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金属的化学性质(2)同步练习--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金属的化学性质(2)同步练习--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2)同步练习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Mg:24 Fe:56 Zn:65 Al:27 H:1 Cl:35.5 S:32 O:16 Cu:64 Ag:108 N:14
一、选择题
1.将一定质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Ag、Zn、可能有Fe
B.滤液中含有:Fe3+、Zn2+
C.滤渣中一定有Ag、Fe,可能有Zn
D.滤液呈浅绿色
2.某同学向盛有AgNO3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铜和铁的混合金属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得到的滤液呈无色 B.滤渣中一定含有三种金属
C.产生的无色气体具有助燃性 D.该实验能得出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小聪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A.滤液中一定没有Ag+和Cu2+
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Cu和Ag
C.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
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4.如图所示探究实验, 反应开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铁片逐渐溶解,铁片上有气泡冒出 B.烧杯甲中溶液质量变大了
C.烧杯乙中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D.杠杆失去平衡,左边低右边高
5.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对文献内容解释错误的是
A.《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天工开物》:“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金的延展性强
C.《三国志》:“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指移除可燃物
D.《吕氏春秋》:“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铜锡合金的硬度比铜、锡小
6.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和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Cu、Al B.Cu、Fe C.Cu、Fe、Al D.Cu
7.将一根洁净的铁丝放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丝表面产生如图所示红色“树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红色“树枝”的成分是铜
B.溶液变为浅绿色,表明Fe转变为
C.所得溶液质量比反应前大
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
8.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该反应过程中混合物中的溶液和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两种溶质
B.c点时,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C.d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ZnCl2
D.e点时,固体中只含有2种物质
9.验证锌、银、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A.Zn、MgCl2溶液、Ag B.MgSO4溶液、Ag、ZnSO4溶液
C.Zn、Mg、AgNO3溶液 D.AgNO3溶液、Zn、MgCl2溶液
10.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先将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只有乙表面有气泡生成;再将甲加入丙的化合物溶液中。无明显变化。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乙>甲>丙
11.将金属、分别放入其他三种金属X、Y、Z的盐溶液中,金属析出的情况如表所示,则它们的金属活动性依次递减的顺序为
Y、Zn、Ni、X、Z B.Y、Zn、X、Ni、Z
C.Z、Zn、X、Ni、Y D.Y、X、Zn、Ni、Z
12.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将其中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丙、乙、甲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乙、丙
13.为验证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小开同学取足量的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M溶液中充分反应,最终得出了正确结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金属片使用前需用砂纸打磨 B.实验过程中最多发生了2个化学反应
C.M可以是稀硫酸或硫酸铝溶液 D.铝与M溶液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可能改变
14.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溶质Cu(NO3)2的质量随加入锌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时,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相比减小
B.b点时,溶液为Cu(NO3)2、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
C.c点时,溶液呈蓝色
D.d点时,过滤所得滤渣为Cu和Ag的混合物
二、填空与简答
15.如图所示探究实验,反应开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反应结束后,杠杆失去平衡, 边高(填“左”或“右”)。
16.金属镧(La)是稀土永磁材料的重要添加元素,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不可或缺。金属镧在空气中易氧化生成氧化镧(La2O3)。氧化镧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酸而生成相应的盐,露置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逐渐变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镧[La2(CO3)3]。金属镧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镧[La2(SO4)3]和氢气。
(1)金属活动性强弱:镧 银(填“>”、“<”)。
(2)氧化镧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久置于空气中的氧化镧是否变质,可以选用的试剂为 (填名称)。
(3)下图是金属镧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甲”的离子符号是 。
17.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20年6月21日,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制造样车外壳的主要材料是铝合金。铝合金与纯铝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2)2021年3月20日,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其中一件黄金面具残片引起了大量关注。随后,一位95后小伙用一块500克的黄金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①金块能够被锻造成薄薄的面具,说明其具有良好的 。
②“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
③假黄金“黄铜”是铜、锌合金,鉴别真假黄金可选用的试剂是 。
④欲确定金、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种化合物溶液是 。
18.小明同学在探究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后,明确了A、B、C三种金属在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种金属中,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最不活泼的是 。
(2)若B是铜,则下列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填序号)。
a.Cu + MgSO4=CuSO4 + Mg
b.Fe + CuSO4=FeSO4 + Cu
(3)国际上推广使用生铁铸造的锅。因为食入的少量铁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的盐能预防缺铁性贫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西设计如下实验:
(1)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莉认为省略上述实验中的 (填字母),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3)上述反应中,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增大的是 (填字母)。
20.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采用银丝做精密电子元件中的导线,利用了银的什么物理性质?
