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南阳地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河北邯郸武安市磁山遗址(约公元前5400—公元前5100年)出土的石器中,有不少用于耕作的磨制石铲。考古发现,这些石铲边缘经过精心打磨,且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同时遗址中还有成组的陶器与大量炭化粟。这反映出磁山遗址时期的远古居民( )
A.仍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 B.已使用工具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C.尚未掌握陶器的制作技术 D.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活来源
2.《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夏朝法律中有“昏、墨、贼,杀”的规定(即犯“昏”“墨”“贼”三种罪行的人,均处死刑);而《尚书·甘誓》则记录了夏启在甘之战前颁布的军法,要求各级贵族“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并对违抗政令者强调“刑之无赦”。据此可知,夏朝( )
A.法律体系已十分完备 B.赏罚标准完全制度化
C.贵族享有司法豁免权 D.以刑罚维护统治秩序
3.西周灭商后,对原来殷商时期的井田制度进行了完善,由原来一人授田七十亩,增加到一百亩。只要愿意耕种,不分周国百姓,还是被迁到洛邑的殷商遗民,一视同仁,都可以分到土地。西周完善井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巩固周朝国家政权
C.维护殷商遗民利益 D.防止土地兼并出现
4.下表所示为春秋时期部分人物活动的记载。这些记载所体现的共同历史趋势是( )
人物 记载
孔子 周游列国时宣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强调华夏与夷狄的区别,主张对夷狄“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齐桓公 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联合中原诸侯国抵御北方狄族、南方楚国等势力的袭扰,吸纳部分归附的夷狄部落参与会盟
楚庄王 楚庄王时期,楚国曾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后逐渐采用中原礼制,楚庄王曾向周大夫“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左传·宣公三年》
A.夷狄势力逐渐消亡 B.西周礼乐制渐趋发展
C.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华夏文化圈不断扩展
5.《考工记》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当时各国官营手工业中,木工细分为轮人、匠人等,冶铜业有专门铸剑、制农具的工匠,漆器作坊则有上漆、绘画等不同工种的分工。这表明战国时期( )
A.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手工业分工已经较为细密 D.民营手工业竞争压力增大
6.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向他提出平籴法,推行国家指导下的重农恤商举措,在实际实施中经常性地偏重于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稳定粮价。这些变法措施在魏国客观上( )
A.否定了军功爵世袭制 B.重构了土地制度形态
C.稳固了封建君主专制 D.迎合了小农经济发展
7.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阐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他认为美与恶、善与不善等对立的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缺一不可。这一论述所体现的是( )
A.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B.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顺应自然的处世态度 D.民本思想的早期萌芽
8.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延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政策,并通过户籍详细登记百姓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人口及财产等信息,以此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这一举措意在( )
A.保障国家的财政与兵源 B.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C.促进各地人口自由流动 D.强化对地方豪强的依赖
9.秦统一后,“不乐为秦民”的其他六国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只得忍受“亡国奴”的地位,秦朝不得不直面统治六国遗民的难题,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如何处置在政治上遭受毁灭性打击而在社会上仍保持着号召力的旧贵族。有鉴于此,秦朝实施的直接举措是( )
A.编制户籍 B.修建驰道 C.移民关中 D.统一文字
10.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受刘邦之命留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且常从关中为前线输送“粮食、兵员”。这可以印证( )
A.刘邦集团已确立稳固统治 B.后方建设支撑前线作战
C.萧何掌握关中最高决策权 D.关中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11.西汉初年,统治者借鉴秦朝因废分封而孤立无援的教训,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允许他们在封国内拥有军政大权。这些诸侯王凭借特权不断扩充势力,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在汉景帝时期引发了“七国之乱”。据此可知,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因是( )
A.秦朝郡县制遗留隐患 B.同姓诸侯权势过度扩张
C.中央对地方失控至极 D.儒家思想未获尊崇地位
12.下表所示为汉武帝言论(摘取)。这段言论反映的统治理念是( )
朕闻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故举贤良方正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A.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B.严刑峻法,强化集权
C.固守古法,尊崇礼制 D.因势变革,重贤求治
13.汉乐府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如《东门行》描绘贫民因生活困苦被迫反抗的情景;《妇病行》记录贫困家庭的悲惨遭遇;《陌上桑》则通过采桑女罗敷拒绝权贵调戏的故事反映社会矛盾。这体现出汉乐府诗( )
A.晦涩难懂 B.辞藻华丽 C.贴近民生 D.专咏爱情
14.西晋建立初期,晋武帝通过分封宗室、安抚世家大族稳定政权,一度出现“太康之治”的短暂繁荣。但晋惠帝时期,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爆发“八王之乱”,北方匈奴、羯等族趁机起兵,最终西晋政权走向覆灭。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统治阶层内耗加速政权崩溃 B.外族入侵是政权灭亡的原因
C.封建经济衰退动摇统治基础 D.科举取士缺失导致人才匮乏
15.有学者认为,孝文帝推行学习汉文化时不加以扬弃,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鲜卑贵族腐化源于文化落后 B.门阀制度扩大北魏统治基础
C.北魏部分改革措施脱离实际 D.社会矛盾激化推动北魏改革
16.下图所示为广西梧州出土的南朝龙柄铜制熏炉,熏炉盖顶有一雀凤鸟,鸟嘴衔一小珠,附龙尾把,熏炉柄端饰龙首,繁缛华丽。这可反映出当时( )
A.手工业技艺精湛 B.南方商品经济繁荣
