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 》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红烛》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闻一多的《红烛》创作于 1923 年,收录于同名诗集《红烛》,彼时他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在美国期间,西方工业文明的繁华与种族歧视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让他对 “美” 与 “善” 的追求更加强烈;归国后,目睹国内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景象,他内心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沉重碰撞,最终凝结为《红烛》这首充满哲思与深情的诗作。
红烛是诗歌的核心意象,其内涵具有多层性。表层看,它是 “红” 的色彩与 “燃烧” 的动作的结合 ——“红” 象征赤诚、热烈,“燃烧” 则代表奉献、牺牲,二者叠加,构建出 “以生命赴理想” 的基本形象。深层看,红烛还承载着闻一多的 “矛盾与坚守”:诗中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写出红烛燃烧时流泪的 “矛盾”,这既是蜡烛物理特性的写照,更隐喻诗人自身的困境 —— 渴望以理想照亮现实,却因现实的黑暗而痛苦;但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结尾,又展现出在矛盾中坚守奉献的决心,让红烛成为 “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腾”。
诗歌的艺术手法极具特色。首先是象征手法的极致运用,红烛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这种 “物我合一” 的象征,让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其次是抒情节奏的起伏,从 “赞美红烛” 到 “质问红烛”(“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再到 “理解红烛”,情感从热烈到困惑再到坚定,形成层层递进的张力。最后是语言的韵律美,全诗以 “红烛啊!” 为反复咏叹的线索,句式长短交错,既保留古典诗词的凝练,又兼具白话诗的自由,如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的短句,节奏急促,将情感推向高潮。
闻一多曾提出 “三美” 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红烛》正是这一理论的早期实践。“红烛” 的色彩(绘画美)、“啊” 字的反复(音乐美)、节与节的匀称(建筑美),共同构建出 “形神兼备” 的诗歌美学。这首诗不仅是闻一多个人的心灵独白,更代表了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与坚守,其 “奉献”“坚守” 的精神,穿越近百年仍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
1.下列对材料中 “红烛内涵”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层是 “红” 的赤诚与 “燃烧” 的奉献的结合
B. 隐喻诗人 “以理想照亮现实却因黑暗而痛苦” 的困境
C. 仅代表闻一多个人的理想,无普遍的精神意义
D. 是理想主义者 “在矛盾中坚守奉献” 的精神图腾
2.下列对材料中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仅运用象征手法,将红烛塑造成诗人人格的化身
B. 抒情节奏平铺直叙,情感始终保持热烈坚定
C. 语言兼具古典诗词的凝练与白话诗的自由,符合 “三美” 理论
D. “红烛啊!” 的反复咏叹,仅起到串联诗句的作用,无情感表达功能
3.结合材料,分析《红烛》中 “矛盾与坚守” 的具体体现。
4.材料认为《红烛》是闻一多 “三美” 理论的早期实践,请简要概括其 “三美” 的具体表现。
5.为什么说《红烛》的 “奉献” 精神能 “穿越近百年仍能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请结合材料作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烛》的抒情视角具有 “双重性”,既是诗人对红烛的凝视与对话,也是红烛对诗人的映照与启示,这种 “双向互动” 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显深刻。
诗人对红烛的 “凝视”,始于对其外在形态的赞美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开篇以反问将 “诗人之心” 与 “红烛之色” 相连,确立 “红烛即诗人” 的基本关联。随着诗歌推进,凝视逐渐深入:从 “燃烧流泪” 的物理特性,到 “烧蜡成灰” 的牺牲本质,诗人在凝视中不断追问红烛的价值,也不断反思自身的理想。这种凝视不是单向的观察,而是 “以物观己” 的自省 —— 每一次对红烛的质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都是对自身理想的拷问;每一次对红烛的理解,都是对自身坚守的确认。
