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校际联考(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校际联考(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校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一:可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所吸引,最终走向这个研究领域的?
包华石(以下简称“包”):庄子开启了我的汉学道路。《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来写过文章专门讨论《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物体特性。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
问二:如何从学术层面探寻中国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
包:这需要学者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除了艺术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外,还要放在历史文化、商业流通、言论管道、风尚习俗等领域全面考察。我认为视觉艺术具有认知维度,可以运用于追踪抽象概念的发展进程。通过考察文本——图像的具体构成,我们能够透视政体、权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演变轨迹。
问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国,艺术也是“民意反馈管道”之一,这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包: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之一,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言论自由程度。在中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的许多画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内涵的图像,如拓片《北风其凉》、武氏祠画像《淮南子》等;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贵族统治时期,唐代的绘画题材大多限于贵族阶级……不同时期的政治风俗画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与政治制度、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问四:……
包:……
问五:您在近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中提出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观点?
包: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比如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时,欧洲人才谈及“政权”概念,但用的是“贵族性”。虽然有人说西方的制度是科学民主,实际上一开始并非如此。英国人看到中国科举制度,觉得可以学习这“举贤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几百年调整社会结构与文化,才施用于政。
问六:在此基础上,您还提出了“中国的八大发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范围的界定、平等的来源、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仁政的对象、人情。您以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方式,试图证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许多现代概念,其来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
包:“西方诡辩术”常把许多东西,包括民主、言论自由、贤能或自然等,都视为西方的专有概念。这种诡辩术有两种逻辑弱点:一是将地方习惯视为准则,例如多数美国人甚至汉学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更为民主平等,这种视角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诋毁其他区域,而在于以群体身份认同取代客观历史事实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二是年代置换、反客为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给中国贴上“社会停滞”“东方专制主义”等负面标签就是如此。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之中,因此,当代中国人应该重新反思自身文化中的知识传统,不要被“西方诡辩术”所迷惑。
问七: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包:我认为只有跨文化的艺术品才有能力超越“本土性”,成为用于文化竞争中的国际性产品。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但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无法为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出合理的辩护,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产品,恐怕还得重新思考“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问八: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为中国人民声辩》中认为您的著作揭露了西方学者“偷窃历史”的各种诡辩术和偏狭的民族主义,指出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底蕴,验证了中国文化当年的势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
包:我想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西方并非总是先进的,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艺术将以巨大的感召力和魅力,拆除我们在理解之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偏见,把人类不同的心灵沟通在一起。
(摘编自刘燕《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开启了包华石的汉学道路,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
B.除了现代平等观念外,许多当代人不言而喻的西方现代概念,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
C.针对“西方诡辩术”,问六和问八持续抛出追问,不仅折射出采访者对西方中心论调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
D.访谈涉及了受访者走向汉学的路径与研究成果,并给出了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建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一将受访者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的过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营造了亲切而不失专业的对话氛围,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B.问三回答颠覆了大众惯常认知,举例较丰富,体现受访者的观点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具有独创性。
C.问四可能会提出“中西方在政治风俗画中表现的观念有什么不同”或“在西方艺术中,是否也存在反馈民意的案例”等问题。
D.联合国副秘书长在2025年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上的“文明对话是通往和平的途径”发言与问八中受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3.下列选项中,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问五回答的是( )
A.南宋的《望贤迎驾图》具体描绘了妇孺形象,16世纪《利维坦》插图中却只有群众以背影衬托国王巨兽的画面。
B.清代《古文渊鉴》提出任用官员“不限资格之高下”,18世纪初被译为英文,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该书影响很大。
C.1593年由杨东明创作的《饥民图说》反映了收成欠佳时期饥民的悲惨生活,但欧洲16世纪却尚未出现此类作品。
D.宋代税率依靠收入而定,赚得越多,则纳税越多;17—18世纪的欧洲,税率仍然靠世袭身份进行区分,世代相同。
4.访问者如何在对谈中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拿来主义》与本文都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鲁迅和包华石观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日军开炮了。
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腾空而起的石块、泥土和折断的树枝在空中飘飘扬扬,纷纷坠落在脚边。
石云彪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往它的脖颈上系了一圈白色的绸子,然后俯下身去在它的耳边说了几句话。雪无痕将信将疑地抬起头来,深情地看着它的主人,迟迟不肯挪动脚步。石云彪再次拍了拍雪无痕的脑袋,掰开它的嘴巴,往里面放了一块肉干,然后喝道:“快走开!”
