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题(含答案)2025-2026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资源简介

第二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题
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同学们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实验器材有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刻度尺等。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
(2).实验选择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___________。
(3).实验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5).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最好在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6).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A,在另一侧将蜡烛B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发现它们完全重合,说明在平面镜成像中,__________________。多次改变蜡烛____A____(选填“A”或“B”)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7).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它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仅将玻璃板由图甲中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_。
A.蜡烛成像在B的右侧 B.蜡烛成像仍在B处 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9).如图乙是某小组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且它们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
(10).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11).实验中,有的同学发现无论怎样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的白纸上移动,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实验中,个别同学发现在移动蜡烛A的过程中,透过玻璃板能看到两个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13).若蜡烛A的位置保持不变,把玻璃板沿中间竖直截成两半,将左半块玻璃板向左平移一段距离,右半块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则左、右两个半块玻璃板_________。
A.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B.左半块玻璃板成完整像,右半块玻璃板不成像
C.都成完整的像,但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2.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观察到的蜡烛的像更清晰
B.只要把光屏放在恰当的位置,就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C.蜡烛距玻璃板越远,蜡烛的像就越小
D.只把玻璃板向左平移,蜡烛的像的位置不变
3.南通濠河水位缓慢上涨时,河面上方的“和平桥”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 )
A.实像,像的大小不变 B.实像,像的大小变大
C.虚像,像的大小不变 D.虚像,像的大小变大
4.某运动员参加10 m跳台跳水比赛,当她站在跳台上时,她在水中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像距离她_____m;在她从跳台跳下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像与水面的距离将_______(后两空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小明早晨起床后,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整理着装,镜中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在他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镜中像的大小_______。
6.凤鸣湖公园湖光山色,水面如镜,一只蜻蜓平行于湖面飞行,距湖面1 m,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与蜻蜓的大小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蜻蜓的像到蜻蜓相距_________m,以蜻蜓的像为参照物,蜻蜓是_______的。
7.距离镜子3 m处站立着一个身高为1.7 m的人,他距离镜子中自己的像的距离是________m,像的高度是_______m。若将一块木板放在镜子后,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像。
8.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使光发生_________。如图所示是一条盘山公路,为了让司机看到对向车道情况,应该在________(选填“A”“B”或“C”)位置安装一块面镜。
9.如图乙所示,是小明同学自制的潜望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所观察到的像是 ( )
10.如图所示,夜晚,小华通过可左右推拉的竖直窗户玻璃观察发光吊灯的像和自己的像。小华靠近玻璃窗观察,她的像的大小_____,她与像之间的距离_______。向右推玻璃窗,吊灯的像的位置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测量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后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1)小红看到视力表的像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该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_m;
(2)若小红向左移动0.5 m,她的像大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____m。
12.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2 m,说明水位下降了___________m。
13.小明放学乘地铁时站在地铁站台,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看到了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后面的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粗略测量玻璃屏蔽门到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完成相关问题:
(1)小明站在站台上,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小明在玻璃屏蔽门后所成的______(选填“虚”或“实”)像落在________上;
(2)小明记录下自己的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3)上述步骤中量出的距离就是玻璃屏蔽门到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测量结束后,小明在玻璃屏蔽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小明在原地等候,此时对小明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成像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距离
14.画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AO。
15.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光纤可以通达所有地区。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光不断地经光纤的内壁反射向前传播,请在图中完成光路图(一次反射即可)。
16.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并标明反射角度数。
17.墨家学派在其所著《墨经》中首先研究了光的反射。《经说》:“景:日之光,反烛人,则景在日与人之间”。说的是通常日光照人,人的影子在来光方向的另一侧,但当日光经平面镜反射之后再照人,则其影子在太阳与人之间,如图所示,请根据以上资料信息和图中人的影子AB的位置,画出一条来自平面镜CD右侧的入射光线及其反射光线,来说明影子AB是如何形成的。
18.如图1所示,我国敦煌的塔式光热电站通过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后会聚到吸热塔,其中某束光的传播路径如图2所示,在图2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中都蕴含了物理知识。“猴子捞月”的成语故事如图所示,若猴子的眼睛用A点表示,空中的月亮用B点表示,请画出猴子看见水中月亮的光路图。
2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述的画面如图甲所示。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_形成的。当蜻蜓远离水面时,它的“倒影”大小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乙中的A'表示蜻蜓的“倒影”位置,请在图中确定蜻蜓的位置,并完成人眼看到蜻蜓“倒影”的光路图。
答案
第二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1).光的反射
(2).确定像的位置
(3).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4).不需要
(5).较暗
(6).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A 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等效替换法
(7).不变
(8).B
(9).相等 垂直
(10).虚
(11).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12).玻璃板太厚
(13).D
2.D
3.C
4.虚 20 不变 变小
5.虚 不变
6.相等 2 静止。
7.6 1.7 能
8.镜面反射 B
9.B
10.不变 变小 不变
11.(1)虚 一样大 3
(2)不变 5
12.(1)虚
(2)4
(3)0.6
13.(1)虚 广告牌
(2)自己与玻璃屏蔽门之间
(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C
14.
15.
16.
17.
18.
19.
20.反射 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