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当地时间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成功撞击了一颗距离地球约1100万千米的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此次撞击将迪莫弗斯的轨道周期缩短了约32分钟。下图为迪莫弗斯小行星被撞击时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迪莫弗斯小行星( )A.属于地月系 B.拥有独立的运行轨道C.拥有大气层 D.属于河外星系2.“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的能量最可能来源于( )A.水能 B.风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2021年5月16日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在博物馆开幕,其中难得一见的展品是一窝在三水河口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最可能与恐龙蛋化石处同一地层中的是( )A.蓝藻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鹦鹉螺化石 D.中华龙鸟化石4.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地球上( )A.岩浆活动剧烈,是重要的金属成矿时期 B.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时代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兴盛 D.联合古陆最终解体,造山运动剧烈2025年3月,我国勘探研究团队利用压缩空气枪在北部湾盆地发现了首个花岗岩潜山油气田,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代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放置在海水中的压缩空气枪作为震源激发地震波,并采集、分析穿过海水进入地层地震波的变化信息来掌握油藏分布,被称为深海勘探黑科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压缩空气枪激发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6.北部湾潜山油气田形成的地质时期( )A.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B.陆地蕨类植物茂盛C.气候相对寒冷干旱 D.喜马拉雅山脉崛起国家航天局2024年9月24日宣布将在2035年前后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形成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续稳定运行的大型综合科研平台,届时在月球上也能实现无线上网!下图示意央视新闻报道页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与实现月球无线上网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8.保障月球科研基地工作运转的能源来自( )A.水能 B.风能 C.太阳能 D.化石能源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高达28km,其扩散速度之快,迅速遮蔽了汤加全境,导致当地气温一度下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各箭头中,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火山喷发后,汤加气温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图中(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11.下列现象中,与汤加气温下降原理相似的是( )A.夏季阴雨天气温较低 B.深秋农田熏烟防霜冻C.晴朗夜晚降温速度快 D.山顶气温比山脚更低松恩峡湾位于挪威西南沿海,湾内表层水体盐度季节差异明显。该峡湾与大西洋之间存在全年流向稳定的水流。下图示意松恩峡湾位置及取样点不同月份水体盐度垂直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导致峡湾取样点附近1月与4月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结冰融冰 B.洋流性质 C.径流注入 D.降水量与蒸发量13.该峡湾取样点附近表层水流的流向和成因分别是( )A.自峡湾流向大西洋;风力吹拂 B.自峡湾流向大西洋;密度差异C.自大西洋流向峡湾;密度差异 D.自大西洋流向峡湾;风力吹拂柞水溶洞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溶洞群,拥有115个溶洞,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如图)。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则相反。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石笋整体实心,两者横切面都呈同心圆状。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石笋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二者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4.柞水溶洞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冰川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15.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A.石钟乳段横切面呈实心环状 B.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C.石钟乳段纵切面呈中空管状 D.石笋段外部形态上粗下细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冰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地貌的变化。左图为某种冰川地貌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区三条冰碛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左图所示地貌中,属于冰川堆积地貌的是( )A.冰斗 B.角峰 C.刃脊 D.冰碛垄17.右图所示甲乙丙三条冰碛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同时形成18.与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碛垄堆积物( )A.粗细混杂 B.颗粒较小 C.大小均匀 D.碎屑表面光滑为了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某科研团队对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四种植被恢复模式的表层土壤进行研究,得到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淋溶强度下泥沙颗粒稳定性状况(如图,数值越大稳定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这四种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佳的是( )A.马尾松纯林 B.湿地松—木荷混交林C.湿地松纯林 D.马尾松—木荷混交林20.