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吕梁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进入2025年10月份以来,山西多地遭遇连续降雨,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等地均创下10月上旬累计降雨量历史纪录。下表为吕梁某地10月3日~10月13日的天气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天气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风向及风速
10月3日 多云 21℃ 12℃ 东风2级
10月4日 小雨 17℃ 13℃ 东南风1级
10月5日 大雨转中雨 15℃ 13℃ 东北风1级
10月6日 小雨转中雨 15℃ 13℃ 东风2级
10月7日 小雨转中雨 18℃ 15℃ 东风1级
10月8日 小雨 15℃ 9℃ 东北风2级
10月9日 小雨转中雨 9℃ 8℃ 东北风1级
10月10日 中雨 12℃ 7℃ 东北风1级
10月11日 小雨转中雨 15℃ 9℃ 北风1级
10月12日 中雨转多云 12℃ 6℃ 东北风1级
10月13日 晴 19℃ 5℃ 东北风1级
1.该地本轮降水天气过程的明显特点是( )
①持续时间长 ②降水强度高 ③晴雨转换频繁 ④累计雨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导致山西多地遭遇连续降雨的主要原因有( )
A.副高偏强且位置偏北 B.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C.强对流天气持续爆发 D.热带气旋反复登陆
3.本轮降水天气过程对山西产生的较大影响是( )
A.秋收秋种受阻 B.居民用电量猛增 C.居民出行不便 D.泥石流灾害多发
亚热带北界是中国气候带上的重要分界线。研究发现,亚热带北界北移对我国农业布局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亚热带北界三个时段的位置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亚热带北界的空间变化特征是( )
A.西段整体向低海拔移动,东段北移幅度较大
B.西段整体向高海拔移动,东段北移幅度较大
C.向南整体平移,南移幅度随纬度递增
D.向南整体平移,南移幅度随纬度递减
5.亚热带北界在西安周边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有( )
A.全球变暖 B.冬季取暖 C.城市热岛 D.植被变化
2025年7月19日,总投资1.2万亿元、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这意味着酝酿了几十年的世界超级工程正式启动。工程选址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河段,通过“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创新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通过“雨季蓄洪、旱期放水”均衡下游径流。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工程设计5座梯级电站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含沙量大 B.河道弯曲度高 C.河流径流量大 D.河流落差过大
7.与三峡等河谷水电站相比,该水电工程设计方式的显著优点是( )
A.对河谷生态系统的破坏小 B.水能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C.防洪抗旱等综合效益明显 D.受不利自然条件制约小
南极半岛西侧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较好,区内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该区年均温约-2℃,年降水量200~1000mm。图左虚线所示区域是南极洲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较好的区域。图右示意该区某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有( )
①低等植物 ②高等植物 ③动物栖息 ④海洋鱼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与深度24~62cm土层相比,深度大于62cm土层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是( )
A.淋溶作用弱 B.植物根系深 C.母质风化强 D.有机质淀积
10.该区成土过程漫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动植物稀少 B.母质风化慢 C.年均温较低 D.全球变暖快
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是全球洋际海水输运唯一的热带通道,由印尼贯穿流和南海贯穿流组成,其流量变化受季风、厄尔尼诺等多因子调控。受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南海贯穿流冬夏季呈现相反的流向。印尼贯穿流的水体输运量北半球夏季大、北半球冬季小。下图示意某季节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流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季节及驱动南海贯穿流的盛行风是( )
A.北半球冬季 东北风 B.北半球夏季 东南风
C.北半球冬季 西北风 D.北半球夏季 西南风
12.北半球冬季,印尼贯穿流水体输运量小的主要原因有( )
A.东北信风影响减弱 B.南海贯穿流的阻塞
C.近陆海域海水结冰 D.爪哇海域降水减少
13.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尼贯穿流发生的变化最可能是( )
A.温度降低、盐度降低 B.温度升高、流量减小
C.盐度升高、流量增加 D.温度降低、流量减小
喀麦隆金矿资源丰富,金矿主要分布于造山带,受断裂带控制,存在于侵入岩脉和接触带中。下图为该金矿矿区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前寒武纪与白垩纪地层之间地层缺失的原因可能是( )
A.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岩层断裂,风化侵蚀
C.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D.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15.推测接触带中金矿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构造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冷凝 D.沉积作用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潮汐汊道落潮三角洲处于汊道口,呈扇状向开阔水域延伸,主要由涨、落潮水道、水道边缘线性坝和拦门沙等地貌单元组成。中央水道以落潮流为主,两侧水道涨潮流较强。拦门沙是汊道流出水流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舌状隆起,发育在落潮主水道末端,一般涨潮时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其外侧水深较深。落潮水道水流集中,比涨潮水道的流速大。泥沙主要通过拦门沙外实现汊道口两侧物质交换,沿岸输送的泥沙“部分不能回到近岸”。下图为潮汐汊道落潮三角洲典型地貌模式和泥沙转运方式。