红烛对诗人的 “映照”,则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引领。当诗人因现实黑暗而困惑时,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姿态,成为他摆脱困境的精神支撑;当诗人渴望以理想改变现实时,红烛 “烧破世人的梦” 的勇气,成为他前行的动力。这种映照让红烛不再是被动的象征物,而是主动的精神导师,诗人与红烛的关系,也从 “物我合一” 升华为 “精神共生”。
这种 “双重抒情视角” 的形成,与闻一多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留美期间对 “美” 的追求,让他具备了 “发现美的眼睛”,能够从红烛这一平凡之物中提炼出精神内涵;归国后对现实的痛感,让他需要一个 “精神载体” 来承载内心的矛盾与坚守,红烛恰好成为这一载体。在 “凝视” 与 “映照” 的互动中,诗人既宣泄了内心的痛苦,也坚定了奉献的决心,诗歌的情感因此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
6.下列对材料中 “双重抒情视角”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括诗人对红烛的凝视与对话、红烛对诗人的映照与启示
B. 诗人的凝视是 “以物观己” 的自省,包含对自身理想的拷问
C. 红烛的映照仅体现在物理层面,为诗人提供视觉上的参考
D. 最终实现 “精神共生”,让诗歌情感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
7.结合材料,分析诗人对红烛的 “凝视” 是如何从 “外在形态” 深入到 “精神本质” 的。
8.材料认为 “双重抒情视角” 的形成与闻一多的人生经历相关,请简要说明二者的关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烛》的 “现实意义” 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在于它为当代青年提供了 “理想与奉献” 的精神范本,这种范本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诠释维度。
从 “理想坚守” 维度看,《红烛》中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的追求,与当代青年 “打破平庸、追求卓越” 的理想高度契合。在 “内卷”“躺平” 成为流行话题的当下,很多青年在现实压力下逐渐迷失方向,而红烛 “明知燃烧会流泪,仍坚持发光” 的姿态,提醒青年:理想的实现必然伴随困境,唯有坚守才能突破。正如 “90 后” 驻村书记黄文秀,明知基层工作艰苦,仍放弃城市优渥生活,扎根乡村,用生命践行理想,她的选择与红烛的 “坚守” 精神一脉相承。
从 “奉献价值” 维度看,红烛 “烧蜡成灰” 的牺牲,在当代转化为 “无私奉献、服务社会” 的实践。无论是疫情期间逆行的医护人员,还是山区支教的青年教师,他们都如红烛般,以自身的 “光与热” 照亮他人。红烛的奉献不是悲壮的自我毁灭,而是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主动选择,这种奉献观让当代青年明白:奉献不是牺牲,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从 “美学启示” 维度看,《红烛》将 “平凡之物” 转化为 “精神符号” 的能力,为当代青年提供了 “发现美、创造美” 的思路。红烛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闻一多通过艺术加工,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这启示当代青年:平凡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只要具备 “审美眼光” 与 “思考能力”,就能从平凡中提炼出不凡,让生活更具意义与价值。
《红烛》的现实意义,本质是 “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它所代表的理想主义与奉献精神,是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而当代青年对这种精神的重新诠释与实践,又让红烛的内涵不断丰富,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9.下列对材料中 “红烛现实意义”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当代青年提供 “理想与奉献” 的精神范本
B. 红烛的 “坚守” 精神可提醒青年突破现实困境,不迷失方向
C. 红烛的奉献是 “悲壮的自我毁灭”,与当代奉献观完全不同
D. 启示当代青年从平凡生活中提炼精神内涵,创造生活价值
10.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文秀的案例仅体现红烛的 “奉献精神”,与 “理想坚守” 无关
B. 当代青年对红烛精神的诠释,让其内涵固化,失去原有生命力
C. 红烛精神的 “理想坚守” 维度,可应对当代青年的 “内卷”“躺平” 焦虑
D. 红烛将 “平凡之物” 转化为 “精神符号”,仅具有文学美学价值
11.结合材料,分析红烛 “奉献观” 与当代青年 “奉献实践” 的内在关联。
12.材料从 “理想坚守”“奉献价值”“美学启示” 三个维度解读红烛的现实意义,请任选一个维度,举例说明其对当代青年的具体启示。
13.为什么说《红烛》的现实意义是 “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请简要概括。
二、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闻一多的 “理想主义” 与《红烛》的创作
