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二章 生态系统及生态安全 课件(共85张PPT) 2026年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贵州)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二章 生态系统及生态安全 课件(共85张PPT) 2026年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贵州)

资源简介

(共85张PPT)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二章 生态系统及生态安全
考点清单 夯基础
聚焦贵州 知命题
实战演练 提能力
重点实验 精探究
考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态因素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周围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2)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 :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非生物因素
(4)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两者是 关系;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相互争夺阳光,两者属于 . 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促进金合欢的生长,两者属于 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 环境:如骆驼刺的根系发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生物因素
捕食
竞争
合作
适应
(2)生物 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3)环境 生物: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高的地方,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低的地方;南橘北枳(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红杏出墙、春兰秋菊(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影响
影响
温度
光照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例如,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等。
生物
环境
3.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①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 的关系形成的链状联系。
②食物链只包含 和 ,不包括 和非生物部分。
③食物链的书写:起点是 ,终点是最高级 ,箭头指向
。如草→鼠→蛇→鹰
吃与被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消费者
捕食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 ,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3)有毒物质的积累: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铅、汞、镉等重金属或某些杀虫剂)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 ,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 。
食物链
积累
越多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 。
(3)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自 。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 。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 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
逐级递减
太阳

一定限度
考点三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类型
1.生物圈的范围: 、 和整个水圈。水圈中大多数生物因受到阳光的影响,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大气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表面
类型 特点
森林生 态系统 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   ”和“   ”之称
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 多分布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少,但也是非常丰富的
海洋生态系统 动物种类很多,海洋中的藻类、植物等可以制造大量的氧气
淡水生态系统 由淡水水体和其中的生物等组成。不仅为人们提供饮用水、灌溉和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 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   ”之称
  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生态系统 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农田
地球之肾
城市
3. 是由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圈
考点四 生态安全及维护
1.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乱砍滥伐、乱排乱放、乱捕滥杀等。
3.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 和温室效应等。
(1)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2)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
生态系统服务
酸雨
二氧化碳
4.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等会通过 积累,最终危害人体的健康。
5.常见的环境污染还有大气污染、固态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
6. 是指生态系统服务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的状态与能力。
7.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因此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8.保护生物圈就是维护生态安全。
食物链
生态安全
实验梳理
1.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实验装置:
实验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3.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 的环境中,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阴暗
4.制订、实施计划:
(1)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选择10只生长状况相同、大小相似的鼠妇,且 分成两组。
(2)设置对照: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 ,这样在铁盘内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
(3)观察记录: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然后计算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 ,最后进行数据比较。
平均
玻璃板
阴暗
明亮
平均值
5.变量:阴暗和明亮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
6.现象与结论
环境 明亮处 阴暗处 现象 鼠妇数量  鼠妇数量  结论 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阴暗
光照
(1)取材选样问题:应选择大小相似、活动状况相同的个体;至少取10只鼠妇,实验对象不能过少;要采取多组平行或多组重复实验,避免 以减小实验 。
(2)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保持 。如果存在多个变量,将不能判断实验结果与哪个变量有关。变量单一可以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
(3)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 .
处理的对象组,而对照组是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最接近自然状态的对象组。
偶然性
实验分析
误差
相同且适宜

验变量
一题通关 为了探究“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根据图Ⅰ和图Ⅱ,分析并回答问题。
迁移应用
(1)装置创新 图Ⅰ为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盘,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在甲、乙、丙、丁四组中,
组是对照组,其中,甲组与丁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该综合实验的假设是 .

(2)方案优化 图Ⅱ表示在图Ⅰ中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从第 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据实验数据分析,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 。

温度
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有(或没有)
影响
8
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实验中用了20只鼠妇而不是4只,原因是 .

(4)关爱生命 实验结束后,应对这些鼠妇如何处理 .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
误差
把鼠妇放回适宜
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命题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判断方法:生物的特征和生理活动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仙人掌的叶片呈针状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判断方法:生物自身的活动引起了周围环境的改变。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判断方法:环境变化引起了生物的改变,如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
1.(2025遵义模拟)下列对实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选项 实例 解释
A 施肥过量使植物出现“烧苗” 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吸水
B 人参只有在阴暗处才能生长 光照强度影响人参的生长
C 仙人掌多生长在沙漠地区 水分影响植物的分布
D 香蕉多生长在热带地区 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2.(2025黔东南模拟)下列农谚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是( )
A.小满小满,谷粒渐满
B.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C.粪草粪草,庄稼之宝
D.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D
3.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天宫课堂”课上向公众展示了“住”在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的水稻生长状况,这种水稻和在地球上生长的水稻有不一样的吐水现象,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兴趣。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两者相互影响
D.以上都不对
B
4.某同学为探究某种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湿度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
C.鼠妇在湿土和干土环境中,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D.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需要多次实验
5.法国梧桐和香樟是某市常见的行道树种。到了冬天,法国梧桐的树叶纷纷落下,但香樟却郁郁葱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法国梧桐不适应该地冬天寒冷的环境
B.这两种植物都适应该地冬天寒冷的环境
C.香樟比法国梧桐更适应该地冬天寒冷的环境
D.冬季,影响法国梧桐和香樟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只有温度
B
1.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描述的是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
3.稻田中的杂草、空气、土壤属于影响水稻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
×
易错判断
×