当地在植被恢复治理中对马尾松纯林进行间伐并补种其他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B.改善林地光照条件C.增强土壤养分保持能力 D.提高林地生物产量每年入秋,北京市会发布红叶观赏期预报地图(见下图),为游客提供出行参考。近年来这些红叶分布景区纷纷出台“落叶不扫”的管理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被观赏的红叶植被属于( )A.热带季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22.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落叶不扫”管理措施的实施可以( )A.降低管理成本 B.提高土壤肥力 C.减少水分下渗 D.稳固高大树干洱海属于澜沧江(注入太平洋)水系,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四面环山,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午后两名实习生分别在A、B两地测量风速,经过测量发现B地风力明显较A地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来看,洱海水系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生物大循环24.B地风力较大的原因是( )A.谷风和湖风叠加 B.谷风和陆风叠加C.山风和湖风叠加 D.山风和陆风叠加25.监测洱海面积变化可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GNSS C.RS D.GIS二、综合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石炭纪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该时期地壳运动活跃,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因而得名石炭纪。当时地球上沼泽遍布,植被高大茂密,以蕨类植物为主,动物体型巨大,被称为“巨虫时代”。图示意2024年2月科技工作者在湖北十堰地区采集的一块古蕨类化石。(1)说出图中化石形成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4分)(2)推测石炭纪后期出现物种灭绝的原因。(4分)(3)分析石炭纪成为地球重要成煤期的有利条件。(4分)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时刻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不同。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很多河谷的水位明显下降。下图为长江某河谷地形和部分等温面剖面示意图。(1)指出图示时刻等压面弯曲状况,并说明理由。(4分)(2)判断图示时刻是白天还是夜晚,并简述判断依据。(4分)(3)简述长江河谷水位明显下降对山谷风的影响。(4分)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柴达木沙漠(下图)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海拔2500—3000m。柴达木盆地东部降水量为50—170mm,形成了一些绿洲平原,但近些年来绿洲面积逐渐缩小;西部年降水量仅为10—25mm,大范围的沙丘、盐碱平原等景观分布其中。(1)指出形成柴达木沙漠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2)推测近些年该地区绿洲面积缩小的原因。(4分)(3)结合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科考队开展实地考察前应做的准备工作。(6分)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时常风沙肆虐,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过40多年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形成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2024年11月28日上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锁边”任务全部完成,顺利“合龙”。新疆各族群众在与风沙持久的斗争中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巨大转变。梭梭、柽柳、酸枣、沙枣等多种植物是“锁边”主力。新疆和田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下图为和田地区和田县的防护林带。(1)简述风沙活动对交通的影响。(4分)(2)与草方格固沙相比,说明和田地区采用防护林固沙的原因。(4分)(3)梭梭、柽柳等植物能在沙漠边缘扎根生长,说出它们的主要生长习性。(4分)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人教版(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地理·答题卡第Ⅰ卷(请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贴条形码区考生禁填: 缺考标记违纪标记以上标志由监考人员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错误填涂 [×] [√]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 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注意事项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A ] [ B ] [ C ] [ D ]2.[ A ] [ B ] [ C ] [ D ]3.[ A ] [ B ] [ C ] [ D ]4.[ A ] [ B ] [ C ] [ D ]5.[ A ] [ B ] [ C ] [ D ]6.[ A ] [ B ] [ C ] [ D ]7.[ A ] [ B ] [ C ] [ D ]8.[ A ] [ B ] [ C ] [ D ]9.[ A ] [ B ] [ C ] [ D ]10.[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12.[ A ] [ B ] [ C ] [ D ]13.[ A ] [ B ] [ C ] [ D ]14.[ A ] [ B ] [ C ] [ D ]15.[ A ] [ B ] [ C ] [ D ]16.[ A ] [ B ] [ C ] [ D ]17.[ A ] [ B ] [ C ] [ D ]18.[ A ] [ B ] [ C ] [ D ]19.[ A ] [ B ] [ C ] [ D ]20.[ A ] [ B ] [ C ] [ D ] 21.[ A ] [ B ] [ C ] [ D ]22.[ A ] [ B ] [ C ] [ D ]23.[ A ] [ B ] [ C ] [ D ]24.[ A ] [ B ] [ C ] [ D ]25.[ A ] [ B ] [ C ] [ D ]26.(12分)(1)(2)(3)(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7.(12分)(1)(2)(3)28.(14分)(1)(2)(3)29.(12分)(1)(2)(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当地时间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成功撞击了一颗距离地球约1100万千米的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此次撞击将迪莫弗斯的轨道周期缩短了约32分钟。下图为迪莫弗斯小行星被撞击时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迪莫弗斯小行星( )A.