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爬天都峰》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②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写清楚
清晰
明白
有条理
班刊‘生活万花筒’又要更新啦!这一期专门开设了《攀险峰的勇气密码》专栏,欢迎各位故事采集员前来投稿!
招募令
1
自然界的母爱传奇
2
攀险峰的勇气密码

17.
——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
——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
天都峰
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千米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
攀险峰的勇气密码
自然界的母爱传奇
任务一
梳理脉络,明确事件顺序
自读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石级 铁链 攀着
照相 辫子 笑呵呵 发颤

liàn
pān
biàn

xiàng
chàn
pān
“大”写得宽大
chàn
最后一笔是“提”
(相同)(互相)
(照相)(相片)

xiānɡ
xiànɡ
与陌生人见面时,不必过分在意对方的长相( ),但要懂得相( )互尊重。
xiānɡ
xiànɡ
爬山前
爬山中
登顶后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 假日里
地点 黄山天都峰
人物 我和爸爸
起因 天都峰又高又陡,我害怕自己爬不上去。
经过
结果 我们顺利爬到了峰顶,并和老爷爷互相道谢。
借助表格,同桌互相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遇到了一位老爷爷,我们相约一起爬山。于是我手脚并用奋力向峰顶爬去。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交代要素
开篇点题
任务二
初感险峻
铺垫 “勇气” 主题
再读要求:
默读第2自然段,峰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写清楚天都峰的特点的?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我” 为什么会发颤?
跟着作家学表达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跟着作家学表达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除了 “高”,还有什么让 “我” 发颤?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哪个字最能体现“陡”?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写自己的想法
(我爬得上去吗?)
突出了天都峰
高、陡的特点
爬山前 “我”
的畏惧心理

17.
任务一
回顾故事,探究写法
爬山前
爬山中
登顶后
又高又陡
心理描写
回顾: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件事讲清楚的?
任务二
深析文本,探写法 写勇气
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段,画出“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对,咱们一起爬吧!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
互相敬佩
通过 “语言描写”表现出这一老一小
不怕困难、
勇于攀登的精神
再读要求:
轻声读课文 8-10 段,画出描写 “我” 和老爷爷 “语言、动作” 的句子;组内交流:此时两人的心里在想什么?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鲫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鲫鱼背。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喜欢 “我”,佩服 “我” 的勇气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老爷爷为什么谢 “我”?
“我” 为什么谢老爷爷?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用爸爸的话点明了点明文章主旨:
一是“我”和老爷爷个人的奋斗和努力。
二是“我们”都能够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作者再次用 “语言描写”,不仅讲清了两人爬上来的原因,还藏了 “汲取力量” 的道理。
写对话时,既能显性格,还能推情节、明道理,这是写作的好秘诀!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任务三
聚焦动作,想象爬山画面
再读要求:
找一找:“我” 爬天都峰的句子。
圈一圈:圈出爬山的动作词语。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抓着铁链爬时,会有什么感觉?
什么场景下会手脚并用爬?
还有很多爬山的动作没写完
爬山前
爬山中
登顶后
回顾全文,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 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心里发颤
有了勇气
开心
感激
作者略写“爬山中”的情形,详写“爬山前”“爬山中”的两次对话,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有重点地写
本文的主旨的“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而不是要表现爬天都峰有多么艰难。
所以详写对话,略写爬山的过程,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任务四
初试身手
写 “勇气小练笔”
勇气密码专栏
自然界的母爱传奇
“勇气密码” 栏目需要更多素材。
比如 “第一次骑单车”
“第一次上台演讲”
“和同学一起克服困难” 等。
请你选一件自己经历过的 “需要勇气” 的小事,用 “按顺序写”“结合所见所闻所想” 的方法,写一段小练笔(150 字左右)。
周末午后,小区的空地上,爸爸推着那辆蓝色单车等我。车座亮晶晶的,可两个车轮像瞪着我的大眼睛,我攥着车把的手心全是汗 —— 这是我第一次学骑车。
“别怕,我扶着后座,你看前面就行。” 爸爸的声音在身后传来。我小心跨上去,脚刚蹬一下,车把就像调皮的小猫左右晃。“啊!” 我慌忙喊,爸爸赶紧扶住车:“稳住,慢慢踩,别急。”
我深吸一口气,眼睛盯着远处的小树,一圈、两圈…… 突然,爸爸喊:“我松手啦!” 我心里一慌,却没倒,单车稳稳地向前跑。风擦过脸颊,我回头笑,爸爸正朝我竖大拇指。原来呀,敢试第一步,就不怕难啦!