闻一多的理想主义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 “以美救国” 的具体追求。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面临 “文化断裂” 的困境 —— 传统文化被冲击,西方文化良莠不齐,很多知识分子陷入迷茫。闻一多认为,“美” 是拯救社会的重要力量,他在《美学的批评》中写道:“美是人类生活的要素,是人类解放的途径。” 这种 “以美救国” 的理想,成为《红烛》创作的核心动力。
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主攻美术,他希望通过艺术的 “美” 唤醒国人的精神。但种族歧视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仅靠艺术的 “美” 无法改变现实,还需要 “善” 的行动。归国后,他将 “美” 与 “善” 结合,提出 “诗人应该是时代的鼓手”,主张诗人不仅要创造美,还要以理想推动社会进步。《红烛》中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的诗句,正是这种 “美善结合” 理想的体现 —— 红烛的 “红” 是美的象征,“燃烧” 是善的行动,二者结合,成为 “以美善救亡” 的精神符号。
材料二:《红烛》与中国现代抒情诗的发展
《红烛》是中国现代抒情诗从 “模仿” 走向 “自主” 的重要标志。在《红烛》之前,中国现代抒情诗多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但缺乏对 “形式美” 的关注,显得松散杂乱。闻一多的《红烛》则打破了这种局面,它既吸收西方浪漫主义 “直抒胸臆” 的特点(如 “烧罢!烧罢!” 的呼喊),又融入中国古典诗词 “含蓄凝练” 的特质(如 “泪流开始之日” 的隐喻),更通过 “三美” 理论构建起独特的形式美学,为现代抒情诗确立了 “内容与形式统一” 的标准。
这种 “中西融合” 的尝试,影响了后续诗人的创作。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借鉴了《红烛》的 “音乐美”,通过叠词、押韵营造韵律感;戴望舒的《雨巷》则吸收了 “绘画美”,用 “雨巷”“丁香” 等意象构建画面感。可以说,《红烛》为中国现代抒情诗开辟了 “中西合璧” 的发展道路,其 “形神兼备” 的创作理念,至今仍是抒情诗创作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红烛》的当代传播与教育价值
进入 21 世纪,《红烛》的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其教育价值也得到进一步凸显。在语文教育领域,《红烛》被纳入统编版高一语文教材,成为培养学生 “核心素养” 的重要素材。教师通过分析红烛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 “理想与奉献” 的内涵;通过品味诗歌的 “三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联系现实案例,让学生将诗歌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大众文化领域,《红烛》常被改编为朗诵、歌曲等形式,成为 “正能量” 传播的载体。2023 年,央视 “经典咏流传” 节目中,歌手用现代音乐演绎《红烛》,将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诗句唱遍全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此外,在 “感动中国” 人物颁奖词中,《红烛》的精神也常被提及,如对张桂梅的评价 “化作红烛,照亮大山女孩的路”,让红烛成为 “无私奉献” 的代名词。
材料四:不同视角下的《红烛》解读
学者们对《红烛》的解读,呈现出多元视角,这些视角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从 “心理学” 视角看,红烛的 “燃烧流泪” 是诗人 “本我” 与 “超我” 矛盾的体现 ——“本我” 渴望逃避现实痛苦,“超我” 则要求坚守理想奉献,二者的冲突与和解,构成诗歌的情感主线。从 “社会学” 视角看,红烛的 “照亮他人” 象征知识分子的 “社会责任感”,在军阀混战的时代,闻一多通过红烛,呼吁更多知识分子承担起 “唤醒民众” 的责任。从 “生态学” 视角看,红烛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的模式,虽体现奉献精神,但也暗含 “牺牲式” 的局限,启示当代人思考 “可持续奉献” 的方式 —— 在奉献的同时,也要关注自我价值的平衡。
这些多元解读,不仅展现了《红烛》的丰富内涵,也证明了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不同视角的碰撞,让《红烛》始终保持 “常读常新” 的特质,成为文学研究的经典范本。
14.下列对材料一 “闻一多理想主义”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核心是 “以美救国”,主张通过 “美” 唤醒国人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B. 留学期间受种族歧视影响,将 “美” 与 “善” 结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C. 认为诗人应是 “时代的鼓手”,仅需创造美,无需关注现实社会
D. 《红烛》中 “红” 的美与 “燃烧” 的善结合,体现 “以美善救亡” 的理想
