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B.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2.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浓度一定增大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置换反应一定发生在溶液中
B.t℃时,50g氯化钠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有部分固体剩余,则得到了该温度下15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保持温度不变,将20℃硝酸钾的溶液蒸发掉10g水,溶质质量一定不变
D.多数合金的抗腐蚀性比其组成金属的好
4.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红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A.红砂糖水颜色很深 B.红砂糖水味道很甜
C.红砂糖溶解得很快 D.红砂糖固体有剩余
二、多选题
5.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按下图流程进行操作,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丙若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是2g
C.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 D.溶液丙一定是饱和溶液
6.将一定量的KNO3晶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缓缓升温、充分溶解,不同温度下烧杯中溶液质量如图所示。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a B.b C.c D.d
三、填空与简答
7.室温下,分别向四个装有等质量的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依次减少,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填字母)
(2)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固体物质先消失的是 (填字母)。
(3)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
8.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所示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 。
(2)医用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水溶液)可归类于图中 (填“Ⅰ”“Ⅱ”“Ⅲ”或“Ⅳ”,下同)区域;一瓶50℃接近饱和的溶液可归类于图中 区域;一杯底部有氢氧化钙固体的石灰水可归类于图中 区域。
9.溶液的概念与形成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蔗糖溶解在水中,蔗糖是 (选填“溶质”或“溶剂”),蔗糖溶液静置一会后发现有固体析出,此时蔗糖溶液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不同状态的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不同的体系。若将油滴入水中用力振荡,此时形成的浊液叫做 (选填“悬浊液”或“乳浊液”)。
(3)硝酸铵固体溶解的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生活中碘酒常用作消毒剂,其中溶剂是 。
10.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
11.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植物油 B.食盐 C.面粉
(2)在室温下(20℃)实验小组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
由此可知,图中所示A、B、C中一定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四、实验题
12.“化学千变万化,实验循规探秘”,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两组实验题:
【实验一】如图所示为探究镁和X金属活动性强弱、金属与酸反应吸放热情况的实验。
(1)写出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左侧有气泡,右侧无气泡,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X (填“强”或“弱”)。
(3)得出镁和稀盐酸反应放热,依据的现象:一是左侧小气球先胀大后轻微缩小,二是 。
【实验二】20℃时,将30g固体(含有氯化钾及不溶于水的杂质)置于烧杯内,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4)溶液①②③中,溶液 是饱和溶液。
(5)X的质量是 g。
13.如图1所示,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
(1)图1中的硝酸铵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图1中A烧杯内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3)图1中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如图2所示,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活塞,此时观察到 ,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
(5)t℃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0g。该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中,下列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溶质:溶液=1:1 B.溶质:溶剂=1:1
C.溶剂:溶液=1:1 D.饱和溶液的质量一定为200 g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判断》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A A D D
1.A
【详解】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一特定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例如,NaCl饱和溶液仍可溶解蔗糖,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剂不一定是水,例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汽油可溶解油脂作为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A
【详解】A、在相同温度和溶质种类的条件下,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此时溶质达到最大溶解量,因此浓度最高。不饱和溶液还能溶解该溶质,浓度较低,即在一定温度下,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符合题意。
B、浓溶液和稀溶液是相对概念,没有绝对标准,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高温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溶质、蒸发溶剂或改变温度。若采用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则其浓度增大;但若通过改变温度刚好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浓度则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详解】A、置换反应不一定发生在溶液中。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是固体与气体间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B、若50g NaCl加入100g水中仍有固体剩余,说明溶液已饱和,此时溶液质量应为100g水溶解的NaCl最大值(如溶解度为36g时,溶液质量=100+36=136g),而非150g,故选项错误;
C、若原硝酸钾溶液未饱和,蒸发10g水可能导致溶质析出(若蒸发后溶液饱和),溶质质量减少;若原溶液已饱和,蒸发水必然析出溶质,溶质质量改变,故选项错误;
D、合金通常抗腐蚀性优于纯金属,不锈钢(铁合金)比纯铁更耐腐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D
【详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红砂糖固体有剩余,说明在该温度下、该体积的开水中,红砂糖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了,所以此时的红砂糖水是饱和溶液。
而红砂糖水颜色很深、味道很甜、溶解得很快,都不能直接表明红砂糖是否还能继续溶解,也就不能作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
故选D。
5.CD
【详解】A、溶液甲蒸发5g水无晶体析出,说明溶液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所以溶液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
B、若溶液乙是不饱和溶液,则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时,首先需要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然后再蒸发水析出2g晶体,也就是说溶解2g晶体不需要5g水,故丙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g,因此析出的晶体大于或等于2g,故B错误。
C、甲蒸发水分无晶体析出,形成的乙溶液有两种情况,一是不饱和溶液,二是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故CZQ 。
D、溶液丙是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后得到的溶液,所以溶液丙一定是饱和溶液,D正确。
故选CD。
6.AB
【详解】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图像可知,将一定量的KNO3晶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烧杯中溶液质量不断增大,但从c点(60℃)到d点(80℃)的时候溶液的质量不再变化,说明加入烧杯中的KNO3的质量为108g。
