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为了准确测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的长,下列测量工具最合适的是( )
A.量程:30cm 分度值:0. 1cm B.量程:30cm 分度值:1cm
C.量程:15cm 分度值:0. 1cm D.量程:15cm 分度值:1cm
2.如图,几位乘客站立搭乘手扶电梯上楼,当选择(  )为参照物时,甲乘客是运动的。
A.乙乘客 B.甲乘客
C.手扶电梯的台阶 D.大楼的天花板
3.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则(  )
A.M处的响度一定大 B.M处和N处音色相同,频率相同
C.M处、N处振动的幅度必定不同 D.M处每秒振动次数多
4.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乙到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雾凇的形成是甲到乙的过程
5.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会产生固体,水面上方会产生“白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产生的原因是液态氮凝固形成 B.固体产生的原因是水凝固形成
C.“白气”是液态氮汽化形成 D.“白气”是水汽化形成
6.下列是教材中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的一些情景示意图。关于各图说明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大力击鼓时鼓声更响亮,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C.图丙中,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可以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7.如图,一束激光照向与地面垂直于O点的平面镜,光束线经过反射后照亮地面的一个光斑P,以下操作中,以使光斑向右移动的是(  )
A.平面镜向左水平移动
B.平面镜向上运动
C.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
D.激光器向上移动
8.如图是根据测量某物质在凝固前、中、后三阶段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BC段吸热但温度不变 B.在时,该物质为液态
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50℃ D.该物质在第8min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9.如图一束光从左往右照在没水的游泳池底部,形成了一块耀眼的光斑,在往游泳池里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这块光斑将(  )
A.先右移然后停止 B.先左移然后停止 C.一直向左移动 D.一直向右移动
10.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照相装置的闪光频率为10Hz B.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C.小球在AE两点间运动的时间为0.5s D.小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小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60分)
11.(4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1)如图是“泼水成冰”的游戏,游戏时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下将滚烫的开水泼出,将看到成片的冰晶徐徐飘落。“泼水成冰”是水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此过程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小明发现放在他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这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此过程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12.(8分)(1)75min= h,18km/h= m/s
(2)在加勒比海红树林中,科学家发现最大的细菌——华丽硫珠菌,形如一根细绳,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0个华丽硫珠菌长度l为 cm,其直径是 cm。
(3)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31dm、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dm。
13.(6分)如图是学校舞蹈队的小丽同学在距平面镜1m处照镜子,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当小丽向平面镜走近0.4m时,她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通过平面镜,她看到自己的脚尖,请在图中画出她看到自己的脚尖的光路图(A点代表小丽的眼睛。B点代表脚尖)
14.(6分)如图甲所示是汽车发动机汽缸异响听诊器,把听诊器连接的金属杆接触汽车发动机特定位置,就可了解汽缸内部运转是否正常;某次工人师傅听到的声音比较响,说明声音的 (选填“频率”或“振幅”)大;如图乙丙是两个物体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这两个物体发出声的 不同,但 相同(均选填“响度”或“音调”),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此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频率是 Hz。
15.(12分)小丽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冰熔化前后的温度的变化规律”。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
(2)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丽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实验时,用“水浴法”给试管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目的是为了 (选填“使冰更快熔化”或“使冰受热更均匀”);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丙中的温度-时间图像ABCD,由图像可以推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依据是 ;
(4)第4min时,试管内物质处于 态,第7min时,试管内物质处于 态;冰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5)某个同学发高烧,现在要帮他降温,现有等量的0℃的冰和0℃的水,你觉得用 (选填“冰”或者“水”)效果更好,理由是 。
16.(8分)小明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有关;猜想B:可能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 、量角器和 ;
(2)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
序号 细线长度L/cm 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 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s
1 100 20 2.0
2 140 20 2.4
3 140 30 2.4
①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 有关;
②对比2、3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得出的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最大的角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且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 ,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或“短”)。