15.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之前的中国现代抒情诗,完全模仿西方浪漫主义,无任何自主创新
B. 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均直接照搬《红烛》的 “三美” 理论
C. 《红烛》在当代通过朗诵、歌曲等形式传播,成为 “正能量” 的重要载体
D. 语文教育中仅通过分析意象,就能让学生完全理解《红烛》的精神内涵
16.结合材料三,谈谈《红烛》在当代的 “教育价值”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7.材料四提到从 “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 视角解读《红烛》,请任选一个视角,简要概括其解读要点。
18.综合四则材料,概括《红烛》能够成为 “经典范本” 的原因,并说明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三、语言文字运用
19.下列对《红烛》中 “红烛流泪”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蜡烛燃烧时的物理特性,体现诗歌的写实性
B. 隐喻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矛盾而产生的痛苦
C. 仅表现诗人的消极情绪,无积极的精神内涵
D. 与 “燃烧发光” 形成对比,凸显红烛的矛盾与坚守
20.下列对《红烛》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啊!” 的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与韵律感
B. 以 “红烛” 象征诗人的理想与奉献精神,实现 “物我合一”
C.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运用夸张,凸显红烛的力量
D. 全诗仅用短句,语言直白浅显,无古典诗词的凝练特质
2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划线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强调奉献应注重过程,而非计较结果
B. 划线句:“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体现红烛燃烧时的矛盾,隐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C. 划线句:“烧罢!烧罢!”—— 两个感叹句连用,仅表达对红烛燃烧的急切期待
D. 划线句:“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将诗人之心与红烛之色对比,确立 “红烛即诗人” 的关联
22.下列句子中,对《红烛》主题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通过红烛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守与对奉献的追求
B. 诗歌展现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痛苦与挣扎,最终选择坚守
C. 诗歌仅赞美红烛的燃烧,未涉及对现实黑暗的批判
D. 诗歌传递出 “以生命赴理想” 的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3.下列对《红烛》与闻一多 “三美” 理论的关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美仅体现在 “啊” 字的反复,与句式无关
B. 绘画美主要通过 “红烛” 的色彩与 “燃烧” 的画面感实现
C. 建筑美指诗歌段落长短完全一致,形成整齐的结构
D. “三美” 理论在《红烛》中未得到体现,是闻一多后期的理论成果
24.请简要分析《红烛》中 “红烛” 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简答)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闻一多在《红烛》中,以 “燃烧流泪却仍发光” 的红烛,诠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奉献;以 “烧破世梦、烧沸世血” 的执着,彰显对理想的坚守。这份赤诚与担当,在当代有了新的注脚:张桂梅化作红烛照亮大山女孩求学路,年轻志愿者以热忱温暖社区角落,科研工作者埋首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 每一份坚守与奉献,都是新时代的 “红烛之歌”。
阅读材料,联系生活体验,以“做一束照亮他人的‘红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C(解析:材料明确诗歌 “代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坚守”,其 “奉献” 精神具有普遍意义,并非 “仅代表闻一多个人”,C 项错误)
2.C(解析:A 项 “仅运用象征手法” 错误,还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B 项 “平铺直叙,情感始终坚定” 错误,抒情节奏从热烈到困惑再到坚定,有起伏;D 项 “仅串联诗句,无情感功能” 错误,反复咏叹强化了赞美、困惑、坚定的情感)