属于地月系 B.拥有独立的运行轨道C.拥有大气层 D.属于河外星系2.“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的能量最可能来源于( )A.水能 B.风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1.B 2.C【解析】1.据材料可知,迪莫弗斯属于小行星,具有独立的运行轨道,B正确;迪莫弗斯小行星距离地球约1100万千米,超出地月系范围,但仍位于银河系内,AD错误;迪莫弗斯小行星因其质量、体积太小,无法形成大气层,C错误。故选B。2.读图联系已学可知,太阳能是太空中普遍存在且相对稳定的能量来源,航天器一般都有一双光伏电池“翅膀”,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保障内部仪器设备运转,C正确;太空中不存在地球上类似的水体流动环境来提供水能,太空处于真空状态、也就不存在风能,AB错误;地热能是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在太空中远离地球,无法利用地热能,D错误。故选C。2021年5月16日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在博物馆开幕,其中难得一见的展品是一窝在三水河口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最可能与恐龙蛋化石处同一地层中的是( )A.蓝藻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鹦鹉螺化石 D.中华龙鸟化石4.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地球上( )A.岩浆活动剧烈,是重要的金属成矿时期 B.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时代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兴盛 D.联合古陆最终解体,造山运动剧烈3.D 4.C【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恐龙蛋化石主要出现在中生代时期,蓝藻化石主要出现在前寒武纪时期,三叶虫化石和鹦鹉螺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时期,中华龙鸟化石出现在中生代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4.结合上题可知,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时期。在前寒武纪时期,岩浆活动剧烈是重要的金属成矿期,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B错误;中生代时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此时裸子植物兴盛,C正确;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出现在中生代末期,但新生代时期造山运动剧烈,D错误。故选C。2025年3月,我国勘探研究团队利用压缩空气枪在北部湾盆地发现了首个花岗岩潜山油气田,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代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放置在海水中的压缩空气枪作为震源激发地震波,并采集、分析穿过海水进入地层地震波的变化信息来掌握油藏分布,被称为深海勘探黑科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压缩空气枪激发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6.北部湾潜山油气田形成的地质时期( )A.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B.陆地蕨类植物茂盛C.气候相对寒冷干旱 D.喜马拉雅山脉崛起5.D 6.B【解析】5.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横波只能穿过固体介质,海水中横波消失,AC错误。压缩空气枪激发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经液体(海水)进入固体(地层),纵波加速;到达油气矿藏时,由于石油为液态,纵波速度变慢,D正确,ABC错误。故选D。6.材料显示北部湾潜山油气田形成于古生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茂盛,B正确;哺乳动物快速发展于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崛起于新生代,AD错误;油气田的形成为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表明当时生物繁茂,气候温暖湿润,C错误。故选B。国家航天局2024年9月24日宣布将在2035年前后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形成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续稳定运行的大型综合科研平台,届时在月球上也能实现无线上网!下图示意央视新闻报道页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与实现月球无线上网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8.保障月球科研基地工作运转的能源来自( )A.水能 B.风能 C.太阳能 D.化石能源7.D 8.C【解析】7.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实现远距离无线电短波通信,与月球无线上网(利用无线电短波传输信号)关系最密切;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无此反射无线电短波实现通信的功能,D正确,ABC错误。故选D。8.月球没有大气、液态水,不存在水能、风能;月球没有化石能源形成的条件,无化石能源;而月球表面太阳辐射强,可利用太阳能保障科研基地运转,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高达28km,其扩散速度之快,迅速遮蔽了汤加全境,导致当地气温一度下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各箭头中,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火山喷发后,汤加气温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图中(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11.下列现象中,与汤加气温下降原理相似的是( )A.夏季阴雨天气温较低 B.深秋农田熏烟防霜冻C.晴朗夜晚降温速度快 D.山顶气温比山脚更低9.C 10.D 11.A【解析】9.由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等)。大气逆辐射(③)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所以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火山喷发后,会产生大量火山灰等,这些物质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反射、吸收等)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热量少,地面辐射也会受影响,但直接导致汤加气温下降的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降低,所以是④增强,D正确;①减弱,A错误;②减弱,但不是直接因素,B错误;③减弱,但不是直接因素,C错误,故选D。11.