雪无痕依然不动,并且将肉干吐了出来,一如既往眼巴巴地注视着石云彪,并求援似的向周围的人摇了摇尾巴。这个高智商的畜生,这个大难不死的情种,它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它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它曾经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人类的各种表情,它凭着它历经沧桑的丰富的经验,从眼下悲壮的氛围之中敏感地意识到将要发生的悲剧。以往,它曾经是个目击者,也曾经是个战斗者。今天,看来它是打定主意要同它的主人一起血战到底了。
石云彪恼了,咬了咬牙,霍地站起来,照着雪无痕的屁股狠踢了一脚——脚还悬在空中,又停住了,然后耐着性子再弯下腰去对它耳语,跟它笑谈。
可是雪无痕没有上当。它知道,这一次赋予它的任务是虚构的,是想把它支使开,是想让它脱离这片残酷的战场。它不。它绝不会在这种事关品格的严峻时刻离开它的同甘共苦的战友。任凭石云彪又推又搡又拿枪比画,它顽强地屈下前爪,而用后爪死死地抠牢地面,善解人意的脑袋温情地磨蹭着石云彪的腿杆。
石云彪不再推它,并且抱住了它的脖颈子。但是,这样的温存只持续了几秒钟,石云彪猛然松手,拎起手枪,对准了雪无痕的脑袋。
没有胆怯,没有惊恐。雪无痕的表情平静坦然,并且立直了前腿,两眼秋波幽幽如同两泓深邃的古井。它似乎在说:开枪吧,咱们的最后时刻来到了。死在你的手里,我是心甘情愿的。
石云彪的手在这一瞬间颤抖了。枪管,无力地垂下了。四周已是枪声如爆炒豆,叽里呱啦的喊叫如同弥漫树林的鸦聒。石云彪终于对雪无痕点了点头,像是在说:那好,我知道你是不会当逃兵的。那好,那我们就一起同敌人拼吧。
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飞起的弹片将石云彪身边的小树劈成两截。
余副官惊叫一声,纵身扑向石云彪。石云彪岔开两腿,像两只钢牙,咬定了脚下的岩石。他挥手将余副官推开,然后淡淡一笑,又从右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物件。
余副官抹了一把脸,于惶惑之中看清楚了,托在团座手上的,是一只玉石造的假眼球。石云彪自己摸索着把假眼球塞进那只空虚的眼眶里,然后摸了摸风纪扣,戴正军帽,掸掸军装上的泥土,收起两腿并且挺直了腰杆,那只独眼骤然放光,朗朗地喊了一嗓子——
“812高地——全体人员——集合!”
陈墨涵的心跳猝然加快。
正面的攻势已不是先前的虚张声势了,仗打到这步田地,敌人动真的了。
从炮声的强弱程度上,陈墨涵判断马陂方向的敌军已经越过二四六团的防线,812高地危在旦夕。他同二营营长简单商量了撤退计划之后,便亲率一个连箭一般地插向812高地,前去接应石云彪。
只翻过一道山梁,陈墨涵就看见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团部的三十余人已同日军混战在一起。他看见了那个穿着校官呢军服的独眼上校,看见了那柄在花团锦簇的银光中闪电一般旋转飞舞的大刀。
一片血色如沸腾的海洋从陈墨涵眼前弥漫开来,咸涩的潮水充溢了他的胸腔,这时候他的眼前便沉落了一个完整世界的喧嚣。一切都遥远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遁去了踪影。他仅仅看见十万里云天下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山巅,看见从群山之上冉冉升起的那个凛然的身姿。
石云彪扔掉了卷刃的大刀,从血泊中拎过一挺机关枪横于坡上。几株血花溅开了石云彪的呢制军服,嫣然开放如燃烧的玫瑰。机关枪吐出的火舌恰似悸动的长剑,向远处席卷如舔,在这异常热情的舔食中,数十副东洋躯体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蓦然,陈墨涵的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光影,这光影像个精灵,左冲右突,上蹿下跳,一次又一次勇猛地扑向穿着屎黄色军服的日军。已经无法分辨它究竟经历了什么,它的那身高贵的皮毛已经被血浸透了——它是雪无痕。陈墨涵此时已经顾不上指挥队伍了,他的神经被不远处的喊杀声连根抠起,烫热的血液在骨骼里此起彼伏汹涌澎湃。两颗子弹分别命中了他的左臂和右腿,他趔趄了一下,但已经顾不上包扎了,他向跟随其后的连长吼了一嗓子,然后喀嚓一声从背上倒拔出大刀,迎着呼呼掠过耳边的辛辣的热风,拖着伤腿,呐喊着扑向812高地。
倏然,陈墨涵像被一枚钉子钉住了。
他看见一道血光如同一弯新鲜的虹桥喷向天空,潮水在瞬间升腾蒸发,石云彪的右臂随着这片血红的潮水飞向坡上残败狼藉的树林。
陈墨涵梦一般地看着石云彪,看见那副身躯犹如一座沉重晃动的山,那只独眼粲然炸裂,迸射的碎末流金溢彩地飞向深秋的蓝天。
石云彪弯下腰去,又拣起了一把三尺长的大刀,然后仰起血肉模糊的头颅,独眼平视前方。一阵枪声扑过来,泼水一般浇湿了石云彪胸前的军服,他的身体微微向后晃了一下,最后一次站直了,挥动仅剩的左臂,大喝一声,睚眦俱裂,手中的大刀划了一道流畅的弧线飞出三丈开外,正僵硬在那里的一名东洋军官顿时身首异处。
石云彪这才倒下。石云彪是在自己的大笑中倒下的。四十年后,每当进入那种状态之后,陈墨涵依然能清晰地听见那雷霆般的笑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爆炸”“又一发炮弹在近处爆炸”,营造出战斗一触即发的紧迫感。
B.结尾处写四十年后,陈墨涵还记得石云彪临死前的笑声,可见,石云彪大无畏的精神对陈墨涵影响之深。
C.文中“弥漫树林的鸦聒”“拉秧茄子般齐刷刷地滚下了山坡”“屎黄色军服”,表明作者对日军的厌弃与鄙夷。
D.石云彪想赶走雪无痕,可见他预知即将到来的厮杀极其残酷,自己可能会因此殉国,希望雪无痕离开战场,独自逃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与日军殊死搏斗,不仅有石云彪的有限视角,还有余副官等的全知视角,叙述角度灵活多样。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动作,如石云彪“弯”“拣”“挥动”等,将石云彪勇敢无畏、誓死抗争的形象展示了出来。
C.小说写石云彪拿出“玉石造的假眼球”塞进眼眶,为后文多次对他“独眼”的描写和交代做了铺垫。
D.小说多次使用比喻手法,如画线句将石云彪比喻成“山巅”,突出了石云彪形象的高大,令人难忘。
