致像与物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像偏低且倾斜的情况。
(5)本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所以选B。
【分析】 本题围绕“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展开,涉及实验器材选择、实验现象分析及实验目的理解等知识点。
五、计算题(共12分)
17.(2024八上·潮阳竞赛)小明家到学校有一条6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了4min,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3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求:
(1)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
(2)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
【答案】(1)解: 根据题意可知,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了4min,
则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为。
答: 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为240m。
(2)解: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以3m/s的速度通过的后段路程为,
则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为。
答: 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为120s 。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1=v1t1计算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
(2)根据计算后段路程,最后根据计算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
(1)小明在前四分钟所走的路程为
(2)后段路程为
则小明在后段所用的时间为
18.(2024八上·潮阳竞赛)一辆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若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下刹车制动器要的反应时间为1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了2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后停下。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会变长,如果反应时间变为原来的3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1)解: 已知反应时间 t = 1 s ,反应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路程 s = 25 m 。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反应速度;
(2)解: 如果反应时间变为原来的3倍, 则反应的时间为3s;反应的路程为25m/s×3s=75m, 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后停下 ,总的路程为30m+75m=105m>80m,所以会碰撞。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已知汽车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 v = s t 可求制动前的速度;(2)先确定酒后反应时间,再计算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加上制动后滑行的路程得到总路程,与障碍物距离比较判断是否相撞。
六、综合能力题(每空1分,5分+7分+7分=19分)
19.(2024八上·潮阳竞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层次结构稳定,不发生上下翻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翠在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就加重。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强烈的有效辐射,贴近地面的气层很快降温,远离地面的气层受地面影响较小,降温较少,于是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随着地面有效辐射的不断继续,逆温层逐渐增厚,黎明时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升温,近地面气层受地面影响,也开始升温,于是逆温便自下而上地消失,辐射逆温层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三四百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有几摄氏度。
逆温现象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抑制沙尘桑的发生,还可应用于农作物种植。如中国新疆伊犁地区曾出现厚度为400米的逆温层,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冬天的温度,增加了农作物的产盘。
(1)从气流对飞行的影响而言,飞机在   (选填“正常”或“逆温”)天气更易平稳飞行:
(2)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是因为较冷空气在   (选填“低空”或“高空”),空气不易流动或流动较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
(3)在我国冬季的白天,   (选填“暗天”或“阴天”)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4)南极地区也存在“逆温现象”,我国自主研制的“雪龙2号”破冰船,主要用于南极地区科考探查,它可以在极地不超过1.5米的冰层上,以3.7~5.6千米/小时的速度连续破冰前行,以“雪龙2号”破冰船为参照物,破冰船上的科学家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5)下列各图能反映黎明前后高度随气温变化图像的是   (填字母)。
【答案】(1)逆温
(2)低空
(3)晴天
(4)静止
(5)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 根据短文,逆温现象导致大气层层次结构稳定,不发生上下翻滚。飞机在稳定的大气层中飞行更易平稳,所以飞机在逆温天气更易平稳飞行。
(2) 逆温现象是上暖下冷,较冷空气在低空,空气不易流动或流动较慢,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聚集,所以逆温现象是雾霾天气的帮凶。
(3) 在我国冬季的白天,晴天地面有效辐射强,更易形成逆温层;阴天地面有效辐射弱,不易形成逆温层。所以冬季白天晴天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4) 以“雪龙2号”破冰船为参照物,破冰船上的科学家与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科学家是静止的。
(5)黎明时逆温层达到最大厚度,是上暖下冷。A图是上冷下暖,B图是上暖下冷,C图温度随高度不断变化,D图是温度不变。所以能反映黎明前后高度随气温变化图像的是B。
【分析】 本题围绕逆温现象展开,涉及多个物理概念和生活现象的理解。需要根据短文内容和物理知识,对每个小问进行分析解答。
20.(2024八上·潮阳竞赛)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梭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1)实验中所用的光屏应选用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若实验过程中将光屏远离三校镜,则色带会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2)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如果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两束光会经过:点或b点,如图乙所示。用   光测出的焦距较大。
(3)将一个紫色发光物体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某位置,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物体____立、等大的实像。若在原位置换上一个红色发光物体,则该物体通过此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填字母)。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如图丙所示,相距很近的两束平行光A和B的间距为d,它们斜射到玻璃砖的上表面,并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若A为紫光,B为红光,则它们射出玻璃砖的光在玻璃砖下表面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D,它们射出玻璃砖的光   (选填“平行”或“不平行”)。
【答案】(1)粗糙的;变暗
(2)红
(3)B
(4)大于;平行
【知识点】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 (1)要使光屏上能观察到色带,光屏需发生漫反射以让不同方向的人看到光,因此实验中所用的光屏应选用粗糙的。当光屏远离三棱镜,色带区域的光线分散范围增大,单位面积上的光线减少,所以色带会变暗。
(2)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折射能力不同,红光的折射能力弱于紫光。由于红光偏折程度小,其会聚点更靠后,故用红光测出的焦距较大。
(3)紫色发光物体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说明此时物距 u = 2 f ( f 为凸透镜焦距)。红光的折射能力比紫光弱,其焦距 f 红 > f 紫 。原位置换红色物体时,物距 u 相对于红光的焦距满足 f 红 < u < 2 f 红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选项B**。
(4)紫光折射能力强,红光折射能力弱。两束平行光斜射玻璃砖时,紫光在玻璃砖内的折射路径更靠近法线,红光更远离法线,导致它们在玻璃砖下表面的分离距离大于原来的间距 d 。
玻璃砖上下表面平行,光在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可逆性,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因此它们射出玻璃砖的光平行。
【分析】 本题围绕光的色散、凸透镜焦距与不同色光的关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光的折射展开,需结合各知识点逐一分析。
21.(2024八上·潮阳竞赛)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实验室”。厨房的煤气炉子上正架着一口装了水的锅,盖上锅盖,加热锅里的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水声从锅里传来:揭开锅盖,“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打开冰箱,上层的隔板上放有一些蔬菜,仔细观察后发现,有时蔬菜上浮着一些“小冰粒”.把蔬菜拿出冰箱一会儿后,那些“小冰粒”就会消失,只剩下蔬菜叶上的水珠。
(1)“一股白气”迅速冒出来,“白气”的形成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正如把煤气通过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方式变成液体放进煤气罐里方便于存储运输。
(2)在揭开盖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盘的100℃的水烫伤厉害,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缘故。
(3)橱柜里的樟脑丸,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4)从冰箱里拿出冰棒,冰棒的表层还有一层“白霜”,这层“白霜”和蔬菜上浮着的“小冰粒”的形成是   (选填“一样”成“不一样”)的。
(5)冻豆腐是举火锅必备食材,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经历了先   后   的物态变化过程。
【答案】(1)液化;压缩体积
(2)放热
(3)升华
(4)不一样
(5)凝固;熔化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是因为揭开锅盖后,锅内高温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温度降低,发生液化。把煤气通过压缩体积方式变成液体放进煤气罐里方便于存储运输,因为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2) 在揭开盖子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的水烫伤厉害,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的缘故,水蒸气液化时会释放出额外的热量。
(3) 橱柜里的樟脑丸,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4) 从冰箱里拿出冰棒,冰棒的表层还有一层“白霜”,这层“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蔬菜上浮着的“小冰粒”是水凝固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形成是不一样的。
(5) 冻豆腐是举火锅必备食材,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经历了先凝固后熔化的物态变化过程,水凝固时体积变大,熔化后留下小孔。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需要根据不同现象判断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以及涉及的物态变化特点。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