汤加气温下降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火山灰导致④增强)。夏季阴雨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类似④的原理,这里是云层的反射等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与汤加气温下降原理相似,A正确;深秋农田熏烟防霜冻是增强大气逆辐射(③),B错误;晴朗夜晚降温速度快是因为大气逆辐射(③)弱,C错误;山顶气温比山脚低是因为地形因素,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D错误,故选A。松恩峡湾位于挪威西南沿海,湾内表层水体盐度季节差异明显。该峡湾与大西洋之间存在全年流向稳定的水流。下图示意松恩峡湾位置及取样点不同月份水体盐度垂直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导致峡湾取样点附近1月与4月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结冰融冰 B.洋流性质 C.径流注入 D.降水量与蒸发量13.该峡湾取样点附近表层水流的流向和成因分别是( )A.自峡湾流向大西洋;风力吹拂 B.自峡湾流向大西洋;密度差异C.自大西洋流向峡湾;密度差异 D.自大西洋流向峡湾;风力吹拂12.A 13.B【解析】12.该地区位于北半球,1月气温低,海水可能结冰,结冰时海水里的盐分被留在未结冰的海水中,会使海水盐度升高;4月气温有所回升,海冰融化,淡水注入海水,会使海水盐度降低。从图2中可以看到,1月盐度相对较高,4月盐度相对较低,结冰融冰对盐度季节变化影响较大,A正确。该区域的洋流性质相对稳定,不会在1-4月间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导致盐度有显著差异,洋流主要影响该区域整体的盐度水平,而不是造成1月与4月盐度差异的主要原因,B错误。挪威西南沿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相对均匀,河流径流注入量在1-4月间没有明显的足以导致盐度差异的变化,C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异在1-4月间不显著,不会是造成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A。13.峡湾内受融冰及径流影响,表层水盐度低、密度小;外海大西洋水盐度高、密度大,密度差驱动表层水自峡湾流向大西洋,B正确;取样点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表层水流方向应与河流入海方向一致,所以表层由峡湾流向大洋,CD错误。该地位于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受风力影响应从大西洋流向峡湾,A错误。故选B。柞水溶洞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溶洞群,拥有115个溶洞,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如图)。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则相反。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石笋整体实心,两者横切面都呈同心圆状。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石笋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二者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4.柞水溶洞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冰川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15.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A.石钟乳段横切面呈实心环状 B.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C.石钟乳段纵切面呈中空管状 D.石笋段外部形态上粗下细14.C 15.B【解析】14.据材料“柞水溶洞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可知,该溶洞为典型的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作用形成,C正确;冰川侵蚀作用主要形成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风力沉积作用主要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海浪侵蚀作用主要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海岸地貌,均与溶洞形成无关,排除ABD。故选C。15.根据材料可知,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而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可以区分石钟乳段和石笋段,B正确;二者横切面都呈同心圆状,石笋整体实心,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故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纵切面中空管状描述不准确,且依据横切面区分不准确,AC错误;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形态与之相反,外部形态下粗上细,但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会演变出多种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判别不准确,D错误。故选B。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冰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地貌的变化。左图为某种冰川地貌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区三条冰碛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左图所示地貌中,属于冰川堆积地貌的是( )A.冰斗 B.角峰 C.刃脊 D.冰碛垄17.右图所示甲乙丙三条冰碛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同时形成18.与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碛垄堆积物( )A.粗细混杂 B.颗粒较小 C.大小均匀 D.碎屑表面光滑16.D 17.A 18.A【解析】16.冰碛垄是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D正确;冰斗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围椅状洼地,A错误;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尖锐山峰,B错误;刃脊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刀刃状山脊,C错误。故选D。17.冰碛垄是冰川在退缩过程中形成的堆积地貌,随着冰川的退缩,冰碛物在不同位置堆积形成冰碛垄,越远离冰川的冰碛垄,形成的时间越早。从右图可以看到,甲冰碛垄距离冰川最远,其次是乙,丙距离冰川最近,所以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是甲乙丙,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河流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堆积物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冰川在搬运过程中,对物质的分选作用很差,大小颗粒混杂在一起,A正确; 冰碛垄堆积物颗粒不一定比三角洲小,B错误;三角洲堆积物颗粒大小相对均匀,冰碛地貌分选性差,导致堆积物大小不均匀,C错误;三角洲堆积体碎屑表面因河水的搬运磨蚀相对光滑,冰碛垄碎屑表面因未经长时间流水磨蚀,并不光滑,D错误。