8.小说中叙写雪无痕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历史的天空》与《荷花淀》对“战争”的书写有何不同?请以“战场·战争·战士”作为评判的关键词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公子札来聘(访问),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材料二: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藏,子藏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之嗣也,谁敢干之!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藏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余祭四年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史记·吴太伯世家》
材料三: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新序·杂事卷七》
材料四:
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①而惧,知天下之将乱也。
——《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箕子发现商纣王将竹木筷子换成象牙筷子后,推断其生活将逐步升级——餐具需配玉盘犀角杯,食物需山珍海味,衣着需绫罗绸缎,最终追求楼台享乐,预示腐败蔓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任其大A政B不慎C举D何以E堪之F祸G必及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恐怕,与“乎”连用,表揣测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的“其”意义、与“也”连用所表达的语气都不相同。
B.乃,竟、竟然,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中的“乃”意义相同。
C.反,同“返”,返回、回归,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反”语言现象和意义都相同。
D.故,故交,故旧,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故”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季札出使鲁国,拜见鲁国大夫叔孙穆子,批评他不重视举荐、选拔优秀人才。
B.吴国公子季札深受吴人拥戴,吴国上下坚决要拥立他为吴王,他认为这样不合王位继承之礼,坚决拒绝,并断然放弃王室贵族生活,耕种乡野。
C.聪明有远见的人能见微知著,比如,商朝后期名臣箕子看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感到恐惧,知道他的贪欲若发展下去,整个天下的财富也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D.徐国国君看中了季札的宝剑,说很想要它。季札因出访重任没有及时给他,但心里有承诺。事后,徐国国君死了,季札就把宝剑挂在他墓旁的树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君子喻于义”“圣人见微知著”。孔子、司马迁都曾盛赞季札,认为他是君子、圣人。请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出季札被誉为“君子圣人”理由有哪些,并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②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③。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告老、隐居湖州舟山后。叶梦得,北宋与南宋之交的重要词人。②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常用三径喻隐居生活。③“东山老”指谢安。“胡沙”即胡人。这里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四句直接点明时序,同时也写出了作者隐居环境的清幽。
B.“徙倚望沧海”两句通过对眼前美好的天光水色的描写,表现作者享受隐居的惬意。
C.“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三字一句,短促有力,如响板敲来,铿然有声。
D.本词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下片通过用典、直抒胸臆突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16.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一般认为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中秋前夕,洞庭湖风平浪静。你泛舟湖上,见月光洒在万顷碧波上,湖面平整光滑,湖水澄澈如玉,你不由吟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两句“ , ”。
(3)黛玉葬花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泣春花,哀叹命运。在古诗词中,不乏含“花”字且借以抒发悲凉之意的佳句,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对偶古称“丽辞”,中国古典文论中对于文章的对偶,特别是诗的对偶是有许多讲究的。 甲 ,以为只是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就是了。实际上远不止此。
《文心雕龙》提出了著名的对偶原则:“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反对就是反义词或意义不相同的词相对,正对就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相对。
刘勰轻视言对,提倡事对,这是跟骈体文的体裁有关的。从艺术观点说,这个提法有待商榷。许多大诗人的著名的对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都是言对,不是事对。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倒是一条很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这个问题上,刘勰的理论是高明的: 乙 ,是用不同的道理来达到同一的意趣,表面上是相反,实际上是相成,这样的对偶是内容丰富的对偶;他又认为正对是“事异义同”,因为两个句子从字面上看来虽然不同,实际上只表示了同一的意思,这样的对偶是( )的对偶。