(2)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一定量的锌粉,使之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滤液。
①如果滤液呈现蓝色,请写出一定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
②若在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 。(写化学式)
21.蛇年春晚重庆分会场无人机表演展现了“光影新重庆”的独特魅力。
(1)制造机身材料应具有的优良性能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有光泽 B.密度大 C.强度高
(2)制造无人机主要用铝合金。铝抗腐蚀性强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了验证无人机材料中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则实验③中X和Y的试剂组合可以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铁和硫酸铝溶液 B.铜和氯化亚铁溶液 C.铝和硫酸铜溶液 D.铝和氯化亚铁溶液
(4)无人机上使用了锂电池,画出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三、综合应用题
22.了解和掌握金属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资源及更好的进行学习。
(1)为探究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流程完成对金属铜和硫酸锌的回收。
在上述流程中,固体X的成分为 ,加入适量B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操作Ⅱ为 。(锌盐的溶解度/温度曲线比较平缓)
(2)为探究Zn、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丙三个实验。
①小组同学随后发现该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丁实验,最终得出活动性顺序:Zn>Fe>Cu>Ag,则图丁中的试剂A、B分别为 (写出一组即可)。
②小组同学将丙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甲中剩余的锌,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戊图所示,写出a点对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2)同步练习》答案与解析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D D D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A A C B
1.D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Zn>Fe>H>Ag,铁粉放入硝酸锌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化学方程式为。
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因为银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铁,即铁有剩余。
【详解】A、铁有剩余,那么铁一定将硝酸银中的银全部置换出来了,所以滤渣中一定有Ag和Fe,一定没有Zn,A 选项错误;
B、铁将硝酸银中的银全部置换出来,则滤液含有Fe2+、Zn2+,不含Fe3+,B 选项错误;
C、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银,且铁过量,所以滤渣中一定有Ag、Fe,铁不能与硝酸锌反应,滤渣中一定没有Zn,C 选项错误;
D、含有Fe2+的溶液呈浅绿色,所以滤液呈浅绿色,D 选项正确。
故选D。
2.B
【分析】向AgNO3溶液中加入铜和铁的混合金属粉末,铁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若铁反应完后AgNO3还有剩余,铜再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铁排在氢之前,铜、银排在氢之后。.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滤渣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滤渣中存在铁,AgNO3完全反应,过滤得到的滤液呈浅绿色,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滤渣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滤渣中存在铁,AgNO3完全反应,则滤渣中存在剩余的铁、生成的银和没有参加反应的铜,滤渣中一定含有铁、铜、银三种金属,正确;
C、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滤渣中含有铁,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不具有助燃性,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滤渣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说明滤渣中存在铁,AgNO3完全反应,过滤得到的滤液呈浅绿色,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银,铁比铜先消耗,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完全反应时,铁没有完全消耗,溶液中不存在AgNO3,Cu未反应,无法证明Cu > Ag,错误。
故选B。
3.D
【分析】根据题意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而银和铜都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说明在滤渣存在着活泼金属,进而可以判断加入的M比铜和银都活泼,从而可以判断滤液的银离子和铜离子已被完全置换出来。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由于活泼金属M是过量的,所以滤液中一定没有Ag+和Cu2+,故结论正确;
B、由分析可知,由于活泼金属是M过量的,溶液中的银离子和铜离子已被完全置换出来,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Cu和Ag,故结论正确
C、由分析可知,加入的M比铜和银都活泼,故结论正确;
D、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是浅绿色的亚铁盐溶液,而题中得到的是无色溶液,所以不可能为铁,故结论错误。
故选D。
4.D