3.①矛盾:红烛 “燃烧发光” 却 “流泪”,隐喻诗人渴望以理想照亮现实,却因现实黑暗而痛苦;诗人质问红烛 “为何烧蜡成灰才放光”,暗含对 “奉献是否必要” 的困惑。②坚守:结尾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态度,诗人虽有矛盾,仍选择以红烛为榜样,坚守奉献理想,展现理想主义者的执着。
4.①音乐美:以 “红烛啊!” 反复咏叹,“啊” 字增强抒情韵律;短句(如 “烧罢!烧罢!”)与长句交错,形成急促与舒缓的节奏变化。②绘画美:“红烛” 的红色象征赤诚,“燃烧” 的动态画面感强,构建鲜明视觉形象。③建筑美:诗歌节与节篇幅匀称,结构规整,如每节围绕红烛展开,层次清晰。
5.①精神内核永恒:“奉献”“坚守” 是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不受时代限制;②现实呼应:当代仍需理想坚守与无私奉献(如黄文秀、抗疫医护),红烛精神能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支撑;③情感共鸣:诗歌通过红烛的矛盾与坚守,真实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易引发当代人(尤其是青年)的情感共鸣。
6.C(解析:材料明确红烛的映照 “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引领”,如提供精神支撑与动力,并非 “仅物理层面”,C 项错误)
7.①初始阶段:凝视红烛 “外在形态”,赞美 “这样红的烛”,通过反问将 “诗人之心” 与 “红烛之色” 关联,确立 “红烛即诗人” 的基础;②深入阶段:凝视红烛 “燃烧流泪” 的物理特性,追问 “为何烧蜡成灰”,反思奉献的意义;③本质阶段:凝视红烛 “烧破世梦、照亮他人” 的牺牲本质,理解其 “莫问收获” 的精神,完成对 “奉献理想” 的确认,从外在形态深入精神本质。
8.①留美经历:闻一多主攻美术,培养 “发现美” 的能力,使其能从平凡红烛中提炼 “赤诚、奉献” 的精神内涵,为 “凝视红烛” 提供审美基础;②归国经历:目睹现实黑暗,内心矛盾需 “精神载体” 承载,红烛成为映照自身、提供支撑的对象,促成 “红烛映照诗人” 的视角,二者共同形成 “双重抒情视角”。
9.C(解析:材料明确红烛的奉献 “不是悲壮的自我毁灭,而是主动选择”,与当代奉献观一致,并非 “完全不同”,C 项错误)
10.C(解析:A 项 “仅体现奉献,与理想无关” 错误,黄文秀放弃城市生活扎根乡村,是 “理想坚守” 与 “奉献” 的结合;B 项 “内涵固化,失却生命力” 错误,当代诠释让内涵更丰富;D 项 “仅具文学美学价值” 错误,还具有精神引领价值)
11.①精神内核一致:红烛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奉献观,与当代青年 “无私服务社会” 的实践本质相同,均强调主动付出;②实践转化:红烛 “燃烧发光” 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具体行动(如抗疫志愿、山区支教),红烛的 “照亮他人” 成为青年奉献的目标;③价值认同:红烛奉献观让当代青年明白 “奉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为实践提供精神指引。
12.示例:理想坚守维度。启示当代青年面对 “内卷”“躺平” 焦虑时,应如红烛般 “明知困境仍坚守”。如大学生小王不随波逐流选择 “热门专业”,坚持热爱的考古专业,毕业后扎根遗址发掘一线,虽条件艰苦,但通过研究成果填补历史空白,用坚守实现理想价值,践行红烛精神。
13.①传承:红烛代表的 “理想坚守”“无私奉献” 是人类共通精神,当代青年传承这一内核,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②创新:当代青年结合时代语境,将红烛精神转化为科技攻关、社区服务等新实践,丰富其内涵(如科研工作者的奉献不同于红烛的 “燃烧”,但本质一致),故为 “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14.C(解析:材料明确闻一多主张诗人 “不仅要创造美,还要以理想推动社会进步”,并非 “仅需创造美,无需关注现实”,C 项错误)
15.C(解析:A 项 “完全模仿,无自主创新” 错误,早期抒情诗仍有自身尝试;B 项 “直接照搬” 错误,是 “借鉴” 而非 “照搬”;D 项 “仅分析意象就能完全理解” 错误,需结合形式、现实案例等)
16.①素养培养:分析红烛意象,提升学生对 “理想与奉献” 的理解,培养价值观;品味 “三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②实践引导:联系现实案例(如张桂梅),让学生将诗歌精神转化为日常行动(如志愿服务)。③文化传承:通过教材收录与教学,让红烛精神代代传递,成为青年精神养分。
17.示例:社会学视角。解读要点:红烛 “照亮他人” 象征 20 世纪 20 年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闻一多借红烛呼吁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时代,承担 “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 的责任;红烛精神成为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变革的精神符号。
18.①成为经典的原因:精神内核深刻(理想与奉献),跨越时代引发共鸣;艺术形式创新(中西融合、“三美” 实践),为现代抒情诗确立范式;内涵丰富,可多元解读(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保持 “常读常新”。②对当代创作的启示:创作需兼顾内容与形式,实现 “形神兼备”;借鉴中西文化时注重本土化创新,避免盲目模仿;关注时代需求,让作品承载普遍精神价值,增强生命力。