①因此,关于对偶,②不单我们要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④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⑤古人在对偶中特别强调相反,强调对立,强调不同。⑥这个现象同样适用于声律方面。⑦《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有很重要的两句话:“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表意完整清晰,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填人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平淡无奇 B.言不尽意 C.索然寡味 D.乏善可陈
20.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诗句中不符合刘勰“反对”一说的是( )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2.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个字(③处填写2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词典》中“赤子”一词的义项:
①(母亲)刚生的婴儿;②比喻纯洁的心灵;③对故土、祖国怀有真挚情感的人;④人民的代称。
选择“赤子”中两三个义项,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请注意你和故土(或:母亲、祖国、人民)的关系。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B 4.①以受访者研究经历切入,从“如何走向汉学领域”逐步深入到“学术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成果”,符合认知逻辑。
②围绕“中国艺术与政治”“中西方文化影响”核心话题,通过追问“颠覆固有认知”“跳出西方诡辩术”“当下中国艺术家做法”等,层层递进拓展深度。
③结合受访者著作(《西中有东》)与他人评价(刘东教授观点),引出文化本质与交流意义的思考,丰富话题维度。 5.
观点侧重点:鲁迅《拿来主义》强调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全盘拿来”与“全盘否定”,核心是“批判性吸收”;包华石主张中国反思自身文化传统,警惕“西方中心论”,倡导文化相互学习,核心是“打破西方文化霸权,挖掘本土文化价值构建现代性”。
原因:鲁迅所处时代(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文化转型与民族危机,需借合理吸收西方文化救亡图存;包华石作为海外汉学家,旨在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提醒中国避免陷入西方文化认知陷阱。
6.A 7.A 8.①小说通过石云彪试图哄走雪无痕,后来想击毙雪无痕,最后留下雪无痕参战的叙写,烘托了石云彪的重情重义,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②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坚定与石云彪对国家的忠诚不渝、舍生忘死相映衬,使文本呈现出悲壮的审美风貌。
③雪无痕对主人的忠诚超越生死,与战士“宁死不退”的精神高度契合,深化了主题。 9.①战场,即环境,《历史的天空》的战场在“812高地”,充满炮火硝烟;《荷花淀》的战场在“荷花淀”,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②战争,即情节,《历史的天空》有血腥的厮杀,敌我殊死战斗,场面激烈壮观;《荷花淀》是伏击战、胜利战,充满了欢歌笑语、生活气息。
③战士,即人物,《历史的天空》的战士是以石云彪为代表的不怕牺牲、与日军血战到底的抗日官兵,是职业军人;《荷花淀》主要刻画的战士是一群由持家守家、深明大义的传统农村妇女转变而成的女战士。
10.BDF 11.B 12.D 13.(1)临终前留下遗命,把王位传给弟弟余祭,想要按照兄弟顺序相传,最终一定交还国家给季札为止,以此实现先王寿梦的意愿。(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 14.(1)重义守信,心诺不欺:季札心许徐君宝剑,虽未明言,仍守心诺,返而挂剑于墓,体现“君子喻于义”的诚信品格。(2)让国避位,守节不阿:屡辞王位,效子藏之节,弃室耕田,不争权势,彰显淡泊名利、以礼让为先的君子风范。(3)见微知著,智识深远:观齐政将乱,劝晏子纳邑免难;察郑执政奢靡,预判祸及子产,体现“圣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与政治智慧。
15.B 16.①英雄气:“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是对自己往昔仗剑天涯却无所成就的自责自罪,衬托自己渴望再建功业、报效国家的英雄豪气;②狂气:“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化用谢安谈笑自若击溃前秦百万雄师的典故,以反诘之语暗示自己渴盼驰骋疆场的愿望,读来有一种疏狂之气;③逸气:“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出了作者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体现隐逸之气。
17.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18.甲:人们容易把对偶看得很简单(浅显)/有的人对此不了解
乙:他认为反对是“理殊趣合” 19.B 20.(1)②句修改为:“我们不单要(不要单)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
(2)⑥句修改为:“这个原理(道理/经验)同样适用于声律方面”或“这个现象同样出现在声律领域” 21.A 22.①以大众对对偶的认知误区导入
②引用《文心雕龙》诠释对偶的四种类型
③评析/评价/分析
④评析刘勰的对偶原则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