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疏附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疏附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已发掘的北京人遗址中,“从上到下有4层面积较大较厚的灰烬层。最上部的灰烬位于鸽子堂西侧第3层下一块巨大的石灰岩上。“这表明北京人( )
A.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 B.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火的原始人
C.已进入了文明时代 D.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
2.在河南省舞阳县发掘的贾湖遗址,考古年代范围为9000-7800年前,出土了我国最古老炭化稻米、石磨盘、石磨棒、七音骨笛、甲骨契刻符号、酒、家狗骨骼等,被誉为“人类通往文明社会的第一道门槛”。这可以印证( )
A.该遗址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B.当时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南北交流改变了南稻北粟格局 D.我国早期文明领先世界
3.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字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

A.宗法关系的深远影响 B.社会政治生活面貌
C.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D.分封制度发展概况
4.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5.《仪礼.韌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姑、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B.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
C.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 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6.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并不试图直接统治周的所有领土,而是派出亲属或可靠的大臣率军去被征服之地,建立有城墙的要塞……这些诸侯被赐予爵位,对于周王,他们有提供兵役、缴纳贡赋的义务。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7.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这表明( )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
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
8.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
A.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
9.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治理国家不能朝令夕改;对待老百姓,不能过于烦扰,像煎小鱼一样,颠来倒去。他还要求统治者不要以自己的权势去干扰人民的生活。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法学 D.道家
10.春秋时期,某思想家强调统治者对待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只要奉行“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该思想家还主张( )
A.“相生相胜” B.“有教无类”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11.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由此可知,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张( )
A.因时变法 B.隆礼重法 C.选贤任能 D.相生相胜
12.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二者都( )
A.重视统治者德行规范 B.适应诸侯争霸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体现以民为本理念
13.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 )
原文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出处
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觱(毕) 处理国有金属器物 七月 《金布律》
两为澍〈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田律》
稻后禾款(熟)……到十月牒书数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仓律》
A.实行严刑峻法维系统治 B.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效率
C.逐步完善地方治理体系 D.推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14.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 B.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C.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1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16.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A.推广儒家思想 B.建立皇帝制度 C.实行郡县制度 D.统一文字货币
17.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B.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C.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D.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8.汉初的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史实中能说明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
A.实行察举制度 B.为加强统治分封同姓诸侯王
C.中朝制度建立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19.为解决诸侯“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威胁中央的问题,采取削减诸侯封地并平定七国叛乱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0.针对西汉建立后出现的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派张骞出使西域 C.实行察举制 D.建立中朝
21.据记载,汉成帝时把刘向《列女传》中的人物画在屏风和墙壁上,并以这些节女为鉴戒教育的典范,在此影响下,“郡县乡里闻风景从”。这说明( )
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汉代家庭关系日趋和睦
C.国家主流意识开始确立 D.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2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将以往的自由经济改为国家控制经济的改革,主要针对商贾和富人群体,虽然力度很大,但并没有给百姓增加多少负担。下列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C.划分州部,分设刺史 D.改革币制,行五铢钱
23.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并发行货币: 公元前113年明令禁止郡国钱流通。这些举措( )
A.促进了丝路贸易发展 B.强化了中央政府治理能力
C.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 D.完善了封建国家货币体系
24.《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时期,诸夏又称诸华,或合称华夏,含有民族文化优越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强调遵行周礼,以是否遵行华夏礼乐文明为区分夏、夷的最高标准,但同时也没有忽略夷、夏的族类差别,注意到夷狄与华夏在语言、习俗、经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材料二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经过剧烈的分化、兼并、吸收、统一、只剩下了齐、韩、赵、魏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附庸小国。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至战国时期已为华夏所吸收、交融。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前期就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至战国时已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逐渐与华夏民族交融,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交融,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夏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发展的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春秋时期以后,列国在文化面貌上的接近,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突破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这就为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的最终统一做好了准备。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秦汉时代的文明,是在各地区、各族人民不同的文明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而在统一的前提下,又保持着各地、各族间不同程度的差异。秦汉时代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为大规模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在后来还出现多次,但秦汉时代为首开其端的一次。大规模的吸收和远距离的传播,使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中华文明取得飞跃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A
6.B
7.B
8.A
9.D
10.B
11.A
12.C
13.B
14.D
15.C
16.D
17.D
18.D
19.C
20.A
21.D
22.A
23.B
24.C
25.(1)内涵:强调“夷夏之辨”;宣扬华夏文化;突出民族间的礼仪和服装差异。
(2)
意义:推动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26.(1)内涵:仁;礼;民本;和谐。
(2)变化: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
原因: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27.(1)特点:多元分布,各具特色;彼此融合,逐渐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原核心,华夏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繁荣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劳动人民和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