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中雅礼中学2025年七年级新苗杯物理创新素养大赛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题5分,共50分)1.(2025七下·竞赛)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A.教室的空间高度为4m B.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 1.6cm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8.8s2.(2025七下·竞赛)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50m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水中声速为1500m/s, 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多次敲击声3.(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面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音调不同B.乙、丙响度不同C.丙、丁音色不同D.甲、乙、丙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4.(2025七下·竞赛)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A.同时沸腾 B.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C.稍后也沸腾了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5.(2025七下·竞赛)用手的指端去触摸0℃的水和0℃的冰,结果( )A.感觉一样冷,因为它们的温度相同B.感到水更冷,因为“湿冷”比“干冷”更冷C.感到冰更冷,因为冰在熔化时要吸热D.可能感到水更冷,也可能感到冰更冷,因为每个人的体温不同,感觉不一样6.(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两平面镜镜面夹角为α(锐角),点光源S位于两平面镜之间,在S发出的所有光线中( )A.只有一条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点B.只有两条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点C.有两条以上的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点D.以上情况由S所处的位置决定7.(2025七下·竞赛)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 10cm到16cm之间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8.(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10厘米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15厘米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A.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C.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9.(2025七下·竞赛)小丽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一枚金牌,她想测出该金牌的密度。她先用天平测出金牌的质量m1,然后将金牌浸没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质量为 m2的空烧杯中,测得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m3,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金牌的密度为( )A. B.C. D.10.(2025七下·竞赛)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名同学在 t=15min时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4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D.整个过程中,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3倍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5分,共40分)11.(2025七下·竞赛)某人驾驶小艇,沿河逆流而上,从甲地到乙地,又立即从乙地返回甲地。若小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m/s,河水流速为2m/s,则小艇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12.(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海北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图中的1、2、3三个位置中,位于 位置附近的同学可能是“感觉听不清”的。13.(2025七下·竞赛)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准确,该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示数为58℃,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 ℃。14.(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不透光的边长为X的正方体物块。在正方体正左方有一点光源S,点光源和正方体物块的距离也为X,若在点光源S的上方距离为H处水平放置平面镜,H大小固定不变,平面镜足够大。不考虑其他光源的存在,那么在正方体的另一侧水平面上,将会由于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而被照亮,现改变X的大小,当X增大到 时,照亮区域将消失。15.(2025七下·竞赛)已知凸透镜L1的焦距为 fi,凹透镜L2的焦距为f2,且 fi>f2。若把它们的主轴重合相互平行放置,并适当调节两块透镜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使一束平行于主轴的入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后仍为平行光束。这时该两块透镜中心间的距离为 。16.(2025七下·竞赛)甲物质的密度为5g/cm3,乙物质密度为2g/cm3,各取一定质量混合后密度为3g/cm3。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17.