liàn
hóu
组词:班级
年级
组词:链接
铁链
组词:猴子
小猴《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单元以 “生活中发生的事” 为主题,聚焦 “把事情写清楚” 的习作目标,通过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与习作训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与情感。《爬天都峰》作为本单元精读课文,以作者黄亦波的真实登山经历为蓝本,讲述了 “我” 与爸爸在黄山爬天都峰时,因山峰险峻心生胆怯,后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相互鼓励、共同登顶的故事。
课文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是通过环境描写(天都峰的 “高” 与 “陡”)、人物对话(“我” 与老爷爷的互动)、动作描写(“攀铁链”“手脚并用”),清晰展现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二是在叙事中融入人物心理变化(“我” 从 “发颤” 到 “坚定”,老爷爷从 “喘气” 到 “自豪”),凸显 “勇气” 与 “互助” 的主题,为 “生活万花筒” 班刊的 “勇气密码” 栏目提供典型素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梳理事件顺序的能力,但对 “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所见、所闻、所想)让故事生动” 的感知仍需引导。教学中需紧扣课文重点(第 3-7 自然段),以 “勇气” 为主线,串联环境、人物、心理描写,既让学生体会互助的温暖,也掌握 “按顺序写、抓细节写” 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 “级、链、攀” 等生字,会写 “级、链、颤” 等 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
2.抓住环境、对话、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学习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清楚”“结合所见所闻所想写细节” 的方法。
3.从 “我” 与老爷爷互相鼓励登顶的故事中,体会勇气的力量与互助的温暖,愿意记录生活中体现勇气的小事,为 “生活万花筒” 班刊积累素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品读重点词句,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单元情境】
《生活万花筒》班刊正在招募 “故事采集员”
【本课情境】
“故事采集员 —— 攀险峰的勇气密码”,采集 “勇气与互助” 主题的故事,为班刊 “攀险峰的勇气密码” 栏目供稿。
第一课时
一、任务驱动,引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屠格涅夫采集了 “自然界的母爱传奇”(《麻雀》),还收获了写作金钥匙 ——“按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当 “故事采集员”,聚焦班刊的第二个栏目 ——“攀险峰的勇气密码”,小红同学再次向我们发出邀请。
Ai同学小红:同学们,咱们班的专属班刊‘生活万花筒’又要更新啦!这一期专门开设了《攀险峰的勇气密码》专栏,欢迎各位故事采集员前来投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超棒的‘勇气文章’——《爬天都峰》。齐读课题。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游黄山后写过这样一句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指生交流 (游览过中国的五岳之后,其他的山就不值得看再看了;而游览过黄山之后,连五岳也显得逊色,不需要再看了。)
的确,黄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不过,要想爬上黄山的三大主峰,尤其是天都峰,恐怕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天都峰。
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千米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指生读)
作者从‘不敢爬’到‘爬上去’,藏着满满的勇气秘诀。咱们学好这篇课文,不仅能懂‘勇气’是什么,还能学会怎么写自己的‘攀险峰’故事,登上班刊!(出示班刊)想不想一起解锁?”
任务一:梳理脉络,明确事件顺序
自读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那学得怎么样呢?先来看看生字词的情况。
(1)带着拼音自己读一读 谁想来读?指生读
注意:有一个字容易读错,“级”在“石级”一词中读jí,跟老师读。
(2)去掉拼音小老师领读 齐读
(3)重点生字书写
2.多音字“相”在本课读xiànɡ,另一个读音是xiānɡ,组词:相同 互相。
拓展:与陌生人见面时,不必过分在意对方的长相( ),但要懂得相( )互尊重。
3.看来,生字词是难不倒大家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指生交流)
预设:爬山前 ——爬山中——登顶后
过渡:对于如何把事情写清楚,首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
4.回归到最初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指生填空)

