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第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第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第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 共20分)
1.“人文初祖”,指开拓人文文化,对中华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海内外华人有着共同的“人文初祖”,即(  )
A.炎帝和黄帝 B.鲧和大禹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2.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地,墓葬排列有序,大、中、小墓差别极大。大墓不但规模大,且随葬品丰富精美。凡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十分悬殊,少则一两件,多则百件以上。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氏族成员地位平等
3.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该同学整理的古人类是(  )
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制作工具:打制石器 用火状况:使用天然火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4.“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反映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有利于国家统一 B.给社会带来灾难
C.利于巩固周王室地位 D.促进大规模民族交融
5.某历史兴趣小组制作微视频,选取素材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场景、碳化粟粒遗迹发掘画面、彩陶器具特写。该微视频最贴切的片名是(  )
A.《解码山顶洞人生活》 B.《河姆渡文化深度探秘》
C.《半坡遗址考古新发现》 D.《大汶口文化未解之谜》
6.根据下表判断,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并大兴土木,百姓难以忍受,最终夏朝为商汤所灭。
商纣王荒淫无道,最终被西周所灭亡。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失信于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A.统治者残暴统治 B.赋税沉重
C.贫富分化严重 D.刑罚残酷
7.下表是史书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据此可知,武王伐纣能取得胜利得益于(  )
《国语 周语上》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拥戴、拥护)武王。
《史记 周本纪》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淮南子 泰族训》 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
A.民心所向 B.武器装备 C.军队数量 D.战略战术
8.《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确立分封制的目的 B.分封制的内容 C.分封制的影响 D.分封制的时间
9.下列资料中最能支持“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这一结论的是(  )
A.考古学家的推论 B.神话传说 C.人们口口相传 D.遗址中发掘出的石器和烧骨
10.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哪一个民族攻陷镐京,导致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  )
A.犬戎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蒙古族
11.下面图中的鸟身人描绘的是扁鹊,由于对他的崇拜,后人把他神化了。他(  )
A.编写了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
B.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C.尝遍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的药物
D.在《离骚》中充分表达了爱国之情
12.如图是2024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1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
①私有制②阶级③国家的产生④家畜饲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D.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5.小明同学如果想了解元谋人的真实生活轨迹,他应该(  )
A.观看影视作品
B.参照《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依据考古发现
D.查阅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断和论证文章
16.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遗址“明信片”设计活动。下面是小史同学设计的作品,与明信片上史实相关的历史遗址是(  )
□□□□□ POSTCARD 贴邮票处
骨耜:出土于浙江余姚,是稻作农业时期的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仰韶文化遗址 B.大汶口文化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7.《封神榜》呈现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商朝灭亡和周武王兴起的那段历史,为西周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
A.大禹治水 B.打败商汤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18.历史老师依据《史记 楚世家》的相关记载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  )
起点:楚武王说“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问鼎中原。 高潮:晋楚邲之战后,楚庄王说“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楚王一度被推举为合纵长(共同对抗秦国的国家联盟的首领)。
A.“尊王攘夷”的口号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9.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阶级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 D.原始手工业发展
20.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青铜工艺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共30分)
21.传贤让位 封邦建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禅让制是我国上古时代在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实行的一种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政权平稳过渡的领导人继位制度。它揭示了原始社会人类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也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于建立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 禹荐益(推荐伯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到禹老的时候),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史记 燕召公世家》
材料三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摘自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古时代禅让制出现的现实条件。列举这一制度下领导人的贡献。(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是怎样取得天下的?由此反映出首领位置更替的办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周初推行分封制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王室与诸侯国的权力和义务。(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种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材料一描述了怎样的生存环境?北京人如何应对这种环境?(2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有什么意义?(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什么变化?从哪个原始人群开始掌握人工取火技术?(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诸侯用命者,则宝其租税焉;不服者,废其土地,夺其民人。”
——《尚书》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王实行什么制度?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三,材料中所示的这位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是什么?(2分)
(3)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贵族分为哪几个等级?该制度对周朝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000年左下,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 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2分)
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
遗址 考古发现
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房屋遗迹
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 相传,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对百姓十分关心,部落如有人挨冻受饿,他京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渔的地方,人们受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2分)
(3)尧、舜、禹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部落首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王朝。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1)材料一表明禹建立的政权都城设在哪里?(2分)
(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是从谁开始的?什么制度代替了禅让制?(2分)
(3)通过比较这个国家的开国君主和最后一位君主的做法,你能获得什么启示?(2分)
1.A 2.B 3.C 4.B 5.C 6.A 7.A 8.A 9.D 10.A 11.B 12.C
13.D 14.C 15.C 16.C 17.D 18.B 19.B 20.C
21.(1)现实条件: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贡献举例:尧舜禹等领导人带领民众治理水患、发展农业、推动部落联盟和谐。
(2)启的夺权方式:启与党羽攻击伯益,夺取权力。变化:从禅让制(传贤)变为世袭制(传子)。
(3)背景:周灭商后疆域辽阔,交通通讯不便,难以直接统治。权力与义务:周王:授予土地和人民,确认诸侯地位。诸侯: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纳贡、随从作战。
22.(1)生存环境:自然环境险恶,人民少而禽兽多;应对:通过群居生活和使用火来应对这种环境。
(2)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变化:开始掌握人工取火技术;原始人:山顶洞人。
23.(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义务: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4.(1)稻;粟;黍。
(2)相同之处: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等。
(3)品质:为国为民;公而忘私;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等;制度:禅让制。
25.(1)阳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启;世袭制。
(3)为政者要实行仁政,体恤民力,关注民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