(2025七下·竞赛)以下是一则新闻消息:“今天零时,发改委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25元和12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降低0.09元和0.10元。…”据此估测90号汽油的密度为 (不考虑90号汽油生产过程中密度的变化)。18.(2025七下·竞赛)相距4500m的甲、乙两车站之间是一条笔直的公路,每隔半分钟有一辆货车从甲站出发以10m/s的速度匀速度开赴乙站,共开出50辆;于第一辆货车开出的同时有一辆客车从乙站出发匀速开赴甲站。若客车速度是货车速度的2倍,那么客车途中遇到第一辆货车与最后一次遇到货车相隔的时间为 s。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9.(2025七下·竞赛)一列长600m的行军队伍,正以2m/s的速度匀速行进。某时位于排尾的通信员接到首长命令以36km/h的速度将首长的口令送到排头然后返回排尾,当他回到排尾时队伍和通信员各行进了多少路程 20.(2025七下·竞赛)国庆假期,小陶一家驾车出游,路遇山区,小陶决定应用新学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测量。如图所示,当行驶在两山间的平直公路上时,她让爸爸以54km/h的速度定速驾驶,并在某位置鸣笛一声,同时用手机秒表计时,发现4s后听到来自前山的回声。再隔了2s听到来自后山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求:(1)从鸣笛到第一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2)鸣笛时,汽车距前山的距离;(3)两山之间的距离。21.(2025七下·竞赛)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条直航线上,甲、乙两船分别以5m/s和10m/s的速度相向而行。当两船相隔一定距离时,两船上的驾驶员同时拉响了汽笛,驾驶员在听到对方的汽笛声后立刻开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灯。若两船驾驶员探照灯打开的时间正好相隔0.2s,则:(1)表明拉响汽笛时两船之间相距多少米;(2)甲船亮灯时距离乙船多少米。22.(2025七下·竞赛)一只小虫子从洞口爬出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v与其离开洞口的距离d成反比,即 与d成正比。当其到达洞口为d1的A 点时速度为v1。若B点离洞口的距离为 求:(1)小虫子运动到 B 时的速度 v2;(2)①作出小虫子运动的 图象:②小虫子由A 运动至 B 所需的时间t。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解析】【解答】 A、教室的空间高度一般在3 - 4m左右,4m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所以该选项有可能正确。B、中学生食指的长度约为6 - 8cm,1.6cm太短,不符合实际,该选项错误。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60 - 75次,所以一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s,10s太长,不符合实际,该选项错误。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一般在13 - 15s左右,8.8s对于中学生来说太快,不符合实际,该选项错误。综上选A。【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来判断每个选项的合理性。2.【答案】B【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在铁管的传播时间t=,在液体中传播的时间为t=,在气体中传播的时间t=, t气-t水=0.147 - 0.033 = 0.114s>0.1s,t水-t铁=0.033 - 0.0096 = 0.0234s<0.1s。 所以可以听到2次敲击声。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我们需要分别计算声音在铁管、水、空气中传播50m所用的时间,然后比较时间差。3.【答案】C【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甲、乙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响度不相同;故A错误;B.乙、丙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所以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丙、丁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C正确;D.甲、乙振动频率相同,乙、丙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C。【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4.【答案】B【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解答】 碗中的水通过热传递,温度能升高到与锅里水相同的沸点;但当碗中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由于锅里水和碗中水温度相同,碗中的水无法再从锅里的水吸收热量(热传递的前提是存在温度差)。因此,碗中的水虽达到了沸点,却不能继续吸热,不满足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不会沸腾。 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 要判断碗中的水是否沸腾,需依据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再分析锅里水沸腾后碗中水的温度变化及吸热情况。5.【答案】C【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解析】【解答】A、温度相同时代表冷热程度相同。A错误;BD、触摸0℃的水和0℃的冰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BD错误;C、冰熔化从手吸热,所以感觉冰更冷。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凝固为液态变化为固态,释放热量,如结冰。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6.【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析】【解答】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点光源 S 在左侧平面镜中会成虚像 S 1 , S1 与 S 关于左侧镜面对称;同理, S 在右侧平面镜中会成虚像 S2 , S2 与 S 关于右侧镜面对称。 若光线经两次反射后回到 S ,可等效为:光线先经左侧镜面反射到右侧镜面,再经右侧镜面反射回 S 。此时,光线在右侧镜面的反射可看作“从 S1 出发,经右侧镜面反射后到达 S ”(因 S1 是 S 在左侧镜的像,左侧镜面反射后光线方向等效于从 S 1 发出)。同理,光线在左侧镜面的反射可看作“从 S 2 出发,经左侧镜面反射后到达 S ”。