故选A。为了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某科研团队对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四种植被恢复模式的表层土壤进行研究,得到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淋溶强度下泥沙颗粒稳定性状况(如图,数值越大稳定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这四种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佳的是( )A.马尾松纯林 B.湿地松—木荷混交林C.湿地松纯林 D.马尾松—木荷混交林20.当地在植被恢复治理中对马尾松纯林进行间伐并补种其他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B.改善林地光照条件C.增强土壤养分保持能力 D.提高林地生物产量19.D 20.C【解析】19.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淋溶强度下泥沙颗粒稳定性状况,数值越大稳定性越强,即数值越大,水土保持效果越好。图中信息显示,从不同植被类型、淋溶强度下泥沙颗粒稳定性数值来看,混交林的数值总体上高于纯林。因此,混交林的水土保持效果更好,据此可排除AC;在混交林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的稳定性数值整体上高于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即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佳,D正确,B错。故选D。20.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马尾松纯林的泥沙颗粒稳定性相对较弱,说明其水土保持能力较差。间伐马尾松纯林并补种其他植被,能够增加植被的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土壤养分保持能力,提高水土保持效果,这是主要目的,C正确;间伐并补种其他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但不是主要目的,材料无明确信息表明病虫害严重是马尾松纯林主要的生态问题,A错;间伐可以减少林木密度,可以改善林地光照条件,但补种其他植被后,新植被也会占据空间并吸收光照,因此改善光照并非主要目的,B错;间伐短期内可能减少木材产量,补种其他植被也未必直接提高总产量,且生物产量的提升并非治理的核心目标,D错。故选C。每年入秋,北京市会发布红叶观赏期预报地图(见下图),为游客提供出行参考。近年来这些红叶分布景区纷纷出台“落叶不扫”的管理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被观赏的红叶植被属于( )A.热带季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22.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落叶不扫”管理措施的实施可以( )A.降低管理成本 B.提高土壤肥力 C.减少水分下渗 D.稳固高大树干21.D 22.B【解析】21.红叶植被位于北京,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在秋季变色落叶,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D。22.降低管理成本与生态保护无关,A错误;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落叶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落叶可以截留水分,增加水分下渗,C错误;枯枝落叶无法稳固树干,D错误。故选B。洱海属于澜沧江(注入太平洋)水系,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四面环山,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午后两名实习生分别在A、B两地测量风速,经过测量发现B地风力明显较A地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来看,洱海水系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生物大循环24.B地风力较大的原因是( )A.谷风和湖风叠加 B.谷风和陆风叠加C.山风和湖风叠加 D.山风和陆风叠加25.监测洱海面积变化可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GNSS C.RS D.GIS23.A 24.A 25.C【解析】23.洱海属于澜沧江水系,澜沧江注入太平洋,说明洱海通过径流参与海陆间循环(海洋水→陆地水→海洋水的循环),A正确。陆地内循环是陆地水(如内流湖)仅在陆地内部循环,洱海通过澜沧江与海洋连通,不属于陆地内循环,B错误。海上内循环是海洋水在海洋内部的循环(蒸发→降水),洱海是陆地湖泊,不参与海上内循环,C错误。生物大循环是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如碳循环),与水循环类型无关,D错误。故选A。24.根据所学知识,洱海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洱海比热容较大,白天升温速度较慢,温度相对较低,气压值较高;陆地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速度快,温度相对较高,气压值较低,午后风由洱海吹向陆地,B地附近风由洱海吹向陆地,为湖风;同时由于B地位于山地东侧,白天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吹谷风,此时湖风和谷风叠加,风力明显增强,A正确,BC错误。山风(夜晚)、陆风(夜晚)均为夜晚现象,白天午后不出现,D错误。故选A。25.RS(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地表物体的影像数据,可用于监测洱海面积变化(对比不同时期影像,提取水域范围),C正确。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无法监测面积变化,A错误。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定位系统统称(含GPS等),功能同GPS,不用于面积监测,B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系统,需依托RS等获取的数据才能分析面积变化,自身不直接监测,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石炭纪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该时期地壳运动活跃,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因而得名石炭纪。当时地球上沼泽遍布,植被高大茂密,以蕨类植物为主,动物体型巨大,被称为“巨虫时代”。图示意2024年2月科技工作者在湖北十堰地区采集的一块古蕨类化石。(1)说出图中化石形成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4分)(2)推测石炭纪后期出现物种灭绝的原因。(4分)(3)分析石炭纪成为地球重要成煤期的有利条件。(4分)26.(1)构造运动活跃,陆地面积扩大;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蕨类植物、动物体型巨大。