17.(8分)周末小梓和同学一起参观字画展览,他透过一个玻璃展柜观看展品时看到了自己的像,他联想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于是想利用一把刻度尺粗略地测量这个用薄玻璃板封闭的展柜的深度,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梓将刻度尺垂直于玻璃板放置,并且使刻度尺的 对齐玻璃边缘;
(2)向展柜内部看去,观察与 重合的刻度位置,他认为这个读数就是玻璃展柜的深度,其物理依据是 ;
(3)回程时小梓所坐的轿车安装了汽车抬头显示系统(简称HD),如图乙所示,HD可将水平显示器上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看作平面镜)呈现在司机正前方,方便安全行车。请你在图丙中作出显示器内箭头AB的像A′B′ 。
18.(8分)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空气(-10℃) 324
水(15℃) 1470 空气(0℃) 330
水(20℃) 1480 空气(10℃) 336
海水(25℃) 1531 空气(20℃) 342
煤油(25℃) 1324 空气(30℃) 348
(1)由表可知,25℃海水中声速为 m/s,设在温度为25℃,深度为1531m的海中,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 s超声波能到达海底;
(2)根据表格数据,推测声音在25℃的空气中传播时,其速度可能是 ;(填序号)
①340m/s ②346m/s ③352m/s
(3)超声波在25℃的煤油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324m/s。
答案和解析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为了准确测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的长,下列测量工具最合适的是( )
A.量程:30cm 分度值:0. 1cm B.量程:30cm 分度值:1cm
C.量程:15cm 分度值:0. 1cm D.量程:15cm 分度值:1cm
【答案】A
【详解】课本书长25cm左右,故选择量程30cm、分度值0.1cm刻度尺最合适。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几位乘客站立搭乘手扶电梯上楼,当选择(  )为参照物时,甲乘客是运动的。
A.乙乘客 B.甲乘客
C.手扶电梯的台阶 D.大楼的天花板
【答案】D
【详解】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甲乘客相对自身、乙乘客和手扶电梯的台阶位置均没有改变,甲乘客相对大楼的天花板位置发生改变。所以当选择大楼的天花板做参照物时,甲乘客是运动的,故ABC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则(  )
A.M处的响度一定大 B.M处和N处音色相同,频率相同
C.M处、N处振动的幅度必定不同 D.M处每秒振动次数多
【答案】D
【详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A.敲击时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此题不知敲击力度大小关系,响度大小无法判断,故A不符合题意;
B.两只编钟的材料相同,质量大小不同,音调不同,故频率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钟的振幅大小与敲击的力度有关,M、N处的振幅有可能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因为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所以敲M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发出的声音的频率,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乙到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雾凇的形成是甲到乙的过程
【答案】C
【详解】由题图可知,物质由丙—甲—乙,都是放热,则丙是气态、甲是液态、乙是固态。
A.冰雪消融是固态熔化为液态的过程,是乙到甲的过程,故A错误;
B.露珠消失是液态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是甲到丙的过程,故B错误;
C.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丙到甲的过程,故C正确;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是丙到乙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5.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会产生固体,水面上方会产生“白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产生的原因是液态氮凝固形成 B.固体产生的原因是水凝固形成
C.“白气”是液态氮汽化形成 D.“白气”是水汽化形成
【答案】B
【详解】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常温的水中,会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一部分水会凝固成冰;同时,周围的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白气”,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下列是教材中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的一些情景示意图。关于各图说明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大力击鼓时鼓声更响亮,物体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C.图丙中,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可以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答案】C
【详解】A.图甲中,大力击鼓时鼓声更响亮,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图丙中,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产生,故C正确;
D.真空不能传声,不能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C。
7.如图,一束激光照向与地面垂直于O点的平面镜,光束线经过反射后照亮地面的一个光斑P,以下操作中,以使光斑向右移动的是(  )
A.平面镜向左水平移动
B.平面镜向上运动
C.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
D.激光器向上移动
【答案】D
【详解】A.平面镜向左水平移动后,P点向左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向上运动,只要激光能射到平面镜反射,P点在原处,故B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后,根据反射规律作图后,P点向左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激光器向上移动,图中可知P点向右移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如图是根据测量某物质在凝固前、中、后三阶段温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BC段吸热但温度不变 B.在时,该物质为液态
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50℃ D.该物质在第8min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答案】C
【详解】ACD.图中是某物质的凝固图像,由图可知,该物质在BC段持续放热,但温度保持50℃不变,则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的凝固点是50℃,则该物质在第8min时持续放热,故C正确,AD错误;
B.在时,该物质凝固结束,处于固态,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一束光从左往右照在没水的游泳池底部,形成了一块耀眼的光斑,在往游泳池里加水直到加满的过程中,这块光斑将(  )