A、a点(20℃)时,烧杯底部有晶体剩余,一定是KNO3的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B、b点(40℃)时,烧杯底部有晶体剩余,一定是KNO3的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C、c点(60℃)时,烧杯底部没有晶体剩余,可能是KNO3的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D、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点(80℃)时,烧杯底部没有晶体剩余,但温度比c点(60℃)高,一定是KNO3的不饱和溶液。此选项错误。
故选AB。
7.(1) AB C D
(2)B
(3)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详解】(1)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 A、B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C 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 中比 C 中所加硝酸钾固体质量更少,所以 D 中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B 中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比 A 中少,所以加热时,B 中固体物质先消失。
(3)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的方法(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可使溶解度减小,从而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8.(1)饱和溶液既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合理即可)
(2) Ⅳ Ⅲ Ⅱ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没有必然的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氯化钠易溶于水,0.9%的医用生理盐水属于不饱和溶液且为稀溶液,故可归于图中Ⅳ区域;一瓶50℃接近饱和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且为浓溶液,故可归于图中Ⅲ区域;一杯底部有氢氧化钙固体的石灰水属于饱和溶液且为稀溶液,故可归于图中Ⅱ区域。
9.(1) 溶质 饱和
(2)乳浊液
(3)吸收
(4)酒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组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
【详解】(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一般在水溶液里总是把水作为溶剂,所以将蔗糖溶解在水中,蔗糖是溶质;蔗糖溶液静置一会后发现有固体析出,此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
(2)不同状态的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不同的体系。若将油滴入水中用力振荡,分成上下两层,此时形成的浊液叫做乳浊液;
(3)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4)碘酒是将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因此固体碘做溶质,酒精做溶剂。
【点睛】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解题的关键。
10.(1)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没有变化,因为饱和食盐水不会溶解食盐,溶液密度不变,小球受到的浮力不变
(2)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使其溶解(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1)刚开始由图可知,小球处于悬浮状态,小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由于是饱和食盐水,所以加入食盐晶体,食盐不溶解,溶液的密度不变,则小球受到的浮力不变,所以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没有变化。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即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根据F=ρ溶液V排g可知,需增加溶液的密度,可采取溶解其他固体的方法,如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使其溶解。
11.(1)B
(2)C
【详解】(1)A、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B、食盐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C、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不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由图可知,时在100g水中加入34g氯化钾得到溶液A,溶液A中没有剩余固体,说明溶液A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明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34g;该温度下往溶液A中继续加入6g氯化钾得到溶液B,溶液B中有剩余固体,说明溶液B为饱和溶液;该温度下往溶液B中继续加入20g水得到溶液C,由于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34g,则20℃时120g水至少能溶解氯化钾质量=,因此120g水能完全溶解40g氯化钾,得到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综上可知,A、B、C中一定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
12.(1)
(2)强
(3)左侧红墨水液面先上升后恢复至原状
(4)
(5)5
【详解】(1)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2)左侧有气泡,说明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金属活动性镁氢;右侧无气泡,说明金属X与稀盐酸不反应,则金属活动性,由此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X强;
(3)得出镁和稀盐酸反应放热,依据的现象:一是左侧小气球先胀大后轻微缩小,二是左侧红墨水液面先上升后恢复至原状。
(4)第一次加入50g水溶解了30g-13g=17g固体,第二次加入50g水又溶解了13g-5g=8g固体,因为继续加水还能溶解固体,说明50g水最多溶解氯化钾17g,则第一次加入50g水后形成的溶液①是饱和溶液;第二次加入50g水后形成的溶液②是不饱和溶液,因为第二次加入50g水只溶解了8g,如果形成饱和溶液,应该可溶17g,说明剩余5g固体是不溶于水的杂质,故再加入10g水固体质量不会溶解,x=5,说明溶液③还能再溶解氯化钾,溶液③也是不饱和溶液。
(5)由分析可知,20℃时,50g水最多溶解氯化钾17g,第二次加入50g水溶解了8g氯化钾,说明剩余5g固体是不溶于水的杂质,再加入10g水,杂质质量不变,所以x=5。
13.(1)降低
(2)有白色固体析出 (或溶液变浑浊)
(3)减少
(4) 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 不同意,因为10mL水的加入,也会使试管内的空气排出一部分到U形管内,进而造成 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因此无法确定液面变化是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引起还是加水导致试管内气体排出引起的
(5)B
【详解】(1)硝酸铵()溶解在水里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降低。
(2)A烧杯里原来盛放的是氢氧化钙溶液。当把水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时,氢氧化钠溶解放热,会使A烧杯里的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原来能溶解的氢氧化钙因温度升高而无法溶解,只能从溶液中析出,故答案为:有白色固体析出 (或溶液变浑浊)。
(3)B烧杯里是饱和硝酸钾溶液。当把水滴入装有硝酸铵固体的试管中时,硝酸铵溶解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B烧杯溶液中溶质因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导致最终溶质质量变小。故答案为:减少。
(4) 如图2所示,当把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后,氢氧化钠溶解放出热量,使试管内气体(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把U形管左侧的液体压向右侧。我们会观察到: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10mL水的加入,也会使试管内的空气排出一部分到U形管内,进而造成 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因此无法确定液面变化是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引起还是加水导致试管内气体排出引起的。故答案为: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不同意,因为10mL水的加入,也会使试管内的空气排出一部分到U形管内,进而造成U形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因此无法确定液面变化是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引起还是加水导致试管内气体排出引起的。
(5) t℃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100g。这意味着在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0g氢氧化钠,形成饱和溶液。
A、溶液质量=溶质+溶剂=100g + 100g = 200g。所以溶质: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溶质质量=100g,溶剂质量=100g。所以溶质:溶剂,该选项符合题意。
C、溶剂质量=100g,溶液质量=200g。所以溶剂: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题目说“该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中”,没有明确指定溶剂量,所以饱和溶液的质量可以是任何值,只要满足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1:1就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