C.民众生活的丰富 D.青铜冶炼水平高超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朝晚期,商王通过武力威慑和神权统治维系国家。在内外服制度下,王室对地方部落的控制松散,方国多为被动臣服。商纣王时期,因过度征伐、滥用民力,诸侯叛离,统治崩溃。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推行分封制,将王室子弟、功臣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与王室形成宗法血缘联系;同时制定礼乐制度,明确等级秩序与行为规范,以“敬天保民”为治国理念,重视民心向背与道德教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指出从商朝到西周初年统治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初期统治政策变化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前,各诸侯国冶铜业发展各具特色:楚国专注铸造礼器与乐器,工艺精巧;韩国擅长打造铜制工具,实用性强;秦国则侧重于铜制兵器生产,以适配兼并战争需求。彼时冶铜资源多由地方势力掌控,开采无统一规划,铸造技术标准混乱,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也制约了跨区域铜器流通。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冶铜业实施统一管理:在铜矿富集的豫章、巴蜀等地设“铜官”,统筹铜矿开采与冶炼;颁布法规明确冶铜技术参数,要求铜器铸造需标注工匠、监造者姓名(“物勒工名”),强化质量管控;冶铜产物优先供应国家,大量用于铸造青铜兵器(如秦俑坑青铜剑)、铜制度量衡器及皇室礼器,同时严禁民间私自开采铜矿与铸造铜器,将冶铜业纳入官营体系。
——摘译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前冶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管控冶铜业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在中原建立政权。草原民族的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后,融合了中原北方地区的草原部族文明和北方、辽西、河西地区留存的汉族文化,掀起了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双向互动的民族大交融,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两大主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建了北魏王朝辉煌灿烂的文化。
——摘编自胡毓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下表所示是该时期科技成就的相关记载。
序号 时期 人物 科技成就具体内容 文献出处
① 西汉 落下闳 制定《太初历》,“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 《汉书》
② 东汉 杜诗 发明水排,“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以水为动力,驱动鼓风囊冶铁 《后汉书·杜诗传》
③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成品轻薄柔韧,便于书写,造价低廉,逐渐普及 《后汉书·蔡伦传》
④ 东汉 张衡 制作浑天仪,“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皆如合符也” 《晋书》
⑤ 东汉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审证求因、辨证施治”,记载“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 《伤寒杂病论·序》
(1)结合两汉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如农业生产、文化传播、民生保障等)和国家治理举措,从材料中任选三则科技成就记载并分别予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C D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A C A
17.(1)变化:商朝依赖武力与神权,推行内外服制,控制松散;西周推行分封制,辅以宗法制与礼乐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化联系,注重等级秩序与道德教化。
(2)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西周统治;推动了礼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借鉴。(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问题:各诸侯国发展差异化大;资源与管理分散;铸造技术标准不一;生产与流通相对滞后。(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实现了冶铜业的集中管理,提升了生产效率与技术统一性;保障了国家兵器、度量衡等关键物资供应,支撑统一后统治秩序;“物勒工名”推动了手工业规范化,有利于提升铜器质量;严禁民间私铸,强化国家对重要资源的掌控,巩固中央集权;官营冶铜模式为后世手工业管理提供借鉴。
19.示例一论题:双向互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特征。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并非单一的“汉化”或“胡化”,而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双向吸收。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后,积极推动胡人“汉化”。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语、汉服,仿照汉族官制设立三省六部雏形,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核心,甚至迁都洛阳以深入融入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民族交流也促进了汉人“胡化”。草原民族的畜牧业技术传入中原,推动了北方官营牧场的发展,乳酪、胡饼等饮食也融入中原生活。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制度、习俗、生产技术上形成双向借鉴,匈奴、羯等民族逐渐接受汉族生产生活方式,汉族民众也吸纳游牧民族文化元素,形成“胡汉一家”的社会氛围。
总之,双向互动的交融模式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从“隔阂并存”走向“共生共融”,为北方地区的文化重构与后续大一统奠定基础。
示例二
论题:拓跋鲜卑的文明整合推动北方民族交融深化。
阐述:略。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20.(1)示例
选择与阐释:①(落下闳制定《太初历》):西汉时期需规范农业生产时序、适应大一统王朝对历法统一的需求(社会需求),落下闳参与制定《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确定正月为岁首(科技成就),该历法既契合农业生产节奏,又为国家祭祀、赋税征收提供统一时间标准,推动了西汉农业稳定与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治理举措关联)。
②(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经历战乱后,农业恢复与手工业发展需求迫切(社会需求),杜诗发明水排,以水力驱动鼓风冶铁(科技成就),大幅提升了冶铁效率,促进铁器(尤其是农具)的普及,既助力农业生产恢复,又为兵器制造提供优质原料,支撑了东汉初年的社会重建与边疆防务(治理举措关联)。
⑤(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东汉时期,民众医疗需求迫切(社会需求),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并记载大量方剂(科技成就),系统总结秦汉以来的医疗经验,提升了民间疫病防治能力,减少了人口损耗,为后世中医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间接维护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治理举措关联)。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2)历史启示:
科技发展需契合社会需求:两汉科技多围绕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等核心需求展开,说明科技只有服务现实需求,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官方支持与民间实践结合:落下闳制历、张衡研天文获官方支持,杜诗造水排、张仲景研医源于民间实践,二者结合是科技突破的重要路径。
注重经验总结与技术革新:两汉科技既总结前代经验(如张仲景“勤求古训”),又推动技术创新(如蔡伦改进造纸术),体现了“继承+革新”的科技发展规律。
科技成果推动多领域联动:水排冶铁既助农业又强防务,造纸术既促进了文化传播又有利于知识普及,说明科技成果具有跨领域辐射效应,能带动社会整体发展。
(答出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