由于两平面镜夹角 α 为锐角, S1 与 S 2不会重合,且仅存在两条独立的光线路径:一条是“ S → 左侧镜面 → 右侧镜面 → S ”,另一条是“ S → 右侧镜面 → 左侧镜面 → S ”。因此,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 S 点的光线仅有两条。 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 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将点光源 S 的两次反射转化为像点间的直线传播,通过分析像点数量确定满足条件的光线数。7.【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解答】据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介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20cm>2f,f<16cm<2f,故焦距 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故D正确,ABC错误;综上选D。【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u>2f,f<v<2f。8.【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物体AB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此时像成倒立等大的实像A1B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此时平面镜成倒立的等大的虚像,虚像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对AB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正确,ABC错误。故选D。【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9.【答案】C【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解析】【解答】 已知空烧杯质量为 m 2 ,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 m 3 ,根据“溢出水的质量 = 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 - 空烧杯质量”,可得溢出水的质量: m水 = m3 m 2 。 因为金牌完全浸没在水中,根据排水法原理,金牌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 V金 = V水 )。由密度公式 ρ = m V 变形得 V = m ρ ,已知水的密度为 ρ水,则溢出水的体积: V水 = m水 ρ水= m3 m2ρ水 。因此,金牌的体积: V金 = V水 = m3 m2 ρ水 。 已知金牌的质量为 m1 ,根据密度公式 ρ = m V ,将 m1 和 V 金 代入可得:ρ金 =。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选C。【分析】 要计算金牌的密度,需先确定金牌的质量和体积。质量可由天平直接测得;体积利用排水法,通过测量溢出水的质量,结合水的密度算出溢出水的体积,再根据“金牌浸没时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得到金牌体积,最后代入密度公式求解。10.【答案】C【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 两名同学在 t=10min时相遇,故A错误;B、相遇前,甲同学的速度为, 乙同学的速度为,所以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3倍,故B错误;C、相遇后 乙同学的速度为,所以 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 ,故C正确;D、整个过程中,甲乙速度之比为,故D错误;综上选C。【分析】 本题需结合s - t图像分析相遇时间、各阶段速度及全程平均速度,通过图像获取路程与时间信息,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并比较。11.【答案】7.5m/s【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 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s ,这样往返的总路程 s 总 = 2 s 。 顺流时(从乙地返回甲地):小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速度方向相同,故顺流速度 v1 = v静 + v水 = 8 m/s + 2 m/s = 10 m/s ; 逆流时(从甲地到乙地):小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速度方向相反,故逆流速度 v2 = v静 v水 = 8 m/s 2 m/s = 6 m/s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顺流和逆流的时间分别为,总时间为,总路程为2s,所以平均速度为。【分析】 要计算小艇往返于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需依据平均速度公式 。首先确定往返的总路程,再分别求出顺流、逆流时的速度及对应时间,最后将总路程与总时间代入公式计算。12.【答案】1【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解析】【解答】 A、C音箱发出的声音传播到位置2、3的路程差为0,两列声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声音加强,所以2、3位置声音清晰。 ABC音箱发出的声音传播到位置1存在路程差 ,声音相互干扰,所以1可能听不清。【分析】 声音会发生干涉现象,当两列声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遇时,会相互减弱,导致某些位置声音较小,听不清内容。13.【答案】60【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在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二者的温度差为100℃, 该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所以温度计每个刻度对应的温度值为, 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示数为58℃ ,此时的实际示数为。【分析】 要解决该问题,需先确定不准确温度计的分度值与实际温度的对应关系,再通过测量示数计算实际温度。由于温度计刻度均匀,可利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时的示数差,求出每\(1^\circ\text{C}\)对应的刻度格数,进而建立比例关系计算实际温度。14.【答案】【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解答】如图所示:,当光源发出的能照到平面镜上最右侧的光恰好被正方体上表面挡住时;照亮区域将消失。