【详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可以看到铁片逐渐溶解,铁片上有气泡冒出,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选项说法正确;
B、烧杯甲中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溶液质量变大,选项说法正确;
C、烧杯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可以看到溶液由无色变蓝色,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选项说法正确;
D、甲中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铁片质量在不断减小,杠杆左边质量减小,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为:,每64份质量的铜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反应中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固体质量增大,即杠杆右边质量增大,所以杠杆失去平衡,左边高右边低,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5.D
【详解】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是因为金的延展性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C、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意思是如果用扬起开水的办法去制止水的沸腾,倒不如从灶里抽去柴火,去薪指移除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是因为铜锡合金的硬度比铜、锡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D
【详解】金属活动性:Al>Fe>Cu,向硝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和铝粉,铝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待铝完全反应后,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为浅绿色,说明铁参与了反应,则铝已经完全反应,铝、铁一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铁可能过量,也可能完全反应,故滤渣中一定含铜。
故选D。
7.C
【详解】A、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红色“树枝”成分是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溶液颜色变浅是由于Fe转变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一根洁净的铁丝放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丝表面产生如图所示红色“树枝”,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C
【详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铁、铜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故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锌粉先与氯化铜反应,后与氯化亚铁反应,锌与氯化铜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加1份质量,锌与氯化亚铁反应溶液的质量增加9份质量,故可知,bd段为锌与氯化亚铁反应;
A、a点时,溶液中的部分氯化铜参加了反应,生成了氯化锌,故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铜和氯化锌和氯化亚铁,错误;
B、c点时,锌将氯化铜完全反应,又于部分氯化亚铁反应,故固体中有铁生成,加入稀盐酸时,一定有气泡冒出,错误;
C、d点时,锌将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完全反应,故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锌,正确;
D、e点时锌有剩余,故固体中有铜、铁和锌,错误。故选C。
9.D
【分析】验证锌、银、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最简单方案一般有两种:一是用活动性居中的金属盐溶液和两端金属镁、银进行反应验证;二是用两端金属盐溶液和活动性居中的金属锌反应验证。
【详解】A、Zn、Ag均不与MgCl2溶液反应,不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A错误;
B、Ag与MgSO4溶液、ZnSO4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B错误;
C、Zn、Mg均能与AgNO3溶液反应,可得出Zn、Mg的活动性均大于Ag,无法比较Zn、Mg的活动性强弱,所以不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C错误;
D、Zn与MgCl2溶液不反应,AgNO3溶液与Zn反应置换出Ag,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验证三种金属的顺序方法:排出三种金属的正确顺序,中间金属是单质,两边的就是盐溶液,中间是盐溶液,两边就是金属单质,即常说的“三取中”。
10.C
【详解】将甲、乙、丙三种金属放入稀硫酸中,只有乙表面有气泡生成,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乙在氢的前面,甲、丙在氢的后面;将甲加入到丙盐溶液中,发现无明显变化,则说明甲不能置换出丙,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丙在甲的前面;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乙>丙>甲。
故选C。
11.B
【详解】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活泼的金属能置换较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如果金属A放入金属B的盐溶液中,有金属B析出,说明A的活动
性大于B(A>B);如果无金属析出,说明A的活动性小于或等于B(A≤B)。
Ni的实验:金属Ni放入X盐溶液中无析出,Ni不能置换X,故X>Ni。
金属Ni放入Y盐溶液中无析出,Ni不能置换Y,故Y>Ni。
金属Ni放入Z盐溶液中有析出,Ni能置换Z,故Ni>Z。
Zn的实验:金属Zn放入X盐溶液中有析出,Zn能置换X,故Zn>X。
金属Zn放入在Y盐溶液中无析出,Zn不能置换Y,故Y>Zn。
金属Zn放入Z盐溶液中有析出,Zn能置换Z,故Zn>Z。
因此,活动性依次递减的顺序为:Y>Zn>X>Ni>Z.