19.C(解析:“仅表现消极情绪” 错误,“流泪” 虽有痛苦,但与 “发光” 结合,凸显矛盾中的坚守,具有积极精神内涵,C 项错误)
20.D(解析:“仅用短句,无古典凝练特质” 错误,全诗长短句交错,且保留古典诗词的凝练(如 “泪流开始之日”),D 项错误)
21.C(解析:“仅表达急切期待” 错误,还传递出打破现实黑暗、唤醒世人的决心,情感更丰富,C 项错误)
22.C(解析:“未涉及对现实黑暗的批判” 错误,“烧破世人的梦”“捣破他们的监狱” 暗含对现实黑暗的批判,C 项错误)
23.B(解析:A 项 “仅体现在‘啊’字,与句式无关” 错误,句式节奏也影响音乐美;C 项 “段落长短完全一致” 错误,建筑美指结构规整,非长短完全相同;D 项 “未体现,后期成果” 错误,《红烛》是 “三美” 早期实践)
24.①象征诗人的赤诚与理想:“红” 的色彩象征诗人对理想、对社会的赤诚之心;②象征无私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隐喻诗人愿以生命为代价,践行奉献理想;③象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燃烧发光却流泪”,象征诗人渴望改变现实却面临困境的矛盾,以及在矛盾中坚守的执着。
25.例文:以吾之微光,燃时代烛火
闻一多笔下的红烛,燃烧时噙着泪,却始终把光洒向黑暗,用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赤诚,诠释了奉献的真谛。这束跨越近百年的烛火,从未熄灭 —— 张桂梅扎根大山,以生命为蜡,照亮女孩们的求学路;社区志愿者怀揣热忱,用点滴行动温暖邻里角落;科研工作者埋首实验室,以智慧为焰,攻克技术难关点亮未来。其实,“红烛” 从非特指英雄,每个普通人都能以自身微光,化作照亮他人的烛火,谱写新时代的奉献之歌。
做照亮他人的红烛,可从守护身边的温暖开始,于细微处传递善意。并非所有奉献都需轰轰烈烈,日常里的小小善举,恰是最动人的烛火。楼下的李奶奶是社区里的 “老红烛”,退休后便主动承担起小区的 “图书角” 管理工作。她每天清晨把书架擦得一尘不染,将散乱的书籍按类别排好,还在每本书里夹上手写的 “阅读小贴士”;遇到孩子来借书,她会耐心推荐适合的读物,听他们分享读书心得。有次暴雨冲坏了图书角的窗户,李奶奶冒雨找来塑料布遮挡,生怕书籍受潮,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有人劝她 “一把年纪别折腾”,她却说:“看着孩子们捧着书笑,我这心里就亮堂。” 李奶奶的烛火,没有耀眼的光芒,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为邻里点亮了精神的小天地。这份细微的温暖,正是 “红烛精神” 最朴素的体现 —— 不必计较付出多少,只需在意是否能为他人带来一丝光亮。
做照亮他人的红烛,需在热爱的领域深耕,以专业之力解他人之困。红烛的燃烧,是 “烧破世梦、烧沸世血” 的执着,在当代,这份执着便是对事业的坚守,用专业能力为他人驱散困境的阴霾。我的表哥是一名乡村医生,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医院的工作,回到家乡卫生院。村里老人多、交通不便,他便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上门问诊、送药;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有一年冬天,村里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大雪封路无法送医,表哥冒着严寒徒步两小时赶到,跪在雪地里做心肺复苏,最终挽回老人生命。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知道大家看病难,能靠这身本事帮到他们,再苦也值。” 表哥的烛火,燃在乡村医疗的一线,以专业与坚守,为乡亲们撑起了健康的保护伞。这便是新时代红烛的模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根,用所长照亮他人前行的路,让奉献有了更坚实的力量。
做照亮他人的红烛,更需心怀大我,以担当之力回应时代需求。闻一多的红烛,渴望 “烧破世人的梦,捣破他们的监狱”,承载着对社会的责任;如今的 “红烛”,亦需在时代召唤时挺身而出,以赤诚担当照亮更广阔的天地。疫情最严峻时,无数 “90 后”“00 后” 志愿者化身红烛,奔赴抗疫一线:有的负责社区物资配送,每天爬几十层楼,汗水浸透防护服;有的担任流调员,熬夜梳理数据,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有的在方舱医院教患者打太极、唱红歌,用乐观驱散焦虑。他们中有人说:“看到前辈们冲锋在前,我们也想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束微光。” 正是这无数束微光汇聚,照亮了抗疫的艰难征途。这份 “舍小我,为大我” 的担当,让红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 当个人的烛火与时代需求同频,便能点燃改变世界的力量。
红烛的价值,从不在于燃烧时是否被看见,而在于是否始终保持发光的初心。它可以是李奶奶守护图书角的坚持,可以是表哥扎根乡村医疗的执着,也可以是志愿者们奔赴一线的勇敢。我们或许都是平凡人,没有惊天动地的能力,但只要心怀赤诚,愿意为他人多做一点、为社会多担一分,便能化作照亮他人的红烛。以吾之微光,燃时代烛火,让每一份奉献都有温度,每一份坚守都有意义,这便是对 “红烛精神” 最好的传承,也是我们写给新时代最动人的答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