(1)指出潮汐汊道落潮三角洲的主要地貌单元的分布特征。
(2)分析潮汐作用对涨潮水道和落潮水道深浅的影响。
(3)推测甲处泥沙部分不能回到乙处的可能原因。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河下游两岸分布着胡杨等荒漠植物。20世纪70年代,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河道开始断流,植被退化严重。2000年,我国政府启动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通过天然河道向台特玛湖输水。生态输水前,胡杨的长势极度衰败,基本为过熟林,中幼林基本枯死。实施生态输水后,下游河道两侧出现了大范围的漫溢区。218国道在穿越台特玛湖地区的路段路基普遍较高,车尔臣河因山区尚未修建水库而在每年10—11月出现大量水流向台特玛湖,出现了明显的河(洪)水漫溢现象,导致甲段公路一侧植被茂密,一侧寸草不生。图a表示塔里木河下游示意图,图b表示甲处水分运移示意图。
(1)分析生态输水前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基本为过熟林的原因。
(2)解释实施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出现大范围漫溢的原因。
(3)推测道路东、西两侧植被生长状况的具体差异,说明理由。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区域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计划对所在区域土壤剖面进行调查,进而探究该区域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应的形成原因。下图示意该区域地形土壤剖面。
(1)请从调查点选择、土壤调查内容等方面为该学习小组提供指导。
(2)调查过程中发现沼泽地及排水不良的草地的土壤缺失部分土层,请分别说明缺失的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2年,印度提出内河联网计划,旨在通过连接国内各大河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利用,被誉为印度的“北水南调”工程。该计划将修建总长900千米的37条引水主干渠,辅以长达12500千米的配套水渠,以及32座大坝和众多水库。印度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计划涉及的河流和运河网络将直接穿越多个生态敏感区,会淹没潘纳老虎保护区内核心区4141公顷土地,且需要征用大面积居住和耕地用于运河、水库和大坝的建设。印度内河联网计划本质上是对自然水系的巨大干预,其环境风险评估远未充分,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从该项目建设对水陆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角度,论述专业人士质疑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1.C 2.A 3.A
4.B 5.C
6.D 7.A
8.B 9.D 10.C
11.A 12.B 13.D
14.D 15.B
16.(1)中央为落潮水道,两侧为涨潮水道;拦门沙位于中央落潮水道外侧,呈舌状凸出。
(2)中央水道以落潮流为主,水量大,潮差高,加之受地形约束,流速加剧,侵蚀较强,水道深;涨潮时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水流速度慢,侵蚀较弱,水道较浅。
(3)沿岸流较强时,搬运能力强,泥沙在下游发生沉积;落潮水流较强时,部分泥沙被冲到拦门沙外深水区沉积;拦门沙外侧深水区一旦堆积,潮流作用弱,难以再被搬运到近岸地区;拦门沙向外凸出,阻挡沿岸流流速,泥沙在拦门沙外堆积。
17.(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胡杨生长所需水分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经多年断流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根系较浅的中幼林基本枯死,过熟林根系发达,能从土壤深处吸收水分;表层土壤干燥,种子无法萌发。
(2)长期断流,部分河道被流沙掩埋;下游地势平坦,河床较浅,存在较厚的松散沉积层;生态输水后,河流水位升高,河水易溢出河道;在水流冲蚀下,河床极易改道,形成漫溢区;在水流冲蚀下,部分河段决口,形成漫溢区。
(3)差异:道路西侧植被茂密,道路东侧植被稀少。
理由:该地区土壤盐分含量高;公路路基较高,阻挡了河水向道路东侧漫溢;道路西侧为河流漫溢区,地表水下渗的淋洗使土壤表层的含盐量降低,适宜植物生长;道路东侧为地下水抬升区,在强烈蒸发的影响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聚,土壤含盐量过高,不利于植物生长。
18.(1)调查点选择:选择不同地形类型区开展调查;同一地形类型,设置多个调查点。
土壤调查内容:不同土层的厚度、埋藏深度、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等。
(2)沼泽地:土壤氧气不足,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没有形成腐殖质层(或腐殖质层薄);土壤水分饱和,淋溶作用弱,没有形成淀积层。
排水不良的草地:土壤水分含量高,地下水位高,水分下渗少,淋溶作用弱,淀积作用弱。
19.该项目建设对水陆环境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大规模淹没森林与动植物栖息地,导致生态多样性锐减,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破坏了野生虎等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威胁到印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或河岸生态退化),对整个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如阻断淡水洄游物种(如鱼类、鳄鱼)迁徙路线,或水流减缓、水库形成,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水污染加剧等问题,或运河的建设、淤泥清除和河道整治等会干扰河岸植被,破坏生态缓冲带,加剧水土流失,并可能引入外来物种,破坏原生生态平衡。
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并带来固体废物管理的难题。
破坏生态环境,出现土壤盐碱化等生态问题。如改变后的水文系统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水涝和土壤盐碱化,进一步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和水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