故选B。
12.A
【详解】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根据图示可知,丙能与盐溶液反应生成乙,说明丙的活动性比乙强;乙能与盐溶液反应生成甲,说明乙的活动性比甲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丙、乙、甲。
故选A。
13.C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详解】A、金属片使用前需要用砂纸打磨,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若M为酸,铝、铁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若M为金属盐溶液,则应为亚铁离子的盐溶液,其中铝可与其反应,其他二者不反应,发生一个化学反应,实验过程中最多发生了2个化学反应,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C、M可以是稀硫酸,铝、铁可与稀硫酸反应且铝与硫酸反应速率较快,铜不能,从而能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铝>铁>氢>铜;铁、铜都不能与硫酸铝溶液反应,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铁、铜,不能得出铁和铜的活动性,M不可以是硫酸铝溶液,分析不正确,符合题意;
D、M溶液可以是含亚铁离子的盐溶液,铝与M溶液反应后,生成含铝离子的盐和铁,含亚铁离子的盐溶液呈浅绿色,含铝离子的盐溶液呈无色,溶液的颜色改变,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Zn>H>Cu>Ag,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化学方程式为:;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a点时,硝酸铜的质量没有改变,表示硝酸银没有完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选项说法正确;
B、b点表示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此时溶液为硝酸铜、硝酸锌的混合溶液,选项说法错误;
C、c点时,硝酸铜的质量还在继续减小,此时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部分参加反应,溶液为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溶液呈蓝色,选项说法正确;
D、d点时,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渣为Cu和Ag的混合物,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1)
(2)溶液溶液由无色变蓝色,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3)左
【详解】(1)甲烧杯中反应为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方程式为:;
(2)烧杯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可以看到溶液溶液由无色变蓝色,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3)甲中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铁片质量在不断减小,杠杆左边质量减小,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杠杆右边质量增大,应该为左边高右边低。
16.(1)>
(2) 稀盐酸等(合理即可)
(3)La3+
【详解】(1)由题意可知,金属镧易与稀硫酸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镧排在氢前面,而银排在氢后面,则金属活动性强弱:镧>银;
(2)氧化镧(La2O3)露置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逐渐变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镧[La2(CO3)3],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检验久置于空气中的氧化镧是否变质,可以选用的试剂为稀盐酸(合理即可);
(3)金属镧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镧[La2(SO4)3]和氢气。硫酸镧[La2(SO4)3]中硫酸根显-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镧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反应后硫酸镧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是镧离子,“甲”的符号为:La3+。
17.(1)硬度大(合理即可)
(2) 延展性 金在很高温也不与氧气反应 稀盐酸/稀硫酸 硝酸银溶液
【详解】(1)合金比纯金属硬度大、强度高、熔点低,所以铝合金与纯铝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强度高;
(2)①金块能够被锻造成薄薄的面具,说明金有良好的延展性;
②“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使在高温条件下金也不与氧气反应;
③假黄金“黄铜”是铜、锌合金,鉴别真假黄金可选用的试剂是稀硫酸(或稀盐酸等),是因为锌能和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冒出;
④欲确定金、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常用“三取中”的方法,可选用一种盐溶液是硝酸银溶液,该检验过程中,金不能和硝酸银反应,说明银比金活泼,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比银活泼,由此可得出金、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铜>银>金。
18.(1) A C
(2)b
(3)Fe + 2HCl = FeCl2 + H2↑
【详解】(1)在A、B、C三种金属中,A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C排在最后面,最不活泼;
(2)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为铜在镁、铁之后,所以a不会反应,而b会反应,故选:b;
(3)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 2HCl = FeCl2 + H2↑;
19.(1)
(2)C
(3)B
【详解】(1)C试管中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省略上述实验中的C,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因为A中铁不能和硫酸锌反应,说明锌比铁活泼,B中铁能和稀硫酸反应,D中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ABD即可验证金属活动性锌>铁>铜;