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贵阳2023.2,贵阳2023.13(2),贵阳2024.13(2)]
(1)生态系统的判断:既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要有非生物部分。
(2)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屎壳郎)、秃鹫等食腐动物属于分解者。
1.逆向思维(2025贵州模拟)某同学为制作生态瓶准备了玻璃瓶、池塘水、螺蛳、金鱼、河虾,他还必须补充的材料是( )
A.金鱼藻 B.河水 C.洗净的沙 D.斑马鱼
2.(2025黔东南模拟预测)太阳升起,农田中小鸟正在吃水稻,一条蛇突然出现,小鸟成为它的美食,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小鸟→蛇→细菌 B.阳光→小鸟→蛇
C.水稻→小鸟→蛇 D.蛇→小鸟→水稻
A
C
3.“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中南门古城的鸽子群
B.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C.百花渡万紫千红的花
D.锦江河里清澈的水
B
4.如图表示某食物网中几条食物链的关系。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D
A.丁是分解者
B.此图中有4条食物链
C.乙与丙仅为竞争关系
D.甲是生产者
5.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该食物链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丙
C.该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若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乙体内积累最多
1.某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2.“蝉→螳螂→黄雀”是一条书写正确的食物链。( )
3.食物链中相对数量和所获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营养级别最高的消费者。( )
×
易错判断