A.先右移然后停止 B.先左移然后停止 C.一直向左移动 D.一直向右移动
【答案】B
【详解】当容器内加水时,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当水加满后,光斑就停止移动,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照相装置的闪光频率为10Hz B.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C.小球在AE两点间运动的时间为0.5s D.小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小
【答案】C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照相装置每秒闪光10次,所以照相装置的闪光频率为10Hz,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AE两点间有4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是
则小球在AE两点间运动的时间为
4×0.1s=0.4s
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小球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路程最小,由
可知,小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小,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60分)
11.(4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1)如图是“泼水成冰”的游戏,游戏时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下将滚烫的开水泼出,将看到成片的冰晶徐徐飘落。“泼水成冰”是水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此过程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小明发现放在他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这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此过程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1)凝固 放热
(2)升华 吸热
【详解】(1)[1][2]“泼水成冰”是在严寒天气下,北方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现象,当热水被洒向空中,热水迅速降温,直接由液态变为固态,因此冰是由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会向外放出热量。
(2)[1][2]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说明固态的樟脑丸直接变为气态了,属于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12.(8分)(1)75min= h,18km/h= m/s
(2)在加勒比海红树林中,科学家发现最大的细菌——华丽硫珠菌,形如一根细绳,可用肉眼直接观察,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0个华丽硫珠菌长度l为 cm,其直径是 cm。
(3)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31dm、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dm。
【答案】(1) 1.25 5
(2) 1mm 2.00 0.2
(3)14.51
【详解】(1)[1]时间单位换算关系为
[2]速度单位换算关系为
(2)[1][2][3]由图可知该刻度尺每大格是1cm,每大格有10小格,每小格1mm,即分度值为1mm;华丽硫珠菌与刻度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对齐,右端与2.00 cm对齐,故10个华丽硫珠菌的长度为2.00cm,则华丽硫珠菌的直径为
(3)由题中数据可知14.31dm与另外三组数据相差很多,所以14.31dm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则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
13.(6分)如图是学校舞蹈队的小丽同学在距平面镜1m处照镜子,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当小丽向平面镜走近0.4m时,她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通过平面镜,她看到自己的脚尖,请在图中画出她看到自己的脚尖的光路图(A点代表小丽的眼睛。B点代表脚尖)
【答案】 反射 0.6 不变
【详解】[1]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平面镜将来自物体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中,形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距等于物距,当小丽向平面镜走近0.4m时,她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0.6m,像的大小不变。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原理,我们看到的脚的像是来自脚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所成的虚像,先作出B的像,连接,得到反射光线,再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4.(6分)如图甲所示是汽车发动机汽缸异响听诊器,把听诊器连接的金属杆接触汽车发动机特定位置,就可了解汽缸内部运转是否正常;某次工人师傅听到的声音比较响,说明声音的 (选填“频率”或“振幅”)大;如图乙丙是两个物体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这两个物体发出声的 不同,但 相同(均选填“响度”或“音调”),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此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频率是 Hz。
【答案】 振幅 响度 音调 0.5
【详解】[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由声源的振幅决定;工人师傅听到的声音比较响,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大。
[2][3]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由图乙可知,两物体的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如图,两物体在4s内都完成了两次振动,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声音的音调相同。
[3]如图乙,物体在4s内都完成了两次振动,振动的频率
15.(12分)小丽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冰熔化前后的温度的变化规律”。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
(2)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丽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实验时,用“水浴法”给试管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目的是为了 (选填“使冰更快熔化”或“使冰受热更均匀”);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丙中的温度-时间图像ABCD,由图像可以推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依据是 ;
(4)第4min时,试管内物质处于 态,第7min时,试管内物质处于 态;冰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5)某个同学发高烧,现在要帮他降温,现有等量的0℃的冰和0℃的水,你觉得用 (选填“冰”或者“水”)效果更好,理由是 。