(3)A中铁不能和硫酸锌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不变;B中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每56份质量的铁和稀硫酸反应置换2份质量的氢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大;C中铁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每56份质量的铁和硫酸铜反应置换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小;D中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不变;故上述反应中,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增大的是B。
20.(1)导电性
(2) 、
【详解】(1)采用银丝做精密电子元件中的导线,是利用了银具有极好的导电性;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l>Zn>Cu>Ag,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一定量的锌粉,不能与硝酸铝溶液反应,锌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①若滤液为蓝色,说明硝酸铜没有反应或部分参加反应,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
②向滤渣中滴加盐酸时,若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不含锌,锌和硝酸银生成应硝酸锌和银,锌可能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硝酸铝和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
21.(1)C
(2)
(3)AD
(4)
【详解】(1)A、制造机身时不需考虑有光泽的特性,机身后期会做涂层处理,不符合题意;
B、制造机身时需要尽可能减小自身重量,所以需要材料密度较小,不符合题意;
C、制造机身的材料需要强度足够大,以防出现损伤,符合题意。
故选:C;
(2)铝抗腐蚀性强的原因是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被氧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①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说明金属活动性;②中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则①②说明金属活动性;
A、若③中X和Y分别是铁和硫酸铝溶液,铁与硫酸铝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则①②③能验证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符合题意;
B、若③中X和Y分别是铜和氯化亚铁溶液,铜与氯化亚铁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则①②③不能验证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若③中X和Y分别是铝和硫酸铜溶液,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说明金属活动性,则①②③不能验证铝、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D、若③中X和Y分别是铝和氯化亚铁溶液,铝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铝,说明金属活动性,则①②③能验证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符合题意。
故选:AD;
(4)锂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3,核外电子层数为2,其电子排布分别是2、1,故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2.(1) Zn、Cu 蒸发结晶
(2) 铜、稀盐酸或铁、硫酸铜 、、
【详解】(1)由流程图可知,溶液Z经过操作Ⅱ可得到硫酸锌固体,说明溶液Z为硫酸锌溶液,则加入过量的A是为了分离得到硫酸锌溶液,则A为锌,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由于锌是过量的,所以固体X的成分为铜、锌;
固体X的成分为铜、锌,加入适量的B是为了分离得到硫酸锌溶液,则B是硫酸,铜与硫酸不反应,锌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Z为硫酸锌溶液,已知锌盐的溶解度/温度曲线比较平缓,说明硫酸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则从硫酸锌溶液中分离得到硫酸锌固体的操作为蒸发结晶;
(2)①甲中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锌,说明金属活动性锌>铁;乙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说明金属活动性铁>氢;丙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说明金属活动性铜>银,通过甲、乙、丙三组实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丁实验,最终得出活动性顺序:Zn>Fe>Cu>Ag,说明丁实验能验证金属活动性铁>铜或氢>铜,可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或金属与酸反应,则图丁中的试剂A、B可以分别为铁、硫酸铜或铜、稀盐酸;
②丙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将丙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所得的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向该滤液中加入甲中剩余的锌,析出固体质量的变化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戊图所示,由图可知,析出固体的质量分两段增加,说明该滤液中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银,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Zn >Cu>Ag,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因此析出固体质量增加,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由于银的相对原子质大于铜,所以析出固体质量比银小,则a点对应锌与部分硝酸银反应,则此时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