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定远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10月月考试卷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1~8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实行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
A. 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B. 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D. 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2.唐太宗时期设置政事堂,三省长官在此办公;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徙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
A. 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B.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C. 推动了相权再次集中  D. 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3.斯巴达在国家形成后,保留着原始部落时代的长老会议,长老会议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其成员是由选举产生的60岁以上的28名氏族贵族,皆为终身制。这说明,斯巴达(  )
A. 长老会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 斯巴达发展成民主政治的典型
C. 斯巴达残存有原始民主的传统 D. 长老会议拥有国家军事统帅权
4.民国初年,“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随后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3月宋教仁被刺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这说明民国初年(  )
A. 政党政治成为时代主流 B. 民主共和道路十分艰难
C. 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军阀割据破坏民主政治
5. 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 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B.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C. 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
D. 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6.唐朝中后期,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
唐朝中后期使相变化
A.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7.1947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决定全面变革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一般的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  )
A. 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形成
C.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D.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
8.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
A. 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 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 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 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不及、不谨、老、病、浮躁、疲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理方式。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
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10.1953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将全体共产党干部分别编入高级、中级、初级学习组,业余学习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并对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非党员干部自愿参加。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党员干部离职到党校轮训的计划。这些做法旨在(  )
A. 加强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B. 注重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C. 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D.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11.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 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 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 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 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12.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规定公务员可通过职务与职级两条线晋升;打破基层职级晋升的“天花板”,特别是市县级以下的公务人员,让其不再局限于职务的提升和工龄的累计;公务员职级层数由原有的8个层级增加到12个层级。这一改革(  )
A. 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 B. 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C. 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D. 体现出党管干部原则具有法律保障
13. 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首相对高级文官“不能掌握本届政府施政意图”的弊病颇有怨言。为此,撒切尔夫人要求高级文官接受议会特别委员会的日常问责,布莱尔成立的首相办公室特别顾问更是可以直接向文官下达指令和指导意见。这些举措(  )
A. 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 B. 旨在迎合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C. 有效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 D. 增进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配合
14.下表是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十八种》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  )
A. 官员考课制日趋严密 B. 政府保护促进农业发展
C. 农耕社会的发展需要 D. 法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5.晋代《泰始律》将曹魏《新律》所规定的新五刑简化,还进一步缩小了亲属株连的范围,除了谋反大罪之外,凡养子、养女以及出嫁妇女,一律不再受到父母弃市罪的连坐。这一法律文件(  )
A. 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 标志着古代中华法系的完备
C. 凸显了重罪轻罚的法律特征 D. 彰显了司法审判的教化功能
16.据《宋史》载:铜梁人庞某状告他的三个姐姐侵占其田,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吕陶劝庞某道:“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这反映出当时(  )
A. 司法审判具有较大随意性 B. 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
C. 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秩序 D. 法律渗透三教并行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于1901年开始的政治变革,是在借鉴西方君主立宪国家政治制度之后,为了缓和革命形势而展开的。其政治制度变革的基础是原有的以军机处、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旧有体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复制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制度。1910年仓促召集的国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传统和政治生态,以致先后被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拿来作为愚弄人民和欺骗舆论的工具。
材料二 孙中山关于政治体制“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构想,没有完全照搬欧美的政治制度。在他所设计的政治体制中既有美国式的分权制衡,又有英国式的权力整合,并有选择地继承传统体制中的精华,超越中西,以缔造一个更完善的政治体制。南京国民政府根据他的五权宪法理论建立了五院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余海岗、王卫红《1900—1949年中国政治变革和启示》
材料三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人民民主为政治特征。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建立了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了实现和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
——摘编自朱祥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复制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制度”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模式,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于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有效运转,抵制封建官僚思想的侵蚀,中共在根据地逐步形成了以党政监督为主体,专业性监督部门和群众性监督组织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监督实践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源头。
——摘编自吴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督制度研究》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1982年,全国90%左右的县团级以上党委建立了纪检机构,国务院各部、委、办、局都基本上设立了纪检组织。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1986年,国家监察部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监察机关迅速建立起来。
——摘编自谢撼澜、谢卓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的进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监督制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监督制度建设的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记·中庸》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家语·刑政》
材料四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答案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B
17.【答案】(1)原因: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缺乏相应的政治传统和政治生态);②人民的民主自由意识尚未广泛觉醒;③清廷的反动性(政治变革的基础是中央集权的旧有体制、封建地主阶级主导);④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⑤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⑥西方、日本民主制度具有内生性和民族性,难以复制。
(2)趋势:①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②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到逐渐建立人民民主专政;③由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到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制度创新;④从少数人专权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认识:①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是通过政治变革实现的;②政治改革应该适合本国国情;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保证了广大人民依法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8.【答案】(1)特点:服务于君主专制;监察机构与行政机构逐渐分离;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重视地方督察。
积极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澄清吏治,减少行政机构工作失误;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
(2)背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华广泛传播;苏俄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影响;革命形势高涨,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
(3)意义: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任答两点即可)
19.【答案】(1)①材料一: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②材料二: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③材料三:孔子主张先礼后刑。
(2)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3)同:都强调礼法并用。异: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可知国家政权的兴衰,与统治者是否贤明有关;据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为政以德,实行仁政;据材料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可知孔子主张先礼后刑。第(2)问,据材料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可知韩非子主张维护宗法伦理纲常;据材料五“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可知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厉行赏罚。第(3)问,据材料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和材料三“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可知儒家与法家都强调礼法并用;两者的不同在于礼与法的先后关系,儒家提倡先礼后法,法家提倡以法为主,以礼为辅。
第7页 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