借助表格,同桌互相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课文里有一句话把刚刚这些信息都全告诉我们了,谁发现了?
出示第一自然段: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生齐读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件)
过渡:你看作者真厉害,用一句话交代非常清楚了。对于如何把事情写清楚,作者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交代要素,开篇点题。
任务二:初感险峻,铺垫 “勇气” 主题
过渡:我们先看爬山前的部分:“我” 对爬天都峰是什么态度?从哪些描写能读出来?请大家自由分享。(随机指名学生交流,引导聚焦关键语句)
1. 分析 “发颤” 原因一:天都峰的 “高”
师:文中说 “真叫人发颤”,“我” 为什么会发颤?(预设学生答:天都峰很高)
追问:从哪儿能明确读出 “高”?(引导学生找到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直观辅助:(出示天都峰云海图)大家看,云彩本就飘在高空,可天都峰的峰顶还在云彩之上,这样一对比,天都峰的 “高” 是不是特别鲜明?
朗读指导:怎么读出这种 “高耸入云” 的感觉?要抓住 “啊”“哩” 这两个语气词,还有强调程度的 “这么”。老师先示范读,你们仔细听 ——(师范读)。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这种惊叹感?(指名读,全班齐读)
分层深化:我们来做个师生配合读,每一轮突出不同的情感:
第一轮(惊住):师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一下子惊住了 ——”,生接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第二轮(迟疑):师 “仰视着直插云霄的天都峰,我心里开始打鼓 ——”,生接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第三轮(畏惧):师 “看着这么高的山,我真的有点慌了 ——”,生接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小结:“我爬得上去吗?” 这个反问,直接写出了 “我” 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心理。
2. 分析 “发颤” 原因二:天都峰的 “陡”
师:除了 “高”,还有什么让 “我” 发颤?(预设学生答:天都峰太陡了)
聚焦句子:“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抓关键词:哪个字最能体现 “陡”?(引导学生找出 “挂”)
品词析句:“挂” 字太妙了!铁链本是固定在石级上的,可作者说它 “从天上挂下来”,就像我们家里挂着的绳子,直上直下 —— 这样的天都峰,光看就害怕,更别说爬了。
直观感受:(天都峰陡峭石级图片)大家亲眼看看这 “挂” 在山上的石级和铁链,是不是更能理解 “我” 的害怕了?
朗读内化:带着这种 “望而生畏” 的感觉,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齐读)
3. 总结爬山前的写法
师:结合这两部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让 “我” 产生了怎样的感受?(预设学生答:害怕、退缩、没信心)
金钥匙提炼:作者正是通过 “写自己的想法(我爬得上去吗?)”,既突出了天都峰 “高、陡” 的特点,又清晰写出了爬山前 “我” 的畏惧心理 —— 这就是 “把事情写清楚” 的第一个小技巧。
第二课时
任务一:回顾故事,探究写法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一起梳理了作者写 “爬天都峰” 的思路,谁能试着回忆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件事讲清楚的?(稍作停顿,等待学生举手)没错,就是 “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 的顺序。有了这个清晰的顺序,我们读文章时,就能跟着 “我” 的脚步,一步步了解整个过程,特别有条理。
除了明确的顺序,上节课我们还发现了一个 “写作小妙招”—— 作者用了 “心理描写”。还记得吗?他写了 “我” 看到天都峰时心里的想法,比如 “我爬得上去吗?”,正是通过这些想法,既让我们感受到了 “我” 的犹豫,更巧妙地把天都峰 “又高又陡” 的特点写得特别具体。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 “先定顺序”“用心理描写衬特点” 这两个方法。那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来了:作者是怎么把 “爬山过程” 这个最核心的部分写清楚的呢?这节课咱们就继续走进课文后半段,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写作奥秘。
任务二:深析文本,探写法 写勇气
品读第一次对话(山脚对话:初遇时的 “疑惑与敬佩”)
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段,画出“我”和老爷爷之间的对话,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情。
出示对话文本: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①找共同点,联前文忆特点
观察这两个问句,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有 “也来爬天都峰?”)
回忆前文:天都峰有什么特点?(高、陡、险,爬起来很困难)
②角色代入,揣摩心理
师:看到对方来爬天都峰,你心里在想什么?
预设: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都来爬,太厉害了!