据题目可知CD=X,,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解得。【分析】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15.【答案】f1-f2【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解答】 设凸透镜 L1的中心为 O1 ,凹透镜 L2 的中心为 O2。凸透镜的焦距 f1是 O1 到 F1 的距离(即 O1 F1 = f1);凹透镜的焦距 f 2 是 O2 到其焦点(与 F 1 重合)的距离(即 O 2F1= f2 ,因凹透镜焦点在左侧,故 O2 到 F1 的距离为 f2 )。两透镜中心间的距离为 O1 O 2= O1F1 O2F1= f1 f2 。【分析】 要使平行于主轴的入射光经两透镜后仍为平行光束,需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规律: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其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光线来自凹透镜的焦点)。因此需确定两透镜的位置关系,通过光线传播路径推导中心间距。16.【答案】5:4【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取甲的质量为m1,乙的质量为m2,取得甲乙体积为,所以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可知总体积,同理可计算,解得 5 m2= 4 m1,所以 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5:4.【分析】 要解决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的质量比问题,需利用密度公式,结合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的条件。通过设未知数表示甲、乙的质量或体积,根据混合后总质量与总体积的关系建立方程,进而求解质量之比。17.【答案】0.72ⅹ103kg/m3【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一顿90汽油的质量为1000kg,一升90汽油体积为10-3m3,假设90汽油的密度为ρ,所以一顿90汽油的体积为,共降价0.09×V=125,连列解得ρ=0.72ⅹ103kg/m3。【分析】 要计算90号汽油的密度,需利用密度公式。已知每吨汽油价格降低125元,每升汽油价格降低0.09元,可通过价格变化建立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而求出密度。18.【答案】70【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 已知甲乙两站相距 s = 4500 m ,货车速度 v货 = 10 m/s ,客车速度 v客= 2 v货 = 20 m/s 。 客车与第一辆货车相向而行,相遇时两者路程和等于总距离,即 s = v货 t1 + v客 t1。代入数据得: 4500 m= 10 m/s×t 1+ 20m/s t 1 ,化简为 30m/s× t 1= 4500 ,解得 t 1 = 150 s 。同理计算可知客车跑完4500m 需要的时间为,货车完全开出的时间为30s×50=1500s,所以225s共开出货车,所以共遇到8辆车,客车和货车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第八辆车和第一辆车的时间间隔为30s×7=210s,,即第八辆车开出10s与客车相遇,所以 客车途中遇到第一辆货车与最后一次遇到货车相隔的时间为 210s-150s+10s=70s。【分析】 要解决客车与第一辆和最后一辆货车相遇时间差的问题,需分三步:先确定客车与第一辆货车的相遇时间(利用两者相向而行的路程和等于总距离);再确定客车与最后一辆货车的相遇时间(考虑最后一辆货车的发车延迟及两者运动的路程关系);最后计算两次相遇时间的差值。19.【答案】解: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的时间: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的时间:整个过程中,通信员和队伍运动的总时间均为:通信员通过的路程:队伍前进的距离:【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的时间:;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同理计算可知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的时间:,整个过程中,通信员和队伍运动的总时间均为:,通信员通过的路程:,所以队伍前进的距离:。20.【答案】(1)解:第一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2)解:第一次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所以鸣笛时,汽车距前山:(3)解: 第二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为:第二次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为:鸣笛时,故汽车距后山:故两山的距离:。【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析】【分析】 (1)需将汽车速度单位换算为m/s,再利用速度公式 s = v t 计算汽车行驶距离;(2)声音传播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之和等于鸣笛时汽车到前山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3)先确定听到后山回声时的时间,计算对应声音传播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再结合几何关系求两山间距。21.【答案】(1)解:甲船相对于乙船发出汽笛声的速度:乙船相对于甲船发出汽笛声的速度:设两船的距离为s,由题知解得(2)解: 甲船亮灯时,乙船发出的汽笛声传到甲船所用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及其产生【解析】【分析】(1)甲乙船相对于乙船发出汽笛声的速度:、,由题知,据此求解路程s;(2) 甲船亮灯时,乙船发出的汽笛声传到甲船所用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22.【答案】(1)解:因为小虫子速度大小与其离洞口的距离成反比,即有解得(2)解: ①作出图象,图中的曲线与横轴所围“面积”的数值正是小虫子从A到B所需的时间。②小虫子由A运动至B所需的时间,将代入解得【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分析】(1)小虫子速度大小与其离洞口的距离成反比,所以可以列式子,据此求解v2;(2) 根据,可知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为 k 。需明确横纵坐标含义,确定图象形状。虫子由A运动至B所需的时间,据此求解时间t。1 / 1湖南省长沙市中雅礼中学2025年七年级新苗杯物理创新素养大赛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题5分,共50分)1.