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 共20分)1.“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据此推断,北京人( )A.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懂得狩猎和采集C.已经会使用和保存火 D.学会农耕和纺织3.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浙江仙居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全景式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研究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本。下列遗址与下汤遗址处于同时代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C.二里头遗址 D.安阳殷墟4.《左传 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5.《道德经》中讲到:“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体现了老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6.“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7.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勋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 )A.勋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该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C.勋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该遗址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8.商鞅变法规定,斩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赐田一顷。其目的是( )A.维护分封制度 B.增强军队战斗力C.刺激粮食生产 D.确立土地私有制9.《管子 海王篇》中记载,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yáo】(一种铁锄),”“行服连轺【yáo】辇(轻便的马车)者,必有一斤(铁斧)一锯一锥一凿”。这表明当时的齐国( )A.管仲改革成就霸业 B.铁质工具普遍使用C.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军事实力大为提高10.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如图图片所反映的先民所处的流域是(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11.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原因是( )A.他治水有功 B.他生活俭朴 C.他品德高尚 D.他作战勇猛12.商鞅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 )A.确立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战 D.编制户口13.“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C.礼乐制度的瓦解 D.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14.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历史文物可用于探究( )A.早期人类起源 B.早期国家产生C.炎黄部落联盟 D.原始农耕文明15.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战争和冲突中,找到了“和戎”和订立盟约的解决办法,这( )A.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B.推动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C.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D.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融合创新16.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 )A.历史记载和建筑 B.神话传说和壁画C.古人类化石和石器 D.大胆想象和推测17.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磨制石器的使用C.铁制农具的出现 D.青铜器的使用18.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是到目前为止二里头文化出土的唯一一条最完整的绿松石龙。考古工作者为了保护绿松石龙形器,在发掘时是通过切割整块土壤的方式来移动以利于修复。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A.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B.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C.商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D.夏朝时期的社会生活19.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学会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烧烤食物,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20.下列属于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的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的是( )A.二里头遗址 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共30分)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天子适(到)诸侯(的属地),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朝见)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朝见)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之。材料三 王(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抵御)之……(周)王卒(军队)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1)根据图1,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原则。观察图2,指出西周社会结构的等级次序。(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所起的作用。(2分)(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位国君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这位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材料四《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五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助于破坏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1)图1图2所示物品出现于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它们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三中第一位成为春秋霸主的国君是谁?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2分)(3)依据材料四、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春秋争霸的影响。(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据《吕氏春秋》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轩辕在哪场战争中“平定蚩尤乱”?他和炎帝被后人尊崇为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能够体现出大禹的哪些精神品质?大禹另一个重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的名称?(2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2分)(3)结合所学知识,这次变法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分)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一: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过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材料三: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火的能力。材料四: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了绝对化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1)材料一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图2所示,人类应该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1分)(2)材料二告诉我们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是什么?(1分)(3)从材料三中找出“北京人”已有“控制火的能力”的理由。(2分)(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2分)1.B 2.C 3.B 4.B 5.A 6.B 7.D 8.B 9.B 10.B 11.A 12.C13.B 14.D 15.C 16.C 17.C 18.D 19.A 20.A21.(1)原则: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次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3)变化: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不尊天子。原因:分封制下诸侯王国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对王权造成威胁;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王权衰弱。22.(1)春秋时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现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霸主:齐桓公;名义:“尊王攘夷”。(3)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为后续统一奠定基础。23.见试题解答内容24.(1)名称:商鞅变法。(2)观点:支持。原因:因为变法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有利于农民增加生产,获得实惠。(3)历史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5.(1)人是女娲“抟土造人”而来的;类人猿;北京人。(2)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点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3)灰烬有时厚,有时薄,有时间断。(4)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用火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防寒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