×
命题点三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类型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称为生物圈,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基本条件。
(2)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1.生物圈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以下有关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包括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B.生物圈指整个地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D.我们只有一个生物圈,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B
2.生物圈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活动不是在生物圈中进行的是( )
A.斑头雁飞越珠穆朗玛峰
B.石油细菌生存在地下2 500~3 000米的石油中
C.章鱼利用柔软的身体在4 800米的深海里游动
D.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出舱完成任务
D
3.(2024遵义模拟)下列哪一项不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A.水和水蒸气在全球范围内运动
B.黄河源自高原,流经森林、农田,进入大海
C.鸟类的迁徙经过不同的生态系统
D.鲨鱼生活在海洋中
D
4.生物圈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其中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C
5.黄河源自西部的雪山和草原,奔流入海的过程中养育了众多的人和生物,沿途还形成了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淡水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等方面的水源
B.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少水、干旱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
C.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
易错判断
×
命题点四 生态安全及维护[贵阳2023.6]
(1)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1.下列叙述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生物的种类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持续波动
D.减少生物的种类
B
2.(2025贵阳期末)福寿螺是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食的外来入侵螺类,在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发现了它的踪迹。麻鸭是福寿螺的天敌之一,可以通过引入麻鸭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湿地公园存在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福寿螺→麻鸭
B.该湿地公园引入麻鸭后,在一定时间内福寿螺的数量将会减少
C.福寿螺属外来入侵物种,会影响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原有的生态平衡
D.福寿螺增加了湿地公园物种的多样性,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D
3.(2025遵义模拟)下列属于人为因素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①毁林开荒 ②火山爆发 ③地震 ④泥石流
⑤过度砍伐森林 ⑥过度放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⑤⑥
D
4.(2025遵义模拟)遵义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林木葱茏,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是遵义人民的天然氧吧。下列在公园内的行为不当的是( )
A.狩猎鸟类 B.植物挂牌 C.登高望远 D.散步游玩
5.(2025贵州模拟)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下列不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是( )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C.植树造林绿化荒漠 D.生态农业减污增产
A
B
1.(2025云南)大多数鱼身体背面颜色较深,腹面浅淡,影响鱼背腹面颜色不同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2.(2025江门一模)骆驼刺植株的地面部分矮小,庞大的根系却深深扎入地下,能吸收地下深处的水分。这种植物很有可能分布在( )
A.黑龙江扎龙湿地 B.北极冰川地区
C.塔克拉玛干沙漠 D.海南热带雨林
A
C
3.(2025无锡)《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其中对蔬菜种植的管理有“有草锄之”的论述。种菜要锄草,因为杂草与蔬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
A.竞争 B.合作 C.寄生 D.共生
4.(2025连云港)“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雨水滋润谷物的生长体现了( )
A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环境的改造
C
5.蚯蚓能疏松土壤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适应环境
B
6.(2025恩施模拟)茶园养鸡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鸡啄食茶园内的杂草、害虫,害虫又以杂草为食,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及杂草对茶树的危害,鸡粪能喂养蚯蚓、昆虫等,如此形成生态循环,达到鸡、茶增收的目的。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蚯蚓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B.其中一条食物链为杂草→害虫→鸡→蚯蚓
C.该模式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D.该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A
7.在调查“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湿度”课外实践中,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树林中的湿度,获得的数据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三个环境应在同一时间测量
B.每个环境至少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
C.相对湿度最大的是树林
D.该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8.进一步探究 某同学调查发现,鼠妇适于生活在20 ℃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该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但有多处还不够严谨,同桌提出下列修改建议,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A
位置 鼠妇数目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20 ℃ 潮湿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30 ℃ 干燥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作为实验对象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 D.减小左侧土壤的湿度
9.(2025上海)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淀山湖中的水生植物和鱼类
B.长兴岛郊野公园内的所有动物
C.大金山岛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D.上海植物园里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
C
10.(2025无锡)《说苑·正谏》中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在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环节是( )
A.树 B.蝉 C.螳螂 D.黄雀
D
11.(2025无锡改编)如图是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内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鱼和浮游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若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补充分解者即可
D.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结构最
复杂的生态系统
B
12.(2025成都)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碳由此途径
进入生物体内
B.②③是生物的呼吸作用,碳可经此途
径返回无机环境
C.④⑤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补充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
D.组成生物体的碳,能在生物与无机环
境之间往返循环
13.核污染水中含有某些无法被生物分解并排出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对海洋生物乃至整个生物圈造成巨大危害。甲、乙、丙、丁四种海洋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生产者
B.丙的体内积累的放射性物质最多
C.图中食物链为丙→甲→乙→丁
D.若丁被大量捕杀,短期内甲的数量会迅速上升
C
14.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惠州西湖属于淡水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C
15.(2025新疆)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荒漠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16.(2025上海)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对湿地进行大规模围垦造田
B.定期对湿地的动植物种群进行监测
C.向湿地大规模排放工业废水
D.在湿地核心区域频繁举办大型观光活动
D
B
17.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我国举办。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电
C.大量施用农药防治害虫
D.退耕还林、还草
C
18.建构概念 如图是生态系统概念图以及某个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内容:[C] ,[D] 。
(2)图乙的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猫头鹰与蛇的关系是 。
(4)图乙中蛇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 。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小麦→
鼠→蛇→猫头鹰
捕食和竞争
太阳
2
19.(2025韶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互花米草是我国早期引入的用于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如今却成为滩涂湿地的主要入侵物种。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力强、生长速度快,严重侵占了沙蚕、钩虾、寄居蟹等底栖动物和红树林等本土海岸植物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了红树林及底栖动物的生存,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为治理互花米草,研究人员探索出一系列方法(题图),并已取得部分成效。
(1)互花米草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 ,它能在含盐量高的海滩淤泥中生存,原因是其叶片中有“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 环境的表现,是 选择的结果。
生产者
适应
自然
(2)若根据身体内有无脊椎分类,材料中提及的沙蚕、钩虾、寄居蟹属于
动物,它们的生存环境因互花米草的快速入侵被剥夺,生存空间变窄、数量变 ,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3)科技人员探索出一系列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图中的水淹法主要是通过抑制互花米草根部的 作用达到治理目的,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复发率高。无瓣海桑是一种红树林先锋植物,能在滩涂快速生长形成遮蔽,与互花米草争夺 等资源,两者之间存在 关系,从而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扩张。利用无瓣海桑除治互花米草的方式属于图中的 法。
(4)结合文中信息,相对图中另外两种方法,生物替代法的优势是 .
(答一点即可)。
无脊椎

呼吸
光照
竞争
生物替代
境的污染(或节约人工成本、复发率较低)
生物替代
20.(2025苏州)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后,某生物研究社团的同学按照以下步骤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生态瓶。
第一步: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细沙;
第二步: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细沙中,将绿
萍放在水面;
中考新考法
第三步:静置24小时后,放入适量螺蛳、黑壳
虾、孔雀鱼(注:孔雀鱼为杂食性鱼类,适宜生
活的水温是22~28 ℃);
第四步:密封瓶口,并持续观察。
(1)为了能较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稳定,应将生态瓶放置在 (填字母)。
A.温暖明亮处 B.温暖黑暗处 C.低温明亮处 D.低温黑暗处
(2)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生态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 . (填字母)。
A.生物种类较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B.缺乏分解者,物质循环效率低
C.生产者光合作用弱,氧气供应不稳定
D.空间封闭狭小,空气不能流通
A
A
21.跨学科实践模型制作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太空水族箱”也随之“入住”中国空间站,激发了同学们制作生态瓶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展了以下实践和探究活动。
氧气
消费者
二氧化碳
(1)小青组选择玻璃瓶、金鱼藻、6条小鱼、塘泥
等制作了水生生态瓶(如图),其中金鱼藻扮演的角
色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 和
部分有机物;小鱼扮演的角色是 ,其呼吸
作用产生的水和 可作为金鱼藻进行光
合作用的原料。
评价标准 评价
①容器无色透明; ②生态瓶内成分齐全; ③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例适当; ④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例适当。 优点:  .
.
.
.
.
.
建议:  .