【答案】(1)-4
(2) 从下到上 使冰受热更均匀
(3) 晶体 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4) 固液共存 液 4
(5) 冰 冰熔化吸热
【详解】(1)图乙中,0°C和10°C之间有10小格,每小格代表1°C,故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液柱上表面上方标注数字为0,下方标注数字为10,上小下大,所以液柱上表面在0°C以下,液柱上表面距离上方的0°C有4小格,故温度计示数为-4°C。
(2)[1]在实验中,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需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为了方便安装,需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
[2]水浴法加热使物质受热均匀,因此实验中目的是为了使冰受热更均匀。
(3)[1][2]根据晶体、非晶体熔化特点(即晶体由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图丙中的温度-时间图像ABCD可知,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
(4)[1][2][3]由图丙可知,物质从第2min开始熔化,第6min熔化结束;物质第4min处于熔化过程,试管内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第7min时,试管内物质已经完全熔化,是液态,冰熔化过程经历时间为固体完全熔化的时刻减去开始熔化时刻,即
6min-2min=4min
(5)[1][2]根据物质的物态变化特点可知,0°C的冰和0°C的水相比,冰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因此冰的降温效果更好。
16.(8分)小明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有关;猜想B:可能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 、量角器和 ;
(2)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
序号 细线长度L/cm 螺母摆动的最大角度θ/° 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s
1 100 20 2.0
2 140 20 2.4
3 140 30 2.4
①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 有关;
②对比2、3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得出的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最大的角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且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 ,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选填“长”或“短”)。
【答案】(1) 刻度尺 秒表
(2) 细线长度 A 无关
(3)长
(4)短
【详解】(1)[1][2]因为猜测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所以需要刻度尺测绳子的长度,还需要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测量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2)[1]由1、2两次实验数据可知,螺母摆动的角度相同,细线的长度不同,螺母摆动一次的时间不同,因此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细线长度有关。
[2][3]由2、3两次实验数据可知,细线长度、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相同,只有螺母摆动的角度不同,因此由2、3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A,并且可得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的角度无关。
(3)由实验数据可知,在同一地点,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只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越大,故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长。
(4)由于摆长越短,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越小,钟表走时越快,所以应将摆钟的摆长调短。
17.(8分)周末小梓和同学一起参观字画展览,他透过一个玻璃展柜观看展品时看到了自己的像,他联想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于是想利用一把刻度尺粗略地测量这个用薄玻璃板封闭的展柜的深度,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梓将刻度尺垂直于玻璃板放置,并且使刻度尺的 对齐玻璃边缘;
(2)向展柜内部看去,观察与 重合的刻度位置,他认为这个读数就是玻璃展柜的深度,其物理依据是 ;
(3)回程时小梓所坐的轿车安装了汽车抬头显示系统(简称HD),如图乙所示,HD可将水平显示器上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看作平面镜)呈现在司机正前方,方便安全行车。请你在图丙中作出显示器内箭头AB的像A′B′ 。
【答案】 (1)零刻度线 (2)展柜底部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详解】(1)[1]由于这个展柜是封闭的,不能把刻度尺直接放进里面测量深度,但是薄玻璃板相当于平面镜,可以运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进行测量,由于像和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为了测量柜的深度,要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玻璃边缘,展柜底部对应的刻度大小为展柜的深度。
(2)[2][3]因为刻度尺经玻璃板所成的像和刻度尺大小相等,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则像的刻度大小和刻度尺本身是一样的,所以,观察与展柜底部重合的刻度位置,这个读数就是玻璃展柜的深度。
(3)[4]作出A、B两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A′、B′,并将两点连接在一起,就是AB的像A′B′,如下图所示。
18.(8分)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空气(-10℃) 324
水(15℃) 1470 空气(0℃) 330
水(20℃) 1480 空气(10℃) 336
海水(25℃) 1531 空气(20℃) 342
煤油(25℃) 1324 空气(30℃) 348
(1)由表可知,25℃海水中声速为 m/s,设在温度为25℃,深度为1531m的海中,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 s超声波能到达海底;
(2)根据表格数据,推测声音在25℃的空气中传播时,其速度可能是 ;(填序号)
①340m/s ②346m/s ③352m/s
(3)超声波在25℃的煤油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324m/s。
【答案】 (1)1531 1 (2)② (3)等于
【详解】(1)[1]由表格数据知海水的温度为25℃时,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
[2]在深度为1531m的海中,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声波达到海底所需时间
(2)[3]由表格数据知,空气温度升高,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增大,每升高10℃,速度增大6m/s。20℃的空气中,声速为342m/s,30℃时声速为348m/s,则25℃空气中声速可能为346m/s。故选②。
(3)[4]超声波是声音的一部分,其传播速度与其它声音的传播速度一样,所以在25℃的煤油中传播速度1324m/s。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