(4分)(2)石炭纪后期气候快速变冷变干,导致雨林生态系统崩溃;海平面下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大量物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死亡或灭绝;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保温效果下降,也会加快物种灭绝。(4分)(3)石炭纪时期蕨类植物高大茂密;沼泽遍布,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容易被掩埋;活跃的地壳活动导致海陆频繁交替,有利于煤的形成。 (4分)【解析】(1)由材料“该时期地壳运动活跃”“当时地球上沼泽遍布,植被高大茂密,以蕨类植物为主,动物体型巨大”可推测出,石炭纪时期地壳运动活跃,如著名的海西期构造运动,导致部分地区陆地面积增加;以湿生的蕨类植物为主,说明气候温暖湿润、沼泽湿地遍布;由材料可知,植被高大茂密、以蕨类植物为主,动物体型巨大,被称为“巨虫时代”。(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炭纪后期生物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气候快速变冷变干,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崩溃,湿地环境中生活的大量植物和动物死亡;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大量物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此外,由于温度下降和地壳运动,植物大量死亡并被埋在地下,无法及时分解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保温效果下降,也会加快气温下降,加剧物种灭绝。(3)石炭纪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能够提供大量的植物遗体;沼泽环境是植物遗体保存的良好场所,植物遗体在沼泽中被掩埋后,由于与空气隔绝,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从而有利于植物遗体逐渐转化为煤炭;活跃的地壳活动导致海陆频繁交替,大量植物遗体未经生物分解便堆积埋藏后经特殊地质作用转变成煤炭,使石炭纪成为地球重要成煤期。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时刻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不同。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很多河谷的水位明显下降。下图为长江某河谷地形和部分等温面剖面示意图。(1)指出图示时刻等压面弯曲状况,并说明理由。(4分)(2)判断图示时刻是白天还是夜晚,并简述判断依据。(4分)(3)简述长江河谷水位明显下降对山谷风的影响。(4分)27.(1)等压面与等温面弯曲方向相反(或河谷处等压面向下凹,山坡处等压面向上凸)。理由:图示河谷处气温高于山坡,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河谷处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低于山坡,导致等压面发生相应弯曲。(4分)(2)夜晚。判断依据:图示河谷处气温高于山坡,说明山坡降温快,气温低,河谷降温慢,气温高,符合夜晚山谷风环流的特点(或夜晚山坡辐射冷却快,气流下沉,河谷气流相对上升,导致河谷气温高于山坡)。(4分)(3)长江谷地水位下降,山谷中热容量减少:导致山谷和山坡热容量差异变小,白天和夜晚山谷与山坡的温差变小,山谷风减弱。(4分)【解析】(1)从图中等温面可知,河谷处等温面向上凸、山坡上等温面向下凹,可知山谷气温高于山坡。 根据热胀冷缩原理,受热的河谷空气膨胀上升,使得河谷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而山坡处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从而导致等压面发生相应弯曲,即河谷处等压面向下凹,山坡处等压面向上凸。(2)结合上题分析,从图中可知河谷处气温高于山坡。 受山坡和山谷热力差异影响,夜晚山坡散热快(山坡地势高,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热量散失快),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使得山坡气温较低;而河谷地区热量不易散失,降温慢,气温相对较高,空气上升。这种气温分布状况符合夜晚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所以可判断图示时刻为夜晚。(3)长江河谷水位下降,裸露的河床面积扩大。白天,裸露的河床因比热容小,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速度加快,与山坡间的温差减小,促使暖空气沿河谷上升的谷风势力减弱;夜晚,河床散热快,降温迅速,与山坡间温差进一步减小,推动冷空气沿山坡下沉的山风势力也减弱。所以水位下降使河谷与山坡间的热力差异更减小,驱动山谷风环流的能量减弱,故整体山谷风强度减弱。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柴达木沙漠(下图)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海拔2500—3000m。柴达木盆地东部降水量为50—170mm,形成了一些绿洲平原,但近些年来绿洲面积逐渐缩小;西部年降水量仅为10—25mm,大范围的沙丘、盐碱平原等景观分布其中。(1)指出形成柴达木沙漠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2)推测近些年该地区绿洲面积缩小的原因。(4分)(3)结合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科考队开展实地考察前应做的准备工作。(6分)28.(1)风力堆积作用。过程:风吹动沙子等未固结的物质,待风力减弱,沙子堆积,逐渐形成沙丘。(4分)(2)全球变暖,水分蒸发加剧,绿洲面积减小;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分较少;农业过度发展,用水不合理,荒漠化面积加大。(4分)(3)海拔高,易缺氧,配备氧气装备;光照强,做好防晒措施;昼夜温差大,做好御寒准备;风沙大,准备防风沙帐篷。 (4分)【解析】(1)结合风沙地貌所学,沙丘的形成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过程,可以从动力和风速变化角度描述过程。风吹动沙子等未固结的物质,待风力减弱,沙子堆积,逐渐形成沙丘。(2)绿洲面积缩小主要是水源减少,可以从蒸发、降水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原因。全球变暖,水分蒸发加剧,区域干燥加剧,绿洲面积减小;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分较少;干旱区域人类活动尤其是农业过度发展,用水过量,水源减少,气候更加干旱,使得荒漠化面积加大。(3)柴达木盆地虽然是地形低洼地区,但海拔仍然高达2500—3000米,当地考察除了做好沙漠地区的防护工作还需要做好高海拔地区的防护工作。海拔高,易缺氧,配备氧气装备;干旱区,晴天为主,光照强,做好防晒措施;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做好御寒准备;沙漠地区,风沙大,准备防风沙帐篷。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时常风沙肆虐,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过40多年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形成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2024年11月28日上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锁边”任务全部完成,顺利“合龙”。