预设:这么小的小朋友也来挑战,真勇敢!
指导朗读:
读 “也” 字时要稍重,读出 “疑惑中藏着赞叹” 的语气;
老爷爷的语气要稍缓,体现年纪大但有决心;“我” 的语气要带着惊讶和佩服。
③深挖 “也” 字,提炼精神
这两个 “也” 字,藏着怎样的心理?(表面是 “对方怎么也来爬” 的疑惑,实际是 “佩服对方敢挑战” 的赞叹)
老爷爷 “点点头” 的动作,给了 “我” 什么力量?(原来 “我” 心里发颤,现在看到老爷爷的决心,自己也不退缩了)
小结:作者通过 “语言描写”,让我们走进了一老一小的内心 —— 原来写对话时,能藏住人物的心情和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我们一起再读这段对话,感受这份决心!
2.品读第二次对话(峰顶对话:成功后的 “感谢与感悟”)
过渡衔接:爬上峰顶后,两人又说了什么?作者还是用对话藏了秘密。
明确小组任务:
轻声读课文 8-10 段,画出描写 “我” 和老爷爷 “语言、动作” 的句子;组内交流:此时两人的心里在想什么?
出示对话文本: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①结合资料,感受 “不易”
出示 “鲫鱼背” 图片 ,提问:看完资料,你觉得爬上天都峰难不难?(体会两人成功的不易)
②抓动作 + 语言,品情感
老爷爷 “拉拉我的小辫子”,这个动作说明什么?(喜欢 “我”,佩服 “我” 的勇气)
同桌角色扮演:一人当老爷爷(笑呵呵拉辫子),一人当 “我”(真诚感谢),读出 “互相感谢” 的语气。
追问:老爷爷为什么谢 “我”?“我” 为什么谢老爷爷?(预设:互相的勇气鼓舞了对方)
③借爸爸的话,明道理
爸爸说的 “汲取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预设: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勇气)
拓展思考:面对困难,你从这一老一小身上学到了什么?(预设: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找勇气)
小结:作者再次用 “语言描写”,不仅讲清了两人爬上来的原因,还藏了 “汲取力量” 的道理。写对话时,既能显性格,还能推情节、明道理,这是写作的好秘诀!我们一起齐读这段对话,记住这个秘诀。
任务三:聚焦动作,想象爬山画面
为了让我们 “看得到” 爬山的过程,作者还写了 “我” 爬山的动作。请找出描写 “我” 爬天都峰的句子,读一读。
再读要求:
找一找:“我” 爬天都峰的句子。
圈一圈:圈出爬山的动作词语。
①找句子,圈动作词
出示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动作词?(预设:爬、攀着、手脚并用)
②联生活,想画面
想象 “攀着铁链上”:抓着铁链爬时,会有什么感觉?(吃力、手酸)
想象 “手脚并用向上爬”:什么场景下会这样爬?(太陡了,要用手帮忙撑着)
指导朗读:读出 “奋力、吃力” 的感觉,全班读(体现爬得累但不放弃)
③借省略号,练表达
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预设:还有很多爬山的动作没写完)
小结:“动作描写” 就像 “画面开关”,能让我们仿佛看到 “我” 奋力爬山的样子。写事时加动作,事件会更清楚、更生动!
④梳理心理,串联全文(体会 “我” 的心理变化)
提问引导:回顾全文,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 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交流,教师梳理)
预设:一开始 “心里发颤”(害怕难爬)→ 看到老爷爷后 “有了勇气”(敬佩 + 决心)→ 奋力攀爬时 “坚持到底”(不放弃)→ 爬上峰顶后 “开心、感激”(感谢老爷爷的鼓舞)
思考:作者略写“爬山中”的情形,详写“爬山前”“爬山中”的两次对话,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的主旨的“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而不是要表现爬天都峰有多么艰难。
所以详写对话,略写爬山的过程,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任务四:初试身手,写 “勇气小练笔”
1.《生活万花筒》班刊 “勇气密码” 栏目需要更多素材,比如 “第一次骑单车”“第一次上台演讲”“和同学一起克服困难” 等。请你选一件自己经历过的 “需要勇气” 的小事,用 “按顺序写”“结合所见所闻所想” 的方法,写一段小练笔(150 字左右)。
2.例文示范(参考课文写法):
周末午后,小区的空地上,爸爸推着那辆蓝色单车等我。车座亮晶晶的,可两个车轮像瞪着我的大眼睛,我攥着车把的手心全是汗 —— 这是我第一次学骑车。
“别怕,我扶着后座,你看前面就行。” 爸爸的声音在身后传来。我小心跨上去,脚刚蹬一下,车把就像调皮的小猫左右晃。“啊!” 我慌忙喊,爸爸赶紧扶住车:“稳住,慢慢踩,别急。”
我深吸一口气,眼睛盯着远处的小树,一圈、两圈…… 突然,爸爸喊:“我松手啦!” 我心里一慌,却没倒,单车稳稳地向前跑。风擦过脸颊,我回头笑,爸爸正朝我竖大拇指。原来呀,敢试第一步,就不怕难啦!
评价标准:★叙事脉络,事件完整,有起因、经过、结果;
★★ 逻辑清晰,关键环节写得明确
★★★细节描写,有动作 / 语言 / 心理描写,避免空泛
★★★★情感变化,体现情感的递进,有感染力,从事件中提炼成长道理
(生展示——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修改小练笔)
3.重点生字指导
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 “爬天都峰” 里的勇气与互助,还收获了写作方法 ——“按顺序写”“结合所见所闻所想写细节”。希望大家继续当 “故事采集员”,记录更多生活中的勇气瞬间!
板书设计参考【来源小红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