(2)请根据评价标准对小青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容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生态瓶内的
生物活动和利于光合作用;生态瓶内成分齐
全,包括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小鱼)和
分解者(塘泥中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简单
的生态系统;动物与植物间大小及数量的比
例适当,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生态瓶中动、植物与容器的大小比
例要适当
为探究环境因素对生态瓶中生物的影响,探究水温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如图为小芸组的实验结果。同学们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探究:
在一定
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结论是 .
.

(4)进一步探究 受以上同学实验的启发,小青组计划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 .
对生态瓶中小鱼的影响。求真永无止境,探究仍将继续……
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先
增强后减弱
水的含氧量(或
光照、水质等)
水温
识图与探究(九) 生物与环境
1.水族箱是小型生态系统,其组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非生物部分
B.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②包含细菌和真菌
D.其中存在食物链:阳光→植物→动物
D
2.(2025聊城)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如图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的农药相对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丁
B.甲的生物数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甲
D.丁的细胞结构含有叶绿体
D
3.(2025湖北模拟)如图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示生产者的是丙
B.序号①表示呼吸作用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D.森林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
B
4.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生态系统概念图。请加以补充完善。
生物部分
① ,② ,③ ,④ ,
⑤ ,⑥ 。
消费者
能量
森林
自我调节
湿地
5.(2025安阳改编)图(一)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三种生物,1、2、3、4、5表示甲、乙、丙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二)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一)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图(一)中甲、乙和丙等生物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非生物因素中的 。
(3)图(二)食物网中鲨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
。鲨鱼和乌贼的关系是 。
(4)若图(一)中的a、b、c代表图(二)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三种生物,则c代表

(5)核污水排放后,图(二)中身体内含核物质最少的生物是 。

氧化碳
阳光
海洋水生植物→
海牛→鲨鱼
捕食和竞争
海贝
海洋水生植物
6.(2025成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对生物圈具有重要的作用,若森林中的树木被乱砍滥伐,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砍伐树木对某森林的影响,研究人员绘制了该森林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图),并对砍伐前后云猫和松鼠的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动物 每平方公里的动物数量(只)
砍伐前 砍伐后 1年 2年 4年 云猫 1 0 0 0 松鼠 15 23 100 17 (1)图示中只包含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 。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的关系形成食物网,请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森林被砍伐前,云猫数量最少,是因为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具有 的特点。
(2)原因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砍伐后的4年内,该森林中松鼠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 ,松鼠数量先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3)结合表中数据和图示分析,乱砍滥伐树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是

分解者
吃与被吃
植物→昆虫→树鼩→云猫
逐级递减
减少
天敌云猫减少,
食物(植物)暂时丰富
破坏食物链,导致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
7.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了酸雨的知识之后,萌生了探究“酸雨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的想法,他们决定按照小组制定的方案开展实验:
①在甲、乙、丙、丁四个花盆中各栽种30棵生长状况一致的绿豆幼苗。
②每天相同时间向各花盆的土壤中喷洒20毫升不同pH的液体(清水的pH为7.0),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每天观察绿豆幼苗的生长,一周后测定绿豆幼苗的株高,结果如下表所示。
提示:酸雨是指降水酸碱度(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1)该小组作出的假设是 .

(2)实验变量是 。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盆绿豆幼苗。
组别 甲盆 乙盆 丙盆 丁盆
喷洒液体的pH 7.0 5.5 4.5 3.0
平均株高/cm 12.8 8.0 6.5 5.0
酸雨对绿豆幼苗的生长有影响(或酸雨对绿豆
幼苗的生长没有影响)
酸碱度(或pH)

(3)步骤②中各花盆喷洒的液体体积以及其他培养条件都相同,该操作遵循 原则。本实验测得每株绿豆幼苗的株高数据后需要计算每组的 值。
(4)从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酸雨会 (填“抑制”或“促进”)绿豆幼苗的生长。
(5)提出建议 你认为应该如何减少酸雨的危害,请说出一条建议或做法:

单一变量
平均
抑制
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污染物的排放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