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广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平和广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高三年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70分)
1.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下列考古发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洞穴遗址中出现打制石器 B.居住遗址有明显用火痕迹
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 D.高级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
2.战国时期,官员酬报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较低的胥吏则主要由官府根据其职事功绩,按月发俸。到汉代,以往主要针对胥吏的酬报方式得到普遍推广,百官皆考核功过,按月食俸。这一变化体现汉代( )
A 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官僚体制逐步发展C.胥吏待遇明显改善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3.下表为我国某时期北方部分政权主要官员的族属状况。这可用于说明( )
人数 【族属】汉 【族属】匈奴 【族属】鲜卑 【族属】其他
【政权】前赵 131 114 - 18
【政权】夏 26 31 4 5
【政权】后燕 151 - 95 22
A.各政权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十六国时期官员构成利于民族交融
C.内迁民族高度认同中原文化D.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群体胡汉杂糅
4.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臣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此后,历代统治者为避免出现该问题,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
A.右武抑文,姑息藩镇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
C.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D.画野分州,任土作贡
5.苏码又称“花数”“码子字”“苏州码”。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契约文书中广泛用于记账和标价的数字符号,如下表所示。其使用( )
大写数字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苏码 1 1 1 x 8 1 - 三 女
A.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广 B.适应商业发展现实需要
C.有利于契约文书的保存 D.推动汉字书写日趋规范
6.清咸丰初年,“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变法前后,相当部分的朝廷官员则认为国家的自强之道、时局要事在于办学堂、设银行、筑铁路、开矿政、立报馆等。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自强求富主张得以实现
C.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7.五四运动前后,大量进步知识分子走进厂矿、码头开展劳工调查。1920年《劳动界》刊发《劳动调查表》,建议从工人“每天做工几时?养活几人?”“知道劳动运动的意思?有无组织?”等方面开展调查。此后,大量关于劳工现状调查的文章陆续刊载。这说明( )
A.调查解决问题已成为社会共识 B.劳工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初步实践 D.民族企业劳资关系紧张
8.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区就有30万翻身农民为保卫土改果实、保卫家乡而参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争先、村干带头踊跃参军的感人景象。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各解放区有300万至400万农民参加了民兵。这( )
A.得益于《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B.反映了国民党重点进攻失败
C.说明国共两党军事实力趋于平衡D.体现了解放区建设效果显著
9.下图是1964-1976年间贵州省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贵州( )
A.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B.贯彻八字方针成效突出
C.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D.落实国家战略布局调整
10.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242个科研机构的转制方
案。2000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率先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领到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全国转制科研机构中第一个注册的企业法人单位。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B.企业成为科研工作主体
C.科研指导方针的调整 D.国家下放行政审批权力
1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1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1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 )
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
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
1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15.下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
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带固
1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17.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
A.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
18.码头工人是中国近代城市中典型的“苦力”群体,在上海尤具代表性。建国后上海码头工人的工作开始“竞赛化”。1951年上海市运输公司举办的首次劳动竞赛分为团体和个人赛,前三甲可以获得一定奖励。码头工人还被宣传为“替国家增加了财富,爱护人民财产”的模范。这一转变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D.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19.《人民日报》对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三十年来的报道,勾勒出主流媒体对海南记忆的历史图景。建省初期主要聚焦于军队(武警)边防、金融保险、招商引资、人才等方面;进入新世纪,旅游、生态环保、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等方面获得了更多关注和报道。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 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0、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2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2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2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2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25.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
1585 广东顺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
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
A.增加了人丁税额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2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2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 )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
28.下图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 )
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
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
29.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一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
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30、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画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3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3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3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34、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己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35、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36、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驿传系统进一步完备。秦代已有厩置、承传、副车、贪厨等有关驿传的法律。汉代,驿传组织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边域的拓远而不断发展。此时大致以马递称“驿”,车传送称“传”,步递称“邮”。驿传中间停驻之站称“置”,步递停留之处称“亭”。在治安条件不好及临近边境之处,由“门亭卒、捕盗”代行“邮”的职能。政府还在交通干道上的县级以上行政单位设置“传舍”,供官吏差旅休息,因“邮”的重要性,服务于“邮”的“邮人”在承担赋役方面享有一定优遇。但“邮人”若存在“檀以邮行”“毁封”“失期”等失职行为,则会受到严厉惩处。-摘编自王于今《秦汉交通史稿》
材料二 元代大一统格局直接催生出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建立起密如蛛网并延伸至边疆各地的驿站体系,承担官府物资日常转输的重要职能,明朝在西南各地恢复设立驿站,西部各族派使团朝贡,兼事大宗贸易、沿途出售本地土特产。清代的全国性驿站网以京师皇华驿为核心,下设西北、东北、西路、中路、东路五条主干驿道。比如西南地区,从中原联结青藏高原周边驿道,串联起峡谷中的各个族群,其中康藏驿道、滇藏驿道。青藏驿道的作用尤为突出。-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请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驿传系统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驿传系统对边疆地区的作用。(8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时期,文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出土文书看,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薄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东汉继承了文书藏乡的制度。-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摘编自张传蛋《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材料三 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如《江湖绘图路程》内容包括“士商略”“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汉口等地的水陆路程;《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断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应酬文约有备》内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
-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
请完成下列要求:(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体现的文书功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4分)
2025-2026学年度(上)高三年10月月考历史答案
1~4DBBC5~8BACD9~12DABB13~16DABC17~20DCDC
21~24CCAB25~28BDDA29~32DDBD33~35DCD
31、10主要特点:法律规范;随国家发展而变化;分工明确;职能多元;管理严格。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与边疆地区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边疆各族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内地文化向边疆传播,也使边疆文化得以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32 1)材料一:用于基层治理;档案保存与管理。材料二:处理民间日常生活问题;规范社会秩序。材料三: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传承文化。
(2)儒学向基层渗透;儒释融合发展,深刻影响民众。
(3)对于研究徽商等社会群体、商路交通、区域风土人情、地图、社会生活等都有研究价值。
2025-2026学年度(上)高三年10月月考历史答案
1~4DBBC5~8BACD9~12DABB13~16DABC17~20DCDC
21~24CCAB25~28BDDA29~30DD
31、1主要特点:法律规范;随国家发展而变化;分工明确;职能多元;管理严格。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与边疆地区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边疆各族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内地文化向边疆传播,也使边疆文化得以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32 1)材料一:用于基层治理;档案保存与管理。材料二:处理民间日常生活问题;规范社会秩序。材料三: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传承文化。
(2)儒学向基层渗透;儒释融合发展,深刻影响民众。
(3)对于研究徽商等社会群体、商路交通、区域风土人情、地图、社会生活等都有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