(2025七下·竞赛)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A.教室的空间高度为4m B.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 1.6cm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8.8s【答案】A【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解析】【解答】 A、教室的空间高度一般在3 - 4m左右,4m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所以该选项有可能正确。B、中学生食指的长度约为6 - 8cm,1.6cm太短,不符合实际,该选项错误。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60 - 75次,所以一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s,10s太长,不符合实际,该选项错误。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一般在13 - 15s左右,8.8s对于中学生来说太快,不符合实际,该选项错误。综上选A。【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来判断每个选项的合理性。2.(2025七下·竞赛)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50m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水中声速为1500m/s, 铁中声速为5200m/s) ( )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多次敲击声【答案】B【知识点】声速【解析】【解答】在铁管的传播时间t=,在液体中传播的时间为t=,在气体中传播的时间t=, t气-t水=0.147 - 0.033 = 0.114s>0.1s,t水-t铁=0.033 - 0.0096 = 0.0234s<0.1s。 所以可以听到2次敲击声。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我们需要分别计算声音在铁管、水、空气中传播50m所用的时间,然后比较时间差。3.(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面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音调不同B.乙、丙响度不同C.丙、丁音色不同D.甲、乙、丙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答案】C【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解析】【解答】A.甲、乙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响度不相同;故A错误;B.乙、丙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所以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丙、丁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C正确;D.甲、乙振动频率相同,乙、丙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C。【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4.(2025七下·竞赛)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A.同时沸腾 B.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C.稍后也沸腾了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答案】B【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解答】 碗中的水通过热传递,温度能升高到与锅里水相同的沸点;但当碗中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由于锅里水和碗中水温度相同,碗中的水无法再从锅里的水吸收热量(热传递的前提是存在温度差)。因此,碗中的水虽达到了沸点,却不能继续吸热,不满足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所以不会沸腾。 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 要判断碗中的水是否沸腾,需依据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再分析锅里水沸腾后碗中水的温度变化及吸热情况。5.(2025七下·竞赛)用手的指端去触摸0℃的水和0℃的冰,结果( )A.感觉一样冷,因为它们的温度相同B.感到水更冷,因为“湿冷”比“干冷”更冷C.感到冰更冷,因为冰在熔化时要吸热D.可能感到水更冷,也可能感到冰更冷,因为每个人的体温不同,感觉不一样【答案】C【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解析】【解答】A、温度相同时代表冷热程度相同。A错误;BD、触摸0℃的水和0℃的冰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BD错误;C、冰熔化从手吸热,所以感觉冰更冷。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凝固为液态变化为固态,释放热量,如结冰。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6.(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两平面镜镜面夹角为α(锐角),点光源S位于两平面镜之间,在S发出的所有光线中( )A.只有一条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点B.只有两条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点C.有两条以上的光线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S点D.以上情况由S所处的位置决定【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析】【解答】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点光源 S 在左侧平面镜中会成虚像 S 1 , S1 与 S 关于左侧镜面对称;同理, S 在右侧平面镜中会成虚像 S2 , S2 与 S 关于右侧镜面对称。 若光线经两次反射后回到 S ,可等效为:光线先经左侧镜面反射到右侧镜面,再经右侧镜面反射回 S 。此时,光线在右侧镜面的反射可看作“从 S1 出发,经右侧镜面反射后到达 S ”(因 S1 是 S 在左侧镜的像,左侧镜面反射后光线方向等效于从 S 1 发出)。同理,光线在左侧镜面的反射可看作“从 S 2 出发,经左侧镜面反射后到达 S ”。