新疆各族群众在与风沙持久的斗争中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巨大转变。梭梭、柽柳、酸枣、沙枣等多种植物是“锁边”主力。新疆和田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下图为和田地区和田县的防护林带。(1)简述风沙活动对交通的影响。(4分)(2)与草方格固沙相比,说明和田地区采用防护林固沙的原因。(4分)(3)梭梭、柽柳等植物能在沙漠边缘扎根生长,说出它们的主要生长习性。(4分)29.(1)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行驶安全;侵蚀路基;掩埋路面。(4分)(2)防护林较高大,较牢固,阻沙和固沙效果好;防护林生长之后不会腐烂,使用寿命长。(4分)(3)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4分)【解析】(1)频繁的风沙会降低空气的能见度,非常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从而影响交通工具运行的安全;风沙会淹没交通线路面,造成一定的交通隐患;强劲的风沙导致风力侵蚀作用大,会对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磨蚀作用,影响交通线的正常使用寿命。(2)草方格较低矮,不牢固,防风固沙能力较差,阻沙和固沙效果有限;而防护林较草方格高大的多,且防护林更牢固,阻挡风沙面积也更大,阻沙和固沙效果更好;草方格易腐烂,使用寿命短,需要重复多次治沙,而防护林生长之后不会腐烂,使用寿命长。(3)和田地区和田县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冬季寒冷,所以梭梭、柽柳等植物应耐寒;沙漠边缘地区气候极端干旱,梭梭、柽柳等植物应耐旱;沙漠边缘地区多盐碱土,梭梭、柽柳等植物应耐盐碱;沙漠边缘地区风沙大,梭梭、柽柳等植物应抗风沙。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绝密★启用前|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当地时间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成功撞击了一颗距离地球约1100万千米的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此次撞击将迪莫弗斯的轨道周期缩短了约32分钟。下图为迪莫弗斯小行星被撞击时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迪莫弗斯小行星( )A.属于地月系 B.拥有独立的运行轨道C.拥有大气层 D.属于河外星系2.“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的能量最可能来源于( )A.水能 B.风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2021年5月16日三水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活动在博物馆开幕,其中难得一见的展品是一窝在三水河口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最可能与恐龙蛋化石处同一地层中的是( )A.蓝藻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鹦鹉螺化石 D.中华龙鸟化石4.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地球上( )A.岩浆活动剧烈,是重要的金属成矿时期 B.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时代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兴盛 D.联合古陆最终解体,造山运动剧烈2025年3月,我国勘探研究团队利用压缩空气枪在北部湾盆地发现了首个花岗岩潜山油气田,标志着北部湾盆地古生代潜山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放置在海水中的压缩空气枪作为震源激发地震波,并采集、分析穿过海水进入地层地震波的变化信息来掌握油藏分布,被称为深海勘探黑科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压缩空气枪激发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6.北部湾潜山油气田形成的地质时期( )A.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B.陆地蕨类植物茂盛C.气候相对寒冷干旱 D.喜马拉雅山脉崛起国家航天局2024年9月24日宣布将在2035年前后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形成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续稳定运行的大型综合科研平台,届时在月球上也能实现无线上网!下图示意央视新闻报道页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与实现月球无线上网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8.保障月球科研基地工作运转的能源来自( )A.水能 B.风能 C.太阳能 D.化石能源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喷发。此次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高达28km,其扩散速度之快,迅速遮蔽了汤加全境,导致当地气温一度下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各箭头中,表示大气保温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火山喷发后,汤加气温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图中(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11.下列现象中,与汤加气温下降原理相似的是( )A.夏季阴雨天气温较低 B.深秋农田熏烟防霜冻C.晴朗夜晚降温速度快 D.山顶气温比山脚更低松恩峡湾位于挪威西南沿海,湾内表层水体盐度季节差异明显。该峡湾与大西洋之间存在全年流向稳定的水流。下图示意松恩峡湾位置及取样点不同月份水体盐度垂直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导致峡湾取样点附近1月与4月盐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结冰融冰 B.洋流性质 C.径流注入 D.降水量与蒸发量13.该峡湾取样点附近表层水流的流向和成因分别是( )A.自峡湾流向大西洋;风力吹拂 B.自峡湾流向大西洋;密度差异C.自大西洋流向峡湾;密度差异 D.自大西洋流向峡湾;风力吹拂柞水溶洞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溶洞群,拥有115个溶洞,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如图)。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则相反。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石笋整体实心,两者横切面都呈同心圆状。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石笋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二者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4.柞水溶洞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冰川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15.