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含答案)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极地地区(含答案) 2026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 (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时间:20分钟 分值:22分)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基础必会
  “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其外观颜色是鲜艳的绿色。“苹果屋”除了用来防御危险,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读图1北极略图、图2“苹果屋”景观图,回答1、2题。
1.我国科考队员在北极地区考察时,可能看到的是(C)
A.袋鼠
B.华南虎
C.北极熊
D.企鹅
2.“苹果屋”外观选择用绿色是为了(B)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冰雪上容易识别
C.防御严寒与风雪
D.产生清凉的感觉
  (2023·洛阳模拟)雪藻广泛分布在两极地区等极端冰雪环境中。当气候足够温暖时,藻类开始复苏。南极地区的雪藻从颜色上可以分为红藻和绿藻,在藻类未出现的区域,冰雪可以反射80%的太阳光,加剧了气候的严寒。红藻和绿藻分别可以使冰雪表面的反射率下降到60%和45%左右。如图为南极地区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南极地区红藻和绿藻开始复苏的时间最可能是(D)
A.4月至6月
B.7月至8月
C.9月至10月
D.11月至次年3月
4.推测红藻和绿藻的繁殖加快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是(C)
A.降水量增加
B.气候更加寒冷
C.加速冰川融化
D.减少生物种类
  (2024·河南二模)无人机通常是指具有一定自主导航、自主驾驶能力的飞行器。近年来,我国多次在南极应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观测实验。下图为无人机在南极作业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无人机南极作业的空间分布(A)
A.多分布在科考站附近
B.集中在南极点附近
C.中山站作业空间最大
D.全部位于沿海地区
6.在南极采用无人机作业,可以更高效的(B)
A.进行资源开采
B.监测海冰范围
C.捕捉海洋生物
D.测量岩石成分
7.无人机作业时,可能遇到的情况有(D)
A.沙尘暴
B.地震
C.暴雨
D.狂风
能力进阶
  极地地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似乎相去甚远,但如果从地球整体上看,南北两极藏着全球气候的“开关”。图1为北极地区图,图2为格陵兰岛冰川年内累计融化面积统计图。据此完成8~10题。
8.格陵兰岛冰雪覆盖率约80%,主导因素是(D)
A.人类活动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纬度位置
9.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格陵兰岛冰川年内累计融化面积(A)
A.总体增加
B.逐年减小
C.保持不变
D.逐年增加
10.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标”,为缓解气候变暖,下列做法可取的有(B)
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人类应停止发展,避免人为影响
③加大海水淡化力度,控制海平面上升
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拓展
11.(12分)利用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的经纬度为(163°42'E,74°56'S),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材料二 秦岭站主体建筑采取在国内加工好房屋组件,运往现场拼装的模块化绿色建站方式。
(1)我国先后建成的五个南极科考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长城站和秦岭站,地势最高的可能是昆仑站。(3分)
(2)秦岭站所在地球五带的南寒带,面临的大洋是太平洋。(2分)
(3)说明采取国内模块化生产现场拼装的建站方式,对保护极地环境的作用。(3分)
答:缩短在极地的建站时间,减少建筑人员进入和大型建筑机械的使用,降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降低废气排放,尽可能避免在极地产生建筑垃圾,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少地利用当地水资源等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等。
(4)各国的南极科考站建设多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把下列序号填在下面关系图中,以说明底层架空的原因。(4分)
①防止大风破坏建筑物
②防止积雪堆积掩埋建筑物
③全年低温
④大风时间长、风速大
A③ B④ C① D②第十章 极地地区
(时间:20分钟 分值:22分)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基础必会
  “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其外观颜色是鲜艳的绿色。“苹果屋”除了用来防御危险,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读图1北极略图、图2“苹果屋”景观图,回答1、2题。
1.我国科考队员在北极地区考察时,可能看到的是( )
A.袋鼠
B.华南虎
C.北极熊
D.企鹅
2.“苹果屋”外观选择用绿色是为了( )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冰雪上容易识别
C.防御严寒与风雪
D.产生清凉的感觉
  (2023·洛阳模拟)雪藻广泛分布在两极地区等极端冰雪环境中。当气候足够温暖时,藻类开始复苏。南极地区的雪藻从颜色上可以分为红藻和绿藻,在藻类未出现的区域,冰雪可以反射80%的太阳光,加剧了气候的严寒。红藻和绿藻分别可以使冰雪表面的反射率下降到60%和45%左右。如图为南极地区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
3.南极地区红藻和绿藻开始复苏的时间最可能是( )
A.4月至6月
B.7月至8月
C.9月至10月
D.11月至次年3月
4.推测红藻和绿藻的繁殖加快对南极地区的影响是( )
A.降水量增加
B.气候更加寒冷
C.加速冰川融化
D.减少生物种类
  (2024·河南二模)无人机通常是指具有一定自主导航、自主驾驶能力的飞行器。近年来,我国多次在南极应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观测实验。下图为无人机在南极作业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无人机南极作业的空间分布( )
A.多分布在科考站附近
B.集中在南极点附近
C.中山站作业空间最大
D.全部位于沿海地区
6.在南极采用无人机作业,可以更高效的( )
A.进行资源开采
B.监测海冰范围
C.捕捉海洋生物
D.测量岩石成分
7.无人机作业时,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A.沙尘暴
B.地震
C.暴雨
D.狂风
能力进阶
  极地地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似乎相去甚远,但如果从地球整体上看,南北两极藏着全球气候的“开关”。图1为北极地区图,图2为格陵兰岛冰川年内累计融化面积统计图。据此完成8~10题。
8.格陵兰岛冰雪覆盖率约80%,主导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纬度位置
9.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格陵兰岛冰川年内累计融化面积( )
A.总体增加
B.逐年减小
C.保持不变
D.逐年增加
10.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标”,为缓解气候变暖,下列做法可取的有( )
①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人类应停止发展,避免人为影响
③加大海水淡化力度,控制海平面上升
④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拓展
11.(12分)利用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的经纬度为(163°42'E,74°56'S),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材料二 秦岭站主体建筑采取在国内加工好房屋组件,运往现场拼装的模块化绿色建站方式。
(1)我国先后建成的五个南极科考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和 ,地势最高的可能是 。(3分)
(2)秦岭站所在地球五带的 带,面临的大洋是 洋。(2分)
(3)说明采取国内模块化生产现场拼装的建站方式,对保护极地环境的作用。(3分)
(4)各国的南极科考站建设多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把下列序号填在下面关系图中,以说明底层架空的原因。(4分)
①防止大风破坏建筑物
②防止积雪堆积掩埋建筑物
③全年低温
④大风时间长、风速大
A  B  C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