由于两平面镜夹角 α 为锐角, S1 与 S 2不会重合,且仅存在两条独立的光线路径:一条是“ S → 左侧镜面 → 右侧镜面 → S ”,另一条是“ S → 右侧镜面 → 左侧镜面 → S ”。因此,经镜面两次反射后经过 S 点的光线仅有两条。 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选B。【分析】 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将点光源 S 的两次反射转化为像点间的直线传播,通过分析像点数量确定满足条件的光线数。7.(2025七下·竞赛)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 10cm到16cm之间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解答】据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距介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20cm>2f,f<16cm<2f,故焦距 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故D正确,ABC错误;综上选D。【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u>2f,f<v<2f。8.(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10厘米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15厘米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A.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C.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解析】【解答】物体AB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此时像成倒立等大的实像A1B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此时平面镜成倒立的等大的虚像,虚像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对AB是正立、缩小的实像。D正确,ABC错误。故选D。【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透镜小于一倍焦距,呈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呈倒立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物体大于二倍焦距,呈现倒立缩小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人眼睛。9.(2025七下·竞赛)小丽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一枚金牌,她想测出该金牌的密度。她先用天平测出金牌的质量m1,然后将金牌浸没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质量为 m2的空烧杯中,测得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m3,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金牌的密度为( )A. B.C. D.【答案】C【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解析】【解答】 已知空烧杯质量为 m 2 ,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 m 3 ,根据“溢出水的质量 = 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 - 空烧杯质量”,可得溢出水的质量: m水 = m3 m 2 。 因为金牌完全浸没在水中,根据排水法原理,金牌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 V金 = V水 )。由密度公式 ρ = m V 变形得 V = m ρ ,已知水的密度为 ρ水,则溢出水的体积: V水 = m水 ρ水= m3 m2ρ水 。因此,金牌的体积: V金 = V水 = m3 m2 ρ水 。 已知金牌的质量为 m1 ,根据密度公式 ρ = m V ,将 m1 和 V 金 代入可得:ρ金 =。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选C。【分析】 要计算金牌的密度,需先确定金牌的质量和体积。质量可由天平直接测得;体积利用排水法,通过测量溢出水的质量,结合水的密度算出溢出水的体积,再根据“金牌浸没时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得到金牌体积,最后代入密度公式求解。10.(2025七下·竞赛)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名同学在 t=15min时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4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D.整个过程中,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3倍【答案】C【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据图可知, 两名同学在 t=10min时相遇,故A错误;B、相遇前,甲同学的速度为, 乙同学的速度为,所以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3倍,故B错误;C、相遇后 乙同学的速度为,所以 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2倍 ,故C正确;D、整个过程中,甲乙速度之比为,故D错误;综上选C。【分析】 本题需结合s - t图像分析相遇时间、各阶段速度及全程平均速度,通过图像获取路程与时间信息,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并比较。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5分,共40分)11.(2025七下·竞赛)某人驾驶小艇,沿河逆流而上,从甲地到乙地,又立即从乙地返回甲地。若小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8m/s,河水流速为2m/s,则小艇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7.5m/s【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 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s ,这样往返的总路程 s 总 = 2 s 。 