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 共20分)
1.历史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下列说法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2.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孙中山
3.“由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下列企业中,最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开平煤矿
4.“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B.发展近代教育,更新传统文化
C.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
5.金冲及指出,如果从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关于“新的起点”的认识准确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
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6.历史推论是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B 辛亥革命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潮流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A.A B.B C.C D.D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打破了大清天朝上国的美梦,清政府内部开始寻找自身的不足,并推动开展洋务活动。这可以说明(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
C.列强侵略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D.中国市场被进一步打开
8.李伟的爷爷出生于1947年,一位历史老师问李伟: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哪一年?王泽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
A.民国三十三年 B.民国三十四年
C.民国三十五年 D.民国三十六年
9.蔡元培曾说:“先生(宋教仁)百计联络,始以同盟会与其他三四政团相结合而组织为国民党,以为有此多数党为大本营,足以操纵袁氏……遂以此触袁氏之忌而先生死矣。”“宋教仁之死”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C.美国和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0.如图是同学们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它反映的主题是(  )
A.辛亥革命历史背景 B.封建帝制的新发展
C.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D.共和与专制的较量
11.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主事,但他故意避匿不出,直到武汉全部为革命军所占,他才改变态度。此前军政府文件所署黎元洪之名,均为他人代签。由此可知(  )
A.辛亥革命有突发性 B.革命党人意志薄弱
C.湖北清军力量强大 D.民国成立百废待兴
12.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完成了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宣传了西方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
13.如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据此可知(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声音响亮而沉重,有极大之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全面了解洪秀全的生平 B.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C.洪秀全的长相无从考究 D.太平天国方面的描述更真实
14.《资政新篇》主张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保险等,鼓励和保护科技发明,这与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资政新篇》(  )
A.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 B.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C.扭转太平天国的危局 D.维护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
15.《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国公使额尔金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我们终于获得了在中国内河航行的权利,这将为我们的商船打开长江流域的财富之门……传教士的自由传教权将加速文明的传播。”英国通过《天津条约》获取的特权中,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D.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16.“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文武制度 B.社会习俗 C.思想文化 D.先进技术
1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凡是中国人,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8.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B.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C.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9.如表是十九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要活动。由表可知,他们都主张(  )
康有为 组织公车上书,创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
梁启超 撰写《变法通议》,强调“变亦变,不变亦变”
严复 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维护专制 B.革新技术 C.变法图强 D.武装起义
20.19世纪70年代,当清政府向日本赔偿50万两白银后,《泰晤士报》的记者宓吉感叹道:“台湾事件的处理等于向全世界宣告,这里有一个富饶的帝国,它将随时自动地给你支付赔款而绝不进行战斗。”这充分反映了(  )
A.清军力量非常弱小 B.清政府统治的腐败
C.清朝经济实力强大 D.清朝外交政策灵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共3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材料二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1)根据材料一,列举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并指出洋务运动的技术来源。(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影响。(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主要活动时间轴
——据《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二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1)请选择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一项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孙中山为继续实现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为孙中山“画像”。(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变法失败。
(1)材料一中的“上书”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该事件的历史地位。(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涉及哪些领域。(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24.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孜孜以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实危惨地位……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运动是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哪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更为可取的东西”指什么?这场运动有何进步作用?(1分)
(2)结合所学知识,哪一运动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根据材料二,请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张。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一些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材料二:法国作家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在地球上某个角落,有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圆明园。……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材料三:下图是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图为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旧照,断壁残垣清晰可见)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罪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雨果对这一事件的态度。(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并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共同影响。(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历史记忆”的认识。(2分)
1.D 2.D 3.A 4.A 5.C 6.B 7.C 8.D 9.A 10.D
11.A 12.B 13.B 14.B 15.C 16.D 17.C 18.D 19.C 20.B
21.(1)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或福州船政局等);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或开平煤矿等)。
技术来源: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
(2)主观动机:维护清朝统治。
客观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技术人才,创办了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它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22.(1)活动: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推动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政治理想:推翻专制政府,巩固民主政权;实现国内安定,国家独立富强。努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3)“画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先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等。
23.(1)事件:公车上书。历史地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领域: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等)、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教育(开办新式学堂等)、军事(训练新式军队等)。
(3)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缺乏群众基础;光绪帝没有实权;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等。
24.(1)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采用了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筹建新式海陆军等。更为可取的东西: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运动:公车上书。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3)主张: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启示: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的探索都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25.(1)罪行:抢劫文物、放火焚毁圆明园;态度: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认为其罪行应受历史制裁。
(2)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共同影响:破坏中国主权,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打开中国市场,便利列强经济侵略。
(3)历史记忆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反对侵略;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