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新县第一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 共20分)
1.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中国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进近代的最初一步。”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这场战争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C.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一规定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
A.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索取战争赔款
3.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下列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4.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中的“体”主要是指(  )
A.教育思想 B.练兵方法 C.先进技术 D.政治制度
5.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
6.早在1832年,英国就派人沿中国海岸线考察新的通商地点,发现长江以北地区商业活动远没有江南地区活跃。所以《南京条约》把通商口岸全都定位在长江以南。由此可见(  )
A.闭关锁国有合理性 B.五口通商影响范围有限
C.英国侵华蓄谋已久 D.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7.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号:“无论是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都要站出来!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以上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使青年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B.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社会革命运动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D.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洋务派倡导者始终未能制定系统的建设方略,其改革初衷仅聚焦于巩固国防之需。”下列近代企业中最能直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9.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此事说明(  )
A.君主立宪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党人孤立无援
10.“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其含义是辛亥革命(  )
A.根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陋习 B.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D.结束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1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阶层先后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推动近代化进程。其中标志着中国从“器物革新”向“制度变革”转变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2.如图是同学们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它反映的主题是(  )
A.辛亥革命历史背景 B.封建帝制的新发展
C.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D.共和与专制的较量
13.有一首诗这样写道: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这首诗(  )
A.宣扬苦行禁欲 B.宣传自由平等 C.反对愚昧专制 D.提倡享受现世
1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评价某场运动:“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摆脱传统。”这场运动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5.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时间 1894年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事件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发动“二次革命”
A.洪秀全 B.梁启超 C.章炳麟 D.孙中山
16.太平天国控制长江中下游核心经济区长达14年,导致清廷财政崩溃、八旗军体系瓦解,迫使清廷启用汉族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组建地方武装,形成“督抚专权”的政治格局。这表明太平天国(  )
A.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B.打破传统经济秩序 C.激发民族抗争意识 D.催生制度变革尝试
17.1926年,从出征到攻克武昌的3个多月间,北伐军势如破竹,击溃了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这主要是由于(  )
A.各派军阀的混战 B.国际力量的援助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国共合作的实现
18.1919年5月,北京学界发表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体现的精神内涵是(  )
A.无私奉献 B.对党忠诚 C.爱国主义 D.敢为人先
19.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中确立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20.下面两副对联评价的是同一位历史人物,他是(  )
对联一:广开言路,举行士子观风势;功用民心,创办民间禁毒局。 对联二:放眼世界,首译洋文洋法;亡羊补牢,严惩鸦片走私。
A.林则徐 B.魏源 C.关天培 D.陈化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共30分)
21.“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从东南沿海一直打到天津、北京,清王朝统治者“重陆轻海”“弓马定天下”的理念被彻底粉碎,晚清军事变革真正启动。面对当时险恶的形势,李鸿章发出了两个著名的慨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高度概括了国家安全的空前严峻性。此后,晚清国防和军队建设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在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并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彻底性、开拓性、先进性”等特点。特别是海防建设,代表了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变革的最高成就。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引发清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到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清王朝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的海军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材料二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
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仿制西式战舰,并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以充实海军。面对海防吃紧的形势,“两江总督左宗棠奏筹办海口防务,创设渔团,精挑内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资征防”。清末朝延决策圈也逐渐摆脱传统国防观念的束缚,从决策西北与东南两个战略方向并重,到调整国防方略基本架构全力注重海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军事改革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防、东南海防”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晚清海防建设的特点。(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海防建设的作用。
(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初次举行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摘编自《孙中山自述》
材料二: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1906~1910年,先后爆发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人们对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一、二,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2分)
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摘编自《新陈代谢》(1912年的《时报》)
材料四:1919年10月10日,在纪念武昌起义8周年之际,面对国内军阀割据的现实,孙中山不无哀痛地说:“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摘编自张晨怡《教科书里没有的民国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不得摘抄原文)。根据材料四,说明孙中山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2分)
材料五: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决定中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广泛凝聚一切智慧力量,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新社北京2020年11月11日电
(3)根据材料五,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摘编自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二: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辛亥革命摒弃了以“朝代”代“国家”的陋习,第一次出现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革命派所发出的“建设新中国”的呼声,是20世纪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在亚洲首创共和”的历史功绩自应该彪炳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史册。
——摘编自刘学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2分)
24.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数十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是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金田起义浮雕
(1)图中事件的领导人、建立的政权名称?(2分)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2)材料二内容出自哪一文件?你认为此文件中农民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2分)
材料三 对太平天国旗帜下的农民造反者来说……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运动的领导者们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部争斗,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战略上的失误等因素最终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3)根据材料指出这场农民运动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并概括导致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延散《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践,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思考……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材料一中“少数人觉悟”具体指什么事件?这些少数人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
(2)材料二中“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指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
(2分)
1.A 2.B 3.B 4.D 5.B 6.C 7.D 8.D 9.B 10.B
11.B 12.D 13.D 14.B 15.D 16.A 17.D 18.C 19.B 20.A
21.(1)晚清军事改革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洋务运动的开展,有识之士的推动;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
(2)措施:西北边防: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防御。东南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福州船政局);筹建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创办近代海军教育,培养人才。
海防建设特点:近代化与开创性;突破传统国防观念,调整国防战略,全力注重海防;成效显著,建设速度快。
(3)晚清海防建设的作用:一定程度增强海防力量,抵御外来侵略;促进军事近代化,带动近代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发展,推动军事教育革新;冲击传统国防观念,促使国防战略向注重海防调整;未能根本改变晚清被动挨打的局面,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暴露改革的不彻底性等。
22.(1)变化:从污蔑为乱臣贼子到同情革命志士;对革命行动由反对到支持。原因: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严重;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或者民主革命人士对革命的宣传;革命团体的推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领袖人物的领导。
(2)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促进社会习俗的变革。评价:辛亥革命并未完全成功。
(3)意义:有利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3.(1)目的: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进行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2)有利条件:武汉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革命力量基础雄厚;特点:革命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瓦解迅速。
(3)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4.(1)洪秀全;太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不能实现;该文件具有空想性且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3)天京陷落;农民阶级局限性、领导集团腐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战略失误。
25.(1)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2)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如五四运动);学生爱国运动(如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潮流。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近代化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