顺流时(从乙地返回甲地):小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速度方向相同,故顺流速度 v1 = v静 + v水 = 8 m/s + 2 m/s = 10 m/s ; 逆流时(从甲地到乙地):小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速度方向相反,故逆流速度 v2 = v静 v水 = 8 m/s 2 m/s = 6 m/s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顺流和逆流的时间分别为,总时间为,总路程为2s,所以平均速度为。【分析】 要计算小艇往返于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需依据平均速度公式 。首先确定往返的总路程,再分别求出顺流、逆流时的速度及对应时间,最后将总路程与总时间代入公式计算。12.(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海北中学有一个跑道为400m的操场,在操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上方一字形排列着A、B、C三个相同的音箱。在一次运动会的开幕式上,站在操场中的所有同学都可以听到音箱发出足够大的声音,但站在某些位置的同学却感觉听不清音箱中播放的内容,在图中的1、2、3三个位置中,位于 位置附近的同学可能是“感觉听不清”的。【答案】1【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解析】【解答】 A、C音箱发出的声音传播到位置2、3的路程差为0,两列声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声音加强,所以2、3位置声音清晰。 ABC音箱发出的声音传播到位置1存在路程差 ,声音相互干扰,所以1可能听不清。【分析】 声音会发生干涉现象,当两列声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遇时,会相互减弱,导致某些位置声音较小,听不清内容。13.(2025七下·竞赛)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准确,该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示数为58℃,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 ℃。【答案】60【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解析】【解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在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二者的温度差为100℃, 该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所以温度计每个刻度对应的温度值为, 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示数为58℃ ,此时的实际示数为。【分析】 要解决该问题,需先确定不准确温度计的分度值与实际温度的对应关系,再通过测量示数计算实际温度。由于温度计刻度均匀,可利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时的示数差,求出每\(1^\circ\text{C}\)对应的刻度格数,进而建立比例关系计算实际温度。14.(2025七下·竞赛)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不透光的边长为X的正方体物块。在正方体正左方有一点光源S,点光源和正方体物块的距离也为X,若在点光源S的上方距离为H处水平放置平面镜,H大小固定不变,平面镜足够大。不考虑其他光源的存在,那么在正方体的另一侧水平面上,将会由于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而被照亮,现改变X的大小,当X增大到 时,照亮区域将消失。【答案】【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解答】如图所示:,当光源发出的能照到平面镜上最右侧的光恰好被正方体上表面挡住时;照亮区域将消失。据题目可知CD=X,,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解得。【分析】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15.(2025七下·竞赛)已知凸透镜L1的焦距为 fi,凹透镜L2的焦距为f2,且 fi>f2。若把它们的主轴重合相互平行放置,并适当调节两块透镜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使一束平行于主轴的入射光通过这两块透镜后仍为平行光束。这时该两块透镜中心间的距离为 。【答案】f1-f2【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解答】 设凸透镜 L1的中心为 O1 ,凹透镜 L2 的中心为 O2。凸透镜的焦距 f1是 O1 到 F1 的距离(即 O1 F1 = f1);凹透镜的焦距 f 2 是 O2 到其焦点(与 F 1 重合)的距离(即 O 2F1= f2 ,因凹透镜焦点在左侧,故 O2 到 F1 的距离为 f2 )。两透镜中心间的距离为 O1 O 2= O1F1 O2F1= f1 f2 。【分析】 要使平行于主轴的入射光经两透镜后仍为平行光束,需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规律: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其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光线来自凹透镜的焦点)。因此需确定两透镜的位置关系,通过光线传播路径推导中心间距。16.(2025七下·竞赛)甲物质的密度为5g/cm3,乙物质密度为2g/cm3,各取一定质量混合后密度为3g/cm3。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答案】5:4【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取甲的质量为m1,乙的质量为m2,取得甲乙体积为,所以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可知总体积,同理可计算,解得 5 m2= 4 m1,所以 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5:4.【分析】 要解决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的质量比问题,需利用密度公式,结合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的条件。通过设未知数表示甲、乙的质量或体积,根据混合后总质量与总体积的关系建立方程,进而求解质量之比。17.(2025七下·竞赛)以下是一则新闻消息:“今天零时,发改委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25元和12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降低0.09元和0.10元。…”据此估测90号汽油的密度为 (不考虑90号汽油生产过程中密度的变化)。【答案】0.72ⅹ103kg/m3【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一顿90汽油的质量为1000kg,一升90汽油体积为10-3m3,假设90汽油的密度为ρ,所以一顿90汽油的体积为,共降价0.09×V=125,连列解得ρ=0.72ⅹ103kg/m3。