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A.石钟乳段横切面呈实心环状 B.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C.石钟乳段纵切面呈中空管状 D.石笋段外部形态上粗下细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冰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地貌的变化。左图为某种冰川地貌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区三条冰碛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左图所示地貌中,属于冰川堆积地貌的是( )A.冰斗 B.角峰 C.刃脊 D.冰碛垄17.右图所示甲乙丙三条冰碛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同时形成18.与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碛垄堆积物( )A.粗细混杂 B.颗粒较小 C.大小均匀 D.碎屑表面光滑为了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某科研团队对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四种植被恢复模式的表层土壤进行研究,得到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淋溶强度下泥沙颗粒稳定性状况(如图,数值越大稳定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这四种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佳的是( )A.马尾松纯林 B.湿地松—木荷混交林C.湿地松纯林 D.马尾松—木荷混交林20.当地在植被恢复治理中对马尾松纯林进行间伐并补种其他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B.改善林地光照条件C.增强土壤养分保持能力 D.提高林地生物产量每年入秋,北京市会发布红叶观赏期预报地图(见下图),为游客提供出行参考。近年来这些红叶分布景区纷纷出台“落叶不扫”的管理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被观赏的红叶植被属于( )A.热带季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22.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落叶不扫”管理措施的实施可以( )A.降低管理成本 B.提高土壤肥力 C.减少水分下渗 D.稳固高大树干洱海属于澜沧江(注入太平洋)水系,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四面环山,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午后两名实习生分别在A、B两地测量风速,经过测量发现B地风力明显较A地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来看,洱海水系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生物大循环24.B地风力较大的原因是( )A.谷风和湖风叠加 B.谷风和陆风叠加C.山风和湖风叠加 D.山风和陆风叠加25.监测洱海面积变化可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GNSS C.RS D.GIS二、综合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石炭纪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该时期地壳运动活跃,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因而得名石炭纪。当时地球上沼泽遍布,植被高大茂密,以蕨类植物为主,动物体型巨大,被称为“巨虫时代”。图示意2024年2月科技工作者在湖北十堰地区采集的一块古蕨类化石。(1)说出图中化石形成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4分)(2)推测石炭纪后期出现物种灭绝的原因。(4分)(3)分析石炭纪成为地球重要成煤期的有利条件。(4分)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时刻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不同。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很多河谷的水位明显下降。下图为长江某河谷地形和部分等温面剖面示意图。(1)指出图示时刻等压面弯曲状况,并说明理由。(4分)(2)判断图示时刻是白天还是夜晚,并简述判断依据。(4分)(3)简述长江河谷水位明显下降对山谷风的影响。(4分)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柴达木沙漠(下图)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海拔2500—3000m。柴达木盆地东部降水量为50—170mm,形成了一些绿洲平原,但近些年来绿洲面积逐渐缩小;西部年降水量仅为10—25mm,大范围的沙丘、盐碱平原等景观分布其中。(1)指出形成柴达木沙漠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2)推测近些年该地区绿洲面积缩小的原因。(4分)(3)结合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科考队开展实地考察前应做的准备工作。(6分)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时常风沙肆虐,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过40多年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形成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2024年11月28日上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锁边”任务全部完成,顺利“合龙”。新疆各族群众在与风沙持久的斗争中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巨大转变。梭梭、柽柳、酸枣、沙枣等多种植物是“锁边”主力。新疆和田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下图为和田地区和田县的防护林带。(1)简述风沙活动对交通的影响。(4分)(2)与草方格固沙相比,说明和田地区采用防护林固沙的原因。(4分)(3)梭梭、柽柳等植物能在沙漠边缘扎根生长,说出它们的主要生长习性。(4分)地理试题 第3页(共4页) 地理试题 第4页(共4页)地理试题 第1页(共6页) 地理试题 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2025全新检测】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A3考试版).doc 【人教版2025全新检测】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A4版).doc 【人教版2025全新检测】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答题卡).doc 【人教版2025全新检测】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解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