【分析】 要计算90号汽油的密度,需利用密度公式。已知每吨汽油价格降低125元,每升汽油价格降低0.09元,可通过价格变化建立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而求出密度。18.(2025七下·竞赛)相距4500m的甲、乙两车站之间是一条笔直的公路,每隔半分钟有一辆货车从甲站出发以10m/s的速度匀速度开赴乙站,共开出50辆;于第一辆货车开出的同时有一辆客车从乙站出发匀速开赴甲站。若客车速度是货车速度的2倍,那么客车途中遇到第一辆货车与最后一次遇到货车相隔的时间为 s。【答案】70【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 已知甲乙两站相距 s = 4500 m ,货车速度 v货 = 10 m/s ,客车速度 v客= 2 v货 = 20 m/s 。 客车与第一辆货车相向而行,相遇时两者路程和等于总距离,即 s = v货 t1 + v客 t1。代入数据得: 4500 m= 10 m/s×t 1+ 20m/s t 1 ,化简为 30m/s× t 1= 4500 ,解得 t 1 = 150 s 。同理计算可知客车跑完4500m 需要的时间为,货车完全开出的时间为30s×50=1500s,所以225s共开出货车,所以共遇到8辆车,客车和货车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第八辆车和第一辆车的时间间隔为30s×7=210s,,即第八辆车开出10s与客车相遇,所以 客车途中遇到第一辆货车与最后一次遇到货车相隔的时间为 210s-150s+10s=70s。【分析】 要解决客车与第一辆和最后一辆货车相遇时间差的问题,需分三步:先确定客车与第一辆货车的相遇时间(利用两者相向而行的路程和等于总距离);再确定客车与最后一辆货车的相遇时间(考虑最后一辆货车的发车延迟及两者运动的路程关系);最后计算两次相遇时间的差值。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9.(2025七下·竞赛)一列长600m的行军队伍,正以2m/s的速度匀速行进。某时位于排尾的通信员接到首长命令以36km/h的速度将首长的口令送到排头然后返回排尾,当他回到排尾时队伍和通信员各行进了多少路程 【答案】解: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的时间: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的时间:整个过程中,通信员和队伍运动的总时间均为:通信员通过的路程:队伍前进的距离:【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通信员从排尾赶到排头的时间:;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时相对于队伍运动的速度:;同理计算可知通信员又从排头赶到排尾的时间:,整个过程中,通信员和队伍运动的总时间均为:,通信员通过的路程:,所以队伍前进的距离:。20.(2025七下·竞赛)国庆假期,小陶一家驾车出游,路遇山区,小陶决定应用新学的物理知识做一些测量。如图所示,当行驶在两山间的平直公路上时,她让爸爸以54km/h的速度定速驾驶,并在某位置鸣笛一声,同时用手机秒表计时,发现4s后听到来自前山的回声。再隔了2s听到来自后山的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求:(1)从鸣笛到第一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2)鸣笛时,汽车距前山的距离;(3)两山之间的距离。【答案】(1)解:第一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2)解:第一次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所以鸣笛时,汽车距前山:(3)解: 第二次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距离为:第二次听到回声,声音传播的路程为:鸣笛时,故汽车距后山:故两山的距离:。【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析】【分析】 (1)需将汽车速度单位换算为m/s,再利用速度公式 s = v t 计算汽车行驶距离;(2)声音传播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之和等于鸣笛时汽车到前山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3)先确定听到后山回声时的时间,计算对应声音传播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再结合几何关系求两山间距。21.(2025七下·竞赛)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条直航线上,甲、乙两船分别以5m/s和10m/s的速度相向而行。当两船相隔一定距离时,两船上的驾驶员同时拉响了汽笛,驾驶员在听到对方的汽笛声后立刻开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灯。若两船驾驶员探照灯打开的时间正好相隔0.2s,则:(1)表明拉响汽笛时两船之间相距多少米;(2)甲船亮灯时距离乙船多少米。【答案】(1)解:甲船相对于乙船发出汽笛声的速度:乙船相对于甲船发出汽笛声的速度:设两船的距离为s,由题知解得(2)解: 甲船亮灯时,乙船发出的汽笛声传到甲船所用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及其产生【解析】【分析】(1)甲乙船相对于乙船发出汽笛声的速度:、,由题知,据此求解路程s;(2) 甲船亮灯时,乙船发出的汽笛声传到甲船所用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22.(2025七下·竞赛)一只小虫子从洞口爬出沿一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v与其离开洞口的距离d成反比,即 与d成正比。当其到达洞口为d1的A 点时速度为v1。若B点离洞口的距离为 求:(1)小虫子运动到 B 时的速度 v2;(2)①作出小虫子运动的 图象:②小虫子由A 运动至 B 所需的时间t。【答案】(1)解:因为小虫子速度大小与其离洞口的距离成反比,即有解得(2)解: ①作出图象,图中的曲线与横轴所围“面积”的数值正是小虫子从A到B所需的时间。②小虫子由A运动至B所需的时间,将代入解得【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分析】(1)小虫子速度大小与其离洞口的距离成反比,所以可以列式子,据此求解v2;(2) 根据,可知 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为 k 。需明确横纵坐标含义,确定图象形状。虫子由A运动至B所需的时间,据此求解时间t。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长沙市中雅礼中学2025年七年级新苗杯物理创新素养大赛试卷(学生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中雅礼中学2025年七年级新苗杯物理创新素养大赛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